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
怎么去除甲醛
新房装修好了,迫不及待地想要住进去,结果被甲醛劝退,于是打开浏览器搜索怎么去除甲醛,为此刷了大量的文章,这是不是拥有新房的你,恭喜你了,刷到这篇就可以去行动去除甲醛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怎么搞定甲醛。
首先,简单了解一下甲醛不踩坑,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和酒精,如37 的水溶液就是福尔马林,那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可以用于防腐,(没错,食物也可能有)另外,这种化工原料常用于胶水成分中,也用在塑料,合成纤维,皮革造纸,油漆,医药等.它生产工艺简单、原料供应充足。
在新房装修的时候用到的各种合成板材,油漆,地毯,壁纸,砌墙的腻子,窗帘,椰棕床垫等都需要胶粘剂,在内墙涂料中,可能用到防腐剂,这些里都含有甲醛成分.单品可能并不超标,但甲醛的挥发时间长达3-15年,在一个室内,空气没有甲醛,用材里有它就会向外挥发,多种一起挥发就可能危害到我们.
主要伤害我们的呼吸道,长期吸入极易致癌,被国际认证一级致癌物,且进入人体会破坏有机蛋白和酶,对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都会有影响。
特别是婴儿孕妇一定注意远离,宝宝比较小不能表达,初期引起咳嗽等,我们会按照小病去看,需要多加注意
那新房怎么检测是否达标呢?
可以购买试剂盒检测,注意把门和柜子打开,装修垃圾打扫干净,外门窗紧闭12小时以上,再检测数据更准确,每个星期测一次,连续三星期合格,基本上就可以入住.
超标如何去除
活性炭吸附像海绵一样易饱和,吸饱了,不处理,就可能变成新的污染源.
催化降解是比较好的,利用大量的光触媒或二氧化锰可以将甲醛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植物是可以吸收但速度极慢.
甲醛在高温的情况下更易挥发,所以最好可以提高室温,通风,加速挥发,换气.如果甲醛与空气持平则挥发持平就不在发散,所以闷开重复操作不如一直通风。
甲醛挥发时间长,建议大家购买空气净化器用于日常.
毫无疑问被夸大了
很多答案都在说IARC把甲醛列为I类致癌物,I类!好像多么危险,但是实际上,I类致癌物的意思是,确定有致癌作用就算,即使需要非常大的计量,非常长的时间,只要能致癌就算。
有些人会说
我同学、同事家的娃,装修过后真的生病了
首先,时间上的前后关系,不一定代表致病的因果关系。就比如说最常见的
幼儿白血病90%在三年内家庭装修过
且不说这个数据严肃不严肃,可信不可信。
这个说法有意思的是,买房装修的时间通常和结婚生子高度重合,现在的婴儿,几乎大部分都有过几年内家庭装修过的经历。如果不设置对照组,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和装修拉上关系。
极端点说,几乎人类所有的病人,都在三天内喝过水,于是是喝水致病了?
装修污染当然对人体有害,苯是剧毒化学物质,其他苯系物和甲醛也会影响人体健康,所以国家也才会出台了各种规范,各种标准,来作为指导。
市面上大部分的家具建材,在保持合理的密度,足够的通风情况下,都完全完全完全可以达到这些标准。
但是现在在整个家具建材市场的环保风气,背后根本就是一个生意。
一方面,是铺天盖地的宣传甲醛致癌,不仅致癌,还专门得是幼儿白血病,拿你娃的健康吓你。
一方面,还是几十年前的那些东西,每年换个新名词,宣传就自己家安全环保健康,让你多掏钱。
▲先宣传甲醛致癌,接着就是零醛、无醛产品
龌龊不龌龊,低级不低级,这和直接绑票有什么区别?
商家嘛,没有节操很正常,恐惧的力量最大,特别是用你孩子威胁你的时候,几乎没有不跪下掏钱的,能赚到钱,什么都敢说。
幽门螺旋杆菌被列为一级致癌物
幽门螺旋杆菌被列为一级致癌物,幽门螺杆菌病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旋杆菌被列为一级致癌物。
幽门螺旋杆菌被列为一级致癌物1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一种存在于胃部以及十二指肠的螺旋状细菌,相信很多人对这个词一定都不陌生,尤其是胃肠不好的朋友们如果去看胃肠科医生,医生经常会让大家测试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那么什么是幽门螺杆菌?它又有哪些症状?
幽门螺杆菌H. pylori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状细菌。这些病菌可以进入身体并生活在你的消化道中。多年后,它们会在你的胃或小肠的上部造成溃疡,对某些人来说,感染可能导致胃癌,幽门螺旋杆菌目前被WHO列为一级致癌物。根据统计,全世界大概有50%左右的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图片来自于@Mayo ,版权属于原作者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mayo clinic),包括:
溃疡。幽门螺杆菌可以破坏你的胃和小肠的保护层。这会使胃酸造成开放性溃疡。大约10% 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会发展成溃疡。
胃粘膜的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刺激你的胃,引起炎症(胃炎)。
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某些类型胃癌的一个巨大的危险因素。
感染幽门螺杆菌症状有哪些?
