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饮食已经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只要你走出门,不但能吃到天南海北的特色美食,连反季节的食物都任君挑选。
所以,现代人的胃口越来越大,由吃引发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撑出来的10种病
1
肥胖
吃太饱,多余的热量合成脂肪在体内储存,会使人发胖;肥胖还会带来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一系列并发症。
2
疲劳
过多的食物进入消化系统,会降低其他器官的功能,使人处于疲劳状态,昏昏欲睡;还会引起大脑反应迟钝,加速大脑衰老。
3
胃病
吃太饱的直接危害就是:增加肠胃负担,造成消化不良,人们容易出现胃酸、胃胀、腹痛、便秘等不适。
此外,吃撑还会破坏胃黏膜,引发胃穿孔、胃溃疡等疾病。
4
肾病
吃得太饱,过多的非蛋白氮要从肾脏排出,会伤害人的泌尿系统,加重肾脏负担,进而引发肾脏疾病。
5
癌症
饮食过多会造成抑制细胞转化因子的活动能力降低,增加患癌风险。
6
冠心病
吃的太多,摄入过多能量,会引起血胆固醇增高,可能诱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还会使血黏度增高,诱发血栓,造成心肌梗死。
7
急性胰腺炎
摄入过多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如果再过量饮酒,极易引起胰腺水肿,从而诱发急性胰腺炎。
8
糖尿病
吃太多会刺激胰岛素持续大量分泌,致使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负担过重,如果是长期的持续超负荷分泌,容易造成胰腺负担加重,加速老化,特别是中老年人则会因B细胞功能衰竭而诱发糖尿病。
9
上消化道出血
一些原本有溃疡、慢性肝病的人,如果吃得过饱,就可能发生消化道出血,呕吐出咖啡色食物。
10
老年痴呆
日本有研究发现,大约有30%-40%的老年痴呆病人,在青壮年时期都有长期饱食的习惯。
把寿命从嘴里省出来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曰: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量,则成痰。
所以说,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
平时,含有这些关键字的菜肴,于身体无益还经常一吃就多,大家一定要少吃。
1
水煮
川菜中,水煮鱼、水煮肉片等水煮类菜肴非常容易让人饮食失控,而且,其过高的含盐、含油量也无益于身体健康。
2
干锅
带干锅的菜加热时间较长,蔬菜中的营养物质受损严重。
而且长时间的加热或翻炒不及时容易烧糊,这样很容易产生致癌物质。
3
油炸
油炸,以及香煎、香酥、干煸,这几类烹调方式做出的美食都十分诱人。
但由于其用油量非常大,很容易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等一系列问题。
4
酥
平时,我们作为餐后甜点的糕点也千万不能多吃。
因为要产生酥脆香甜的口感,这类糕点在制作过程中必须要加入大量不利于健康的油脂和糖类。
5
柳
蟹柳、牛柳、鸡柳、猪柳……这些速冻后煎炸的“柳”类食物,往往在外面裹了厚厚的面粉,一口下去可能半口以上都是吸了大量油的淀粉,长期吃非但对人体没有好处,反而可能增加肥胖的风险。
七分饱最好,看看你到了几分?
