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棘是一种灌木或者小乔木,是桑科的植物,也是一种中药材,是中药穿破石的药材基源。构棘的药用部分是茎皮或者根皮,被叫做黄龙脱壳。构棘的木材可以做燃料,构棘在药用方面可以制作成很多的药用方剂,构棘主要用来治疗急慢性肝炎。
构棘的常用选方
构棘生长在我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的亚热带地区,花期4-5月,果期6-7月。构棘质地坚硬,不容易断裂,而且断面皮薄,是灰黄色,有韧性纤维,构棘的气味比较淡,外皮黄色或橙红色,具显著的纵皱纹及少数须根痕,栓皮薄而易脱落。常用选方:
1、治肺痨,风湿:构棘可以治疗肺痨和风湿,穿破石、铁包金、甘草。同煎服。(《广东中药》)
2、治体虚白带:构棘有治疗体虚白带的功效,柘树根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治挫伤:构棘可以治疗挫伤,葨芝根和糯米捣敷。(《浙江中药资源名录》)
4、治耳久聋鸣,或有汁出,皆由肾虚,致多年不瘥:对于耳聋耳鸣也可以用构棘治疗,故铁三十斤(烧令赤,以水五斗,渍铁三宿,澄清),菖蒲七斤(切,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柘根三十斤(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上药,合成一石五斗,用米二石,并曲三斗,酿如常法,侯酒熟即开,用磁石三斤,捣罗为末,纳酒中,渍三宿。日夜恒饮之,取醉为度,候听闻人语乃止。(《圣惠方》铁浆酒)
5、治小儿心热,重舌,鹅口:小孩发热、鹅口疮用构棘也能治疗,柘根(锉)五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更煎,取五合。细细敷之,数数为之。(《千金方》)
构棘的临床应用
构棘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急、慢性肝炎。具体方法是取穿破石2斤,五指毛挑半斤,加上葫芦茶3两,加水浸过药面煮2次,药液合并浓缩至1500ml,加白糖300g及防腐剂,静置过滤。每次45ml,对急性黄疸型肝炎及较重的慢性肝炎日服二次,症状比较轻的慢性肝炎日服一次,均以30天为一疗程。经治72例,临床治愈35例(急性黄疸型17例,慢性肝炎18例);好转25例(急性黄疸型6例、慢性肝炎19例);无效12例(慢性肝炎)。
以上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中药材构棘的药用选方和临床作用,我国的中药博大精深,用构棘可以搭配很多的其他药材,用来治疗肺痨、风湿、体虚白带、挫伤、耳聋和小儿心热、鹅口疮等,效果是非常好的。构棘主要治疗急慢性肝炎,也可以和其他的中药材搭配,有消炎止痛、清热利湿、壮筋骨、活血、健脾益胃的功效。
目录1拼音2《全国中草药汇编》:穿破石 2.1拼音名2.2穿破石的别名2.3来源2.4性味2.5功能主治2.6穿破石的用法用量2.7注意2.8摘录 3《中华本草》:穿破石 3.1出处3.2拼音名3.3穿破石的别名3.4来源3.5原形态3.6生境分布3.7性状3.8化学成份3.9穿破石的药理作用3.10炮制3.11性味3.12功能主治3.13穿破石的用法用量3.14注意3.15附方3.16各家论述3.17穿破石的临床应用3.18摘录 附:1用到中药穿破石的方剂2用到中药穿破石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穿破石 1拼音 chuān pò shí
2《全国中草药汇编》:穿破石
同属植物柘树(刺桑)Cudrania tricuspidata (Carr.) Bur.。功效与前种大致相同。
3《中华本草》:穿破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构棘Maclura cochinchinensis(Lour)Corner[Vanieria cochinchinensis Lour.;Cudrania cochinchinensis(Lour.)Kudo et Masam.]u·) Kudo et Masam.」。
2.柘树 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Cudrania tricuspidata(Carr.)Bu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出根部,除去泥土、须根,晒干;或洗净,趁鲜切片,晒干。亦可鲜用。
2.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m。小枝暗绿褐色,具坚硬棘刺,刺长535mm。单叶互生;叶柄长0.52cm;托叶侧生,分离;叶片近革质,卵圆形或倒卵形,长513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3裂,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两面均有毛,成长后下面主脉略有毛,余均光滑无毛;基出脉3条,侧脉45对。花单性,雌雄异株;均为球形头状花序,具短梗,单个或成对着生于叶腋;雄花花被片4,长圆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丝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线状。聚花果球形,肉质,直径约2.5cm,橘红色或橙黄色,表面呈微皱缩,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里。花期56月,果期910月。
2.生于海拔2001500m的阳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绿和溪旁。
资源分布:1.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2.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陜西、甘肃等地。
2.《生草药性备要》: 治酒顶,消蛊胀;浸酒祛风。
3.《本草求原》:壮筋骨,活血,理跌打。
4.《岭南采药录》:祛风湿,十蒸九晒;治跌打,酒煎服;肩疮和蜜捣敷。
5.《南宁市药物志》:破血通经,治淋浊,去远年瘀积、结石。
6.《闽东本草》:健脾益胃,舒筋活络,祛风湿,去瘀血。治腰痛、关节痛,虚劳黄肿,脾虚泄泻。
7.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凉血散瘀。治经闭。
8.《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清热活血,止咳祛痰。治劳伤咳血。
9.《云南中草药选》:消炎止痛。治流行性腮腺炎,疖肿。
10.《福建中草药》: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湿热痹,疔疮痈肿。
用到中药穿破石的方剂 消石片 项规定(附录ID)。功能与主治:清热通淋,止痛排石。用于肾结石、尿道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属热...
