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玫瑾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无助的父母,面临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地发现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凶狠,父母发现对爱子失控时,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当他(她)们无奈地说起孩子的问题时,有时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话“为时已晚”,为什么?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点。1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方式我经常从新闻渠道听到或看到种种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报道:仅因母亲对儿子上网的责骂,年仅12岁的儿子自杀。仅因为老师批评几句,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孩居然跳楼。因迷上网络游戏写了大量网络日记的孩子怕父亲责骂而跳楼,这些父母也许不知道,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如同医生看着痛苦的病人,许多病人只能感叹自己的不幸,遇上这种病……事实上,多数疾病都与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尽管有遗传问题,尽管有环境问题,但正确的生活方式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同样。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过下列问题:1. 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如果你亟需挣钱,如果你事业太重要,如果你没有时间亲自哺育,那你暂时不适合要孩子,否则,极有可能事业做大时孩子已经成陌路人……2. 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如果你是一个只需要别人关心你、而不愿意关心别人的人;如果你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你要考虑一下是否短期要当父亲或母亲。3. 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阶段,每阶段你需要做什么来完成对他的“心理抚养”?心理抚养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养,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养?如果你以为你的孩子生出来后会自然长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因为,在现代社会你不教育,电视、网络会教育他(她),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你再行动已晚——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尤其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没有实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2孩子在依恋期里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许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发现,自己的孩子对自己一脖子的仇视,为此他们感到恐惧,感到不解,似乎孩子没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长大。很多父母告诉我说,孩子出生后,奶奶愿意帮助我们带,就把孩子交给老人,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再把他接管回来。可是,他跟我们就是不亲,而且,根本不听话……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青春期出现的隔阂原因在依恋形成期。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爬到紧紧抱住那只毛绒绒的母猩猩。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虽然需要食物,但随后的需要就是对抚养者的依恋,后一种需要超过玩具的吸引。孩子在一岁内,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可以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所以,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1-2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应该总在变换照看者。鉴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准备怀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尤其是出生的第一年!当然,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为他依恋时期(指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3孩子言语发育需要爱的唠叨言语表达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口讷,语迟、自卑等。这种人在需要与人交流或沟通时往往具有障碍。这种障碍出现在幼年,当人进入青春后期至婚恋期(一般20至29岁)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尤其是男性,若有这种困难,他会在与异性交流时因无话而僵持、因不知说什么而显得为人无味,因不知怎样让人开心而自身紧张,尤其当他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他会更加焦虑……在人初生的前三年,在人最无助的前三年,人需要别人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还需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尤其耳边要有不断地爱的唠叨。事实上,有“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只有真心爱孩子的人才会边陪伴孩子边唠叨,即使宝贝拉了很臭的屎,抚养人也是爱意浓浓、唠叨之中换尿布和清洗。这种唠叨,尽管宝宝听了当时没有什么反应……但不可小看这种唠叨,可让孩子早早地冒出话语,因为所有的“说”都是在“听”之后,听得多才能说得多。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说话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为他或她在一岁半至三岁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内(与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相比),并且身边总有爱他(她)的亲人唠叨。