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药食同源 >> 饮食营养

天然阿司匹林终于出现,平时没事吃两口,让血管焕然一新!

槐米 2023-07-19 03:05:12

关于阿司匹林(非阿司匹林肠溶片),有几点问题。求帮助。

第一个问题:阿司匹林消痛效果的确是很好吗?答,阿司匹林确有镇痛作用,是不可逆性环氧合酶抑制剂,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疼痛,适用于慢性钝痛,用于头,牙,神经,肌肉等都的轻,中度疼痛。但是是对症治疗,不对病因治疗,即是常说的指标不治本第二个问题:上我看见阿司匹林副作用没提可致死,那请问是可致死还是不可致死。答, 任何药物一次性吃过了其最大安全剂量都有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致死,但只要按照常规治疗剂量服用,对症治疗的话,多半不会发生致死现象。但有一例外,就是瑞夷综合征,它是阿司匹林的专有严重不良反应,是指病毒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和青少年服用阿司匹林后,偶见病症,表现为肝损害和脑病,可致死,我想你在网上看到的应该是指这种情况吧。第三个问题(若第二问题不可致死那第三问题可跳过):听说银翘解毒颗粒和阿司匹林都含有可致阿司匹林哮喘的成分,那么,我吃银翘解毒颗粒没事的话,是不是代表我吃阿司匹林也一样没事?答,这个是没有任何可参考价值的,因为银翘解毒颗粒是复方中成药,里面具体的成分尚不确定,它致阿司匹林哮喘与否,还不可知,但吃银翘解毒颗粒没事的话,完全不表示吃阿司匹林会没事。第四个问题:服用阿司匹林(头痛服用0.3-0.6克一天三次)造成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的几率有多大?答,这个就不可知了,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一样。说明书上有“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说明书敢这样写,是经过临床运用后的结论)。那说明大多数人服用此剂量是安全的。第五个问题:上见当药物血浓度>200μg/ml时则较易出现副作用。那么我头痛服用0.3-0.6克一天三次,药物血浓度会>200μg/ml吗?答,不会,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用药(治疗风湿热)、尤其当药物血浓度>200μg/ml时较易出现不良反应。血药浓度愈高,不良反应愈明显。——阿司匹林片说明书第六个问题:(如第五问题会则答,不会可略过)以一个普通的40岁女子(低血压,常头痛,不常运动)依照头痛服用剂量去计算,估计药物血浓度多少天能达到200μg/ml?答,这个不是你想的那种它会每天累计在你体内,药物都有消除半衰期的,会慢慢的在体内代谢掉的,当服用剂量小于1g时,阿司匹林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消除半衰期是3~5小时,也就是说经过5到6个消除半衰期后,就基本上全部消除掉了。不会出现你担心的情况。第七个问题:(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区别是?)请从副作用,治头痛作用,预防其他病症效果和哪个国家研制方面做回答。答,你把问题想的太复杂了,单就阿司匹林来讲,做成肠溶的目地只是因为你的胃黏膜需要前列腺素的保护,而阿司匹林刚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做成肠溶后,阿司匹林就在肠道中才会释放出来发挥药效,从而保护了你的胃,仅此而已。至于到底要用哪个厂家的药,我觉得只要是在正规大医院买的就可以了(主要是为了保障药品的安全性),哪个厂家的都差不多,因为有效成分都是阿司匹林,区别只在于一些物理方面,没必要太讲究。第八个问题:又听说买阿司匹林还要选厂家,那再问,那个厂家效果最好,副作用小的。求推荐!答,见上。不存在哪个厂家的药好到比其他厂家的药副作用小,这只是偏见,副作用是由药物有效成分的本身决定的。只能说某些厂家的药的溶解性,崩解度表较好,易于吸收,或是还有其他的物理优越性。

阿司匹林防血栓,70岁以上还能吃吗?这一类朋友,不吃或有大风险-

为了防止血栓的形成,很多老年朋友也会在医生的建议之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因为这类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非常显著,而且经过上百年的临床实验研究,所以对患者是非常安全的,大家可以放心服用。 不过医疗专家同时提醒广大老年患者,如果年龄超过七十岁,还是要谨慎服用阿司匹林。

今年刚刚七十岁的老赵,因为患有高血压的缘故,所以需要常年服药保持血压的平稳。在前几年的时候,老赵曾经因为用药不当引发了心梗,并被家人送到了医院抢救了回来。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医生为了防止老赵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所以特意给他开了阿司匹林来服用,以预防老赵再次换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

