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奇门术数 >> 网络修道

丹道修炼入静是练功的结果,而不是练功的开始!

大道家园 2024-08-29 16:43:09

入静是一切功法的基本要求,静坐功中的入静则是主要的练功过程。


我初练静坐时,杂念纷纷,越想入静,越入不了静,这心猿意马,的确难调伏。


有人说,杂念可让其自生自灭;有人则认为,意守丹田或制心一处是对付杂念的方法。而我用了各种排除杂念的方法,却无济于事,始终进不了静境,久坐无气感,象枯木逢骄阳,练功似受罪,以致曾放弃静坐多次。

360截图20240829162657.jpg


曾读到一篇有关丹功的文章,认为练功要以意始,以静成,任何事物,无意无始,非静不成,故前人有“静以成学”的说法。有的人多以无为自诩高深,其实,不从有为入手,无为不能自至。


我从中得到启发,认识到,静是练功的结果,而不是练功的开始。应运用意念(有为)过渡到静定(无为)的境界。


我于是在白天练静坐前练“意丹功”,取坐姿,凭空设想周身之气团聚心上,结成一“球”,以意引“球”按法循行全身经脉上之主要穴位,共行4~5遍。只需5~10分钟,就能使全身经络疏通,引发内气运行,同时调伏了心神,也调整了呼吸,意气相和,身心舒泰。此时接着修炼静功就能顺利入静,犹如顺水推舟。


每晚睡觉前,卧在床上,先练“周天休息法”,运用意念依照大周天路线运行,意行气行,意气相随,一会儿,经络疏通,内气运行,既调伏了心神,也调整了呼吸,意气相和,就立即修炼静功,也能顺利进入静境。


我白天及晚上各练30~60分钟的静功,因功前已调整了心神和呼吸,全身有气感,只需按法调整身形、凝神守窍、制心一处,就渐渐觉得身心泯然空寂,呼吸达于小腹,出入细微、悠长,稍久,不觉有口鼻呼吸了,气息由全身毛窍出入,但不可有意追求,应听其自然。


此时可觉知自身内气运化,欣欣然如痴如醉,悠悠哉似神似仙。


月余后,丹田内外形成一个大气团,这个气团逐渐扩展至全身,心神也随之进入恍惚杳冥状态,只觉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混混沌沌,妙不可言。不知什么时候,突觉周身一震,经脉关窍都在这一震中打开了,此一瞬间,真正体会到那种似曾相识又说不清在哪里见过的“神秘力量”,个中滋味,无法言传,正所谓“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此乃先天一气施化己身,真阳熏蒸人体之验。要及时采收,所谓采收,也是不采自采,不收自收,即保持功态,对境无心,不生一念,不加一意。


不久,丹田内气团激化,冲开尾闾关,沿小周天路线循环往复运行,神气合一,形成胎息,从有为之法进入无为之境,丹田不守自守,真气不运自运,人不练功,功自练人,行立坐卧皆自然处于“似练非练,似养非养”的意境中。


故《翠虚篇》说:“大道原来绝无相,真仙本是无花草”、“妙处都无半句子,神仙法度真自然”。


达到静定无为的境界并非一蹴而就,除了诚心修炼外,是在以意引气、意气相和的基础上长期凝神守窍进化而来,张紫阳说得好:“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人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


所以,有作开其始,无为成其终,以意始,以静成,才是初学静功者少走弯路取得应有成效的捷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udao/53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