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病的效果非常的好,但是想要收到更好的治病疗效,我们要掌握好服药的方法,错误的服药方法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怎么服用中药?下面专家就为大家说说正确服用中药的方法。
服用中药的正确方法
饭前服:一般病位在下,应饭前服,如肝胃虚或腰以下疾病,饭前易使药效到达;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中药,一般也宜在饭前服用,因空腹服药后,药液能直接和消化道黏膜接触,可以较快地被吸收并发挥作用。
饭后服:若病位在上,应饭后服,如治疗心肺胸隔胃脘以上的病位,或对消化道的副作用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以避免吸收太快导致中毒。
凉服:一般清热解毒药宜凉服。
温服:把煎好的汤冷却到35摄氏度左右服用最为合适,凡药性平和补益的药均宜温服,增强其补益功能。
热服:凡伤风感冒、恶寒无汗,宜大口热服,以达到发汗的目的。里热症、血淤症也是如此。
顿服:指用药性强烈的药制成小剂量汤。
中药不能和什么同吃
养胃中药“怕”糯米。糯米、肉类、豆类等食物不易消化,正在服用健脾养胃类中药的人最好少吃,以免增加肠胃负担,影响病人康复。胃肠功能已经减退的老年人,如果多吃这类食物,往往会导致肠胃不堪重负。
温补中药忌白萝卜。人参是补气的,而萝卜是行气、降气、破气的,如果萝卜和人参同时吃,可能会削弱人参的补气功效。其他的温补类药物,如西洋参、党参、黄芪、何首乌、熟地等,都与人参具有类似的功效,不适合与萝卜同服。无论生的还是熟的,萝卜都有行气的作用,要注意避免与补药合用。此外,具有清热解毒的绿豆,也会“抵消”人参等药物的补益作用。
清热药躲开辣椒。如果你正在服用大黄、黄连、黄芩等苦寒药物,或者牡丹皮、黄柏、金银花、桔梗、桑叶、连翘等寒凉药物,应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辣椒、胡椒、咖喱、酒类等,否则会减弱清热凉血类中药的疗效。
温热药最怕冷饮。室外虽然冰天雪地,可在屋内,暖气、空调已经营造了一个温暖如春的环境。很多人因此在大冬天还喜欢喝冷饮。这可能使人们的胃肠在不知不觉中变虚。吃太多冰冷食物会让胃的温度下降,不利于消化食物。
治过敏别吃芒果。除了海产类、花生等,芒果、荔枝也属于“发物”,正在服用治疗哮喘、皮炎等过敏性疾病中药的人,最好不要吃这类食物。
饭前、饭后服用中药,还是要根据身体症状区分。属于上焦(心肺症)可饭后服用,这样药效能够持久。属于下焦(膀胱和肠道)要想药效快速到达,可以饭前服用。服用时间点的选择,跟药性以及病位密切相关。一般治疗下焦疾病或者补益类的中药多在饭前服用,以使“饭压药”使药物直达下焦肝肾;同理,若是治疗上焦疾病或是发散类的中药,一运用中药汤剂疗病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的服药方法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正如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来评判饭前还是饭后服用,哪个好,而只能说,有些药物适合饭前,而有些药物适合饭后。
若不按照时间服用,可能会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有的中药饭前喝好,有的中药则饭后喝好,有的中药则没有规定!我们喝中药一般是饭前提前30分钟左右喝药!不过除了饭前饭后,还有一些药有特殊的要求。比如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剂等应该在睡前服用,截疟药等定时发病的药应在发病前服用,调经药应在经期前服用,解热发汗药在发热分是因为吃饭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中医则更多的要考虑,饮食和药物之间的冲突,因为中医方面食药不分家,药和饭之间会产生相互的作用。所以,中药来说的话,大部分有一定的严格的不同中药的服用时间也有所不一样,有的适合饭前空腹时喝,有的放在饭后喝更好,这要根据药物作用特点和对肠胃道的影响来决定。恨不得救活无数众生,但凭心而论,无能为力,做为医务工作者的我来说,四十多年临床,治病无数(真正无数)一个小小的乡医,让高大上看不上的小乡医,但是我发挥我的特长,为邻里。
一般是这样煎煮的
取药浸泡半小时(能不洗尽量不要洗,因为有些药效会因为水洗而流逝,其实也没有洗的必要),水不要倒掉,然后就加足水量,开始煮,煮的方法如下:
三碗水煎煮成一碗,武火煮开后换小火慢煎,将三碗水煮成一碗,倒出
然后在下两碗水,按以上方法,煎成一碗水。倒出
两次煎煮的倒在一起,然后再分开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一般药物趁热喝,分开的另外一半可存入冰箱,待要喝的时候取出加热即可
以上是一般的服药方法
如果有医师特别要求,如当茶剂引用,一日三次或多次,这些就按照医生的处方来服用了
有时候喝药也讲究时辰,这些医生也会说的
另外,煎药的时候要留意,药剂有无另煎、包煎、先煎等。
中药饭前喝还是饭后喝最好?