如今三年时间过去了,老赵的血压控制的也非常平稳,也没有出现其他的并发症。为了预防血栓的形成,老赵仍然按照医生的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不过在前一阶段的时候,老赵在听广播的过程当中,也了解到了一个新知识, 像他这样的年龄,是不适合服用阿司匹林的,因为很容易产生副作用。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老赵也隐隐约约有了一丝不安,因为他本身就服用了降压药,如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很有可能会对自己的胃肠道产生影响。趁着周末女儿来看他,老赵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安,想让女儿带着他到医院里面检查一下。 听到父亲的疑惑之后,老赵的女儿赶紧开着车,带老赵来到了医院里面。

距离老赵上一次体检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所以老赵的女儿顺便给他开了一个全身体检的单子,并陪着父亲走了几个科室完成了体检。当化验单子出来之后,老赵的女儿又拿着化验单,陪着老赵找到了他的主治医师。看到老赵的体检结果之后,医生也感到非常欣慰, 因为老赵的各项指标均在标准之内,身体没有太大的问题。

当老赵将内心的疑惑告诉医生的时候,医生同样给他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因为老赵已经发生过心梗了,所以让他服用阿司匹林是为了二级预防,与普通的老年人不同。 医生同时宽慰老赵,只要他做好生活的调理,定时定量服用阿司匹林和降压药 ,不会对身体产生负面的影响。听到医生的解释之后,老赵终于释然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像老赵这样的老年病例非常多,他们虽然知道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着非常基础性的作用, 但是他们并不清除阿司匹林的作用机理,所以也会对阿司匹林产生很多误解, 这其实并不奇怪。阿司匹林除了能够预防血栓之外,它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展,让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受益。

不过医疗专家同时提醒广大老年患者,如果年龄超过七十岁,大家最好不要采用阿司匹林来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看到医疗专家的建议之后,也有很多老年患者表达了不解,他们并不清楚什么是一级预防。 针对这样的疑问,医疗专家同样给出了详细的解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如果老年朋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曾经发生过心梗或脑梗,他们为了防止此类疾病的再次发作,而进行的药物治疗,在医学上统称为二级预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二级预防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对于那些确诊存在冠心病的朋友, 如果为了防止个人患上脑梗,同样也可以服用相关的药物来预防,也被称为二级预防。

根据以上的介绍,相信很多读者都清楚了,如果七十岁以上的老年朋友,目前还没有心血管疾病的典型症状,最好不要采用服用阿司匹林的方式,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医疗专家同时提醒四十岁以下的高危人群,如果本身也没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 最好也不要采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因为很容易产生依赖性。

如果老年朋友曾经出现过心梗和脑梗的症状,无论年龄是否满七十岁,都可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来做好二级预防。对于有相关服药禁忌症的老年朋友,也要注意在医生的指导之下用药,以免服用阿司匹林,对个人的 健康 造成二次伤害。 不过在临床研究上,阿司匹林的应用还是非常广泛的,大家完全可以放心服用。

也有一些老年朋友,本来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效果一直都非常不错。不过当他们听到网上的报道之后,结合自己七十多岁的年龄,赶紧把阿司匹林停掉了。 这不仅失去了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作用,而且还极有可能引发心梗的二次发作 ,严重危及老年患者的身体 健康 ,所以大家千万要注意。

为了让患者更加清楚阿司匹林的疗效,同时做到正确服药,医生同样给出了一些建议,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剂量。针对不同的患者,大家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过程当中,需要服用的剂量是不同的。 对于七十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每日的剂量不能超过一百五十毫克,就已经能够起到预防的效果了。

因为老年患者一般都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所以最好采用肠溶片的方式,这不仅能够有效减少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而且还能对胃黏膜产生保护作用。对于中年心脑血管患者来说,更应该注重用药的安全性,因为阿司匹林是需要长期服药的, 否则疗效并不显著,所以中年心血管患者更应该注重这一点。

如果患者并没有心脑血管疾病,只是因为肥胖和家族遗传的原因,服用阿司匹林来进行一级预防,医生建议大家在服药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监测血糖血脂的含量,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生活调理。如果用药一段时间之后, 发现风险已经降到了中低水平,就不要长期大量的服用阿司匹林了,以免产生依赖性。

除了会产生不良反应之外,对于服药的时机方面,大家也要谨遵医嘱。与普通的预防药物不同,阿司匹林应该是空腹服用,目的就是为了让药物更好的溶解吸收,避免产生少量的药物溶出,对人体的胃部粘膜产生影响。 不过有些厂家的说明书没有更新,也会导致患者饭后服用的现象出现 ,这一点需要广大患者注意。

