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为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这一天,民间有很多习俗,如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艾叶菖蒲、挂香囊等,而这些习俗中多数对健康还是很有好处的。
吃粽子 粽子通常是用糯米为主要原料做成的,中医认为,糯米味甘性平,有温胃补中、益气止泻之功效;而包粽子的竹叶或箬、苇叶等,具有清热除烦、通利小便、生津止渴、健脾开胃等功效。但是需要提醒的是,糯米不易消化,不宜多吃。
熏中草药 民间常将苍术、艾叶、白芷、雄黄等药物燃烧后,用烟熏室内,让中草药的清香气味持续均匀地分布到室内的每一个角落,以达到避疫驱邪、杀虫灭菌、驱除四时秽浊的作用。
挂大蒜头 我国江西、安徽一带,乡村里家家户户都会于端午节前后在门前悬挂大蒜头或火红的石榴花。这是因为大蒜头气味辛烈,能祛病消毒;石榴花红似火,邪气不敢入侵,能祛疫驱邪,是“天中五端”之一。
挂艾叶菖蒲 艾叶能温气血,散寒温;菖蒲芳香开窍,古人有“七年之疾,求三年之艾”的说法,故我国民间还有将艾叶、菖蒲插挂在门头或窗户上的习俗,以驱除毒虫。《荆楚岁时记》中曾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且这一习俗在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也很盛行。
中药浴 端午这天,很多地方还有用中草药熬水洗澡的习俗,这些中草药包括艾叶、青蒿、白英、天泡草、苦瓜叶、佩兰等,有芳香祛湿、杀菌消炎、防暑的作用,不仅可以预防和治疗疮疖、痱子等皮肤病,还有活血舒络、去疲乏、防暑热的功效。
戴香囊 端午节佩戴香囊是我国民间流行最早的习俗,将白芷、丁香、苍术、佩兰、艾叶、广木香等芳香中药研成细末,装进五色彩线织成的药袋中,戴在身上,可起到辟秽、防疫、益气、清神、醒脑、散浊的功效。香囊不仅是互相馈赠的艺术品,还是很有疗效的防疫剂。
洒雄黄酒 《本草纲目》曾记载:“雄黄能杀百虫,避百邪,外用可治痈疮毒,虫蛇咬伤。”所以,老百姓每逢端午时节都有饮雄黄酒的习俗,或用雄黄酒洒于室内,或在小孩的额头上写一个“王”字。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雄黄中含有大量的硫化砷,它是一种较强的致癌物质,故雄黄酒不宜内服。
===================================================
1、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搜索“ ”--点击关注即可。
2、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下图二维码点击关注即可: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同时也在门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剑,蒲束扎的蒲龙。《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头被认为是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蓬鞭相配,以赶却鬼祟。另外还焚烧艾蒿等以驱赶蚊蝇。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藤挂于门相上,传说葛藤是锁鬼的铁链子,可驱鬼辟邪。
端午节有家家户户挂艾草的习俗,人们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空中,剪成虎形,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因此古时也有人称端午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正如《荆楚岁时记》所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青气”。
端午,天气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 ;专题;与卫生有关节日;端午节,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古人用艾草代表招百福,认为它是一种可以治百病的药草,插在门上用为祛除各种毒害,可以使人身体健康。从端午节的许多种传说中可以看出人们都是拿艾叶来防病、治病、消炎的。
据专家考证,艾叶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叶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彦语。更有不少地方栽培种植,家家收藏艾叶。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叶的药用价值。
艾叶最早的用途是灸,并与“针”齐名,医籍《灵枢经》、《五十二病方》就有艾条灸或艾熏的记录。而且还有“医家用灸百病”之说。作为内服药,艾叶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之功用。《金匮要略》“胶艾汤”治妊娠产后下血,“艾服丸”治心腹、少腹诸痛,尤显奇效。《清宫医案》中“治疗胎前产后危急诸症百发百中”的胎产金丹要术用蕲艾而不用祁艾;《妇女玉尺》阿胶蕲艾是以两种地道药材命名的成药。这些卓越的发现,同样表明中医科学体系的博大精深,非其他简单应用艾叶的医学体系可比。
明代医学家李言闻(李时珍之父)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李时珍称艾叶“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弃也”,故蕲艾因此而闻名全国。
那么,艾叶很早就被用灸法中,除了艾叶的辛散芳香气味与医疗作用有关系外,艾叶还可燃性好,燃烧彻底,是理想的引燃物。此外,有研究表明艾叶燃烧产生的烟对人体的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艾叶在古代的应用不仅仅是通过口服和;医疗中心;疗法荟萃;针灸与推拿针灸来治疗疾病,也有不少文献记载应用艾叶烟熏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东晋时期的葛洪《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等早期的医药著作中就有艾叶烟熏治疗的记载。而一些文学史记类书籍中也有类似记载,如春秋时期的《庄子》中就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可见在当时民间已有用艾叶烟熏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习惯,而且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古代民间认为艾叶燃烧产生的烟有防病、避邪(瘟疫)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艾烟有防病、预防瘟疫的作用,因为艾烟对引起不同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多种致病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今天,在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肺炎流行之际有医学专家提出运用艾条燃烧的烟进行空气消毒预防,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艾叶在民间的应用也十分普遍,如成年人一旦受风寒咳嗽,用一簇艾煎汤洗脚。