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张三丰的《玄机直讲》曰:“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既除,则天心来复……”炼己是内丹法中最基本的要求,它贯穿于整个内丹法过程中。
什么是己?清朝柳华阳在《金仙论证》中说:“己,即我心中之念耳。”修炼己功就是如何排除杂念,保持正念。所谓正念,是指在练功过程中,不断排除杂态的基础上,保持清醒的练功意识。其实说的更透切一些就是转化情欲的功夫,对于男修来说更多的是色欲的转化,女修的话比较复杂一些,对于家庭的眷恋,孩子的爱,购物,爱美化妆等等都不一而足.这里道家文始法脉大成净土法中的十二地支掌是一种比较方便的转化情欲的方便法门.
练功初级阶段,意守丹田时,要做到意念浓淡适中,似有似无,神志清醒,不昏不沉。
炼己先止念,止念先清心,学功之士,每逢打坐,双目微闭,露一线之光,清心清意,意守丹田,练功初期出现走马灯似意念是正常的,可以一念代万念,借以排除其他杂念。
对待杂念,既不能放纵,又不能硬驱,最重要的是要自静其心,静久其心自定。
在杂念出现时,能及时警觉,及时排除,同样可收到练功效果,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是也。倘若其心不定,可配之“数息”、“听息”之法。
练功者当诚心诚意,意诚才能心正,才能物欲皆除,切勿自欺自以为是也。诀曰:“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元朝陈冲素的《规中指南》曰:“牢擒意马锁心猿,慢著工夫炼汞铅。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也徒然。”
古人将心比做“心猿”,意即心是好动的,一念复一念,念念不止。心息相依就是以息来锁“心猿”。把意比做“意马”,意不像心那样好动,但却是行而不止的。意气相随,便是用气来拴“意马”,使气与意合,意与气随,从而使认识定向发展,神亦随意而行。
古人认为神为心之灵明,只有在心歇妄念时才能活跃,神凝则能歇妄心,神之用,在于不用之用。
张三丰《道言浅近说》中的“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重阳祖师也说过外三宝不漏,内三宝自合;眼不观,耳不闻,口不言语,自长生。
张三丰《道言浅近说》中认为调息有二:一者“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二者“调度阴乔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中”。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不呼不吸也谓之一息。不知有呼吸的出入,就是得息。
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此真人就是指“真人之息以踵”之“真人”。调息的任务,如佛家所说,便是要将呼吸的“风相”“喘相”“气相”之粗气灭绝,往来无迹,方为息调气定。《养生四要》中讲述了调息的机理:“学长生者,皆自调息为入道之门。命门者,息之根本也;肺者,息之橐籥也;口鼻者,息之门户也;心者,息之主也。”黄元吉注《道德经》首章曰:“道家谓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
凡息有四:一曰风,二曰喘,三曰气,四曰息。鼻中有声为风,往来频促为喘,出入不细为气,绵绵密密为息。风则散,喘则促,气则劳,息则定。所调即调息,垂帘塞兑,耳听呼吸,这种吸乃不听之听,可使喘息渐微,谓之听息。“调息要调真息息”,真息是指练功者在心情非常安静状态下所出现的柔匀、深长、细缓的一种出入绵绵的呼吸状态。
张三丰《玄机直讲》曰:“每日先静一时,待心身都安定了,气息都平和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想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态勿助……”二目垂帘,太闭易昏沉,太睁易散乱。眼观鼻尖,可使人从纷乱的思潮杂念中安定下来。
心息相依,即先守鼻尖,用耳听鼻息的出入,不是听鼻息的声音。听乃不听之听,是一种感觉。
在听到鼻息出入时,就把意念放到所守的丹田部位,在中丹田内听鼻息的出入,不是硬听,似听非听。
如此反复练下去,忽然感到鼻尖一呼一吸与脐内之息自下而上地好像是缩短了距离,再练下去,就会感到脐息与鼻息已打成一片。意气相随,指在心息相依的基础上,似乎听到鼻息的出入,又似乎听不到鼻息的出入。此时内气已动,下丹田内有气转动,气起伏如浪潮、跳动等情况出现。
意守丹田,听鼻息的出入,意觉鼻息后就可用意识轻轻地将鼻息的出入与丹田气的鼻息的出入,意觉鼻息后就可用意识轻轻地将鼻息的出入与丹田气的起伏配合起来。
不要硬行强配,只要稍微引一引,就可使呼吸与内气的转动、跳动自然配合一致。
此时是息中有气,气中有息,分不出是息还是气了,渐渐便觉气息已到全身。气到意到,意到气到,而息也在其中。不意到,意到气到,而息也在其中。不知是意使气,也不知是气使意。进而到达神气合一的状态,意为不意之意,调为不调之调,进入“知而不守,毋忘毋助,若存若亡”的境界。感觉似有息,而息在气中,似无息,而气在息中,气动意觉。
气有先天气、后天气之分,以意行气的气就是后天气,以气使意的气就是先天气。
《还源篇》曰:“身里有玄牝,心中无垢尘。”玄牝之门是人身之根本所在,内含真元之气,先身而立,是万化之祖。命由此窍而立,性由此窍而生,归根复命即是返元归真。
张三丰《道言浅近说》曰:“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它,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udao/52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