十分饱:一口都吃不下了,多吃一口都是痛苦。
九分饱:还能勉强吃,但胃已满了,每一口都是负担。
八分饱:胃满了,但是再吃几口也不痛苦。
七分饱:似饱非饱,感觉吃得差不多了,却还不想离开饭桌,可要是再吃的话就会撑
六分饱:撤走食物后,胃里虽然不饿,但是不满足。第二餐前会饿的比较明显。
五分饱:不太饱,感觉还能吃好多。
四分饱:肚子叫,有空腹感,但是不是很难受。
参考资料:
健康时报《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每天多吃一口,8种疾病上身!看完后再也不敢多吃了!》
龙华妇幼健康《菜单里的“敏感词”!常吃这些食物,坐等长胖吧~》
安徽省卫生计生委《Word天,这些病都是“吃饱了撑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敬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数年前曾写过两篇有关吃的小文章,一篇题名《吃相凶恶》,一篇题名《吃的耻辱》。原本是为应付约稿随笔涂鸦,没承想发表之后,竟被几个江南才子当着我的面劈头盖脸一阵夸奖,弄得我晕头转向、不辨真假,回来就发扬"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继续吃下去,准备一直吃倒胃口为止。
我也清楚这等鸡零狗碎的破事不值得写,我也很想写点高雅的东西,我也很想让自己的文章透出一点贵族气息或是进步气息,但乌鸦怎能叫出凤凰的声音?秃鹰怎能走出仙鹤的舞步?那么,请正人君子原谅,请与我同志者笑读,咱这就开吃。
"吃"字拆开,就是"口"和"乞",这个字造得真是妙极了。我原以为"吃"是"契"的简化,查了《辞海》,才知"契"是"吃"的异体。口的乞求,口在乞求,一个"吃"字,馋的意思有了,饿的意思有了,下贱的意思也有了。
想这造"吃"的人,必是个既穷又饿的,如果让林黛玉或是刘文彩造这个字,不会是现在这样子。因为他们一天到晚都腹胀得难受,应该是食物乞求他们的口:小姐呀,老爷呀,求求你们吃掉我们吧。由此可见,语言文字确实是有阶级性的,不仅仅是些抽象的符号。
忽然记起,某人给某报写创刊某某周年的贺词时,竟把这张报纸称为"你?摇",原来报纸也分公母,真是妙极了。
言归正传:话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我在单位听领导传达中央文件,文件的内容是一位中央首长的讲话,讲话的主要内容是国人的吃饭问题。首长说人人都有一个口,张口就是一个洞,十亿人民齐张口,想想是个多大的洞吧,大概比天安门广场还要大,你说可怕不可怕!
我们领导借题发挥道:如果说这些口都是些樱桃小口,倒进去一茶盅米汤便能灌满,问题也还不算十分严重,可这些口偏偏以鲁智深、猪八戒式居多,三大海碗米汤灌进去只是个半饱,所以呀,我们领导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吃饱,还是饥饿,就成为一个问题。
现在还是不是一个问题?将来会不会成为一个问题?
上边所写,东拉西扯,就算是一个"帽"吧,进入正文,还是要写我的"吃"史。频频谈我,令人生厌,生厌就生厌,我也没法办,你吃白面饼,我吃山药蛋。山药蛋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美好食物,皇上爱吃百姓也爱吃,烧着好吃煮着也好吃,煎着好吃熬着也好吃,山药蛋哦,你的名字叫美丽!
哦,山药蛋,多少谎言假借了你的名字,如果你就是土豆的话。话分两头,抛下这土豆咱暂且不说,还是说我: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活了四十二岁,换言之,已经吃了四十二年。尽管我好用工笔写文章,但要我把这四十二年里塞到肚子里的东西全部罗列出来,那我就去吃耗子药拉倒,因此我只能择其要者而记之。
