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药食同源 >> 饮食营养

秋季养生重“四宜”

溪黄草 2023-07-18 15:44:34

秋季养生重“四宜”

秋季,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人们容易患病,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讲法。秋令养生应遵循“养收”的原则,重点做到“四宜”。

一、秋季养生宜悦情 秋季气候日渐干燥,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易使人产生情绪波动,或烦躁,或伤感,或忧郁,或悲伤。

秋季养生要调摄精神,保持神志安宁,心平气和,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从而使人心情愉快。另外还要收敛神气,多参加户外活动,有助于心旷神怡、开阔胸襟,使胸中郁积一扫而光。

二、秋季养生宜养肺 干燥是秋天气候的一个基本特点。这时如果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导致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极易使人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患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症状也往往加重。因为燥邪首先犯肺,易出现干咳无痰,儿童尤甚。

饮食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大自然为人们准备的丰富的润燥之品就是水果,如生梨、甘蔗、荸荠、柚子、枇杷等,都有很好的养阴润肺功效。或选用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雪梨川贝冰糖羹等,具有良好的滋阴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三、秋季养生宜保胃 秋季,昼夜温差变化大,是脾胃病高发季节,特别是有溃疡的患者,更易复发。

患有慢性胃炎或者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在秋季应当少吃多餐,多食熟软开胃易消化之物。少进油腻食物,不宜过食寒凉之品,或生冷、不洁瓜果,否则会引起湿毒滞肠中,致使腹痛、泄泻。

四、秋季养生宜养阴 秋季天干,常会使人的皮肤和口角干裂、口干咽燥、声音嘶哑、毛发脱落增多、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燥症,俗称“秋燥症”。

秋天必须养阴防燥,这时应注意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西洋参、燕窝、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另外,在起居上要做到早睡早起,以利养阴、舒肺,呼吸新鲜空气,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

1、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搜索“ ”--点击关注即可。

2、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下图二维码点击关注即可:

秋季养生要注重哪些方面?

寒露节气,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此时天气昼暖夜凉,一派深秋景象,常有露珠寒光四射。因此,养生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这个时期的养生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进补:重在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建议大家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
二、保暖:要从脚底做起
谚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节气一过,更应注重足部保暖,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睡前宜用热水泡脚。以防“寒从足生”。
三、秋日登高,改善人体适应能力
简单来说,它能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但是,有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以及年老体弱者,不适宜登高。

和瑞坊提醒你:进入寒露节气,于晚上9点坚持用鸸鹋沙棘霜2号霜涂抹于脚底,并套上厚度适中的袜子,可以达到驱寒温阳的效果,让您轻松健康度过整个秋冬。

春夏秋冬四季养生法则是什么?

?春季养生:春天属木,宜养肝。肝在五行中属木,在五气中属风,春季养生应遵循养阳防风的原则。“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宫。”春季,人体阳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要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凡有损阳气的情况都应避免。

夏季养生夏天属火、土,宜养心、脾胃、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秋季养生秋天属金,宜养肺、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冬季养生:冬天属水,宜养肾、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最为适宜。

冬季养生主要指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注意:
黄帝内经》春季养生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说:春天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应该晚睡早起,多去外面散步走走,令头发散披,身形放松,这样能做到身心愉悦。这时顺应春天,养“生”之道。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625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