驳骨水 天南星30g过江龙60g泽兰30g大皂角30g穿破石60g草乌30g石菖蒲20g丢了棒50g川乌3...
抗痨丸 处方:矮地茶500g百部200g桑白皮100g穿破石200g五指毛桃200g白及200g制法:以上...
中华跌打丸 76.8g、过岗龙76.8g、山香76.8g、穿破石76.8g、毛两面针76.8g、鸡血藤76.8...
息喘丸 陈皮(蒸)113g五指毛桃675g白前169g穿破石450g桑白皮225g枇杷叶450g白花鬼灯笼...
更多用到中药穿破石的方剂
用到中药穿破石的中成药 消石片 项规定(附录ID)。功能与主治:清热通淋,止痛排石。用于肾结石、尿道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属热...
驳骨水 天南星30g过江龙60g泽兰30g大皂角30g穿破石60g草乌30g石菖蒲20g丢了棒50g川乌3...
抗痨丸 处方:矮地茶500g百部200g桑白皮100g穿破石200g五指毛桃200g白及200g制法:以上...
中华跌打丸 76.8g、过岗龙76.8g、山香76.8g、穿破石76.8g、毛两面针76.8g、鸡血藤76.8...
息喘丸 陈皮(蒸)113g五指毛桃675g白前169g穿破石450g桑白皮225g枇杷叶450g白花鬼灯笼...
更多用到中药穿破石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穿破石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疮癣门]护龙散 治肾漏阴囊先肿后穿破。出黄水。疮如鱼口。能致害命。文蛤(以锻石炒黄色去灰出火毒)研极细末。掺五七次...
《仁术便览》:[卷四下疳疮]【真黄散】 治小儿走马牙疳,甚至穿破腮口。鸡内金不见水针刺,香油灯上烧存性,研细,入黄柏、枯矾、麝香一字,先米泔...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公选良方内外科]瘰 核瘰,不分新久,未穿破者。南星(二两)银朱血竭消石潮脑(各三钱)轻粉乳香(各二钱)猫头骨(一具)上...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之一七十二证方论]三·滑翳内障 小有似水银珠子旋针拨虽然随手落拟抽针出却归源缩针穿破青涎散五月金乌照远天补肝汤人参茯苓黑参黄芩(各一...
《外科证治全书》:[卷三腰部证治(计三证)]筋脉
枸杞的主要功效为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痨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肖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历代养生家、医学家都很看重枸杞的补养功效。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指出:久服坚筋骨;《名医别录》谓枸杞擅长“补益精气”;《食疗本草》也记载枸杞“能益人,去虚劳”。宁夏枸杞在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方面的功效为历代医家和食疗学家所推崇,也是大多数家庭常用的滋补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一批公布的药食两种品种,自古享有盛名,驰名中外!