孔夫子说"食色性也",应该是对成年人而言。对小孩子来说,"色"还不成为一个问题(西方人被弗罗伊德得早熟另当别论)。对我这样的人来说,二十岁以前,"色"也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从我有记忆力起,就一直饥肠辘辘。这样说很可能又要招致一些好汉们的痛骂,给我扣上一顶"给社会主义抹黑"的大帽子。
但事实如此,饿肚子既不光荣也不美好,何必假造。但有没有炫耀"苦难"的意思呢?有,的确是有,这是我跟着你们学的。
我生于1955年,那是新中国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据老人们说,那时还能吃饱肚皮。但好景不长,很快就大跃进了,一跃进就开始挨饿。我记得最早的一件事是跟着母亲去吃公共食堂。端着盆子提着罐,好几个村的人挤在一起排队,领一些米少菜多的稀粥,很少有干粮。
我记得我家邻居的一个男孩把一罐稀粥掉在地上,罐碎粥流。男孩的母亲一边打着那男孩一边就哭了。男孩高喊着:娘哎,别打了,快喝粥吧!他忍着打趴在地上,伸出舌头,舔地上的粥吃。他说,娘,快喝,喝一点赚一点。他的母亲,听了他的话,跪在地上,学着儿子的样子,舔粥吃。
在场的人,无不夸奖那男孩聪明,都预见到他的前途不可限量。果然是人眼似秤,那当年的男孩,现在已是我们村的首富。他靠养虫致富。养蝎子,养知了猴,养豆虫,高价卖给大饭店和公家的招待所。他看准了有钱的人和有权的人嘴巴越来越尖,口味越来越刁,他们拒绝大鱼和大肉,喜欢吃奇巧古怪,像可爱的小鸟。眼光就是金钱。
他说下一步要训练贵人们吃棉铃虫。
公共食堂垮台后,最黑暗的日子降临了。那时不但没饭吃,连做饭吃的锅都没有了。好多人家用瓦罐煮野菜。我家还好,大炼钢铁期间我从废铁堆里捡了一个日本兵的破钢盔戴着玩,玩够了就扔到墙旮旯里。祖母就用钢盔当了锅。瓦罐不耐火,几天就炸;弄得灰飞烟灭,狼狈不堪。
我家的钢盔系精钢铸造,传热快捷,坚硬无比,不怕磕碰,不怕火烧,真是一件好宝贝。祖母用它煮野菜,煮草根,煮树皮,煮了一盔又一盔,像喂小猪一样喂着我们兄弟姐妹,度过了可怕的饥馑之年。
很多文章把三年困难时期写得一团漆黑,毫无乐趣,这是不对的。起码对孩子来说还有一些欢乐。对饥饿的人来说,所有的欢乐都与食物相关。那时候,孩子们都是觅食的精灵,我们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尝遍了百草百虫,为扩充人类的食谱作出了贡献。那时候的孩子,都挺着一个大肚子,小腿细如柴棒,脑袋大得出奇。
我是其中的一员。我们成群结队,村里村外地觅食。我们的村子外是望不到边的洼地。洼地里有数不清的水汪子,有成片的荒草。那里既是我们的食库,又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在那里挖草根挖野菜,边挖边吃,边吃边唱,部分像牛羊,部分像歌手。我们是那个时代的牛羊歌手。我难忘草地里那种周身发亮的油蚂蚱,炒熟后呈赤红色,撒上几粒盐,味道美极了,营养好极了。那年头蚂蚱真多,是天赐的美食。
村里的大人小孩都提着葫芦头,在草地里捉蚂蚱。我是捉蚂蚱的冠军,一上午能捉一葫芦。我有一个诀窍:开始捉蚂蚱前,先用青草的汁液把手染绿,就是这么简单。油蚂蚱被捉精了,你一伸手它就蹦。我猜它们很可能能闻到人手上的味道,用草汁一涂,就把味道遮住了。它们的弹跳力那么好,一蹦就是几丈远。
但我的用草汁染绿了的手伸出去它们不蹦。为了得到奶奶的奖赏,我的诀窍连爷爷也不告诉。奶奶那时就搞起了物质刺激,我捉得多,分给我吃的也就多。蚂蚱虽是好东西,但用来当饭吃也是不行的。现在我想起蚂蚱来还有点恶心。
吃过蚂蚱,不久就是夏天。夏天是食物最丰富的季节,是我们的好时光。60年代雨水特别多,庄稼大都涝死。洼地里处处积水,成了一片汪洋。各种鱼从天上掉下来似的,品种很多,有的鱼连百岁的老人都没见过。