中药十种服法
餐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用于治疗肝肾虚症和肠胃病,以及腰以下疾病的药均宜餐前服。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性容易下达,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粘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餐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用于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或因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药,或毒性较大的药,均宜在饭后服用,以免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常用于治疗脾胃病。
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以及有积滞、胸膈病等,用药后应仰卧;有心、口、耳病等,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症时,服药后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选择睡姿,如药性升发,应择健康部位侧卧,如药性沉降,应择患病部位侧卧。
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药。睡前服一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一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冲服:沉香、木香等贵重药物或芳香药,久煎影响药力,有时要冲服,即先将药物置入杯中,乘热将药冲入,温浸片刻再服。肉桂、藏红花等热水浸泡后即可服用,以免久煎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挥发。
冷服:在药液冷却后服。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冷服。
温服:药煎好后放一会,待其不冷不热时服。凡平和补益药均宜温服。
热服:在药液比较热时服用。凡解表药宜趁热服下,以达到发汗的目的,袪寒、通血脉的药也宜热服。
在网上有人问我,老中医,你是不是医生啊?嘻嘻~~~如假包换的哦。
中成药顾名思义就是用中药制成的,那么既然成分都是中药,那么在服用时要注意什么呢?如何才是正确的使用方法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有关于中成药的正确使用,希望能帮到你。
使用方法
1、一般中成药早中晚都可以吃
无特殊规定的一般口服中成药,一日量分2∽3次,于早、晚或早、中、晚饭后0.5∽1小时各服一次。
2、补益的中成药宜饭前服
补益的中成药宜饭前服,但补阴药宜晚上18∽20时一次服,补阳药宜在早上6∽8时服,以此保持药效与人体阴阳、脏气气律的消长一致。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3、中成药可睡前服用
镇静安神的中成药应在睡前1∽2小时服用。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可在此时服用。另外,某些西药如催眠药、驱虫药及抗过敏药等,一般也应在夜晚临睡前半小时服用。
4、中成药可在饭后服
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应该在饭后服药,可使药性上行。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
注意事项
1、毒副作用
一般来讲,良好的安全性是中成药的优点之一。生产中成药所采用的中药材大都是天然药品,但还是有毒副作用,可以说没有一种中成药无毒副作用。?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古代人们在寻找和识别食物的过程中,误食了一些有毒的草药,在毒性反应后,却治好了某些病痛,这样就发现了中药。毒性是中药的一种基本属性,但毒性不等于毒药,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应用。
2、辨病用药不能仅凭西医诊断
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必须综合疾病分型、人体差异、气候变化、药物功效等诸方面因素之后才能选择药物。所以亦会出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现象。例如同为呕吐,若病因是暑季着凉而致者,可选藿香正气散;若因食积内停者,可选用保和丸。
3、剂型不同功效会有不同
同一种药物,剂型不同,其药性特点甚至功效会有不同。在现代中成药中,一方多种剂型的例子众多,有些可能差别不大,但有些是有差异的。例如藿香正气口服液和藿香正气水,虽都是口服液体制剂,但前者是属于合剂,作用相当于汤剂;而后者是属于酊剂,含有酒精。二者作用可能与原传统剂型藿香正气散相仿,但如果让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服用藿香正气水,则存在安全隐患。
剂型
1、散剂
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散剂粉末颗粒的粒径小,容易分散,起效快。外用散剂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作用。散剂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但也应注意散剂由于分散度大而造成的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等方面的影响。
2、颗粒剂
系指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细粉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颗粒状剂型。颗粒剂既保持了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临用时煎煮不便的缺点,且口味较好、体积小,但易吸潮。根据辅料不同,可分为无糖颗粒剂型和有糖颗粒剂型,近年来无糖颗粒剂型的品种逐渐增多。
3、胶囊剂
系指将药材用适宜方法加工后,加入适宜辅料填充于空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的制剂,可分为硬胶囊、软胶囊(胶丸)和肠溶胶囊等,主要供口服。胶囊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易于吞服;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对药物颗粒进行不同程度包衣后,还能定时定位释放药物。
猜你喜欢:
1. 补肾气最好的中成药
2. 补肝的中成药
3. 补气补血吃什么中成药效果最好
4. 补气血滋阴的中成药
5. 中成药怎么服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768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感冒嗓子疼怎么办?
下一篇: 3个简单易行的煎中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