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13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调查显示,自2000年至2012年,我国的自杀率下降了59.6%,每10万达到7.8万。但专家同时提醒,40%的自杀死亡者在自杀时患有抑郁症,抑郁症的识别率和就诊率都很低。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80万人死于自杀,由于对自杀的歧视、缺乏可靠的自杀登记程序等,实际死亡人数估计要高于这个数字。在我国,2000年的自杀率为每10万达到19.4万,2012年为每10万达到7.8万,下降了59.6%;但依然具有:农村自杀率是城市2倍,80%自杀发生在农村,男性自杀率是女性的1.0~1.2倍,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自杀率上升等特征。
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介绍,在自杀的危险因素中,抑郁症与自杀关系密切:40%的自杀死亡者在自杀时患有抑郁症,情感障碍患者自杀死亡风险是其他精神疾病4-10倍,重性抑郁患者的自伤行为终身发生率高达86.8%。与此相对应的是,抑郁症的识别率和就诊率都很低。数据显示,中国的抑郁症患者数量超过2600万。从北京市综合医院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到:近10%的患者有抑郁,而其中只有不到10%接受过专科诊治。
杨甫德院长呼吁,全国性的自杀预防计划应尽快出台,进一步提高全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承受力,使自杀预防工作获得更广泛支持,能够进一步改善自杀高危人群的社会支持网,完善自杀以及自杀未遂相关数据的收集和登记,也有利于建立长期资助与自杀有关的服务和研究项目的运作机制。
自杀前的预兆性表现
自杀往往并不是突发奇想的结果,而是一个非常漫长和潜在的心理过程,一直到具体采取行动之前,有许多行为或思维都已经成为当事者相对固化的模式。
而这样的模式当周围人都开始习以为常时,突然由于某些看似并不严重的事件发生或情况变化而成为自杀行动的导火索,引发众人的震惊,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会关注当事人是否有下列情况发生:
容易伤感、容易落泪,脾气不稳定,时而易怒时而烦躁;
有深深地绝望感,孤独感,否定自我价值,容易自责;
一改贯常的阴郁气质,一反常态的表现出开朗明快;
性格突然发生很大变化;
对周围人施以援手的行为和访谈表现的淡然和拒绝;
开始变得不修边幅;
对一直喜欢、关注的内容突然失去兴趣;
职业表现出现波动,容易请假缺勤;
不能集中注意力;
社交活动减少,变得孤僻;
与人有激烈的争吵或争斗;
会出现一些过激的危险行为,比如引发出交通事故、火灾等较为严重的情况;
食欲严重下降或体重骤减;
容易失眠;
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感;
突然出现离家出走或不告而别的行为
失去支持体系。被至亲至爱者抛弃或遭遇至亲者近期离世;
出现酒精或药物依赖;
整理、处理自己一直珍爱的物品,开始赠与他人;
说一些与“离开、消失”相关的内容,比如“去一个没有认识自己的地方”,“睡着了不想再醒来”等,或者与此相反,去拜访久未联络的朋友或亲人;
明确的谈论关于自杀的话题;
准备遗书;
制订自杀计划;
准备自杀工具;
去准备实施自杀的现场查看;
实施自杀行为。
上述内容,单一来看可能在我们一生当中谁都会出现那么一次两次,而且也并不是说以上这些条目像诊断标准一样,超过了上述情况中的多少条就可以断定当事人必然有自杀行为。
除了行为上的这些显著的特点,还会有一些需要在更长的时间背景下考虑的风险因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风险因素在起效。
自杀十大风险因素
抑郁倾向的表现
消沉易感,不能着手于工作或工作效率下降,拖延一些重大事项,不能决断,对自己一贯关注的事情开始变得不感兴趣等具有典型抑郁特征的情况需要加以注意;
不明原因的、持续的躯体症状
说到抑郁,大家较为关注的是情绪或者心理层面的变化,而其实躯体方面也会有许多症状化问题显现,比如失眠、食欲下降、疲劳感、头疼或眩晕感、心悸、便秘、腹泻、关节痛、性欲低下等许多症状出现。
这当中尤以失眠、体重下降、易疲劳为常见,但是一般情况下普通人很难将这些情况联想到抑郁或心理问题,因此多就诊于医院的其他科室,特别是在中年人群以上的年龄层,身体出现的其他问题也有可能与这些症状混淆在一起。
而导致忽略由于心理问题所引起的不适感或某种不适感的增效作用,因此特别呼吁大家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及时就诊并在排除器质性问题后仍不能缓解症状的及时到心理或精神科就诊。
酗酒
人群中出现一点一点酒量增加当事人往往会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工作或社交需要;
为了助眠;
感觉喝酒之后心情会好一些等等。
然而具有抑郁倾向再随着酒精的摄入量增加,会进一步加重症状,借着醉酒而失去自控能力,出现自杀情况的也并不鲜见。
同时,不仅是酒量增加,当进一步发展为酒精依赖,身体出现更多症状,人际关系受到影响,情况将更加复杂而难以控制。
进行良好的健康及安全管理
自杀并不是完全没有任何苗头就突然出现的,而会在自杀之前出现一系列的在健康管理及安全意识方面行为上的变化。
比如,糖尿病人本来一直在健康管理方面很注意,突然开始疏于运动,饮食和药物方面也不再按时按量服用,甚至会出现过量服用药物,停止透析等。
安全方面还需要关注性格方面的骤变——老老实实的人突然开始借钱、玩失踪、出现一些不安全的性活动;一贯性情温和的人饮酒且酒后失控等这些情况在自杀人群中都并不少见。
工作压力变大,遭遇重大失败,失业等
在日本有调查显示,当一年总工作时间超过3000小时(每月超过 250 小时),过劳死或由于过劳而导致自杀的风险会增加 3—5 倍。
一方面企业有用工合理性方面需要提起关注,另一方面还有人群的特殊性。
对待工作严谨、完美主义的人当遭到重大挫折或失败时,往往感觉丧失或被否定了自身价值、应激性的出现厌世及自杀行为也时有发生。
失去家庭或职场的支持
在精神医学领域,自杀甚至也被称为是孤独之病。调查显示未婚、离异、丧偶人群与有家庭的人群相比自杀率要高出 3 倍。
当职场、家庭都出现动荡,需要支持却缺乏这样的资源,常常会增加自杀的概率。
对于个人来说失去价值或意义
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些与众不同、具有特殊存在意义的事或物,即便失去亲人或者面临事业上的重大失败可能会与否定自我、打击生活的信心相关。