我捕到一条奇怪的鱼。它周身翠绿,翅尾鲜红,美丽无比。此鱼如养在现在的鱼缸里,必是上品,但吃起来味道腥臭,难以下咽。洼地里的鱼虽多,但饥饿的人比鱼还要多,那时又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捕鱼工具,所以后来要捕到几条鱼也就不容易了。捕不到鱼,也饿不死我们。我们从水面上捞浮萍,水底捞藻菜,熬成鲜汤喝。所以老人说,水边上饿不死人。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鱼虾不多照样有,又有螃蟹横行来。秋风凉,豆叶黄,蟹脚痒。成群结队的螃蟹沿河下行,爷爷说它们要到海里去产卵,我认为它们更像去开什么重要会议。螃蟹形态笨拙,但在水中运动起来,如风如影,神鬼莫测,要想擒它,绝非易事。
要想捉螃蟹,必须夜里去。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提马灯,悄悄前行,最忌咋呼。我曾跟着六叔去捉过一次螃蟹,神秘新奇,趣味无穷。白天,六叔就看好了地形,用高粱秸在河沟里扎上一道栅栏,留上一个口子,在口子上支上一货口袋网。夜气浓重,细雨朦胧,身体缩在大蓑衣里,耳听着蛐蛐的声音,借着昏黄的灯光,看着螃蟹的大队沿着栅栏爬上来……
这样的经历终生难忘。螃蟹好吃,但舍不得吃。将它们用细绳绑成一串,让它们吐出团团泡沫,噼哧噼哧地细响着。把它们提到集上去,三分钱一只卖给公社干部,换来钱买些霉高粱米、棉籽饼什么的,磨成粉,掺上野菜,能顶大事儿。过苦日子,决不能贪图嘴巴痛快,要有意识地给嘴巴设置障碍、制造痛苦。
秋天,草籽成熟。最好吃的草籽是水的种子。这东西很像谷子,带着壳磨碎,做成窝头蒸熟,吃到嘴里嚓嚓响,很是精彩。
秋天好吃的虫儿很多,除了形形色色的蚂蚱,还有蟋蟀。深秋的蟋蟀黑得发红,肚子里全是子儿,炒熟了吃,有一种奇异的香气。捉蟋蟀比捉蚂蚱难度大一些,这虫儿不但蹦得好,还会钻地洞。还有一种虫儿,现在我知道它们的名字叫金龟子,是蛴螬的幼虫,像杏核般大,全身黑亮,趋光,晚上往灯上扑,俗名"瞎眼撞"。
这虫儿好聚群,停在枝条或是草棵上,一串一串的,像成熟的葡萄。晚上,我们摸着黑去撸"瞎眼撞",一晚上能撸一面口袋。此虫炒熟后,那滋味又与蟋蟀和蚂蚱大大的不同。还有豆虫,中秋节后下蛰。此物下蛰后,肚子里全是白色的脂油,一粒屎也没有,全是高蛋白。
进入冬天就惨了。春夏秋三季,我们还能捣弄点草木虫鱼吃吃,冬天草木凋零,冰冻三尺,地里有虫挖不出来,水里有鱼捞不上来。但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尤其是在吃的方面。大家很快便发现,上过水的洼地地面上有一层干结的青苔,像揭饼一样一张张揭下来,放在水里泡一泡,再放到锅里烘干,酥如锅巴。吃光了青苔,便剥树皮。
剥来树皮,用斧头剁碎、砸烂,放在缸里泡,用棍子拼命搅,搅成糨糊状,煮一煮就喝。吃树皮的前半部分的工序和毕升造纸的过程差不多,但我们造出来的不是纸。从吃的角度来说,榆树皮是上品,柳树皮次之,槐树皮更次之。很快,村里村外的树都被剥成裸体,十分可怜的样子,在寒风中颤抖着。在这危急的关头,政府不知从哪里调拨来救济粮。
所谓救济粮,根本不是粮,而是一些发霉的萝卜叶子一类的东西,挤压成件。现在拿那样的东西喂猪,猪也不会吃。但在当时确是货真价实的宝贝。分配时人人都红着眼,盯着秤杆,一星一点,秤高秤低,都十分计较。这种东西也不是常有的,总是在人们饿得即将停止呼吸时,才会发放一次,可见国家也是相当的困难。
发放救济粮的钟声敲响时,连躺进棺材里的人也会蹦出来。这当然是夸张。那时候,人死得太多,哪里还有什么棺材。死了,好歹拖出去,让狗吃了拉倒。那是狗的黄金岁月,吃死人吃的,都疯了,见了活人也往上扑。有人可能要说:你们为什么不去打狗吃呀?狗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你问得好,你这念头,我们早就想到了,可我们腿肿得如水罐,走两步就喘息不迭,根本不是狗的对手。
