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板栗飘香好吃还要会吃
冷天吃着热乎乎的板栗真的是幸福满满。板栗营养如何?有哪些食疗功效?吃时有哪些讲究?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读这些问题。
板栗的营养价值如何?
板栗属于淀粉类坚果,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可知,干板栗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达78.4%,与小麦粉、稻米相当;鲜板栗淀粉含量也在42.2%左右,接近甘薯的2倍。其蛋白含量比面粉、大米略低,脂肪含量与面粉、大米相当。另外,板栗含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以及钙、磷、钾等多种营养成分,还含有很多对口腔黏膜有好处的维生素,比如维生素B2,所以有口腔溃疡或者经常“烂嘴角”的朋友,常吃点栗子没有坏处。从热量上来说,100克去壳熟板栗(大约6个)的热量是214千卡,一碗蒸米饭(200克)的热量大约是232千卡,也就是说6个栗子的热量跟一碗米饭的热量差不多。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就对板栗望而却步了,其实,板栗相比其他坚果来说,热量并不算高。它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比其他坚果多3~4倍;蛋白质含量在5.7%~10.7%;脂肪含量较少,为2%~7.4%;总热量比其他坚果至少少一半以上,比如核桃干,100克的热量有646大卡。所以说,在控制一天总热量的前提下,适量吃点板栗是可以的,吃的时候,可以适当减少米面等部分主食的食用量。
栗子怎么吃比较健康?
市面上最常见的吃法是糖炒栗子,味道软糯香甜。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炒栗子要用到糖和油,有些栗子是破口炒的,更容易吸纳外部的糖和油。一定不要多吃,一次可以吃三四个,一天最多不要超过10个。高油高盐膳食不利健康,建议采用蒸、煮的清淡烹调方式。选购栗子时也要注意:①看一看:刚炒出来外观光亮,凉后泛白可能是添加石蜡;②摸一摸:不添加石蜡的栗子会粘手,添加石蜡的栗子会比较滑;③尝一尝:尽量不要选择太甜的栗子。
栗子能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吗?
网上有《多食栗子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的文章,理由是栗子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矿物质.其实栗子中脂肪含量仅为2%左右,如果比不饱和脂肪酸,它比不过那些油性坚果,例如核桃,至于维生素和矿物质,其它食物也都含有,且栗子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在所有食物中并不是最突出的。
要说预防高血压,低盐膳食比其他因素更重要,要说预防冠心病,平衡膳食更为重要;栗子多吃,会增加能量摄入,如果吃得多,反而不利于慢病预防。
哪些人群不适合吃栗子?
食物中的淀粉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食物做熟的过程是淀粉糊化的过程,因为自身结构的原因,糊化后的直链淀粉没有支链淀粉易消化。
而我国栗子直链淀粉含量在27%左右,比小麦(25%)、马铃薯(20%)高,没有面粉、马铃薯易消化。因此,对于消化功能不好的老年人和孩子,建议少吃栗子。另外,板栗放凉后淀粉老化,不容易与淀粉酶作用,更不易消化吸收,因此,建议栗子趁热吃。
因淀粉消化后会转变成葡萄糖,建议糖尿病患者吃栗子要适量。板栗纤维素含量丰富,生吃难以消化,熟食过多易导致滞气,肠胃虚弱、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群也不宜多吃。
===================================================
1、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搜索“ ”--点击关注即可。
2、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下图二维码点击关注即可:
板栗,也叫毛栗、魁栗、风栗等,素有“干果之王”“肾之果”“人参果”的美誉!大街小巷,到处是糖炒板栗,可硬梆梆的生板栗怎么做好吃又有营养呢?甚至还有人问:板栗怎么去皮、去壳……这儿教您板栗怎么吃,介绍板栗烧鸡、板栗烧肉、板栗烧牛蛙、板栗排骨汤、糖炒板栗、水煮板栗、板栗粥等板栗的做法大全。话说,板栗虽好,但千万别吃多哟!
