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5种反常要去看心理医生(孩子怎样行为需要看心理医生)

妙手生春 2023-07-05 01:58:09

许多现代人深受心理问题困扰,可大多数普通人面对精神心理问题却好像“雾里看花”,很难把握到底什么样的心理是正常的,什么情况是异常的。其实,精神症状并不玄妙,我们不妨了解以下几种常见症状,从而“顺藤摸瓜”,尽早揪出疾病。

性格改变。“突然间像变了个人”,这是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描述。如果一个人在某段时间性情大变,疑心重重,胡乱推理和判断,认为身边人都跟自己过不去,走在路上觉得被跟踪,认为别人讲话是在议论自己;或自作多情,认为不相干的异性喜欢自己等,要高度怀疑是否有被害妄想等思维障碍。

情绪异常。情绪异常是非常普遍的精神心理症状。有的人表现为成天闷闷不乐,不爱搭理人,对原来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觉得活着没意思等;还有人情绪高涨,自我感觉特别好,觉得自己无所不能。部分患者还可能无故发笑,但表情淡漠,或无缘无故紧张、害怕等。

意志减退。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问题困扰时,人的“生活热情”可能被突然打断。原来积极热情的职场精英,可能变得工作马虎、消极怠工、迟到早退;原来好学上进的孩子可能成绩一落千丈、上课走神、作业一塌糊涂,甚至懒散、不修边幅,成天躺在床上不想动。

神经衰弱或躯体异常。有的心理问题首先影响身体,出现头痛、失眠、多梦易醒、月经紊乱、倦怠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表现;或者身体反复出现不适却查不出原因,比如腹痛、头晕、胸痛、胸闷,甚至肢体无力等。

行为动作异常。妄想、幻觉等症状可能使患者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异常行为。比如对空叫骂、喃喃自语,做莫名其妙的动作;或者动作麻木迟缓、僵硬机械,无故呆立、呆坐,或长时间发呆等。

一旦发现家人和朋友有类似症状,务必及时到心理门诊或精神专科医院就诊。

孩子怎样行为需要看心理医生

孩子怎样行为需要看心理医生

孩子怎样行为需要看心理医生,孩子的性格和思想受家庭的影响很大,孩子的压力可能来源于父母的高要求,幼儿时期是培养各项能力的关键时刻,家长们和孩子都不能忽视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现在分享孩子怎样行为需要看心理医生。

孩子怎样行为需要看心理医生1 1、宝宝大了依旧爱吸吮手指

表现:一些较大的宝宝经常吸吮手指或脚趾,以吸吮大拇指多见,严重时还会导致大拇指变形,有些孩子不吸吮手指睡不着觉。

主要原因:1岁以内的宝宝爱吸吮手指属于正常现象,这是因为宝宝通过嘴巴认识世界,而手对于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的宝宝来说,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身体的一个器官,即所谓的自我分化不良。

随着大脑发育的完善,多数宝宝会逐渐改变吸吮手指的行为,但是较大的宝宝仍有吸吮行为就属于心理问题,如曾经受到较大的心理创伤,吸吮手指可以起到抚慰作用。查彩慧举了一个案例:一位妈妈为了给6个月的宝宝断奶,狠心将孩子寄放在老家,孩子哭了几天,这个孩子后来有严重的吸吮行为。

干预技巧:分散宝宝的注意力

父母应多跟孩子沟通,找出孩子的心理问题,此外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多陪孩子玩,用有趣的玩具逗孩子开心,或是让孩子帮忙做些小事,增加手的活动,逐渐纠正吃手指的习惯。

2、喜欢咬指甲、撕手皮

表现:有些孩子特别喜欢咬指甲,以至于撕裂指甲床或指尖咬出了血,而且明知道咬指甲不对还是控制不了。有的孩子还喜欢撕手皮,一看到有一点手皮就要去撕。

主要原因:孩子爱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体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家长关心不够,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孩子压抑、情绪紧张,父母期望过高或学习压力大等。

干预技巧:寻找心理焦虑原因,转移注意力对于爱咬指甲的孩子,父母平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或外出活动,对减少孩子焦虑,纠正咬指甲有好处。另外要注意正面引导孩子纠正咬指甲行为,比如可以订立亲子合约,切忌斥责孩子的不良行为,否则可能会加重心理问题。

