太极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锻炼方式,每天早上我们都会看到,公园里许许多多的人在那里打太极拳。很多人认为,打太极拳是适宜老年人做的运动,其实不然,太极拳适宜于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锻炼身体。太极拳讲究的是身体各个方面平衡,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平衡运动。
太极拳是一项最讲平衡的运动方式,它从头到尾都包含着平衡:从形态的平衡到心态的平衡,从呼吸的平衡到身体的平衡,从局部的平衡到整体的平衡……打太极拳时,要控制好重心,只有控制好了重心,才能控制好身体的平衡;只有控制好身体的平衡,锻炼才会更有效果。
整个人体的平衡是通过人体各个部位的平衡来实现的,而局部的平衡也能协调整体的平衡。
太极拳可以加强人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让身体的各个部位保持平衡,从而维持整个身体的平衡。
此外,太极拳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人的心理的调节。太极拳讲究一动一静,动则养身,静则养心,太极拳的平衡也是身体动静的平衡。经常打太极拳能够锻炼人的心理素质,使人保持心态平衡,心态越平衡,对人的身体健康就越有好处,因为平衡的心态是身体健康的保证。打太极拳还能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焦虑、抑郁等情绪,对维持心理健康有很好的效果。
太极拳能够放松紧张的精神,锻炼人的身体,是动中有静、寓静于动的运动。太极拳这种集动静为一体的运动方式对维持人体的动静平衡有很大的帮助,是我们进行身心锻炼最有益的运动方式之一。
平衡生活小叮咛
太极拳能够平衡人体的动静,让身体处于最佳的状态,使我们每天都保持精神抖擞的状态。所以,每天打上半个小时太极拳,就是花最少的时间,做最健康的事。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常练太极拳可以调节身体阴阳平衡,特别是学习太极推拿,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对身体起著 *** 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阅读!
养生是从古至今不变的传统概念,从中国古代人们就崇尚养生,追求养生,并创造了很多养生文化,对现代人养生具有很大的影响。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们的生活环境并不乐观,赋予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生活节奏也变得非常的快,对现代人的养生提出新要求与挑战,人人都提高追求健康快乐人生,享受健康快乐生活乐趣。
太极拳是一种按照中国传统道教阴阳学说的理论,通过柔和、缓和、缓慢的形体动作修身养性,去寻求人体自身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
太极推拿是太极拳养生的一种方式,通过学习太极推拿能提高身体素质,同时还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太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内容,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医学,武术,养生兵法,气功的文化精华,形成为一套独特锻炼的方法。
“太”是比大还大的意思,“极”是无边无极,无尽之意。“太极”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中的哲学用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称为太极。
“太极拳”是历代圣贤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黄尧学论指导下的拳种。讲究形神合一,意气合一,气身劲道合一,讲究心静,用意!
太极推拿讲求阴阳变化,阴阳是太极拳的特点,也是太极拳的核心,太极养生是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养生目的。
推拿是人类最古今的一种医疗方法,古称 *** 披跷。隋代以后称为推拿,中医推拿从简单的“按而留之,摩而去之”的 *** 手法到集原理,手法为一体的推拿学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从治未病,不治已病的预防思想,要求娴熟的手法。
手法是文化,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以及现在科技知识,手法是哲学,它蕴藏着易经,道家,佛家的哲学思想,手法是艺术,它体现着人体动态和肢体语言。体现了人体施力过程中的美感。同打拳,和舞蹈一样。
太极手法是在太极功法基础上以意饮气带力,运用旋转的螺旋缠丝力,通过符合生物力学轨迹的手技,传到受术去。以使之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将太极功法,拳法融于推拿手法之中,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这就是太极 *** 。
太极拳阴阳变化形式
一阴阳对应对称、相应
太极,是阴阳的合抱体。太极所包含的阴阳两种动能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制约,互相依存,这就是它的阴阳对应性。即阴阳对称又相应,以维持事物的相对平衡、动态平衡,从而维护事物的稳定态。