枸杞的性味甘平,中医认为,它能够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和养血、增强人们的免疫力。对于现代人来说,枸杞最实用的功效就是抗疲劳和降低血压。此外,枸杞能够保肝、降血糖
软化血管、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对脂肪肝和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据临床医学验证,枸杞还能治疗慢性肾衰竭。
常吃枸杞可以美容,这点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因为,枸杞可以提高皮肤吸收氧分的能力,另外,还能起到美白作用。
枸杞虽然具有很好的滋补和治疗作用,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服用的。由于它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
最适合吃枸杞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每天吃一点,才能见效。
任何滋补品都不要过量食用,枸杞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枸杞比较合适;如果想起到治疗的效果,每天最好吃30克左右。现在,很多关于枸杞毒性的动物实验证明,枸杞是非常安全的食物,里面不含任何毒素,可以长期食用。
1 止咳化痰穿破石又被称为葨芝、金蝉,将其洗净之后切片晒干,之后进行冲服,具有一定止渴化痰的作用,适宜肺结核、黄疸型肝炎、肝脾肿等患者进行服用,对于人体的健康是很不错的,很多人喜欢吃。
2 祛风利湿穿破石是桑科柘属植物构棘,以根入药,性平,味淡、微苦,适量进行食用,具有一定祛风利湿的作用,生活中可以将其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疼痛、黄疸、淋浊等病症,对人体健康是很好的。
3 活血通经穿破石归心经、肝经,作为一种中药材,其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纤维素以及多种药物成分,临床常用于治疗闭经、劳伤咳血、跌打损伤、疔疮痈肿等症状,具有一定活血痛经的作用。
4 清热利湿穿破石具有清热除湿的作用,根据《福建中草药》中有注:穿破石,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湿热痹,疔疮痈肿,穿破石对于风湿痹痛、黄疸、腮腺炎、淋浊等症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葨芝、金蝉【异名】柘根(《千金方》),川破石(《生草药性备要》),地棉根,退壳、黄龙退壳、牵牛入石、金腰带、黄蛇根、山荔枝、千重皮,穿破石的功能作用有哪些呢?本文是我整理穿破石的功能作用的资料,仅供参考。
穿破石的功能作用
穿破石(中药材植物名:畏芝)(植物科目:桑科)
别名:牵牛入石。
植物名:畏芝。
生长环境:本品为直立扳援状灌木,山地或树林中常见扳援其他树木上,在山沟、小溪的岩石丛肿也有生长。
分布:广东中部和南部,北部都有生长。此外热带亚洲、澳洲、东非洲亦有。
入药部分:根部。
采集期:全年。
采购地点:从药材公司购入。
性味:性微凉、味淡。
功能:祛风、活血散瘀、舒筋活络、去湿火。
主治、用量和用法:1、苦上肺痨,配伍用;2、湿火腰痛: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3、酒湿脚痛:干根2两、花生仁1两,清水煎服;4、四肢酸痛:干根2两,加鸡脚煎服;5、跌打,配伍用。
验方:(治跌打积瘀肿痛方)穿破石1两、千大锤5钱、入地金牛根5钱、五爪龙5钱、韩信草5钱、血见愁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凡跌扑伤,易患积瘀、肿痛。本方以穿破石通络,千大锤祛风行气,五爪龙活血消肿,入地金牛止痛,韩信草去瘀生新。络通,瘀去;肿消,痛止,其病自除。
(方歌)跌打破石可无忧,千大锤与入地牛,五爪龙与韩信草,散瘀还加血见愁。
参考资料:《临床实用中药》本品与铁色金等药配合为“铁破汤”,治肺结核咯血有效。
穿破石的介绍
形态特征编辑
1.常绿灌木,高2-4m。直立或攀援状;根皮橙黄色;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直立或略弯的棘刺,粗壮,长5-10(-20)mm。单叶互生;叶柄长5-10mm;叶片革质,倒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3-9cm,宽1-2.8cm,先端钝或渐
尖,或有微凹缺,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基出脉3条,侧脉6-9对。花单性,雌雄异株;球状花序单个或成对腋生,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直径约6mm,雄花具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直径约1.8cm,雌花具花被片4,先端厚有绒毛。聚花果球形,肉质,熟时橙红色,直径3-5cm,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和苞片中。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m。小枝暗绿褐色,具坚硬棘刺,刺长5-35mm。单叶互生;叶柄长0.5-2cm;托叶侧生,分离;叶片近革质,卵圆形或倒卵形,长5-13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3裂,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两面均有毛,成长后下面主脉略有毛,余均光滑无毛;基出脉3条,侧脉4-5对。花单性,雌雄异株;均为球形头状花序,具短梗,单个或成对着生于叶腋;雄花花被片4,长圆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丝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线状。聚花果球形,肉质,直径约2.5cm,橘红色或橙黄色,表面呈微皱缩,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里。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基本信息编辑
地理分布:产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湖南、云南。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疏林下或灌丛中。印度、缅甸、越南有分布。
主治: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腰肌劳损、贫血头晕、四肢麻木、月经不调等。