除了心理治疗,对于爱撕手皮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减少皮肤起皮的现象,有利于减少孩子撕手皮的机会。

3、容易冲动发脾气或暴怒发作

表现:有些孩子非常冲动易怒,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而且攻击性非常强,有些家长以为这是天生的性格,或是低情商的表情,其实很多时候是心理问题。

主要原因:虽然有些宝宝确实由于先天神经系统的反应存在冲动、易激怒的情况,但是大多数脾气大的孩子还是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有关。查彩慧医师举了一个案例:1名7岁的孩子因脾气大做心理咨询,结果查医生发现该孩子的母亲非常固执和专断,总是爱打断父亲讲话,甚至故意找借口禁止孩子到乡下见爷爷奶奶。

干预技巧:暂时性隔离+家长做好榜样

如果孩子大发脾气,可以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将其隔离在比较单调的场所,冷静几分钟,同时要避免任何人去安抚他,这种冷处理的方式对暴怒的孩子比较有效果。除此之外,家长务必要自省,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坏榜样,尤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并注意控制脾气。

4、三岁以上的宝宝过度依赖父母或家人

表现:3岁以上的孩子依然十分依赖父母或家人,查医师的患者中有一名3岁的孩子就像树袋熊一样,一直趴在爸爸肩膀上,即使是玩最感兴趣的玩具,也一定要爸爸陪同。

主要原因:一般来说,2岁以下的宝宝依恋家人一般是比较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适应与大人的分离。有些大孩子有严重的依赖症可能跟从小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大人有关,比如过分照顾和保护孩子,让孩子觉得什么事情都需要大人才能完成。此外,早期失去母亲的照顾(尤其是3个月~1岁之间)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造成依恋问题。

干预技巧: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

对于依赖症的孩子,家长应该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慢慢地孩子会发现脱离父母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其次,家长在离开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不要一声不响偷偷溜走,一定要跟孩子说一声,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回来。

5、过度恐惧

表现:孩子出现恐惧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超过了正常范围的恐惧就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害怕天黑,一看到医生就以为要打针,或是有“上学恐惧症”等。

主要原因: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一般来说,对生病、死亡、独处、黑暗及想象中怪兽的恐惧,在4岁时达到顶峰,而到了6岁以后,开始下降。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从父母身边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干预技巧:体会孩子的恐惧并安抚+解释真相

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大人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安抚他,不要置之不理,更不要吓唬孩子。对于还不会表达的孩子,可以多搂抱、拍抚以及轻声安慰,降低孩子的恐惧感;对于可以表达的孩子,家长应鼓励孩子说出来,在安慰孩子的同时适当给孩子解释真相,比如说说为什么会天黑。

6、退缩行为

表现:有些孩子显得孤僻、不合群,尤其是上幼儿园以后,经常独坐一处,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不参加做操等集体活动,不与人讲话,也不回答老师提问。

主要原因:退缩行为一般在孩子面对陌生环境时出现,心理学表明这是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担心自己在同伴、老师或父母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退缩行为可能是先天适应能力差导致,但也跟后天的抚养教育不当有关,有些家长从小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或是过分照顾和迁就,就会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差。

干预技巧: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

家长应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

7、厌食和偏食

表现:有些孩子长期食欲不佳,或是严重的挑食和偏食,这样的孩子通常身体瘦弱,易感冒、腹泻,且营养不良。

主要原因: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厌食主要是疾病和身体原因导致,其实心理也是导致小儿厌食的三大因素之一。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小儿心理障碍的表现,若就餐前或进餐时心情紧张、焦虑、压抑,睡眠不足或疲劳,食物感官性状的不良刺激等,也会使小儿产生厌食心理。

干预技巧:营造愉快的饮食氛围

除了带孩子做全面检查,治疗身体疾病之外,还要注意干预孩子的心理。孩子不想吃饭时,切不可打骂、强迫、惩罚、哄骗,要细心分析小儿产生厌食的心理因素,采取诱导、暗示、鼓励的办法,一定要营造愉快的饮食环境。

8、6个月至两岁的宝宝屏气发作

表现:有的婴儿在遇事发怒、惊恐或不合意的时候,突然会大哭不止,直到呼吸暂停,严重者甚至伴随呕吐、抽筋,而后恢复原状,这种现象叫屏气发作,又叫呼吸暂停症。一般发作时间在半分钟~3分钟之间,可数月一次或一日数次。一般在6月至2岁内发作较多。