相反,当我们发现孩子到了4、5岁见陌生人时,不爱张嘴,不爱叫人的孩子往往是他在3岁前缺乏这种“唠叨背景”。如果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时间内很自然地与人说话、爱说、善说的人,这种人往往没有社会交往(即与人交流)的困难或障碍。总结:孩子幼小的时候(尤其1岁半之内)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反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抚养人在用照顾表达爱的时候还一定要多唠叨些……让他(她)耳边留下妈妈的细语,父亲低沉的音质。因为这时所有的唠叨声音都和你们照顾他(她)并让他(她)产生满足而形成的快乐记忆相联系。那是他(她)今后不需要理由而爱你们、恋你们的基础之一:熟悉的声音……4在孩子六岁前对他说“不!”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可是令许多家长困惑的是:当他们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却有一天突然让父母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敌对,那么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他就离家出走?记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亲就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我和他出门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是寄宿学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为什么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克制、忍耐。这种养育起始在孩子3岁上下,在他能够说出自己的要求时,就要开始对他说“不行”,结果可能是让他痛哭一番的经历。父母若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就是哭的气噎、哭得地上滚来滚去。可是你若等他12-14岁之后的青春期,你再开始对他(她)“说不”时他不会再哭闹、再气噎,也不再打滚。他(她)会离家出走,他会服毒自杀、他会跳楼方式威胁父母,因为那时候他(她)已经有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曾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小年纪的孩子会自杀”?我回答: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所以,父母的养育之爱要有知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那么,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呢?方法是: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间,一般应该在3-5岁在3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一般是他身体痛苦的感受表达,所以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但是,孩子到3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哭声有时不再是身体痛苦,而是一种意向表达。譬如:你带他去朋友家,看到别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带回家;你带他去商场,看见好玩的东西非要得到,父母不买就大闹……当父母发现他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一出现,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第二,“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而前面对你.所以,无论他在哪里与你对峙,与你大闹,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带回家,最好选择在卧室内,因为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你将他置于卧室中,将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他会感受一种情境压力,然后,告诉他(她)“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下次不许如此!”第三,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这时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因为他还小,很多言语还不太明白;四不要走开,因为要让他一直感受你不让步的态度。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他开始时会很伤心,还很气愤,这没有关系。因为他现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闹时将头撞在床脚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这一时间的“坚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态度,不要暧昧要坚决!这对你、对他都有好处。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行为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也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限度的,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最早越好。5幼小时的耳闻目睹决定人的观念我们经常会发现,做为成年人在同一事情面前的做法大相径庭。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与人的差距经常被人们视为“人的素质”,但这不是人的素质问题,而是人的观念差异问题。素质一般是指个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和潜质。这种能力或潜质多源于天生的属性。而决定一个人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其判断与选择的关键却在于人的观念。许多成年人做完某种不良之事后会出现“于心不安”的感觉,这种不安感就源于人内心的观念存在。有人在某事面前会说:“这种事打死我也不能做”!这一定是与他的观念相冲突的事。人的观念一旦形成,就会让人出现“不意识就反应”的行为。譬如,有人见孩子落水,立即跳下水去救孩子。事后,有些人想写篇表扬稿,经常会问救人者:“你当时怎样想的?”许多类似的情境下救人者都会说:“我什么都没有想就跳下去了。”他说的是实话。因为那种情境下没有想的功夫,多耽误一秒都会危及孩子的性命。这种没有“想”就“行动”的内心动力就是观念。