但这也并不通用于所有的人,对每一个人来说,具体的事情所具有的具体的意义需要我们作为临床工作者不断的发现并思考。
罹患重大身体疾病
除了如前述所提到的由于抑郁及相关躯体症状所致问题,正当壮年却罹患重疾后,对一个人造成的打击或对看待人生的方式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改变意义,这种情况下也有可能增加自杀的风险。
谈论自杀
前述的很多情况下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情况下人们会有关于自杀的思考或行为被观察到,然而当自杀被清晰明白的从口头表达出来时,其自杀的风险是非常高的。
从前有一种误解觉得把死吊在嘴上的人舍不得死,其实存有很大误区。自杀的人在死前都会向其他人传达自己的想法,能不能明确的捕捉这个信号是自杀预防的第一步!
自杀者也并不是对谁都可以轻易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考虑一直以来相处的模式,是在判断“他可以理解我绝望的感受”之后才会表达自己的痛苦。
被倾诉的人能做的首先是不回避、不批评、不要试图通过简单的鼓励或安慰了事,做好倾听的工作,接纳当事人的情绪最为关键。
处理不了的情况下,需要及时介绍当事人到专业医疗或心理门诊接受治疗。
有过自杀未遂的经历
有过自杀未遂经历的当事人需要高度关注他们的后续的康复状况,因为即便一时间被求助、被阻止,但其后如果跟进治疗不能持续或不够专业,仍然有极高的风险使得他们再次尝试自杀行为。
我们通常情况下会把注意力放在上吊、割腕等较为明显的自杀行为上,但同时也不能忽略一些看似较轻的自伤、小量的超量服药等行为,遇到这样的情况必需及时转介至专业的门诊进行治疗。
自残是指人对自身肢体和精神的伤害。一般来说,对精神的伤害难以觉察,自残仅仅是指对肢体的伤害。小孩有自残倾向怎么办?孩子的自残行为有哪些表现呢?
一、有自残倾向的人怎么办
1、有自残倾向的人怎么办
解决方法有很多但是没有几个可以真真实在的奏效有用,而最好的方法是找一个可以和他们聊上几句话,不被他们反感可以使他们平静下来的人,去与他们一点点交流,当他们的倾述者,不要太心急直奔主题那样会更快的暴露你的目的,同样在与他们交流的同时也别太在意他们的不说话,而他们交流的人尽量多与他们接触,多自己去观察出一些他们的事情。
不论与他们交流的是亲生父母还是心理医生或是朋友,都要用对他们零理解的思想态度来面对他们,尽量不要自以为很了解他们,而从从那时开始就是一场竞争赛,一场与死神的争夺战,从想解决他们的“病”开始,慢慢接触的便会是他们敞开心扉。
2、自残的形式
对于很多女性,长发也被认为是肢体的重要部分。而在对于感情重大打击,或者还有一种压力的促使下,她们很可能就以头发作为突破口,不断的拔自己的头发,从而得到一种思想上的慰藉或心灵是的“解压”。
3、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易致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个体而言,学生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与青少年发育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由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青少年希望能得到社会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他们的心理发育相对缓慢,其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社会经验尚不成熟,这种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是产生心理冲突和矛盾,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另外,与个体自身的性格特点也存在一定关系。例如,自身性格比较内向、孤僻,或者对外界事物过度敏感,多疑,凡事追求完美,嫉妒心强等等,这类性格的学生往往不能恰当的处理人际关系,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个体感情的纠葛和性方面的困扰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部分原因。
除了个人因素外,环境因素同样对青少年造成一定影响。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首要任务,提高成绩是他们的长期目标。老师的期许、父母的希望、同学们私下的竞争,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跳楼落地的一瞬间不会死亡。楼层太高,有可能会晕过去,但是不会死亡。跳楼死亡的原因是重度撞击导致胸内大出血,大脑内_血,软组织挫伤,失血过多。
加缪曾经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件“严肃的事”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自杀者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但自杀者的行为也敲醒了人们关注心理健康的警钟!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相当于每40秒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自杀成为全球15~29岁年龄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10~14岁年龄人群中第三位的致死原因。自杀,已成为年轻人排名前三的致死原因!
扩展资料: 想自杀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独,认为谁也理解不了自己,这也帮不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有自己最不幸、最痛苦。因此,想以死来解脱困境。但实际上,想自杀的人心情很矛盾,想死的同时渴望获得帮助。
死亡对自杀者是既可怕又有吸引力的事。现实生活中许多有形无形的困难可以在死亡的幻想中得以解决和满足。但死亡毕竟是可怕的,自杀者一面想解脱,一方面又向他人求助。对大多数人来说,没什么是不能忍受的,无论这现实有多么可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750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