主要原因:这个时期的婴儿还没学会说话,没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等情绪;有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殊不知宝宝的.任性是从襁褓中就开始养成。

干预技巧:及时安抚孩子

父母平时要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尽量避免情绪方面的刺激,以减少宝宝屏气发作的次数,宝宝一旦发作你要及时安抚孩子,或把孩子抱到室外,换一个环境也许就能缓解宝宝的情绪。

9、拔毛癖

表现:有些孩子喜欢拔自己的毛发,比如眉毛、睫毛、头发等,而且经大人反复劝说之后无法改善。

主要原因:孩子出现拔毛癖,大多是因为孩子与家人的心理冲突或在学校的心理冲突,如亲子关系不良、教育方法不良、人际交往不良、学习压力等,出现情绪焦虑和忧郁导致。

干预技巧:找出焦虑原因并改善

首先要找出孩子焦虑紧张的问题所在,家长多和孩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改变造成孩子问题的教育方式,要像朋友一样跟孩子聊天,鼓励孩子跟爸爸妈妈说心里话,多组织一些亲子活动,促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10、小儿夹腿综合症

表现:小儿可两腿并拢或交叉内收或利用桌子或椅子角摩擦外阴,女孩常两腿交叉上下擦动,摩擦时出现面红、眼神凝视及额头或全身出汗等现象。小儿多在入睡前、刚睡醒时或单独玩耍时进行。每次持续数分钟,发作次数不等,可一日数次,或数日发作一次。

主要原因:有的儿童因家庭气氛紧张、缺乏母爱、遭受歧视等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又无玩具可玩,通过自身刺激来寻求宣泄,从而产生夹腿动作;有的则是由于偶然摩擦产生快感后形成的习惯。

干预技巧:转移注意力

家长不要让孩子穿过于紧身的衣裤,以免摩擦生殖器;由于很多小儿夹腿综合症都是在入睡前发生,家长可以在睡前安排一些活动,比如亲子阅读,陪伴孩子入睡。另外,尽量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不要给孩子独处的机会,通过丰富的活动和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千万要注意不可打骂和羞辱孩子。

11、撞头、打滚等行为

表现: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撞头的自虐行为,比如跪地磕头就是撞墙。此外,常见的自虐动作还有摇头、打头、打滚、捏自己、抓头发、扯耳朵等。

主要原因:孩子在情绪受到刺激、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疼痛因素刺激时,就会出现自虐行为怪癖。自虐其实是孩子有诉求的一种表达,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或某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

干预技巧:弄清自虐原因多数孩子是只有在不被满足的情况下才采取自虐行为,因此更有可能是心因性引发的。家长要弄清楚孩子自虐的起因并进行矫治,比如检视父母的婚姻关系等。如有必要,应该咨询心理医生。

孩子怎样行为需要看心理医生2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作为家长,首先要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心理沟通,在生活上多关心孩子。家长在和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不要以长者的姿态和孩子谈话,而是以朋友的关系和孩子交谈。

在决定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心理医生,在通常情况下,小孩咨询都是一些发展性的咨询,一般没有心理疾病,家长应从孩子现在的处境着手,帮助孩子分析当前的处境,改变不利于孩子的因素,让孩子从心理上觉得父母是在真心帮助自己。

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如果想动员孩子看心理医生,不要告诉孩子有病或有很多问题,而是用和孩子商量的方式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一直很爱你,一直都希望你身体健康,每一天都过得幸福快乐,你现在的状况让我们很担心,也许是我们对你的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我们一起去和专家聊聊好吗?

家长在劝孩子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和专家聊的目的是让父母做些改变,用更好的方法教育孩子,让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变得更好,让孩子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如果家长没有办法说服孩子看心理医生,最好不要强求,因为强求孩子去接受咨询,通常不会得到满意的效果。家长可以先到心理医生那里,给医生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便心理医生分析孩子现在的情况和形成原因,为家长提供正确的教育孩子的建议。

如果孩子坚决拒绝去看心理医生,家长可以自己去咨询,不要觉得咨询没有意义。因为家庭就像一块土地,孩子就像生长在土地的禾苗,只有土地肥沃了,地里的禾苗才能更茁壮地成长。

家长咨询心理医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家长通过自己的学习,不断获取更多的有关正确对待孩子的信息,在和孩子的相处中,用正确的,适合孩子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慢慢会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