观念,是人的一种看法。只是这种看法往往发生在“观”的同时或“看”的同时。人们通常认为,孩子的看法是在父母对其教育,对其讲道理之后才会形成。但多数人不知:孩子在听得懂“道理”之前,他已经在形成某种看法。比如在孩子任性地放声大哭时,大人不吼,也不急,不打也不骂。而是安静地坐在他面前,用等待的眼神看着他的哭一样,他看到这一幕后就会明白:自己这种故意哭闹对父母没有作用,以后他就不会再这样故意在父母面前发脾气。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生病,他的父亲或母亲轻轻地走近他身边,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孩子的额头,轻轻地坐在他身边,给他掖紧被子,陪伴他……这种情境长大的人当其身边有人生病时,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照顾别人。如果某天孩子与母亲一同上街,一名乞丐把手伸向母亲要钱,母亲没有说话,无声地从身上找些零钱交给乞丐,这孩子长大后面对乞丐也会同样做法的。相反,父亲经常在家中拳脚于家人,这种家庭长大的男孩在处理自己家庭冲突时一定有相关行为;母亲经常对邻居泼口大骂或对人骄横跋扈的,其子女长大后也会出现人际关系的相关麻烦。我们还必须知道,在父母的亲自抚养中,你的孩子就在复制抚养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亲,然后就是父亲。一般而言,人的长相大多取自遗传,但人的性格和人的观念则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言谈举止。所以,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所有的父母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家庭中尽显父母的善良与榜样,在谈吐中表现文雅与谨慎,在处理各种意外事务时有理有节。温馨提示:
月子餐食谱顺产月子餐食谱
最近随着热播电视剧《小舍得》的开播,引发许多家长的热议,作为家长到底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是素质教育,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是从小报各种辅导班,以成绩为先,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毕竟 社会 只看成绩。
正好电视剧里的两位女主属于以上的两种情况,南俐、夏君山夫妇站队素质教育,刚开始女儿夏欢欢的成绩一直处于差生的边缘,反观田雨岚、颜鹏夫妇崇尚成绩第一,特别是田雨岚,对于儿子田子悠的教育几乎已成“疯狂”的境地,对,就是疯狂,用这个词形容她一点都不过分,可结果呢?儿子田子悠从小性格内向、孤僻,感觉一个小学生早早就失去了专属于孩子的天真和可爱。显然,这两对夫妇的教育理念,我们都不是特别认同。这样的故事情节一时间让电视机前的我们陷入教育的两难境地。
这两天我在读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幽微的人性》,很多家长应该在抖音刷到过她,或许不陌生,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
她在书中这样写到, 健康 的人生需要 养生 ,更需要养心。人在幼年需要心理抚养,大家在做父母之前需要想好以下问题:
1.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 在准备怀孕和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在孩子依恋期间(12岁之前),不让她(他)离开你的身边。
2.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知识有多少、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你在他依恋时期陪伴有多少。
3.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 每个阶段需要父母来做些什么,心理抚育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在后,哪些时基础性的心理抚育等,如果认为孩子出生后会自然长大,会自然懂事,那人们一定失望。因为只要心理抚育不到位,那么,电视、网络就会教育他(她),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再行动已晚。
很多孩子出问题时会瞒着家长,为什么?因为家长对孩子不宽容、不民主,不能接纳孩子。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爱撒谎。”这意味着什么?孩子每次跟他们说真话,他们都持否定的态度,孩子以后就不敢再告诉他们真实的情况。要是家长能接纳孩子的一切,即使孩子犯错了,也能以合理的方式回应,孩子就不会这样了。
相反,有的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从未陪伴和管教过孩子。有的父母在外面像个人样,在家里却是个鬼样。有的人在外面是某部门负责人,却对家庭、对婚姻极不负责任,大玩婚外情。有的人在外面大谈反腐,在家里却收受贿赂。有的父母在孩子写作业时兴高采烈地玩麻将,孩子在洗牌声中学习能好吗?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无论在体力、智力、财力还是生活能力等方面,成年人都是占优势的一方,未成年人没有与之抗衡的资本。父母的抚养、老师的教育、社会的熏陶等,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所以说,孩子的问题是大人造就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不仅具有给予生命的决定权,还有物质提供的决定权,照顾程度的决定权,甚至是性格发展的决定权。孩子从身体到心灵,都是父母造就的。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都跟父母的行为或教育方式有关。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所以,孩子出问题,关键在家长。有时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身上。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纪,觉得自己已经很成熟了,但那可能只是生理成熟,心理并不成熟。真正的心理成熟是什么?就是在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时,人能够不把缘由归结于外部,而是从自身找原因。
所以,家长要有一个意识: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骂孩子,先看看你自己。其实,教育孩子不用天天查书,不用天天问专家,家长只需花点时间自我反省,想想孩子的表现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自己给予了孩子什么,自己哪一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这样。
“孩子的问题是大人造就的”这个理念特别重要,我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讲过。有些家长渐渐意识到了,懂得反思了,就不再焦虑了。
抓家庭养育,关键是要抓家长,而不是抓孩子。看到孩子的问题时,家长要先想想自己有什么责任,以往哪些地方做得不太好,想明白了就赶快调整。家长一调整,孩子也就跟着调整了。