与其说去打狗,勿宁说去给狗加餐。如果有枪,勾一下扳机的力气还是有的。但在那种情况下,老百姓手里要有了枪,什么样的坏事干不出来呢?公社书记和公安人员手里倒是有枪,但他们有粮吃,不必去打狗吃。他们嫌吃死人的狗太脏,提着枪去打野兔、大雁、水鸭子什么的佐餐。
大概是1961年的春节吧,政府配给我们每人半斤豆饼,让我们过年。领取豆饼的场面真是欢欣鼓舞的场面。有的人,用衣襟兜着豆饼,一边往家走,一边往嘴里塞。我家邻居孙大爷,人没到家,就把发给他家的豆饼全都吃光了。
他一到家就被老婆孩子给包围了,骂的骂,哭的哭,恨不得把他的肚皮豁开,把豆饼扒出来。可见爱在饥饿的人群里,要大打折扣。孙家大爷躺在地上,面如灰土,眼泪汪汪,一声不吭,任凭老婆孩子撕掳踢打。孙家大爷当天夜里就死了。他吃豆饼太多,口渴,喝了足有一桶水,活活给胀死了。
那时我们的胃壁薄得如纸,轻轻一胀就破了。孙大爷死了,他的老婆孩子,没掉一滴眼泪。多少年后提起来,孙大奶奶还恨得牙根痒痒,骂老头子吃独食,连一点人味都没有,死不足惜。这次年关豆饼,胀死了我们村十七个人,教训很深刻。
后来我在生产队饲养室里喂牛,偷食饲料豆饼时,总是十分节制,适可而止,生怕蹈了孙大爷的覆辙。
那几年里,母亲经常对我们兄弟讲述她的一个梦。她梦到自己在外祖父的坟墓外边见到了外祖父。外祖父说他并没有死去,他只是住在坟墓里而已。母亲问他吃什么,他说:吃棉衣和棉被里的棉絮。吃进去,拉出来;洗一洗,再吃进去;拉出来,再洗一洗……母亲狐疑地问我们:也许棉絮真的能吃?
度过60年代初期,往后的岁月还是苦,但比较起来就好多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村里经常搞忆苦思甜运动,大家一忆苦,总是糊糊涂涂地忆到1960年。一忆到1960年,干部们就跳起来喊口号,一是要打倒苏修,二是要打倒刘邓,干部们说1960年的饥荒是刘邓串通了苏修卡中国人的脖子造成的。我们明知道这是胡说,但谁也不去装明白。
一直到了70年代中期,还是不能放开肚皮吃,但比较1960年那是好多了。我从小饭量大,嘴像无底洞,简直就是我们家的大灾星。我不但饭量大,而且品质不好。每次开饭,匆匆把自己那份吃完,就盯着别人的饭碗号啕大哭。母亲把自己那份省给我吃了,我还是哭。一边哭着,一边公然地抢夺我叔叔的女儿的那份食物。
那时我们尚未分家,一家老小,有十三口之多。在这样的大家庭里,母亲是长媳,一直忍辱负重,日子本来就很难过,我的无赖,更使母亲处境艰难。夺我堂姐的食物吃,确是混账。我婶婶的脸色难看,说出的话像毒药一样,一句句都是冲着母亲来的。母亲只好骂我,向婶婶赔礼道歉。这是我一生中最坏的行为,至今我也不能原谅自己。长大后我曾向堂姐说起过此事,她淡然一笑,说不记得了。
母亲常常批评我,说我没有志气。我也曾多次暗下决心,要有志气,但只要一见了食物,就把一切的一切忘得干干净净。没有道德,没有良心,没有廉耻,真是连条狗也不如。街上有卖熟猪肉的,我伸手就去抓,被卖肉人一刀差点把手指砍断。村里干部托着一只香瓜,我上去摸了一把,被干部一脚踢倒,将瓜砸在头上,弄得满头瓜汁。
那些年里,我的嘴巴把我自己搞得人见人厌,连一堆臭狗屎都不如。吃饱了时,我也想痛改前非,但一见好吃的,立刻便恢复原样。长大后从电视上看到鳄鱼一边吞食一边流泪的可恶样子,马上就联想到自己,我跟鳄鱼差不多,也是一边流泪一边吃。在家里如此,出去也如此。我去偷生产队里的马料吃,被保管员抓住,将脑袋按到沤料的缸里,差点呛死。我去偷拔人家的萝卜,被抓住,当着数百名民工的面,向毛主席的画像请罪。
我去生产队的花生地里偷扒刚种下的花生吃,中了药毒,差点要了小命--花生米是用剧毒农药浸泡过的。至于偷瓜摸枣,更是常事。有时被捉住,有时捉不住。被捉住就挨顿揍,捉不住就如同打了一个大胜仗。有一次我去偷临村的西瓜,被看瓜人发现,那愣头青端起土炮就搂了火,扑通一声巨响,惊天动地,打倒了一片玉米,吓得我屁滚尿流。
