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这样一则新闻,杭州一9岁女孩因张口睡觉被亲妈用“胶布”封嘴,而这一措施还是医生建议的!
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好多家长被新闻误导,纷纷在下面求这款胶布的购买链接。
孩子用嘴呼吸,势必是因为鼻呼吸这个通道被堵上了,不解决问题光把嘴粘上有什么用?
后来详细问了前因后果,原来,这位家长有个九岁的女儿安安,近来,她发现安安总是张着嘴,就连睡着了嘴巴也是张开的。她咨询了医生,医生告诉她,这种情况叫“口呼吸”,需要在睡觉时把孩子的嘴巴用胶布贴上,所以她赶紧去买了胶布。
用嘴巴呼吸的小朋友多不多?
医生说10个里面可能有两三个
亲妈用胶布把女儿的嘴贴起来,听着有点不寻常。没想到,这条微信却引起了安安妈朋友圈里一众家长的共鸣。有的说:“我们也张口呼吸的。”有的说:“鼻子不通气的话憋死了。”有的说:“我儿子已经贴了好几个月了。”有的问:“我儿子也这状况,怎么办?”有的诉苦:“我们也是张嘴呼吸,戴了个硅胶牙套,每天早上起床都要在被窝里找半天……”
口呼吸有什么危害?口呼吸真有如此可怕吗?
“孩子用口呼吸的习惯很不好,危害很大,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成绩。”听到医生的这番话,许多家长都会紧张起来。
口呼吸的危害,大概很多家长都略有耳闻,比如它可能导致孩子睡觉打鼾,影响睡眠质量;会影响孩子的面部发育,导致面容不美;会影响孩子的咀嚼功能,阻碍孩子对营养的吸收……但口呼吸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最终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这点也许大多家长并不知晓。口呼吸的危害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口呼吸的患儿血氧饱和度不足,会逐渐形成长期慢性缺氧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导致注意力分散、记忆力衰退甚至可引起智力低下。
2.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患儿在睡眠中憋气、睡眠中断等,导致深睡期的睡眠状态减少,生长激素分泌难以达到正常水平而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3.导致呼吸道感染。鼻腔是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有加温、湿化、过滤空气的作用。如果长期用口呼吸,鼻腔的防御作用得不到发挥,空气未被滤过而直接吸入肺部,容易造成呼吸道感染。
4.影响面容美观。长期张口呼吸,呼出的气流因对上颌产生持续推力,而形成“腺样体面容”,表现为上唇短厚翘起、唇肌肥厚,鼻根下陷、鼻翼萎缩、鼻唇沟消失,牙弓狭窄、腭盖高拱、牙列拥挤,上前牙前突、下颌骨下垂、下颌后缩畸形等, 严重影响患儿面容美观。
颜值上之所以差这么多,就是因为长期的张口呼吸。
此外,口呼吸习惯的患儿可表现为:牙龈红肿、口干、白天嗜睡、黑眼圈、烦躁、听力减退、菌斑集聚、扁桃体或腺样体肥大,引起口周肌力量的变化,而影响牙齿和颌骨生长。
如何发现孩子用口呼吸
0-6岁是腺样体肥大高发期,小儿感冒后偶尔打鼾不用担心,但如果持续加重,孩子打鼾声响,还伴有耳内疼痛、看电视大声,就应该及时去医院耳鼻喉科检查声导抗、鼻内镜,检查扁桃体是否肥大,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避免反复炎症刺激腺样体及扁桃体增生,密切观察孩子是否张嘴呼吸。
张嘴呼吸≠口呼吸。
有些孩子张嘴呼吸可能只是睡眠习惯,也可能是睡眠姿势不对,暂时性的张嘴呼吸,鼻子并没有“罢工”。
如果孩子睡眠平稳,那说明孩子张口睡觉只是暂时性的。换个姿势,起来重睡。
孩子为什么会口呼吸?
如果娃张口呼吸表面看起来不重,但打呼噜的症状比较明显,并伴随惊醒,最好也去专科医院进行睡眠呼吸监测,防患于未然。
?鼻炎、鼻窦炎
宝宝之所以用口呼吸,绝大多数是鼻腔长期堵塞造成的!
鼻炎导致鼻黏膜充血,使呼吸不畅,孩子也会不由自主用嘴呼吸辅助。每年春天,是小朋友过敏性鼻炎的高发季,所以这个季节小朋友口呼吸的也特别多。
建议带宝宝到正规耳鼻喉科检查,观察宝宝是否有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或是鼻窦炎...