根据mayo诊所的`信息,感染幽门螺杆菌通常有以下的症状:
腹部疼痛或灼痛
空腹时胃痛加剧
恶心
食欲不振
经常打嗝
腹胀
无意识的体重减轻
如果有以下的症状请立刻去看医生:
剧烈或持续的腹痛
吞咽困难
带血或黑柏油状粪便
看起来像咖啡渣的带血或黑色呕吐物
哪些人需要测试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是在儿童时期获得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童年的生活条件有关,例如:
在拥挤的环境中生活。如果你和其他人住在一起,你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风险就会更大。
没有可靠的洁净水供应的生活。
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并且在拥挤和不卫生的生活条件下长大,有更高的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
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你的同居者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你也更有可能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被列为一级致癌物2近日,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了第15版致癌物报告,其中新增了8种致癌物。包括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被列为明确致癌物、三氧化二锑被列为合理怀疑的致癌物,以及6种自来水消毒后的卤代乙 酸副产物被认为具有致畸、致癌副作用。
专家告诉我们,幽门螺旋杆菌“定植”在人体胃部,所谓“定植”,指的是微生物或细菌,在人体一定部位定居并不断生长、繁殖后代。它们必须依靠人体不断供给营养物质,同时也对人体产生影响,比如导致感染。
幽门螺杆菌病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幽门螺杆菌病的不良预后是胃癌。
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癌症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二。在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人死于胃癌。
医学家们认为,彻底消灭幽门螺杆菌并非难事,90%的细菌感染者经过1~2周治疗后,体内的幽门螺杆菌往往能被消灭殆尽。他们建议,应当进行全民普查,至少应该对接受过胃部手术、有过胃病、或亲属中有过胃癌的人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查,并对感染者进行杀菌治疗,这样有望控制胃癌。
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它会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甚或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
建议40岁以后,有消化性溃疡的人群,要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被列为一级致癌物3美发布新版致癌物清单:幽门螺旋杆菌被列为明确致癌物,中国感染率近60%。近日,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了第15版致癌物报告,其中新增了8种致癌物。包括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被列为明确致癌物、三氧化二锑被列为合理怀疑的致癌物,以及6种自来水消毒后的卤代乙酸副产物被认为具有致畸、致癌副作用。
特别是幽门螺旋杆菌,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根据《HP感染率与不同环境因素相关性的调查研究》报道,幽门螺旋杆菌(Hp)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在全球自然细菌感染中超过50%。其中发展中国家感染率超过发达国家。根据2001-2014全国幽门螺旋杆菌调查显示,我国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在40%-90%之间,平均为59%。
那么,如何实现幽门螺旋杆菌早期诊断?如何早期预防胃癌?面对肿瘤如何做好疾病管理?
这些致癌物你知道多少?
癌症已经成为全球人口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是一个癌症大国,2020年新发癌症病例约457万,癌症死亡病例300万,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引起人类死亡的第二大杀手。目前我国恶性肿瘤的5年相对生存率约为40.5% ,与10年前相比,生存率提高约10% ,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
以胃癌为例,2020年,中国胃癌的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球的44%和49%,且约80%的胃癌患者发现时即处于进展期乃至晚期。如何实现早诊早治成为一大关键。
胃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过程,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就是导致胃癌的一大关键因素。在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发布的第15份致癌物报告中,幽门螺杆菌导致的慢性感染被列为明确人类致癌物。此外,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会显著增加胃癌风险,同时人们找到了幽门螺杆菌诱发胃癌的多种机制。
除了幽门螺旋杆菌,此次最新的致癌物还包括三氧化二锑,这是一种无机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塑料、纺织品以及其他化工产品,用作阻燃剂。制造三氧化二锑的工人可能会在工作中长期接触该物质,同时劣质家具或地毯中可能也会释放该物质,长期接触可能诱导癌症的发生。
实际上,针对“致癌物质”,早在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根据与癌症的相关性大小,整理公布了4类致癌物的清单,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全的“致癌物清单”。梳理这一清单可以发现,具体包括:1类是对人类为确定致癌物;2类是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3类是对人类致癌性可疑;4类是对人体可能没有致癌性的物质。
其中,1类致癌物(最高级别致癌物)共120种,包括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酒精饮料、咸鱼、大气污染、太阳辐射和吸烟等。但需要强调的是,接触这些物质不一定就会致癌,而是代表着具有较高的风险。但也有证据表明,长期接触1类致癌物可以增加患癌风险。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581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