孩子怎样行为需要看心理医生3小孩子不要以为他们的心思不多,小孩子的心思要比大人多得多,更为的敏感,一旦小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一定要第一时间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别想着自己能够给予很专业的治疗,父母最多能做的只是一些陪伴。

以前一个同事的小孩,就因父母一直忙于工作,而出现了自闭症,就是不爱跟任何人交流,连对着自己的父母都不苟言笑。他就是第一时间把孩子带去医院找心理医生治疗了,医生都会给出更专业的一些指导意见,也能更准确的给你判定出孩子的一个轻重度问题。

他一开始也是很纠结到底要不要去看,以为说让孩子上幼儿园了,跟其他小朋友相处了就会稍微活泼一点,病情就会有好转了。可事实告诉他,根本就不可能,他到了幼儿园就是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那里,根本不愿意跟其他小朋友玩,直到老师把这些情况都反馈给他们了,他们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现在经过了医生的治疗,以及父母减轻工作量,更多的陪伴着孩子,孩子才慢慢的康复回来,心理疾病也是一种病,不治疗的话是永远都好不了的,而且小孩子对自己的一些情绪与心理管理也根本不会。

小孩子的心理问题,会影响他一辈子的,不能说从小就把他给忽略了,这样的话他的问题会不断的加重,等到越来越懂事的时候,可能就会发生一些让你后悔都来不及的事:自卑、自残、自杀等等。

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方面的毛病,严重到什么情况下需要去看心理医生?

在生活中,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很少,但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很多。生活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心理疾病,但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缓解,减轻心理疾病带来的痛苦。如果一个人的精神疾病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出现这情况的话就应该及时去看医生,否则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一般来说,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患有精神疾病,因为他们没有自我调节能力。遇到事情不会平静的分析,一方面,你越想它,最后的病理现象。

当人们悲伤和痛苦的时候,他们处于一种温和的抑郁状态,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它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也不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损害。每个人都会有不好的时候,要用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永远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我们还需要学会适当放松。我们可以打篮球、羽毛球、足球等运动,也可以出去走走看看,这样可以暂时摆脱紧张的气氛,长期压抑情绪,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情绪。如果问题很严重,我们可以向亲友求助,或者在网上咨询一些相关专家来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头脑中战胜恶魔。积极面对生活,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生活,让自己在生活中找到一些快乐。人生苦短。平静地面对它总比每天过着悲伤的生活好。

什么样的症状需要看精神心理医生?

什么样的表现会让人想到这个人可能应该到精神科看病?

我一非医学的朋友说,就是“疯了”嘛,比如对着空气喊死人名字,要自杀,说看到有人在监视他,这类的。


这时大部分公众的认知,而对于我们专业医生来说,精神科实际的诊断,纵然存在精神分裂症、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等可能,也没有“疯”字。


精神疾病通常是以“xx症”、“xx障碍”结尾的,这与躯体疾病如急性阑尾炎、肺癌的命名不同,躯体疾病至少病理定位是相对较为明确的。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 情感 障碍、创伤性应激障碍等疾病,在定义上遵循“以某一症状群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的句型,如:心境障碍是以 情感 或心境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焦虑症是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和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目前有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的病变主要集中在前额叶及颞叶,心境障碍主要集中在杏仁核、前扣带回等边缘系统,未来的诊断趋势还是会有定位,相关诊疗指南也会有改变,但学术进展不一定会改变目前约定俗成的命名系统。

如果满足上述3点可以考虑求助心理医生。

一类是精神科医生。 是临床医学背景的治疗精神心理障碍的医生,与内科外科医生或者皮肤科医生是一个体系内的,一般在精神专科医院,或者综合医生精神科或心理科工作。这类医生具有处方权,以药物治疗为主,有时结合心理治疗结合。

一类是心理咨询师。 不从属于某一医疗或教育机构,算是一种自由职业者,往往在私人开业的心理咨询室开展工作。心理咨询师所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更为单纯,不涉及药物治疗。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有精神科医生的参与和帮助。

1、 一般心理问题 ,如婚姻关系、亲子关系、适应障碍、亲密关系、考试焦虑、个人成长等问题。这类问题的患者往往 社会 功能良好,痛苦程度较轻,问题相对简单, 可以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治疗服务