如果确诊宝宝有鼻炎问题,就要遵医嘱用药。
?腺样体肥大or扁桃体肥大
扁桃体/腺样体肥大也是引起娃张口呼吸的主要原因。
引起口呼吸的原因有很多,一种是因为扁桃体腺样体肥大,鼻-咽呼吸通路阻力增加,因此孩子不自觉地就会张开嘴巴辅助呼吸。
对于轻度的腺样体肥大,我们仍可遵医嘱采用药物治疗?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
但如果宝宝腺样体/扁桃体已经属于重度了,这时就要遵医嘱考虑是否切除了。
?过度肥胖
脂肪可不光会囤积在肚子上,宝宝气管、舌头周围,都会堆积脂肪,造成气管狭窄,程度严重时,会导致口呼吸。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
口呼吸有什么危害?
为什么要矫正口呼吸?
所谓口呼吸,就是孩子24小时张着嘴,用嘴巴和鼻子一起呼吸,晚上睡觉时也不闭合。
小朋友们处于生长发育期,面部骨骼牙齿都没有定型。长期张口,会导致牙颌形态改变,有的会开唇露齿,以后笑起来会露出牙龈肉;有的会导致门牙前突,有的会导致牙弓狭窄。
长期张着嘴,对面部发育也会有影响,孩子的脸会越长越长。
小时候不矫正口呼吸的习惯,长大后依然会持续存在。
口呼吸的矫正越早开始,对牙颌形态、面部发育的影响越小。年纪小时,及时阻断孩子的口呼吸,孩子面型、嘴型还可以自行恢复;等到12岁换牙完全结束后再矫正,已经形成的面部改变就比较难纠正了。
日常生活中,如何纠正宝宝口呼吸?
建议宝爸妈给宝宝合理饮食,少吃甜食和油腻的食物,观察宝宝体重生长曲线是否符合年龄标准。
解决了上面的病因,大多宝宝就能自行恢复鼻呼吸模式了。
但是对于张口呼吸时间较长,已经养成习惯的宝宝,不仅需要医生进行干预,也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
温馨提示:
月子餐食谱顺产月子餐食谱
前两天看到一个视频。
一位妈妈在线吐槽儿子: 都10岁了,还不肯分床睡。
视频里的小男孩抱着被子,站在妈妈的床边,可怜巴巴地望着妈妈,妈妈再三催促他回自己房间睡,他还是赖着不肯走。
这位妈妈很苦恼,儿子经常半夜过来蹭被窝,有时会跑好几次,所以她睡觉时,得随时留意房间里的动静,只要听到脚步声,发现儿子来了,就得一次又一次地把儿子赶回自己房间。
有的说: 享受这种幸福吧,再过几年,你儿子可能说话都懒得理你了。
有的说: 孩子都10岁了,儿大要避母,再不分床,孩子会早熟,可能还会出现心理问题。
儿大避母的说法,由来已久。
但说儿子跟母亲太亲密,就会导致孩子早熟,出现心理问题,其实根本没有科学依据。
具体还要看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
0-3岁 亲密时光
李玫瑾教授一再强调,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最好陪孩子睡。
李教授身边有很多朋友是博士后,生完孩子请月嫂,一请请两个,一个管白天,一个管晚上,说这样不用半夜起来喂奶,可以睡个整觉。
她对此特别不能理解,一般会建议朋友:把晚上的月嫂辞掉,你自己带着孩子睡,让孩子能记住你的气味,跟你建立起亲密关系。
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能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
而安全感是孩子发展独立性、适应新环境的基础。
3-6岁 尝试独立
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第一次离开妈妈,学着独自入睡。
一般来说,能适应幼儿园,并且能正常入睡的孩子,安全感是足够的。
这种孩子,在6岁前后就能自动地与妈妈完成分离,分床是自然而然的。
但还是建议分床不分房。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还不是很好,有的孩子还不如迅速、熟练地穿脱衣服,或是睡觉的时候喜欢踢被子,尤其是在季节转换,或是寒冷的冬季,很容易感冒生病。
如果父母跟孩子同房,可以辅助孩子穿脱衣服或盖被子,最大限度地预防孩子生病。
6岁前后 自我意识萌芽
6岁前后,孩子基本都能生活自理了,穿脱衣服更熟练,睡觉也规矩多了,可以开始让孩子尝试一个人睡。