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自陪伴孩子。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亲情陪伴比金钱重要得多。孩子早年最需要的不是家里有钱,而是一个温馨的家。只要有父母在身边陪着,哪怕家里并不富裕,孩子也会感到幸福。
你做爸爸的不在孩子身边,不要太关注孩子的成绩,那是老师关心的事情。你每次打电话要问他:‘你上学快不快乐?老师喜不喜欢你?你和同学关系怎样,有没有人欺负你?’做爸爸的要关心这些,而不是只问成绩。如果有人欺负他,你要给他出主意,要想办法解决。实在不行的话,你要回去陪伴他。成绩是次要的,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在幼小的时候还没有太大的破坏力,可是,当他有破坏力的时候,你再过问就来不及了。”
这番话,其实我想告诉所有的父母。很多父母并不是这样做的,他们觉得:“我在生活上尽可能满足你,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买什么,那你就要在学习上给我拿高分。这是父母对孩子一个很普遍的要求,但他们忽视了比学习更重要的东西——亲情与陪伴。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12岁之前很省心,不会太闹,也不惹是生非,就交给别人养。可是,当你发现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你就管不了了。尤其当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时,就更难以管教了。因为时光不可倒流,人的成长就像树的生长一样,具有不可逆性,不可推倒重来。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你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再想弥补,就需要成倍地付出。请注意,成倍付出的应该是你欠下的亲情,而不是金钱。
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很多钱更有价值。所以,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自陪伴孩子。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都说“富不过三代”,所以钱挣得差不多就行了,最重要的是在孩子需要你时能陪伴他。否则,你纵有家财万贯,可能还是会被败光的。
调整孩子个性最好的时机是6岁以前不要错过了
调整孩子个性最好的时机是6岁以前不要错过了,父母在工作之余应该多多关心孩子,但同时也不要给宝宝太大的压力,父母要多多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下面跟大家分享调整孩子个性最好的时机是6岁以前不要错过了。
调整孩子个性最好的时机是6岁以前不要错过了1当孩子出现性格上的“漏洞”的时候,尽早在孩子6岁之前进行调整是最好的,孩子的性格是从小培养的,孩子性格的好坏决定了以后孩子能走多远。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智商+情商的双赢社会,你想让孩子在这个社会中表现出过人之处,那么孩子的智商是先天条件决定的,孩子的情商是可以后天弥补的!智商高的孩子一般表现在学东西比较快,理解能力要比别的孩子高。情商高的孩子则主要体现在抗压能力,自控能力以及出色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未来能走的更远,更好的孩子一定是情商和智商双高的孩子!那么对于家长而言,如何才能在后天给孩子一个有效且合理的高情商提升呢?这点我要提醒各位亲爱的家长,孩子的情商是从小培养的,尤其是孩子6岁前的情商培养是非常关键的。6岁之前的情商培养为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孩子形成一定的个性之后则很难更改,因此越早发现问题越早拯救孩子是家长必须做好的。面对孩子的问题,不要逃避,一定要正视!!!
1)爱抱怨的孩子
爱抱怨是情商低的一种典型表现,遇见事情,不能很好的解决,也不去向别人寻求帮助,只会一味的向人抱怨,自己和别人都心烦!而对于孩子抱怨的事情来说,我们先不去分析事情的大小,值不值得孩子抱怨,最核心的问题是抱怨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抱怨之后依然要面对的核心是——事情得不到解决。
当孩子在外面遇到问题或者遇到自己困惑的事情时,或者哪个小伙伴让孩子不开心了,回家后我们一定能听到孩子喋喋不休的抱怨,要么就是孩子选择逃避的方式,最常见的就是我再也不和XXX玩了,我简直太讨厌她了。这时,作为家长请你不要冷漠对待,当我们听明白事情的缘由后,果断的制止住孩子的抱怨,由倾听改为引导,帮助孩子分析刚才遇到的事情,告诉孩子如何去解决实际问题,一定不要让孩子任性的哭闹或者抱怨,这些都不能解决问题,要让孩子从抱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改变方式方法,学会面对这些小困难或者人际关系,不是让孩子在那无休止的抱怨,因为没有用。
只会在家里耍脾气的孩子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孩子,在外面遇见生人很胆怯,不敢打招呼,表现的很腼腆,经常被伙伴欺负,不合群,自己默默的忍受。然而回到家里这个孩子就变了一个样子!把外面受到的气,全部撒到家里人身上。这种行为经常被我们叫做窝里横!这样的孩子家长一定要严加管教了,不能让孩子长大后,在外面受了委屈不敢反抗,回家后却来欺负最爱他的家人。这样的孩子其实是情绪上的恶意宣泄,他们没有勇气不敢不想面对外面的欺负,但是他们却任意的伤害着最爱自己的人,一旦这样的心态形成之后将来受伤的一定是这个孩子。在社会上没有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的包容和容忍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解决我问他,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舒缓情绪。
2)丧失自控能力的孩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大家主动且开心的做的,有的事情确实需要我们的自控性。然而当孩子任性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找原因,是因为孩子想逃避不想面对的问题还是就是耍脾气。孩子很聪明,小小的年纪也会用自己的方法来逃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而这样的心态其实就是自控能力差,自我约束力不够。总是希望自己做不好的就不去做,一切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