想跑,腿挪不动,被人家当场活捉,用土炮押送到学校去,成了轰动学校的新闻。与吃有关的恶心经历窝囊事,写成文那真叫罄竹难书。这几年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偶尔也敢人模狗样一下,但一回到家乡,马上就像一条挨了痛打的狗,紧紧地夹起尾巴,生怕一翘尾巴引起乡亲们的反感,把我小时候那些丑事抖搂出来。
有人硬说我对军队没有感情,这是让我不能接受的。挂在嘴上的感情多半虚假,藏在心里的才有质量。我当兵之后才真正填饱了肚子,有了一些人的尊严,就冲着这一点,也不敢对军队没有感情。当兵临走前,村里的几个复员兵来给我传授他们在部队积累的宝贵经验。他们说:如果吃面条,第一碗捞半碗,连吹带搅和,凉得快,吃得也快。
吃完这半碗,再去狠狠地盛来冒尖一碗,慢慢地吃。如果第一碗就盛得很满,等你吃完再去捞时,锅里就只剩下汤水了。如碰上吃米饭,万万不可咀嚼,只要一咀嚼,南方兵就发笑。我到了部队,才发现那些复员兵纯粹是在胡说八道。新兵连生活差一些,分到新单位,简直就是上了天堂。
我们那单位,只有十几个人,却种了五十多亩地,每年种两季,一季小麦,一季玉米。小麦磨成精粉(我们只吃精粉),玉米用来喂猪。你就想想我们那单位的生活吧。战友的父亲来队吃了几天,感叹不已,道:什么是共产主义?这就是了。我从新兵连下到新单位,第一顿吃了八个馒头,自觉不好意思,更怕给领导造成不良印象,影响了进步,才意犹未尽地住了嘴。就这样也把炊事班长吓了一跳,跑去向管理员汇报情况,说管理员大事不好了!
管理员说有什么大事不好了,难道是鬼子又进了村子吗?炊事班长说鬼子倒是没有进村,但是来了几个新兵,个个都是饭桶,吃得最少的那个,一顿饭还吃了八个馒头。管理员说我就怕他们不能吃,能吃的兵必能干,不能吃的也不能干,我们的粮食大大的有。明天就给我杀猪,给这几个小子油油肠子。
第二天果然宰了一头大肥猪,切成拳头大的块儿,红烧了半锅。馒头是新蒸的,白得像雪花膏似的,猪肉炖得稀烂,入口就会融化。啥叫幸福?啥叫感激涕零?啥叫欣喜若狂?这就是了。这顿饭吃罢,我们几个新兵,走起路来都有些摇摇晃晃,吃猪肉吃醉了。我个人的感觉是肚腹沉重,宛若怀了一窝猪崽。
又过了几十年,当我成了所谓的"作家"之后,在一些宴席上,又吃到了蚂蚱、蟋蟀、豆虫等昆虫,又吃到了当年吃坏了胃口的野草、野菜,满桌的鸡鸭鱼肉反而无人问津。村里的首富,竟是一个养虫的专业户。我想,怪不得哲人们说两极相通,原来饿极了和饱极了都要吃草木虫鱼,就像北极和南极都是冰天雪地一样。
这一顿真正叫过瘾。二十年来第一次,就此逝世也不冤枉。但后遗症很大,我整夜在球场上溜达,一股股的荤油像小蛇一样,沿着喉咙往上爬,嗓子眼像被小刀子割着似的。第二天还是大白馒头红烧肉,我们开始羞羞答答,挑拣瘦肉吃,吃起来也有些文质彬彬了。管理员骂道:原以为来了几条梁山好汉,却原来也是些松包软蛋。
正在看人的时候,我们应该放亮自己的眼睛,并不是所有人都合适请到生命里,有的人就算每日零距离相遇,也不建议做朋友。不论是开展什么样的一段关系,好朋友也罢,情侣也好,为人是我们最开始必须看重的,一个人品不好的人,即便两人再聊得来,性情再一致,都别和这有深层次的相处,最终吃亏的也只能是你自己。
要想看清一个人的人品,并不难,即便是再专注于掩藏的人,都会有真相显现出来。日常生活之中,好多人假若用心欺骗你,那样他就会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但是有一个地方,最能放下一个人的警惕心,显现出最真实的自己的,那便是餐桌上。
云雾缭绕,热腾腾,杯觥交错中间,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容易增进,在这时候,一个人的品行往往就是他内心深处最真实样子,非常准。一个人的人品怎么样,看在酒局上的表现就明白。倘若在饭桌上有这样的行为,多半人品不好,要慎交。