尤其是等孩子进入小学,他们离开父母的时间变长,跟同学接触的时间更多,自主意识更强。在此情况下,只要父母,尤其是妈妈,愿意跟孩子分离,孩子一般都是能顺利分床的。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不肯分床,跟妈妈的关系很大。
在一些夫妻关系比较差、或是爸爸长期缺位的家庭,妈妈跟孩子的关系会比较粘稠,妈妈潜意识里希望能跟孩子一直保持亲密关系,这会让孩子离开变得非常困难。
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了一个案例。
她的一位来访者是位妈妈,她的儿子初中毕业后,进入一所职业高中,但到校一个月都没有适应,晚上睡不着觉,就想跟妈妈在一起。
咨询师详细了解才知道,这个妈妈的夫妻关系不太好,丈夫经常外出,平时都是她跟儿子在一起,也一直没有分床,直到后来,她觉得儿子实在太粘人了,想推开,却发现推不掉了。
孩子的成长是有内在规律的,6岁以后,孩子会慢慢走向独立,如果父母错过了孩子独立的时机,以后想要纠正会变得很困难。
而 孩子不与父母分床,就无法在心理上真正走向成熟。
他的内心一直是个小孩子,以后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人际交往上,都会出现问题。
青春期前后 正式分离
青春期的孩子的身体会快速发育,趋于成熟。
此时,尤其母子、父女不宜再同床。
因为孩子已不再是曾经的小男孩、小女孩,而是一个逐渐成熟的男性和女性了。
父母一定要有男女有别的意识。
不仅儿子要避母,女儿也要避父。
如果到这个时候,还不分床,就真的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孩子的 边界感、性别意识和处理异性关系 等方面会出现问题,甚至还会影响未来的婚姻质量。
曾看过一部家庭伦理剧。
剧中有一个特别离谱的情节。
新婚之夜,妻子走进新房,竟看到婆婆穿着睡衣,堂而皇之地躺在小两口的新床上,表示要跟小夫妻俩一起睡。
这个妻子表示他们需要隐私。
婆婆居然理直气壮地说: 儿子从小到大都是跟我一起睡的,这有什么问题吗?
而最奇葩的是,这个丈夫并没觉得母亲跟他们睡有什么问题。
这个剧情实在很雷人,而现实中比这更雷人的事,并不在少数。
有一位网友就说,老公30岁了,还继续让我婆婆帮着搓澡,而且平时洗澡、上厕所,都不关门,母子俩从不相互回避。
她好意提醒婆婆,无奈婆婆回了一句:这是我儿子啊!
想让孩子顺利分床,前提是,孩子要获得满满的爱和安全感。
这个关键期就在0-3岁。
0-3岁的亲子抚养就好比是往银行里存钱。
不同的是,亲子抚养存入的是“爱”和“安全感”,整个过程就像是零存整取,当父母存入的“爱”和“安全感”积攒足够了,就可以一次性取出一种名为“独立”的东西。
获得满满的爱和安全感的孩子,会主动跟父母分离,变得更加独立。
当然,有的孩子,即使你爱他,努力给他安全感,他还是无法分床,那么,也有可能是以下两个原因。
1、有可能是出于恐惧心理。
小孩子有时会害怕一些有阴影的东西,比如,空调、书架的阴影,或是担心衣柜里、床底下会有怪物,他们因为害怕,而不敢独处。
父母平时不要让年幼的孩子看一些恐怖、血腥的电视和书籍。
可以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让孩子带着愉快的心情,安稳地睡着。
孩子睡眠质量好了,自然就不会胡思乱想,害怕一个人睡了。
2、有可能是出于 情感 饥渴。
比如在一些二胎家庭,年长的那个孩子可能会特别粘父母,死活不愿分床,还会因为父母去照顾弟弟妹妹而哭闹,就好像前面提到的那个10岁男孩,他也有一个妹妹。
这类孩子不肯分床,极可能是因为,父母平时跟孩子互动太少,让孩子感觉到被冷落,担心父母不再爱自己了,所以,他们会更加粘父母,以此来确认父母还爱自己。
父母只要增加跟孩子的互动,多陪伴、多鼓励、多拥抱,让孩子感觉到被爱,那么,孩子就不用再通过粘父母来确认父母对自己的爱了。
孩子的问题,解决的关键钥匙往往都在父母身上。找到了那把钥匙,父母改变了,孩子就会很快成长起来,主动与父母分离,走向成熟。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594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