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药食同源 >> 饮食营养

好消息!这些场合不用戴口罩!

白敛 2023-07-16 13:40:42

01

对于普通人,这些情况不用戴口罩

对于健康的成年人,如果是个人独处或没有密集的人员接触,感染风险很低,完全可以不戴口罩。

关键词:无聚集,通风好

没有人员聚集,通风情况良好,「指引」中明确提出的是「居家 + 户外」。

其实「居家 + 户外」,能涵盖的场景很多,比如说:

健康的人待在家里,不用戴口罩;

去人不多的公园散步、遛狗,不用戴口罩;

到小区楼下取个快递,不用戴口罩;

开车去上班,不用戴口罩。

……

总之,没有近距离(小于 1 米)与人接触,环境没有危险因素,无需过度防护。

02

工作购物等日常生活,需随身携带备用口罩

「指引」中还提到一些工作和生活的人群密集场合,也不需要时时刻刻戴口罩。

比如说购物中心、餐厅、办公室、会议室、车间等场合,备用口罩即可,与人近距离接触时(小于 1 米)才需要戴。

关键词:少于1米,不密集、备用口罩,即可。

如果人员开始变得密集,那么戴着口罩更安全。另外,不建议频繁地摘脱口罩,增加感染风险。

03

两种情况下需要戴口罩!

对于大众,一些特殊情况必须戴口罩。

其实总结起来也很简单——

关键词:近距离,有症状

近距离,指的是在有风险的公共场所,与人距离较近(小于 1 米);

有症状,是说有咳嗽或打喷嚏症状。

另外,去有风险的场合,比如:医院、汽车站、火车站、地铁站、公共交通工具、大楼入口(排队),这些情况建议戴口罩。

除此之外,如果与居家隔离、出院康复的人共同生活,或是与疑似感染者、国外入境者接触,需要戴口罩。

04

科学佩戴口罩,无必要,不滥用

戴口罩对于一些呼吸道传播疾病,戴口罩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但口罩并不是万能的「保险措施」。

口罩的类型、佩戴的方式,都会影响到防护效果。而且,即使是最高级的口罩,面对狡猾的病毒,也难以实现百分之百的预防。

例如此次疫情中,新冠病毒还有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正确洗手,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同样重要。

千万不要觉得「戴上口罩就没事儿了」。

疫情期间,关于口罩还出现了一个极端现象:时时刻刻都要戴。不仅出门戴,在家也戴、甚至没人的地方也要戴……

其实,我们更提倡有咳嗽、喷嚏等呼吸道不适症状的人主动佩戴口罩。去没人的地方也戴口罩,其实是一种过度防护。

经过这次疫情,希望大家能够养成三个好习惯:

1、勤洗手,每次洗够 20 秒

2、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时,记得戴口罩

3、咳嗽打喷嚏时,注意「咳嗽礼仪」

发到圈子里,让大家都知道!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公共场合不戴口罩怎么处理

公共场合不戴口罩怎么处理
公共场合不戴口罩怎么处理,最近疫情比较严重,好多小伙伴都带上了口罩,今后,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不仅仅是一种文明习惯,以下详细介绍公共场合不戴口罩怎么处理。
公共场合不戴口罩怎么处理1
在公共场合不戴口罩,万一已经感染病毒但是有没有症状,那么这个人就会成为移动的传染源。就算是其他人都戴口罩,不会直接吸入病毒飞沫,但那个不戴口罩的人说话,咳嗽,打喷嚏,用手接触公共设施都有可能留下病毒
在空气中在公共设施上会极大增加公共环境中传染的风险。这种行为的后果不仅仅是不戴口罩的那一个人承担,还有很多出现在公共场所的陌生人都要为他犯的错误承担后果。
就拿乘坐公共电梯来说,电梯来了你上去,就算里面只有你一个人,这时候也要带好口罩,因为病毒是隐藏在气溶胶之中的,而新冠病毒在在气溶胶里能够存活3个小时,假如有新冠患者不知自己已呈阳性而乘坐过这部电梯,那么病毒就会吸附在飞沫核上而进行传播,要知道疫情期间个人防护极为重要,我们不应给病毒传播留有一丝一毫的机会,因此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是必须的。
而鉴于“受长期持续的疫情影响,特别是接种疫苗后公众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防护意识减退“,每一位公众都要听取卫健委的建议,就算在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中也要佩戴好口罩,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不应该存在,时刻提高自己的防护意识,就算病毒再狡猾,我们也能战胜它。
有哪些场合可以不佩戴口罩?
如果您本人健康,在居家、通风良好或人员密度低的场所,一般属于低暴露风险人员,可以不佩戴口罩。比如,家中没有疑似患者,也没有密切接触者、疫区回来的家人;私家车没有搭乘过疫情发生地客人或者疑似患者;在通风条件好的露天劳动、工作并和相邻人员保持适当距离;办公室严格采取了消毒、测体温、通风措施,同事也没有疑似和密切接触者,这些情况可以不戴口罩。
公共场合不戴口罩怎么处理2
公共场所需要佩戴口罩,不配合者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违法。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不戴口罩会被拘留吗
目前我国疫情期间是强调每个人出门都必须佩戴口罩,但这不是出台法律的硬性规定,所以不戴口罩不会被拘留,但是有可能会被拒绝进入公共场合。
因为虽然目前国内疫情形势有所缓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疫情的结束,国外疫情形势还是很严峻的。因此大家还是要注意对疫情的防控以及注意做好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减少出行、配合当地的体温检测、外出回来及时进行消毒、佩戴好口罩等。
不带口罩的危害?
一、加快病毒传播
医用口罩可以有效防止病毒的传播,这也是疫情当下外出时最有用的预防措施。在公共场所,由于是人们的聚集区,很容易出现病毒传播的案例。这时,防护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口罩不能百分百进行防护,但是绝大多数病毒可以通过口罩进行隔离,而且不会给人们留下副作用。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新冠肺炎的传播,作为特殊时期的我们。虽然不能在抗疫现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我们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防止病毒的传播也是一种贡献。相反,如果公共场所不佩戴口罩,如果发生一例病毒,就很可能遭到病毒的入侵,感染病毒。
二、限制人们的行为
公共场所有禁止吸烟和禁止吐痰的规定,但是很多人并不遵守这些规定,通过佩戴口罩,可以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由于人们的嘴被口罩所束缚,会导致人们无法吸烟和吐痰,这时公共场所会出现比较文明的景象。
相反,如果人们在公共场所不佩戴口罩,会有许多人吸烟吐痰,这对于其他人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吸烟导致的二手烟会损害其他人的肺部。随地吐痰会导致病菌的传播。所以,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限制人们的这些不当行为。
公共场所佩戴口罩的好处远比这些多得多,所以,人们应该积极佩戴口罩,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
公共场合不戴口罩怎么处理3
口罩的正确戴法
先来了解下口罩,不管是一次性口罩,还是其它口罩,都是有正反面的,就一次性口罩来说,颜色深的是正面,正面朝外。看下图,其中用红色圈出的位置,内有鼻夹金属条。
一次性口罩的反面颜色比较浅,反面朝内,也就是说颜色浅的一面紧贴我们的脸部。另外,还需注意,有金属条的一端是口罩的上方,不要带颠倒了。
分清楚口罩的正面、反面、上方、下方后,离口罩的正确戴法就不远了。把手洗干净了,确保口罩颜色浅的一面朝内(反面),有金属条的一端朝上(上方),将两端的绳子挂在耳朵上,看到这里,各位是不是认为口罩就带上了,完事了?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看最重要的一步,需要用双手紧压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然后向下拉伸口罩,使口罩不留褶皱,更好覆盖鼻子、嘴巴。
好了,大功告成,正确佩戴口罩后,再也不怕病毒传染了。

公共场合不戴口罩违法吗?违反了什么法律?

法律主观:
可能违反《治安处罚法》和《传染病防治法》。在防止疫情蔓延时,《传染病防治法》对地方县以上的人民政府和工作部门进行了授权,当疫情蔓延和爆发的时候,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来阻断、防控疾病的传播和蔓延。而公共场所戴口罩就是属于这种紧急预防措施。那么,在公众场所不戴口罩,还不听劝阻,对执法人员实施抗拒的,就违反了治安处罚法中规定的行为,可根据治安处罚法的规定,予以罚款、拘留。如果对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进行暴力抗拒,就涉嫌构成妨碍执行公务的行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传染病防治法》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第六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第四十一条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实施隔离措施,并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接到报告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即时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上级人民政府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解除隔离措施。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对被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隔离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第四十三条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区域部分或者全部为疫区;国务院可以决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在疫区内采取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紧急措施,并可以对出入疫区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但是,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583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