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到底是什么回事?相信没有谁对高血压是完全不知道的,在我国,每3个人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但关于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却分别只有46.5%、41.1%、13.8%。
为什么在这个高血压的患病率这么高的情况下,控制率却这么低呢?这个问题与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还不够、在用药上常犯错是分不开的。
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縮压和(或)舒张压增高的疾病。收缩压大于等于140老米承柱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毫米承柱,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它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胜、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的全身性疾病。它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之分。
高血压发的原因很多,可分为遺传和环境两大方面。其他可能引起高血压的因素有以下几种:体重、逆药、睡眼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年龄、饮食等。
另外,血液中缺乏负离子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假如血液中的负离子含量不足将会导致病变老化的红细胞的细胞膜电位不能被修复,从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典型症状:常伴头痛、眩晕、耳鸣、失眠、心悸气短、肢体麻木等症。家庭防治:把水烧开,放入两三勺小苏打,待水温合适时,放入脚开始洗,然后按摩双足心,促进血液循环,每次20分钟左右,可辅助治疗高血压。
接下来看看对于高血压这方面产生的误区有哪几方面?
误区一:自己感觉没问题,就不用吃药很多患有高血压病的病人是没有明显的症状的,但客观上不管有没有其他的不适,血压高所带来对身体的伤害仍然存在,千万不能凭自己感觉而决定是否吃药。
误区二:觉得吃药都有副作用,从而不吃药总的来说,药物多少都有些许的副作用,但它们所造成的影响并不严重,并且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相比来说,拒绝吃药所带给身体的危害是一定会发生且持续存在的。服用降压药接受医生的正规治疗,所带来的利远大于弊。
误区三:有了高血压要赶紧降下来,降越低越好从确诊高血压到控制血压达标,这段时间用2~3个月的时间是比较合理的。
但切勿过快、过猛地去一味追求降压,这样对患者本身会有较大的低血压风险,并且很可能带来生命危险。
误区四:降压一定要用好药,否则没效果降压药最核心的作用就是降低血压,能把血压降至稳定的药就是“好药”。
如果一定要区分“好坏”,“好”的降压药之所以好,是因为它们还能额外发挥保护心脑肾等器官的作用,并非用了这些“好”药就不能用其他降压药了。
误区五:血压高了就吃药,血压正常就不吃药95%以上的高血压属于“原发性高血压”,目前只能被控制,而被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小。
这就意味着,高血压病人所谓的“血压正常了”,只是药物治疗后的一种状态,并且药物作用时间有限,一旦停药,药效就会消失,血压仍然会继续升高起来。
所以,降压治疗必须坚持,不能私自停药。
误区六:经常性的换药平时常用的降压药有五大类,病人用哪种药最好,需要专业医生进行综合判断。
一旦定下了降压方案,就得坚持治疗和监测,只要血压稳定,就不要轻易换药,只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有血压明显波动等情况下,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方案。
误差七:只吃药,不按时监测血压高血压病人都一定要养成监测血压并记录的习惯。血压不稳定或未达标者需要每日测量1~3次,连续监测3~5天,记录每天的血压,再找相关医生调整根据自身情况的方案,直至血压稳定达标。血压趋于稳定达标者,仍需每天监测一次或每周选一天进行监测即可。
误区八:只吃药就能达到血压平衡高血压疾病跟大多数的心血管疾病几乎类似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病,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可能会大大地增加发病几率并且影响治疗效果。
每位高血压患者都应高度重视生活方式的改善,做到低盐饮食、营养均衡、控制体重、戒烟戒酒、适量运动、关注睡眠和保持心理平衡。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598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