看了那样一个视频,几个人一起用餐,其中一个女生点的菜全是辣的,到场有一个女生不能吃辣,便随意说了一声,那个女生说不吃辣的,那这菜吃的还有味吗?你也就将就一下吃,总不能使我们每个人迁就你一个人吧。很短两三句便把女生自私的一面直露。
每个人都有自己口味,也都有各自的饮食结构,有一些口味尽管我们感觉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是确实针对有些人来说,则是忌讳,咽不下。有的人不能吃香菜,但是有的人却觉得香莱提鲜,不可以按照自己习惯性去界定别人。
一般来说,大家在和多人聚餐时,都会问他人是否存在忌嘴,会照顾别人口味,就算自己点单,还会只点一个,让他人也可以充足参与进来,这般,这顿饭才可以吃的和睦。
一个人缘好的人,会充足顾虑到别人口味,而非完全只顾着自己的体验,相反,这些只顾着自己饮食结构,彻底无视他人,还让其他人主动惯着的人,在生活之中,必定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那样的人尽早避开,一旦牵涉到利益问题,一定会伤到你。
只是如果是在多人聚餐的情形下,便不可以挑挑拣拣,就算那盘菜你一口没动,也别在房间里随便搅动,这么做会使别人无法下木筷。但却有一些人,在吃饭时,总喜欢在碟子里边挑挑拣拣,只选择自己爱吃得,煞有介事地拌和,选择,彻底不在乎别人应该如何从你挑剩下来的菜盘之中下孔。那样的人从来都只考虑自己,彻底不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不可深交。
实际上在饭桌上少喝两口,完全不会让一个人没什么观念,大部分状况下,我们是趁着酒精在说一些平日里害怕讲的话。自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人便是喝一杯酒都是会断片儿,我们对于自己的酒劲究竟如何,内心该有点儿数,急于求成就行,别因酒精而乱了分寸。
有一些人便是趁着酒精耍赖,有意在喝醉了以后胡言乱语,对别人指指点点。酒精从来就不是没分寸的借口,刚好在隐形之中把一个人的人品显现出来。这些在饭桌上会灌他人酒的,会趁着酒精乱来的人,有过一次触碰以后,便千万别相处。聚会理当要在融洽的气氛之中开展,不能让一些人扰乱了氛围。
有小伙伴跟我说,她有一个四个人的社交圈,几人是老同学,从小一起长大,本不该斤斤计较,可是其中有一个人每一次聚会都不会主动出钱,让她们几人心里很不舒服,禁不住猜测她究竟有没有把她们当做好朋友?
实际上,真心朋友本不该斤斤计较,但我们和人人际交往,原本就是不分彼此,此次你请我一顿,到时候我麻烦你,这般关联才能顺利促进。
实际上,越发真心朋友,有些时候越发应当算清,就算有一些开销不该摆放在台面上,可是自己心里应当有点儿数,不可以占好友的划算。就算你没勇于承担开销,另一方都不会张口索取,可是你不应该将对方的不去计较当做是本人贪便宜理由。那些从不买单的人,并不是他们没钱,而是他们人品差,总想着贪便宜,从来没想过会为他人付出多少。
那样的人,不管你们之间以前关联多近,都一定要拉开距离,你的付出不容易让他觉得感恩图报,反倒会感觉理所应当。与人相处,首先就是要看对方的人品,这一点尤为重要。人缘好的人,就算两个人之间有许多不一样,但是只要长期磨合期,一定可以维持持久的关联。
大家彼此都是会为了对方考虑到,会充足遵循另一方的建议,那样的人不容易算计你,都不会占你便宜,还会继续主动去付出,给你分摊。
人品差的人,就算大家从小一起长大,就算大家在其他方面再相配,也别再次相处,在彼此没有利益输送时,还是会很和谐,一旦大家渐渐有了化学物质来往,就会外露本来面目,会伤害到你。从吃饭时,就能侧面认证出一个人的人品,一般来说,若是有以上四点表现,多半人品不好,要慎重相处。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636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