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药食同源 >> 饮食营养

脾弱全身就会弱,压压手穴,坚持七天,全身都舒服!

凌泉 2023-07-18 00:10:36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个“本”,一个“源”,揭示了脾强大的功能。

脾主运化。“人是铁饭是钢”,人活于世,必须依赖于营养物质的供给。脾负责将精微物质(水谷、水液)传输到全身,以维系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脾好,人体就会能量充足;反之,人体就会缺乏营养。脾的运化作用,还能防止水湿积聚形成痰湿等病理物质。

脾主统血。疾病往往在人体有瘀血的情况下生成,而脾正好具备了生成和运输新鲜气血的功能。中医认为,“气血不正,五脏皆病;气血调和,百病不侵”,恰恰说了这个道理。

脾弱,按按手此法是周尔晋先生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的人,分别是在手穴上的头顶点、脾点、胃肠点用手指或者火柴棒或者牙签圆头按压7分钟;按压只要压住即可不需要揉动,心里想着那个点就是浮在水上的皮球,按住不要移动,最好压时能闭上眼睛效果更好,心里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入静,去数自己的心跳;慢慢时间就到了,睁开双眼,非常舒服,坚持7天,会感觉胃口好了,消化不错。脾主肌肉,还有一个很简单的测试脾胃是否虚寒的方法:把大拇指与食指对在一起,观察鼓起的肌肉是平的,还是凹下去的,若是凹陷,则可以判断这个人脾胃虚寒。这种人还有一种表现,白天没有安全感,到晚上就会做梦——走着走着,路就裂开了,然后自己就掉进去了;或者梦见自己家的房子被拆了,房子塌了。更重要的是,只要你脾胃虚寒了,运化不利,即使吃了再多的补品、药品,也不能被身体很好地吸收。所以,夏季养生的一个主旋律,就是养护脾胃。如何调补脾胃虚寒?调补脾胃,可仁有一个四字密诀,叫做“食饮有节”。在这个时节,大家一定要少吃生冷的食物,比如水果、冰饮,多吃蔬菜,少吃肉,不给脾胃增加额外的负担。想要健康,重要的往往不是“加”,而是学会做减法。其次,黄色入脾胃,补脾胃极好的食物是,小米。我们现在都熬小米粥,喝小米粥有一个好处是补脾胃,但也有一个坏处——伤肾,所以很多人喝完小米粥会不停地排尿。其实,上好的办法是吃小米干饭,把小米焖成干饭吃下去。如果你能吃干饭,那就这么吃;如果吃不了干饭,就把小米杵黏糊,再团成小团吃。《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脾主甘味,也就是说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可以适当多吃点甘的食物,生姜、猪肚、莲藕、山药、木瓜、鲢鱼……都是不错的选择。健脾,还有一个不用花钱的方法,那就是室内也能做的运动,八段锦。首推大家八段锦的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这个动作能促使全身上下的气机流通,它不单单能加强脾胃的运化,让五脏六腑都“活力满满”,还能打通上、中、下三焦,使全身都得到元气和津液的滋养。尤其适合焦虑、饮食不规律的人常常练习。当然,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更直接有效的调补方法当属,艾灸。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中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人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下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艾是纯阳植物,它加上火的热力,便可渗入阳气,驱出阴邪,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对湿寒之证尤为有效。

脾弱全身就会弱,压压手穴就补脾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脾虚则运化无力,食物无法吸收,人体消瘦无力;或者体内生湿,变成虚弱的胖子。

这里介绍一个周尔晋先生的补脾方法。

按上图所示的头顶点、脾点、胃肠点,分别用手指、或牙签圆头按压7分钟。按压只要压住即可,不需要揉动。

心里想着那个点就是浮在水上的皮球,按住不要移动。按压时,闭上眼睛效果更好,感觉自己的心跳一点点入静,慢慢数自己的心跳。

此法适合脾虚的朋友使用,坚持7天,会感觉消化变得不错,整个人都有活力了。

另外,用艾灸调理脾胃也是非常不错的方法,温和灸和隔物灸(隔姜灸)都可以,不过家用灸的话,温和灸居多!

【取穴】脾俞、胃俞、中脘、天枢。

【灸法】温和灸,每个穴位20分钟。

【适用范围】健脾和胃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佳、胃胀腹泻等。

取穴定位:

脾俞:穴近脾脏,为脾经经气传播之处。故名

定位:在背部,当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能:健脾、化湿、和胃

主治:腹胀、呕吐、泄泻、黄疸、完谷不化、水肿、痢疾

胃俞:穴近胃腑,为胃经经气转输之处,故名。

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能:健脾、和胃、降逆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胸胁痛

中脘穴:脘同管,原指胃内腔;穴在肚脐上4寸,中指胃的中部,故名中脘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能:调理中焦、行气活血、清热化滞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癫狂

天枢:星象名,指北斗第一星。枢,指枢纽,天枢在脐旁,为上下腹的分界,脐上应天,脐下应地。以此为枢,故名。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功能:调理腑,理气滞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热病、疝气、水肿、月经不调

怎么去除身体内的湿气

传统医学认为,海边潮湿.湿气较重。湿邪过盛可致病。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滑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 因此,在夏秋之交,应特别注意居室和工作场所的通风;涉水及淋雨后应及时将身体擦干并更衣;阴天水凉时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长时间浸泡,以防外湿入侵肌表伤人。为防内湿,切勿过量食生冷瓜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腻及暴食。此外,用莲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适量煮粥食用,可护脾胃,祛湿气。 数千年前中医就提到气候环境变化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其中「湿」被视为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此外,现代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也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谢失调。 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 少动、饮食不节制及压力,造成湿留体内 以中医而言,会运用芳香、发汗及苦温药材,做为祛湿法宝。运用植物香气来对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随身佩带艾草蒲杀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气候回暖、细菌病毒号发的五月端午,家家户户门口挂把佩蓝、石菖及艾叶,取下后用来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气饮水之意。 现代药学也发现,这些芳香植物确有抗病毒功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此外,热辣辣的姜汁发汗,最适合在淋雨之后驱散身体湿气,预防感冒;苦温的中药甘姜如同慢墩火,缓缓将体内水气逼散出来。 中医教你除身体的湿 但要真正去体内湿气,还得从改善生活习惯开始下手。中医提供以下方法,让你轻松除去身体浊重湿气,重新恢复神清气爽。 第1招 勤运动 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第2招 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 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第3招 避环境的湿 此外,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 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4.水分摄取要适量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611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