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有些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苦恼,气温稍一提高,自己的头部,颈部就会呼呼地流汗,用手一抓都是一大把。在吃饭的时候稍微一用力,都会“汗如雨下”,非常影响日常作息和生活。
但此类头颈流汗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多集中在头部,颈部出汗,身体并没有所谓流汗的迹象。根据中医的说法,如果无缘无故流汗过多,大多是因为体虚或者湿气入体。显然这种仅仅脖子以上流汗的现象,和体虚的症状相关联不大。但实际中医也已经早有囊括。我们称这种头颈多汗且频繁的症状,称为“蒸笼头”。而出现蒸笼头的主要原因,其实是湿热上浮。
什么是湿热上浮?为什么会导致“蒸笼头”的产生?
所谓的湿热上浮,顾名思义,就是身体里的湿热之气,顺着筋骨脉络呈现向上游动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身体水利运转不畅,湿热之气淤积过多
这个原因应该很好理解,我们身体里运转水利的主要器官是脾脏,如果脾脏受损,水利运转也会受到阻碍,我们摄入的水分转化成津液的这一过程或多或少也会受到影响。
简单来说,饮水转化成津液的过程中,因为运转不畅,衍生而出的内湿之气就会增多,越来越多的湿热之气淤积,广而扩散,颈部以上出现湿热上浮也就非常好理解了。
医生建议:如果存在此类湿热淤积过多的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养脾。例如中药选择四君子汤,茯苓养脾丸等进行滋补,饮食上佐以薏米,莲子,莲藕等利水养脾食物进行补充,脾脏功能好转,湿热淤积的情况也就能有所缓解。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原因往往是湿热之气淤积过多,在散布上浮的同时,也会波及到全身,因此不仅头颈会流汗,全身也会不同程度出现流汗增多的现象。这明显是和我们开头提到的特征不吻合。这也就导致第二种原因的产生可能。
第二个原因:身体“下行”淤积,瘀热“夺头”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湿热之气本来是由脾脏转化,最后通过毛孔,尿液,排泄等方式进行代谢。但如果我们下行的一些途径淤积,例如尿液,肾脏代谢等方式。湿热之气向下的道路被阻隔,自然就会去抢占头颈的汗孔进行宣泄。也就会产生所谓的头颈流汗,身体正常的特征。
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头颈出汗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因为下行被堵塞,所以湿热上浮,最后形成了这种异常的症状。既然找到了问题根本,我们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
湿热上浮出现“蒸笼头”,或因下行堵塞,有什么样的办法去缓解?
中医为大家推荐如下3种简单方法
方法一:喝水补水
下行堵塞的一个重要原因,上文也有提到,就是因为水利不畅,湿气淤堵没有办法排出。
因此,缓解湿热上浮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将我们失去的水利“补回来”,而补充的最直接办法就是喝水。喝水在增加我们身体新陈代谢效率的同时,自然也会加快我们脾脏的运转速度。
脾脏运转的速度加快,自然水利运转也会变快,下身淤堵的湿气被下引,通路畅通,身体多余的湿热之气恢复了正常的代谢途径。自然蒸笼头的现象也能得到缓解和改善。
但需要注意的是,想要补水滋润下行的朋友,还请注意每天喝水的量,正常情况下饮用1000到1500毫升水即可。不要喝的太多,反而容易引起湿气冗余,对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
方法二:补养血气
《伤寒论》中有过这样的一句记载:“血不利则为水”,意思就是,如果我们自身的血气不足,在扩散的过程中不足以疏导经络,下行的静脉也容易堵塞,造成湿热淤积的现象。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缓解湿热上浮的迹象,补充自身气血,打通身体被水气淤塞的脉络,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例如多吃一些红枣,瘦肉,枸杞等食物,就能起到非常不错的补血效果。
另外也可以尝试补血益中的中药:茯苓,苦草,栀子等等,泡水或者小火煎服。通过药效提高身体血气的分泌速度,作用同样非常显著。但服药期间要在资深中医和专业人员的监督和计划下进行,这才是养生最稳妥的态度和方法。
方法三:按摩足太阳经
说到养生健体,我们中医的经脉推拿方法自然也不能放弃。根据中医的说法,足太阳经是身体下行的重要关口,也是最容易发生湿气淤堵的地方。
如果长时间出现蒸笼头的症状,不妨尝试一下按摩足太阳经,每天十分钟,轻轻地用大拇指进行揉搓,加速此处经脉的血液循环,推动湿气淤积散去,下行畅通。头颈出汗自然有所改善。
顺带一提,足太阳经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穴位,而是一整条脉络,根据《灵枢。经筋》记载:“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
意思就是说,足太阳经从我们的小脚趾开始,上段止于外脚踝,再上段和膝盖定点交汇,然后再向下到足跟。这一段经脉路线,就是具体的足太阳经通路。每天轮流清按压摩,定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结语:总而言之,头颈出汗造成的“蒸笼头”现象,大抵是因为下行堵塞,很多人误以为是体虚进行补养,残留之物淤积,反而对身体健康基础不利。因此通过本文,希望大家可以适当参考疏通下行,改善湿热的方法。蒸笼头的情况自然也就能得到非常好的改善,望您康复。
一、婴儿出汗多是怎么回事
小儿时期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平时活动量大,尤其是婴幼儿皮肤含水量较大,皮肤表层微血管分布较多,所以由皮肤蒸发的水分也多。再说小儿对冷热的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即使晚上也爱出汗,这是正常现象。凡是宝宝汗腺分泌过多称多汗。引起宝宝多汗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生理性多汗和病理性多汗。?