药名:穿破石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拼音名】 Chuān Pò Shí
【别名】 柘根(《千金方》),川破石(《生草药性备要》),地棉根、拉牛入石(《岭南采药录》),黄蛇(《广东中药》)。
【来源】 为桑科植物小柘树或柘树的根。全年可采。挖出根后,削去支根,洗净,截段晒干,或开片晒干。
【原形态】 ①小柘树,又名:奴柘(《本草拾遗》),隈枝(《益部方物略记》),隈支(《纲目》),葨芝(《云谷杂记》),构棘、九层皮、假荔枝、猴欢喜、山荔枝,黄金刺、鸟不踏、老鼠刺、饭团竻、野梅子。
常绿直立或攀援状灌木,高2~4米。根皮柔软,黄色。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粗壮、直立或微弯的棘刺,长5~10毫米。单叶互生,革质,倒卵状披针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4~9厘米,宽1.5~2.8厘米,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5~10毫米,花单性,雌雄异株;头状花序单生或成对,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径6毫米,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球状,结果时增大,径约1.8厘米,花被片4,顶端厚,被茸毛。聚花果球形,肉质,直径达5厘米,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和苞片中。花期4~5月。果期9~10月。
②柘树,详"柘木"条。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溪边、灌丛中。分布湖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性状】 干燥根呈圆柱形,极少分枝,粗细不一,粗者可达5~6厘米。外表栓皮橙黄色或橙红色,有细密横皱纹,菲薄如纸,极易脱落;栓皮脱落后,表面现灰黄色,并有棕黄色或橙黄色斑块。质坚硬。横切面皮部薄,纤维性,木部发达,黄色,满布细小密集的针孔状导管,中心或有小的髓部。以皮色黄、根条匀、无须根者为佳。
【化学成份】 小柘树根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糖类。
【炮制】 洗净,润透,斜切薄片,晒干。
【性味】 淡微苦,凉。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甜,性平。"
②《闽东本草》:"味甘,性温。"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淡微苦,微凉。"
④《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微苦微甘,性平,无毒。"
⑤《云南中草药选》:"淡微甘,凉。"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活血通经。治风湿关节疼痛,黄疸,淋浊,蛊胀,闭经,劳伤咳血,跌打损伤,疔疮痈肿。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治疮疡疥癣。"
②《生草药性备要》:"治酒顶,消蛊胀;浸酒祛风。"
③《本草求原》:"壮筋骨,活血,理跌打。"
④《岭南采药录》:"祛风湿,十蒸九晒;治跌打,酒煎服;肩疮和蜜捣敷。"
⑤《南宁市药物志》:"血通经,治淋浊,去远年瘀积、结石。"
⑥《闽东本草》:"健脾益胃,舒筋活络,祛风湿,去瘀血。治腰痛、关节痛,虚劳黄肿,脾虚泄泻。"
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凉血散瘀。治经闭。"
⑧《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清热活血,止咳祛痰,治劳伤咳血。"
⑨《云南中草药选》:"消炎止痛,治流行性腮腺炎,疖肿。"
⑩《福建中草药》:"清热利湿。湿热痹,疔疮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鲜者1~2两);或浸酒。外用:捣敷。
【注意】 《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用。"
【性状鉴别】 很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且1.5-2.5cm;或已切成圆形厚片。外皮黄色或橙红色,具显著的纵皱纹及少数须根痕。栓皮薄而易脱落。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薄,灰黄色,具韧性纤维,木部占绝大部分。黄色,柴性,导管孔明显,有的中央部位有小髓。气微,味淡。
【药理作用】柘木根乙醇提取物有较好的抗结核菌作用。试管中,采用改良苏通半流体琼脂培养基,接种强毒人型结核菌(H37RV),其最低抑菌浓度为6.3-12.5μg/ml。体内抗菌试验表明,给感染结核菌小鼠第2日开始给予柘木注射液1.5g/只,每日1次,至对照组半数动物死亡时停药,可显着延长感染小鼠的半数存活时间。[1]
附方编辑
①治肺痨,风湿:穿破石、铁包金、甘草。同煎服。(《广东中药》)
②治体虚白带:柘树根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挫伤:葨芝根和糯米捣敷。(《浙江中药资源名录》)
④治耳久聋鸣,或有汁出,皆由肾虚。致多年不瘥:故铁三十斤(烧令赤,以水五斗,渍铁三宿,澄清),菖蒲七斤(切,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柘根三十斤(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上药,合成一石五斗,用米二石,并曲三斗,酿如常法,候酒熟即开,用磁石三斤,捣罗为末,纳酒中,渍三宿。日夜恒饮之,取醉为度,候听闻人语乃止。(《圣惠方》铁浆酒)
⑤治小儿心热,重舌,鹅口:柘根(锉)五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更煎,取五合。细细敷之,数数为之。(《千金方》)
临床应用编辑
治疗急、慢性肝炎:取穿破石2斤,五指毛桃半斤,葫芦茶3两,加水浸过药面煮2次,药液合并浓缩至1500毫升,加白糖300克及防腐剂,静置过滤。每次45毫升,对急性黄疸型肝炎及较重的慢性肝炎日服二次,轻症慢性肝炎日服一次,均以30天为一疗程。经治72例,临床治愈35例(急性黄疸型17例,慢性肝炎18例);好转25例(急性黄疸型6例,慢性肝炎19例);无效12例(慢性肝炎)。
【摘录】 《*辞典》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391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黄蜀葵可以用来治疗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