用时把艾叶切成九片,葱三五根,煎汤温服,取汗,即可告愈。再如用艾叶烘干制成绒与棉花混合制成药枕防治妊娠及产后外感风寒头痛。老人丹田气弱,儿童受寒而致腹痛泄泻,妇女痛经,经行不畅,小腹坠痛等用熟艾制成围兜,兜其脐腹,效果显著。而且端午节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记载。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艾叶的研究和应用更全面深入。有报道艾叶发出的烟气有抑菌杀菌、抗病毒的作用,能抑制细菌和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所以能避免细菌和病毒入侵呼吸道,起到预防流行性疾病的作用。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发现艾叶除了含挥发油以外,还含有鞣质、黄酮、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其中艾叶油具有平喘、祛痰、镇咳、抗菌、抗过敏、镇静等多种药理活性。药理实验结果证实,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止血和抗凝血、增加免疫能力、解热镇静等作用,为艾叶的扩展应用提供了理论根据。在临床上,艾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呼吸道疾病。
古代有端午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间记载,现代技术又为艾叶的广泛应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近年来艾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有较快的发展,已开发出艾叶牙膏、艾叶浴剂、艾叶油香精、艾蒿枕、保健腰带、蕲艾蚊香等多种产品,还有正在开发的以艾叶为主要原料的香烟,不含尼古丁,可作为香烟的替代品。艾叶以各种方式在为人类的健康做应有的贡献。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端午节,空气里时不时就能闻到艾草混着粽叶的香气,除了吃粽子,关于端午节的习俗你了解多少呢?随我一起来看看吧~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如今每年端午前夕,河面上就会响起“划赢船呀吘吼”的号子声和锣鼓声。比赛当日,河两岸都挤满了人,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直至今日,端午赛龙舟仍然是多地的重要民俗活动。
2、喝雄黄酒
雄黄,灭菌药之一种。从前在昌江流域地区就极为盛行。老人常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含有硫化砷成分的矿物质,具有解毒杀虫的作用。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成年人喝雄黄酒时,还要蘸着雄黄在小孩的额头上写个“王”字,叫做“画王老虎”。小孩耳朵、鼻子等处也要抹上雄黄酒,达到镇百怪、避虫毒的目的。
3、佩长命缕
长命缕为端午时节的佩饰,其五彩斑斓色彩艳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饰品之一。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4、挂蛋
同粽子一样,鸡蛋也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有健身之效,包括鸡蛋、鸭蛋、鹅蛋。端午早晨孩子还没出被窝时,大人就把蛋送到孩子嘴边。白天孩子们还要在胸前挂一个用网袋装着的鸡蛋或鸭蛋,以祈一年中逢凶化吉、平安无事。民间相传吃蛋生心。因为蛋形如心,民间普遍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同时,蛋也很有营养,吃了健身强体,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关于端午节的习俗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在评论区里告诉我吧。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天中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称呼和习俗最多的传统节日,也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1、赛龙舟
这是每年的重头戏,只要有赛龙舟那岸边肯定是人山人海。赛龙舟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活动,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借着划龙舟驱散江中鱼,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到现代赛龙舟渐渐变成寓意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事事如意、去邪祟,保佑丰收等等!
2、画额头
这个习俗是从古至今都一直都保留着,把事先研磨成粉末雄黄倒入白酒黄酒中饮用或者涂抹在小孩额头、耳、手、脸。或者有的地方的老人会用雄黄酒直接在小孩头上写着“王”。寓意可辟邪驱瘟同时也希望小孩免受蛇虫侵害!只不当代社会很少看见饮用雄黄酒,雄黄毕竟是一味中草药,外用尚可,饮用有害。许多科学也证明不宜饮用雄黄酒!
3、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4、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5、洗草药水
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关于洗草药水习俗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末的《大戴礼记》中,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
端午的习俗还有很多,每一个习俗都代表着各自的寓意。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家人健康的关怀,也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628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狂吃粽子恐胃痛搭配5种水果助消化
下一篇: 过量进食粽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