太极拳运动,则处处强调阴阳对称,阴阳互应。即有左有右,逢左必右;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前去之中必有后撑”,前发后塌;内外、上下、轻沉、快慢、逆、开合、虚实,都必须相互对称,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太极拳的阴阳是不断变化的,阴阳互生,阴阳互抵等,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是由阴阳产生。
阴阳二者缺一不可,二者非相应不可,在二者对应中体现身法之中正。人维护身法中正,又必须做到阴阳对应、八面支撑、八面牵扯、八面呼应,以求动态平衡。所谓三维纵、横、竖中定,实质上是阴阳相应的整体观。
整体观是系统论的核心。从整体上把握生命程序中的方方面面的相对平稳态,练拳时处处、时时都在动态中找平衡,种种对立性的动作相呼应、相和谐对称,肯定对调节人体机能大有好处,在应敌方面,则使自己具有一种稳定的整体劲。
这种阴阳对应性,运用于人格修炼,则要求阳刚与阴柔并重,守退与开拓并重,内省与外倾并重,奋勇前进又留有余地。这种精神境界的修炼体现在练拳过程中,则是刚柔相济, 轻沉兼备,能容能放。
太极功夫始于足下,在训练脚部动作时,一定要注重阴阳的变化,练拳若是没有了阴阳,就失去了练拳的意义。
拳风拳貌要做到凝重而舒展,严谨而潇洒。把人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看做一个阴阳互体的太极。只有你能与自然界、人际间和谐相处,方能跨入自由王国和应事自如的境界。
二阴阳互包
又叫阴阳互孕,阴阳相寓。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同太极图中之黑鱼有只白眼睛,白鱼有只黑眼睛。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阳嵌入阴,阴含于阳,两者互相依赖,互为胚胎。如男子有雌性激素,女子有雄性激素。
运用于太极拳,则要求行功中要做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相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运用于技击,则是化中有打,打中有化,化打合一。
如“白鹤亮翅”,双臂开,双手虎口相合,“初收”,双手合,双肘要掤开。否则,只开无合,则散;只合无开,则瘪。“懒扎衣”、“小擒打”,都体现了化打结合,化打合一的技巧。
为人处事,同样也要注意阴阳互包这方面的修养,人生短促,但要使你的生命有丰富的内涵,短促之中有长远的奉献。
顺境时,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逆境时,要以退求进,以屈求伸,力求化险为夷,退而结网,力求东山再起,力求转败为胜,力争在磨难中创造辉煌。
三阴阳互根相济、互济
阴阳相互依存,互为依托。任何一方面都不以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是相互为用的,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为阴之役使。
按人的生理来说,阴指物质,阳指功能。物质居体内阴在内,功能表现在外阳历外。在外的是阳,是内在物质运动的表现,所以说阳为“阴之使”。在内的阴,是产生机能的物质基础,所以说阴为“阳之守”。
两者互为其根。所以《类经图翼》云:“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互根,永珍乃生。”
太极拳,动静互为其根,轻沉互为其根,蓄发互为其根,虚实互为其根,松柔与刚韧互为其根,内外互为其根,发力与重心互为其根,丹田与四肢互为其根。
例如,太极拳讲求“迈步如猫行”,那么另一只支撑在地面上的脚,肯定更吃力,说明实为虚之根。同样,如果没有虚,也就没有实;没有轻,也就没有沉。所以也可以说虚是实之根,轻是沉之根。
再说放松,如果没有全身各个关节、肌肉以及脏腑的放松,也不可能集中于一点而发出的“摧枯拉朽”、“迅雷不及掩耳”的弹性的螺旋式的阳刚之劲。由此可见,松柔又是阳刚之根。
又如一棵树,我们通常把地下面的叫做“根”,地上面的叫做树干、枝、叶„„其实,对下面的根须来说,它何尝又不可以把上面的称做它的“根”?因为上下是互为作用、互为依存的关系,人体本身各个脏腑之间,也是互为其根的。
另外人体的三节互用,不论手、肘、肩、或胯、膝、脚,也是互为其根。如《孙子兵法》中所云:“击首尾相应,击尾首相应,击中首尾相应”。也可以说明太极拳技击法中这种阴阳互为其根的道理。
所以,打拳,一定要弄清虚实互根、轻沉兼备、刚柔相济、蓄发互孕、三节互根、阴阳互用的拳理。
同样,做人也是与大自然、社会、人际关系之间,互为其根,彼此相济。
四阴阳全息整体性
即阴阳两种动能的整体性。拳论中的“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节节贯串”,“起之于足,行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之于手”等,都说明此拳用劲的整体性。陈照奎老师把这种运劲的整体性称做“蛹动劲”,好像蚕蛹,毛毛虫,一节动节节动。
此外,打拳还要精气神、意气力三结合,动静结合大脑入静,动作不停,动中求静,化打结合,化打合一引化来力与借力打人合而为一,都体现此拳动作的整体观。太极拳强调放松,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集中全身力量于一个发力点上。
进一步讲,太极拳劲力运用的整体性,还体现在人体之力与大地之力合而为一,即所谓“借地之力”。人体作用力于大地,大地的反作用力又反馈给人体,从而使你的劲力更浑厚、坚韧而强大。这也符合人体力学原理。
五阴阳变化有序往复摺叠
阴阳变化的规律之一,是易学理论中的“无往不复”,即阴阳变化的有序性。欲阴必阳,欲阳必阴,阴阳往复摺叠。陈式太极拳的一条重要运劲要领是“劲走摺叠”。陈家沟有云:太极拳“不懂叠法枉徒劳”。
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开先合、欲合先开,欲放先卷、欲卷先放,欲发先蓄、欲蓄先发,以及欲擒先纵,欲要先给、欲给先要等等,一系列的反正相成的运劲方法,也正是老子讲的:“反者,道之动也。”