看到服药的时机之后,也有一些读者会产生纠结,不知道自己应该睡前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是早上起床之后服用阿司匹林。针对这样的疑问, 医生同样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如果患者是长期服用药物, 一定要坚持同一个时间点服用。如果患者每天早起服用阿司匹林,就一直坚持早起服用,反之则一直坚持睡前服用,效果都是非常不错的。

在日常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急性心梗患者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当急性心梗发作的时候,医生也会指导病人服下阿司匹林,以便能够起到延缓病情的作用,进而为抢救病人争取时间。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时候,医生也会让病人嚼碎药片, 并就着白开水冲服下去,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起到急救的效果。

不过医生也提醒广大患者,首先应判断自己是急性心梗发作,还是出现了主动脉夹层,因为两者的症状非常相近。如果是后者的情况,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不仅不会起到延缓病情的效果,而且还有可能造成疾病的恶化,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如果患者无法判断自己的病情,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医生来处理,避免因为判断失误而贻误病情。

对于很多患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医生也会给他们开一些阿司匹林,一方面避免心梗的发作,另一方面也是在心梗发作的时候,能够起到救命的效果。不过在两种情况之下的服药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患者一定要注意,作为预防药物服用的时候, 患者不需要嚼碎后服用,只有在抢救的时候,才需要患者嚼碎后服用。

虽然阿司匹林的急救效果非常明显,但是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应该避免心梗的突然发作。一旦出现抢救的情况,证明患者的症状已经非常严重了,所以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之后的生活质量。因而从这一点上来说, 患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还是应该尽量注意预防心梗的发作。

根据以上的介绍,相信很多读者都看到了,阿司匹林预防血栓的过程当中,虽然效果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还是应该区别看待的。 只有对本身的禁忌症有着充分的了解 ,患者才能在医生的指导之下正确服药,并起到针对性的治疗作用。

尤其是七十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当他们把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药的时候,更应该谨遵医嘱。 在长期服药的过程当中,也要避免阿司匹林对患者的负面影响 ,尽量做到定期体检,以监测自己的身体变化。

在抢救心梗患者的过程当中,阿司匹林也能起到救命的效果,不过患者一定要注意嚼碎后服用,否则起不到急救的效果。做到以上这些之后,才能充分发挥阿司匹林的作用,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

焦虑吃什么可以缓解?

焦虑症患者在食物选择上就是要选一些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多吃一些蔬菜水果,保证大便每天一次。在主食方面可吃一些小米,因为小米能够改善人的睡眠,增加热度,因为我们在临床遇到好多手脚都发凉的患者,那么吃点小米以后,平常手脚能够保温,因为焦虑症患者体内的五羟色胺比较低,同时小米还有助于补充五羟色胺。
还有一个食物主要是百合,百合既能安神又能滋养肺部,我们要吃点银耳百合汤;还有一些食物,比方黄花菜、鱼、还有些坚果,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的睡眠。还有就是香蕉,为什么吃香蕉,因为吃完香蕉后我们通便,我们中医讲叫胃不和,觉不安,好多人是因为睡不好觉,所以说我们吃点香蕉,那么这样也能缓解我们焦虑。还有一些谷类食物、谷类的食物,我们要吃一些绿豆、莲子,这样把我们的心火还有肝火降一降,那么也会使我们焦虑感降低。还有就是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碳水化合物它里头含有葡萄糖比较多,真正的大脑的营养是靠葡萄糖来供给的。

吃抗血栓药,你的基因“配合”吗?

via 果壳网

为了控制疾病,如今许多人需要长期不间断地服用药物,最常见的莫过于降压药和抗血栓药(抗凝血药)。我的母亲每天服用降压药,已经超过二十年。而父亲七年前中风、今年又发生第二次中风,因此每天必须服用阿司匹林和华法林。

然而,这两种广泛使用的抗凝血药物,在我父亲身上却效果不太明显。查阅过许多药物与遗传的相关文献后,我发现,还有其他患者曾遇过同样麻烦,而原因可能是“基因不配合”。

阿司匹林(Aspirin):传奇也会遭遇“抵抗”

先从“神药”阿司匹林说起。

自1897年问世以来,阿司匹林的传奇就从未完结。若以每片药含50 mg阿司匹林计算,全球每年消耗的阿司匹林超过1000亿片,无怪乎它在1950年就以“销量最高的药物”入选了吉尼斯世界纪录。2004年,英国人杰弗里斯(Diarmuid Jeffreys)把阿司匹林的历史写成了一本《阿司匹林传奇》。直到今天,人们对它的兴趣丝毫没有减弱,每年都有相关科研论文发表。