板栗
生板栗
板栗烧鸡
板栗烧鸡,一道传统名菜,更有板栗炖鸡、板栗焖鸡、板栗烧鸡翅(鸡腿)、板栗烧鸭等相关菜品。在此,推荐最有名的东北板栗烧鸡,主材是生板栗与鸡腿,分别将板栗与鸡腿先炒一下,再加佐料放一起煮一下。板栗烧鸡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既有“鸡肉鲜滑、板栗香甜、汁浓醇厚、色泽红亮、美观大方”的优点,还具备补脾胃、强筋骨、止泄泻的功效。
板栗烧鸡
板栗烧肉
板栗烧肉,也叫板栗红烧肉,也是一道名菜。板栗烧肉,荤素搭配,甜糯油润,人见人爱。它是一道时令菜,也经常端上农村红白喜事的餐桌。板栗烧肉怎么做?通常挑选五花肉,切成方块,现炒猪肉,待上色后,再加入板栗。待板栗熟酥,再精盐和糖,旺火收汁后起锅装盘,定会让您胃口大开的。
板栗烧肉
板栗排骨汤
板栗,也是煲汤的好食材,诸如乌鸡栗子滋补汤、板栗花生汤、黄花菜板栗煲鸡汤、板栗排骨汤等家常菜,都可以尝试一下。最有名的是板栗排骨汤,先将排骨汤煲好,再加入板栗小火半小时即可。板栗排骨汤,既有板栗的香甜可口,也有排骨的松松软软,绝对很好喝。
板栗排骨汤
糖炒板栗
糖炒板栗,最好是小毛栗,配以沙、糖、油等,再高温翻炒即可。糖炒板栗,绝对是板栗最常见的吃法,听说利润高达200%。糖炒板栗,一定趁热吃,口感香甜,风味独特……至于,糖炒板栗怎么做,建议去街头街尾看一看,或许还激发了创业的一次小灵感呢?
糖炒板栗
栗子粥
板栗的做法千万种,实际上,最朴素的还是水煮板栗与栗子粥。而板栗煮粥的做法也有许多种。在此,介绍的是上海菜系的栗子粥,精选稻米和香栗子。先将板栗去皮切成丁块,大米淘净。再将大米和栗子入锅,加水适量,旺火烧开后,再以小火煮至栗子酥烂,粥汤稠浓。栗子酥烂香糯,粥甜可口,可补肾,也可益腰脚。
栗子粥
篇幅有限,只能简单介绍几种常见板栗的做法,没有展开详细介绍,更多板栗的做法大全,以及相关板栗菜谱,请继续关注我们,由岳西佬搭建的百家号!
板栗虽营养丰富,但不建议多吃,正常人群一次食用不要超过10颗,吃多了不易消化,容易胀气
又是一年板栗飘香季,忘不了的板栗炖排骨,很家常很美味的吃法
咩咩小厨
09-18 23:00美食达人
关注
又是一年板栗飘香季,忘不了的板栗炖排骨,很家常很美味的吃法。
秋意正浓,这两天早晨起床明显觉得有点儿冷了,这是个板栗飘香的季节,新鲜上市的板栗很受人欢迎。板栗除了烤着吃、煮着吃,我还喜欢用它来煲汤。香甜粉糯的板栗很香很诱人,用来煲汤汤更香,渴进嘴里的每一口汤都能尝到板栗的香甜味,全家老小都很爱吃这样飘着板栗香的排骨汤。秋天多吃这样的板栗排骨汤,可以很好地滋补身体,预防秋燥。
板栗排骨汤味道香甜营养好,做法还特简单,其实难度最大的部分就是剥板栗了。很多人都觉得板栗好吃皮不好剥,那肯定是你没找对方法,我以前也是一碰到剥板栗就头疼。后来我在网上找了很多方法试验了,现在剥板栗对我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一点儿也难不倒我了。最喜欢用的方法就是用开水泡,先将板栗切个口子,放入滚开的水中泡5分钟后,捞出来剥,很实用的方法,大家可以试试。
板栗剥好了,这个板栗排骨汤做起来就特别方便了。网上做排骨汤的食谱很多,有一部分主张排骨要先焯水去血水去腥味,再下锅,还有一部分人是不焯水的,提前将排骨多浸泡清洗,然后直接下锅煮,煮开时撇去浮沫就好。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我是习惯用焯水法做排骨汤的。废话不多说了,直接与大家分享板栗排骨汤的详细做法,见下文。