做,想干嘛干嘛,这点在情商的范畴中称作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未来要面临的学习压力,要面临的学校这个小社会的竞争压力,都需要孩子呈现出超强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所以过于任性不考虑他人感受的孩子,在未来很容易吃亏,因为他们自制能力差,又不顾及他人感受。往往这样的孩子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来做事情,同时内心敏感又脆弱。所以,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他们没有资本更没有资格来任性,因为社会不会接受一个如此任性的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都是爱孩子的,我们希望将最好的给孩子,甚至可以牺牲属于自己的所有。对于我们成年人和孩子来说都喜欢听别人的赞赏,都愿意别人认可自己的想法,做法。虽然所有人都喜欢听赞赏,但是我们依然要告诉孩子,我们必须接受别人的意见,必须接受别人的批评,这是我们能在这个社会中拥有朋友,拥有别人的帮助最最基本的素质。千万不要在孩子幼小的心里树立只喜欢听好话,听不得半点不好的,如果不顺着,如果不能按照意愿来完成就难有安宁之日,这真的就是家长的悲啦!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没有可能只顺着孩子,只听好话,这样的人只可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或者判断总失去理智。教育是一项工程,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爱心,更是我们作为家长的理智和精准的判断!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长付出的是心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孩子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成绩,一个优秀的家长是能够陪孩子改变自身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称赞和鼓励。
调整孩子个性最好的时机是6岁以前不要错过了2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是哪个阶段?12岁以后孩子出了问题,根源都在12岁以前;为什么说孩子出了问题根源都在家长?而做家长的往往是,等你有经验了你就没机会了?如果你的孩子不想上学,不爱读书,你怎么教育?如何用一招让孩子变懂事,很管用!如果孩子在青春期之前问题很多,如何在青春期的时候实现逆袭,重塑性格?如何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各种问题,教育方式如何调整?孩子迷恋网络怎么办?下面文章内容整理自李玫瑾在2016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发言
前言:1岁前请自己带孩子,6岁前要对孩子说不,12岁前重视心理抚养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无助的父母,面临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地发现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凶狠,父母发现对爱子失控时,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
当他(她)们无奈地说起孩子的问题时,有时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话“为时已晚”,为什么?
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点。
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
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方式
我经常从新闻渠道听到或看到种种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报道:仅因母亲对儿子上网的责骂,年仅12岁的儿子自杀。
仅因为老师批评几句,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孩居然跳楼。
因迷上网络游戏写了大量网络日记的孩子怕父亲责骂而跳楼,这些父母也许不知道,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如同医生看着痛苦的病人,许多病人只能感叹自己的不幸,遇上这种病……事实上,多数疾病都与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尽管有遗传问题,尽管有环境问题,但知性的生活方式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同样。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
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我经常从新闻渠道听到或看到种种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报道:仅因母亲对儿子上网的责骂,年仅12岁的儿子自杀。
仅因为老师批评几句,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孩居然跳楼。
因迷上网络游戏写了大量网络日记的孩子怕父亲责骂而跳楼,这些父母也许不知道,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如同医生看着痛苦的病人,许多病人只能感叹自己的不幸,遇上这种病……
事实上,多数疾病都与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尽管有遗传问题,尽管有环境问题,但知性的生活方式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同样。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
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过下列问题:
01.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如果你亟需挣钱,如果你事业太重要,如果你没有时间亲自哺育,那你暂时一定不适合要孩子,否则,极有可能事业做大时孩子已经成陌路人……
02.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如果你是一个只需要别人关心你、而不愿意关心别人的人;如果你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你要考虑一下是否短期要当父亲或母亲。
0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阶段,每阶段你需要做什么来完成对他的“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养,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养?如果你以为你的孩子生出来后会自然长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因为,在现代社会你不教育,电视、网络会教育他(她),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你再行动已晚——心理发展有关键期。
尤其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没有实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601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10种月子餐做法,健康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