阿司匹林最初并不是抗血栓药,而是对付头疼脑热的居家药品。最早的阿司匹林是从柳树皮中提取出来的。公元前400年,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记述了柳树皮的医学价值。但阿司匹林的活性成分——乙酰水杨酸是在1853年才合成成功。到了1897年,拜耳的化学家、海洛因“止咳药”的合成者,菲力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终于合成出一种稳定的乙酰水杨酸。又过了不到两年,拜耳就推出了命名为“阿司匹林”的止痛药。

Aspirin这个名字,是由乙酰基的首写字母“A”与绣线菊类植物(水杨苷成分的来源)一词中的“Spir”组合而成,末尾加上了一个当时药物的常见后缀“in”。

从1980年代起,阿司匹林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到了预防心肌梗死、中风、静脉血栓,甚至一部分癌症和阿尔兹海默症。

从药理上说,阿司匹林能够阻止血小板黏结形成阻塞,因此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对于有心脑血管家族病史的老年人,以及糖尿病患者尤其有效。

作为预防和治疗动脉血栓性疾病类疾病的基础药物,阿司匹林可以称得上是“活人无数”。一项荟萃分析表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使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减少1?3,非致命性中风减少 1?4,血管疾病病死率减少1?6。

然而, 阿司匹林并非对所有血栓患者都有效,部分患者不能从中获益,即使服用阿司匹林也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无法预防血栓形成。有研究报道称,5%-40%的人存在阿司匹林抵抗(AR)。

什么造成了这种“抵抗”?有些研究认为是吸烟、糖尿病、高血脂等因素削弱了阿司匹林的疗效,同时也有研究提示,要预测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应的个体差异,最重要的因素是遗传背景差异。

阿司匹林之所以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目前明确的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一个叫环氧合酶(COX)的蛋白活性来实现的。目前已知有三个COX同功酶:COX-1、COX-2和COX-3。COX-1被认为是种有益的酶,存在于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中,而COX-2为诱导酶,其功能是活化巨噬细胞或其他细胞,充斥于炎症组织。关于COX-3的研究则较少。

当身体组织受到某种刺激如外伤、感染,就会激活COX。COX能催化合成各种前列腺素——别以为只有男性有前列腺素,实际上前列腺素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种组织中,是炎症反应的关键。阿司匹林能抑制COX,也就能抑制前列腺素,从而抑制炎症和疼痛,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阿司匹林和布洛芬都能抑制COX蛋白 图片来源: circres.ahajournals.org

问题就出在 COX 基因身上。

在基因组水平上,常常会出现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比如说,同一个位点上,一群人是A,另一群人是G。这叫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人类可遗传的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有已知多态性的90%以上。

一个核苷酸看上去似乎微不足道。但研究却表明, COX-1 基因多态性可能妨碍阿司匹林对其乙酰化,影响其作用效果。另一项研究发现,汉族人 COX-1 基因-1676A>G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有强烈的相关性,该基因型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阿司匹林抵抗。

另外,阿司匹林对COX-1的抑制作用比对COX-2的抑制作用强170倍。也就是说,阿司匹林对COX-2要无能为力得多。一般来说,COX-2在正常组织细胞中极少或不表达。但在一些病理条件下,由于各种内外环境的刺激,可使COX-2过度表达。还有研究发现,突变型等位基因-765G>C位点rs20417的携带者COX-2会过度表达,这是阿司匹林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

COX-3目前研究不多,但不难想象,其上的突变或多态性,也将影响阿司匹林的使用效果。

华法林(Warfarin):先检测基因再服药

比起阿司匹林最初“抗炎止痛”的定位,另一种抗凝血药的出身听起来更吓人。华法林早在1948年就成了“灭鼠灵”,虽然已经有其它更有效的鼠药开发出来,但华法林至今依然是灭鼠的奇方。

华法林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在阻止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病治疗中使用,用于防治血液凝固和凝块在血管内的迁移。20世纪50年代,华法林在对抗血栓形成和防止血栓栓塞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证实。1954年,华法林被批准上市,并沿用至今。如今,华法林是北美使用最为广泛的口服抗凝药。

华法林药效明显,但缺点也不少,比如会跟很多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甚至连富含维生素K1的绿叶食物都可能降低药效,再加上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就导致华法林的剂量特别难以掌控,吃少了没用,吃多了出事。所以华法林需要过通过血液测试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确保安全服用剂量,高于INR可能有流血风险,低于INR可能有血栓形成风险。

近年的临床观察发现,虽然具有相同症状,但是不同病人对华法林使用的个体差异很大,而这些差异跟病人本身的基因背景有直接的关系。

为此,美国FDA在2010年2月修改了华法林的药物说明书,因为剂量的基因特异性,建议在开具华法林处方前对 CYP2C9 、 VKORC1 进行基因检测,针对不同的基因类型进行药物剂量调整。