【板栗排骨汤】
所需食材:
肋排300克、板栗200克、生姜2片、葱适量、料酒1勺、食盐适量。
步骤如下:
1、将买好的排骨让师傅帮忙剁好,回来直接清洗好,随冷水下锅焯水,去腥味。
2、焯好水的排骨放到炖锅中,加入足量的水,生姜、葱和料酒,大火烧开,改中小火炖40分钟左右。
3、这个时候刚好用来处理板栗,将买回来的板栗清洗干净,用刀将板栗划上一道口子。(口子要横着划比较好剥)
4、锅中放入足量的水,大火烧开,放入划好口子的板栗,水要没过板栗,盖上锅盖,关火焖5分钟,再捞出来非常好剥皮。
5、排骨炖到熟烂后,再加主板栗继续炖20分钟左右,让板栗的香甜味融入排骨汤中,最后加入适量的盐调味,撒上葱花即可出锅。
飘着板栗香甜味的排骨汤就做好了,很香很开胃,感觉今天做少了,大家都没吃过瘾。排骨酥烂入味,板栗的香甜和排骨的肉香味互相融合,汤中吃得出板栗的香甜味,板栗吸收了肉香味吃起来特别香,而且大家一致认同汤比排骨和板栗都好吃。在这个满大街都飘着板栗香味的季节,给家人做一碗滋补的板栗排骨汤,润秋燥,身体好。好了,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这样的一碗板栗排骨汤吗?
板栗怎样吃法
栗肉淮山粥
材料:准备三十克板栗肉、三十克淮山药、十克炒扁豆、五颗大枣、八十克大米。
做法:把准备好的这些食材全部洗净,放进锅中加入水煮成粥,熟后用白糖调味,可充作早晨或晚餐服食,每日1次。
功效:栗肉淮山粥营养温补,能够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所致的泄泻病症,疗效突出。
胡桃栗肉蜜
材料:准备胡桃肉、板栗肉各等量,蜂蜜适量。
做法:将胡桃、板栗去壳取肉,炒香研末,混合均匀;将胡桃板栗肉末纳入蜂蜜中拌匀,煮沸,等放温了以后装瓶。
用法:每次取三十克服用,每日服用两次,早晚温开水冲饮。
功效:胡桃栗肉蜜能够补肾益气。尤其适合因为肾气亏虚所致的咳喘病症患者服用。
板栗糯米团
材料:准备糯米粉适量,板栗适量,燕麦片适量。
做法:
1、先把糯米粉中加入80度左右的开水。揉成面团。下成剂子用手按扁,包起一个板栗。
2、揉圆放到刷了油的锅中蒸一刻钟左右。燕麦片炒熟,撒到上边点缀。
功效:食用板栗糯米团能够益气补肾、健脾补肝、对于肠胃功能比较虚弱的人来说,经常食用是非常有帮助的。
板栗粥
材料:准备三十克板栗肉,一百克大米(或糯米)。
做法:把板栗肉和大米一起放入锅中,煮成粥,加入适量的白糖和油盐等调味品,进行调味食用。
功效:板栗粥营养丰富,味道可口,能够起到滋补强身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健脾养胃,对于体质虚弱之人非常适合食用。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615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糖尿病患者莫随意吃“无糖”食品
下一篇: 秋季吃柿子要警惕胃石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