2、 神经症性障碍, 如轻中度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转换障碍、进食障碍、单纯无共病的人格障碍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以选择药物治疗,也可以不接受药物治疗,所以, 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都可以为之提供心理治疗服务

3、人格障碍, 共分为A类(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人格障碍)、B类(反 社会 型、边缘型、表演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和C类(强迫型、回避型和依赖型人格障碍)。这类患者对药物治疗无效,药物只是暂时减轻症状,长期使用药物会产生很多问题,可能共病物质或酒精滥用。这类患者 可以接受心理咨询师的治疗,但需要接受心理学督导和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指导,才能更好地实施心理治疗

4、 精神病性障碍, 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重性抑郁障碍、有上述障碍共病的人格障碍,这类障碍 一般需要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的提供者是精神科医生。

接受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不但取决于症状的严重程度,更取决于病人本身是否具备心理治疗的条件,如经济状况、地域限制、时间、精力、自我功能、反思能力等因素。因为与心理治疗相比,事实上药物治疗更为经济、简单和直接,所以在临床上药物治疗仍然占据主要地位。

心里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涉及感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 社会 关系等许多领域。

在现实生活中,性格个有差异,所以有许多人的性格是相似的,但没有统一标准。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经常情绪低落,自我评价和自信心降低,没有存在的价值感,有自伤或自杀的观念的倾向,出现睡眠障碍,食欲的下降,吃什么都没味道,出现这些现象时 ,去看看心理医生,或找中医吃点中药,对你是有帮助的。

谢邀!

你问题中提及精神心理医生,那么我可以认为一般是精神心理科的问题。这类相关的疾病症状包括:

精神病性症状表现:妄想,幻觉,凭空视物,凭空闻声等。

神经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

心境障碍

人格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原生家庭影响

婚姻 情感 问题

婆媳关系

老年痴呆

更年期综合症

青少年问题

等。

一个人到底要有什么症状才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呢?


这其实是有一定的标准的, 如果从简单来说,就是你当前的状态,已经影响到了你的正常工作,影响到了你的人际交往 ,这一部分需要你自己根据当前的状态,进行主观判断。

从稍微专业的角度来说,就是达到一般心理问题的程度,就可以选择去三甲医院的精神科做一个诊断了,就和感冒了去看下病一个道理。


1. 符合现实因素引起,也就是你的问题,是由现实中的情况引发的。

2. 持续的时间较短,持续一个月或者间断持续两个月。

3. 情绪反应仍在理智控制之内,没有严重破坏 社会 功能,也就是还能正常生活。

4. 情绪反应也没有产生泛化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最初的事件只产生最初的反应。



第一, 你现在的状态自己是否能够调节?如果不能调节,你是否在勉强自己?

第二, 你的人际关系按照客观分析,是否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还是只是主观感受强烈?

第三, 是否存在强迫性思维?

如果你以上三个问题,都是坏的,再加上达到一般心理问题的标准,那就可以去医院做个问诊了。

①外在

假如来访者不修边幅,污秽邋遢,面部痴呆,不安分,或者抑郁迟缓,不能自理等

②内在

思维奔放、迟缓和贫乏等,逻辑颠倒,妄想,强迫、幻听、焦虑、失眠等。

③认知

是否无定向力,记忆混乱,智力欠缺一样。

④自我

对自我认识,是否认为自己有病或者无病。是否谈话合作,是否神话多等。

④躯体

是否有躯体障碍,做过什么检查没?脏腑器官有毛病没?人格如何等。排除器质性病变,方能判断功能性障碍。

以上可以大致判断精神到底有没问题!

其实问的是一个心理 健康 标准的问题。

心理 健康 的基本表现是:情绪稳定、人际关系良好、 社会 功能(工作学习适应力)基本正常,同时对自己有清楚认知和基本信心,有一定的意志品质。

如果超出以上范围,可能代表目前心理状态不在 健康 水平以内,应该考虑寻求心理帮助。

一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症状,可以找心理咨询师,如果严重的焦虑、抑郁自杀倾向、或幻听幻视等,必须去精神专科医院做诊断。

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的区别是一个开药一个不开药,一个更注重心理运行机制的干预,一个更强调生理递质的调理。通常心理咨询师前几次咨询也必须对问题进行评估,情况严重的也会立即建议就医、服药调整。

感觉自己失眠,老是想一些血腥的事情,有自残的行为。就可以去看心理医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753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