1、生理性多汗
宝宝多汗大多是正常的,医学上称为生理性多汗。如夏季气候炎热而致小儿多汗;婴幼儿刚入睡时,头颈部出汗,熟睡后汗就减少;宝宝游戏、跑跳后出汗多,一般情况很好;冬天宝宝衣服穿得过多,晚上被子盖得太厚,加上室内空调温度过高,使得宝宝过热而出汗多。有的宝宝出汗仅限于头部、额部,俗称“蒸笼头”,亦是生理性出汗,父母不必担心。
2、病理性多汗
宝宝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出汗过多,表现为安静时或晚上一入睡后就出很多汗,汗多可弄湿枕头、衣服,称之为“病理性出汗”。如婴幼儿活动性佝偻病、小儿活动性结核病、小儿低血糖、吃退热药过量及精神因素,如过度兴奋、恐惧等。有的宝宝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引起病理性出汗。每种疾病除了出汗多以外,还有多种其他疾病表现,父母需带宝宝去医院就医,进一步做有关的检查。
二、怎么解决婴儿出汗多的问题
给宝宝合理的穿衣盖被。宝宝出汗大多为生理性出汗,尤其是环境温度增高时,家长没有及时给宝宝减少衣服或被褥,导致宝宝出汗多。因此,应该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及时给宝宝增减衣服和被褥。
多喝白开水,多补充电解质。宝宝出汗多时要多给它喝温热白开水必要时加一点儿盐,以补充身体失去的水分和电解质,也能减少宝宝出汗。白开水要自然烧开的,不要用“千滚水”或没煮沸的水,以免有损宝宝肠胃健康。为了避免宝宝出汗后受凉,尤其是夜间,可提前准备一些既能止汗又能预防感冒的中成药给宝宝喝。
补充维生素D。如果孩子平素身体虚弱,夜间入睡时大汗淋漓,较严重的整夜汗出不止,且伴有烦躁、哭闹、消瘦等症状,属于病理性多汗。常见的原因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要及时给孩子吃维生素D及钙剂,以补充维生素。饮食时也应注意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 如鱼、虾皮等。要经常抱着宝宝晒晒太阳,注意不要暴晒,每天最好晒2--3个小时左右,能很好的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勤洗澡勤换洗衣物。宝宝出汗多时,待把汗擦干后给它洗个热水澡,顺便进行抚触按摩,能起到一定的止汗作用。特别是炎热的夏天,宝宝动不动就容易出汗,一天要坚持洗一个澡,洗完澡后在易出汗部位涂抹一些爽身粉,宝宝会很少出汗了。穿过的衣服也要经常换洗,洗干净后别忘了暴晒一下,进行杀菌消毒。
去医院排查结核、贫血、风湿等疾病。宝宝如果患结核、贫血、风湿、类风湿等疾病时也可引起汗多现象。所以如果用以上几种方法不见效,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以排除某些疾病引起的`多汗。
三、哪些疾病会引起宝宝多汗
哪些疾病会引起宝宝多汗呢?
(1)佝偻病
表现为入睡后的前半夜,宝宝的头部出汗比较明显。宝宝的后脑勺受到汗液刺激,头部皮肤发痒,宝宝会在睡觉时,经常摇头、摩擦枕头,结果造成后脑勺一圈的头发稀疏、脱落,称之为“枕秃”,这是婴儿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只要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佝偻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出汗也会得到改善。
(2)结核病
会出现盗汗现象。出汗特点为整夜出汗,睡着汗出,醒时立止,还会伴随低热、咳嗽、消瘦、无力、脸色潮红等症状。
(3)糖尿病
除了多汗,常常还会出现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
(4)儿童肥胖症
稍微运动,或者走路也会出很多汗。
(5)低血糖
常常出冷汗,大汗淋漓但是四肢发冷,伴有面色苍白、心慌、难过不安。
(6)神经系统疾病
一般出现局部性出汗或半身性出汗多。
(7)发烧
身体发烧时,使用退热药后可引起全身出汗,使体温降下来。
四、中医治疗小儿多汗
四类型汗症中医诊疗
中医将小儿汗证分为4个类型,每个类型都有不同的表现,并且有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
1.表虚不固型
主要见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小儿,主要表现为经常出汗,或者伴有盗汗,出汗以头项、肩背明显,活动后尤甚,汗后乏力、倦怠、畏冷。平时易感冒,面色晄白、唇淡、肢端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中医治法为益气固表,方药选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2.营卫失调型
主要见于急慢性疾病后期的孩子,主要表现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不温,微寒怕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中医治法为调和营卫,方药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3.气阴亏虚型
多见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失于调养的孩子,主要表现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萎靡不振,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中医治法为益气养阴,方药选用选用生脉散加减。
4.脾胃积热型
有些小儿由于饮食不知节制,食用过多肥甘厚味,但脾胃功能很弱,结果导致脾胃湿热蕴积,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盗汗。主要表现为自汗或盗汗,以头部或四肢为多,出汗后皮肤温度较高,汗液颜色发黄,口渴但不想喝水,口臭,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治法为泄热健脾,方药选用泻黄散加减。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588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