CYP2C9 基因编码的蛋白,负责代谢80-85%的左旋(S型)华法林,S-华法林被其代谢后就更容易被排出体外。这种蛋白从属的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负责氧化外源性和内源性化合物,也是体内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在肝脏的微粒体中, CYP2C9能代谢超过100种治疗性药物。除了华法林以外,还有治疗惊厥和癫痫的苯妥英(Phenytoin),以及常规处方药如醋硝香豆素、甲苯磺丁脲、格列吡嗪氯沙坦和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而肝外的CYP2C9则代谢一些重要的内源性化合物如花生四烯酸、5-羟色胺和亚油酸等。

至于 VKORC1 则是华法林作用的对象,它的全名叫“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基因。维生素K是凝血所必须的,但需要经过酶的激活。而 VKORC1 基因编码的蛋白就负责激活维生素K。如果 VKORC1 基因发生突变,那么维生素K就无法活化,从而导致缺乏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进而阻止凝血。

从药理上说,华法林作用的靶点正是 VKORC1 编码的蛋白,华法林通过影响VKORC1蛋白来抑制维生素K,从而干扰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II、VII、IX、X的羧化,使这些凝血因子无法活化,仅停留在前体阶段,从而达到抗凝血的目的。不过,不同人制造的VKORC1蛋白活性有差异,这也就导致了华法林的剂量变得因人而异。

最新一版的FDA目录,还增加了 PROS 、 PROC 两个基因作为华法林警告和预警的范围,因为这两个基因也参与了凝血的过程,这两个基因编码的是血浆里存在的维生素K依赖性的蛋白。它们如果基因突变会增加形成血栓的倾向,华法林的使用也必须有所不同。

波立维(Plavix):一场法庭争端的主角

波立维又名氯吡格雷,同样是一种非常畅销的抗凝血药物,适用于中风、心肌梗死和外周动脉疾病。从药理学上说,波立维属于二磷酶腺苷(ADP)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止ADP与它的血小板受体结合,来抑制血小板聚集。

关于波立维有一个著名的诉讼,就是2014年3月19日的夏威夷岛民控告药厂百时美施贵宝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和赛诺菲-安万特(Sanofi-Aventis)隐瞒“波立维”对夏威夷岛民无效的诉讼案。

按照药价计算,波立维比阿司匹林要贵100倍,但很多岛民因为看到药品宣传抗凝血效果好于阿司匹林,而用波立维替换了阿司匹林。

然而,由于38-79%的太平洋岛民和40-50%的东亚人遗传易感性低, “波立维”在许多东亚和太平洋岛居民身体中代谢不足,因此无法起效,阿司匹林其实可以保护他们不发生血栓,波立维却并不可以。

但药企自1998年开始就故意隐瞒了这一信息,造成大量患者滥用该药物,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将病人置于危险之中。药厂甚至还隐瞒了一件事,波立维的有效性可以通过简单的 CYP2C19 基因(rs4244285)检测即可明确判断。

之前说过, CYP2C19 编码的蛋白能代谢药物,一般来说,代谢的结果是使药物更容易排出体外,降低药物的效力,但波立维偏偏不是这样,波立维本身是“无活性前体”,要被代谢后才起效,因此,有些人的 CYP2C19 基因型属于“慢代谢者”,他们服用推荐剂量的波立维后,其活性代谢物的血药浓度就不如“正常代谢者”那么高,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出现“氯吡格雷抵抗”。

基因与药物的关系,以前虽被忽略,但正在逐步被人们认识和理解。同一种药物,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效性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只表现为“有效”或者“无效”,还可能表现为“副作用”的强弱,还有药物在身体里停留的时间长短,以及不同药物是否可以一起吃。通过基因的表达和单核苷酸多态性,我们可以确认有无遗传性或获得性的基因变化,这种变化又会怎样影响病人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这,就是所谓的药物基因组学。

如今,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规定,166种药物对应靶点、65种药物在使用之前要进行基因检测。前文提到的三种被广泛使用的抗凝血药物,其实都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确定其有效性,特别是华法林和波立维,证据十分明显,长期服用这两种药物的人,强烈推荐进行基因检测,如果疗效可能不佳,就需要与临床医生商量,针对个人具体情况决定到底是更改剂量,还是换个药物。

对于美国FDA审批过的其它与基因关系明确的药物,也建议大家在用药以前,进行相应的基因检测,以确定服用该药物的有效性和或合理剂量,如此,才是真正的个体化用药和精准治疗。

/article/440458/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636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