《道德经》此即从反面入手的处事法则。太极拳中,充满了这一哲理。如“单鞭”接“第二金刚捣碓”动作一,一个动作包含棚捋按发四个摺叠劲。
又如“前招后招”即左右摺叠,一左一右一前,一波三折;“双震脚”,又是上下摺叠,一下按,一上托,又一下拍击,又是一波三折。“指裆捶”,右引左发,右下引,左上发,左上开,右下合,再前下抖开。又是一波数折。
太极拳反对直来直去,反对抽扯之形,就必须采取这种柔韧蓄发,摺叠回环,声东击西的技巧,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出拳法之妙全在运劲,运劲之要,又在于阴阳有序、阴阳摺叠之术。
起源于道家的太极拳,运用道家的哲学、养生理念,经过六百余年的实践,对养生、健身有着丰富的经验,是优秀传统 文化 的代表。是科学健身的典范。下面就是我整理的太极拳的健身原理。供您阅读!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 太极拳练习也遵循了传统的中和法则,在意以引气、气以引形的同时,需尽力做到动作协调、连贯圆融、形神合一、内外相济。具体要求是:呼吸自然、意引动作;上下相随、重心稳定;连绵不断、劲力完整。其要点是: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线,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动作的速度要均匀协调。因为只有身体正直,才能气息通畅、气流全身,达到良好的收功效果。太极拳轻松柔和、圆活自然、连贯持续、中正和谐的习练原则,也相应地会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面对社会压力,人们往往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这与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人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能够维持正常而积极的人际关系,易于适应环境变化和接受新事物,并且具有积极向上的工作精神与生活态度,有些人则相反。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太极拳不仅可以建立这种基础,而且可以提供天人和谐的心理支柱,培养“心定气和,遇事不惊”的品质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从医学角度而言,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通过调节人体动作,可以导引人体气血的运行和呼吸的变化,并可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太极拳要求身体放松而肢体缓慢适当用力;运行时似有停顿而实则动作内劲不停;起承转合自然而肌肉持续牵引抻拉;闲似行云流水而劲力不减。这种运动方式将阻塞及淤滞的经络疏通,使气血循环进入舒畅的正常状态。为了加快体内病气、浊气、阴气、邪气的清除,人体的穴位必须达到完全洞开的状态,并且通过长期不断地练功而保持它们良好的通透性,防止它们弥合关闭。这是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基础,是传统养生学的根基所在。
太极拳学的养生观 太极拳以其博大精深的古典哲学思想和健身、养生、修身、养性等多功能的实效性,在世人面前展示了无限的生命力,展现了它作为东方体育一颗明珠的魅力。太极拳的核心是协调、平衡、和谐。太极拳讲究“三调”——调身、凋心、调息,注重“三兼修”——动静兼修、内外兼修、性命兼修,达到“三合一”——内外合一、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实现“三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伦理观、人体上下内外和谐的养生观。
太极拳顺乎自然,天人相应、相通、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心静、体松、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气沉丹田、抱元守一的呼吸论;树立含而不露、养我浩然之正气的道德观。太极拳属于有氧代谢、低强度的运动,符合养生法则,利于健康长寿。太极拳学是关于动静、虚实、开合、吞吐、刚柔、攻守、奇正、上下、内外、左右、进退、阴阳矛盾的辩证学说。它的运动方式充分反映了“生命的内部矛盾及每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不但对立、排斥、制约和斗争,也相互联结、依存、渗透和转化”这一规律.从而证明太极拳是一种“全身运动”和“交替运动”。人体各系统生理机能内部或机能之间,通过动静、虚实、开合、吞吐、刚柔、攻守、奇正、上下、内外、左右、进退、阴阳的交替,进行二元或多元交替运动锻炼,克服失衡的锻炼方式。
它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的身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不阴盛阳衰,或是阳盛阴衰。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 >>>练太极拳基本动作要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undongjianshen/476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椅上瑜伽方便又健身
下一篇: 如何去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