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9月14日电(记者胡星、骆飞)贵州省毕节市这两年因留守儿童不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刚过去的暑假期间,地处乌蒙山深处的留守儿童们生活和学习怎样?当地政府怎么开展关爱工作?留守儿童关爱还存在哪些困难?记者针对这些情况展开了蹲点采访。
“遥远”的父母
要联系上村里留守儿童恺恺的爸爸夏某,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黑泥井村村委会主任罗忠克费了不少周折。在福建打工的夏某原来电话停机,家里人几乎从没联系过。罗忠克通过“朋友的朋友”,找到了夏某,劝说他回家来照顾2个儿子。
难以找到留守儿童父母的情况,在毕节并不少见。6月9日七星关区田坎乡服农药死亡的4名留守儿童,其母亲外出多年杳无音讯,父亲打工无固定手机号。当地政府几乎发动了孩子家所有社会关系,千辛万苦才找回了孩子的父母。
接到罗忠克的“劝返电话”,夏某终于回家了。出门打工十几年,夏某一共才回家2次,第一次是带妻子回家生孩子,大儿子出生后没几个月夫妻就出门了。第二次是在外生了小儿子,带回来交给父母后再度离家。
“他好像5岁了吧,反正是属牛的。”夏某指着大儿子恺恺对记者说。恺恺对这个突然出现的爸爸感觉很陌生,不愿意开口称呼,更不愿亲近,直到夏某给他买了个遥控汽车玩具,父子俩关系才有所好转。
夏某坦言:“做个尽职的父亲,自己还差得远。但在外没挣到钱,不好意思回来。”
奶奶田今说,老两口年龄越来越大,孩子也淘气,管起来经常心有余而力不足。罗忠克说,这2个孩子是村里重点关爱的留守儿童,“外人怎么关爱都像隔了一层纱,只有想尽办法把娃娃的爸爸动员回家。”
记者在毕节采访了解到,缺乏有效监护,是当前留守儿童的关爱“困局”。是否得到有效监护,留守儿童状况呈现出“两重天”景象。
同在一个村,13岁的留守女孩丹丹告诉记者,虽然是留守儿童,但自己一点也不觉得孤独。爸妈每天要打2、3个电话回来,“吃什么,看了什么书都会和他们讲”。大伯家就在附近,几乎天天都给家里送菜,周围亲戚也经常来叫她去吃饭。
目前毕节市共有农村留守儿童374187人,其中有监护人的371178人,无人监护的3009人。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是当前关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贵州省日前提出,要进一步强化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责任,到2017年,力争引导20万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家庭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千方百计提供就业岗位,坚决防止“生而不养,养而不育”。
“繁忙”的政府
“我也很担心自己家的 留守儿童 和 空巢老人 。”毕节市黔西县教育局干部徐林“自嘲”地说。暑假以来,徐林绝大部分工作都在进村入户摸排留守儿童情况,根本无暇顾家。
关爱留守儿童,成为这个暑假毕节基层干部的工作常态。
记者在黑泥井村采访时发现,悬挂在村委会墙壁上的干部“工作动态信息”显示,“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的4个区、镇干部和1个村干部的工作动向均为“进村入户调查留守儿童”。
罗忠克说:“我自己包保了17个留守儿童,感到压力巨大。”
为了把夏某留在家里,当地政府到处帮他找工作。罗忠克带他去了附近工业园区的一家玻璃厂,每月保底收入3000元。夏某拒绝了这份工作,自己到毕节市区找了份刮磁粉工作,只要有活干,每天可收入200多元。
仅在海子街镇,劝返回来的87名家长中,政府已经给26人推荐了工作。
建档立卡、劝返父母、生活照顾、心理辅导……毕节的基层干部近期开展了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丹丹经常遇见驻村干部谢上猛来家里嘘寒问暖。她说:“他隔几天就来一次,问我吃得好不好,有没有什么困难。”
“附近的亲戚照顾她很多,我主要是结合自己从农村读书出去的经历,给她做一些励志方面的心理辅导。”结对关爱丹丹的谢上猛说。
目前,无人监护的3009名留守儿童,毕节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取了相关保护措施。除了劝导父母一方回乡履行监护职责,由监护人委托亲戚、邻居等实施监护以外,政府还将部分事实孤儿就近送到“老少共融之家”或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进行集中关怀。对父母暂时无力亲自监护或委托监护人的,由乡村干部或教师实施“一对一”帮扶临时监护。
毕节市市县两级财政通过压缩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8%,设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专项资金,2013年至今已达1.7亿多元。资金主要用于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和“山村幼儿园”等设施。力争到2016年底完成所有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建设,实现所有在校留守儿童全部住宿。到2017年,实现3岁以上留守幼儿全部入园就读。
“艰巨”的任务
分析发生的留守儿童极端事件,毕节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其原因“根子在贫困”。毕节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许多农村家庭贫困,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容易引发连锁问题。
一些专家指出,留守儿童是社会综合性问题,涉及教育、就业、计生等多方面,需综合施策。记者在毕节采访了解到,不少外出的家长愿意将孩子带在身边,但务工地的教育、医疗等服务对打工子女有诸多限制,迫于无奈只能将孩子送回家乡。
黔西县重新镇15岁留守女孩丽丽在小学时曾跟随父母在打工地上学。她妈妈赵文说,当地公立学校很难进,女儿读初中,只能上私立学校,“后来因为收费太高,只有把她送了回来”。
还有基层干部反映,现在一些家长患上了留守儿童“政府依赖症”,认为政府可以包办一切。毕节市黔西县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说,曾接到村民电话称“我要出去打工了,你们把我娃娃看好”。罗忠克说,村干部在劝返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时,曾有家长说“你们喊我回来,给我多少钱?”
记者采访了解到,留守儿童现象,折射出身心“脱管”之忧。亟待建立以监护人为中心,亲人“首要监护”、邻居“辅助监护”、政府“兜底监护”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完善和修正现有用工制度,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体系,方便“随工子女”生活。(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留守儿童很想念家人的时候,可以这么做:
1、给在外打工的父母电话。
现在通讯发达,可以给爸妈语音或者视频,虽然见不得真人,但电话那头爸妈的样子却是真真切切的,能在视频里见到爸妈,是可以缓解留守儿童对家里人的想念;如果没有视频,那么可以通电话,见不到人,听听爸妈的声音也会让他们觉得没那么孤独的。
2、不要吵不要闹
爸妈把孩子放在老家出去打工也是属于无奈的做法,如果可以,谁愿意把自己的孩子扔下呢。这时候孩子不要吵不要闹,能做的只能是照顾好自己,不要给爸妈增加负担,让他们放心的出去打工赚更多的钱,这样能尽快结束自己留守儿童的生活,早日让爸妈回到自己的身边。
3、可以勤工俭学
我见过很多留守儿童,他们都非常懂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不单会照顾自己,有的还会利用闲暇的时间做一点手工来赚钱了。他们说做手工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想爸爸妈妈了,而且赚了钱他们也会攒起来,以后给爸爸妈妈,或者是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可以做为路费去看他们。
4、可以央求大人回来一趟
留守儿童实在是想自己的爸妈,有时候是可以央求爸妈回来一趟的,虽然这么做有些任性,但毕竟小孩子想父母那是天性,做为父母的如果有时间就回家一趟吧,不要心疼钱,钱是赚不完的,可孩子的童年却只有一次,你们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那不是你们的错,可是也请你们不要缺席他们的成长太多。
希望天下所有的留守儿童父母能够早日摆脱困境,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一是亲情缺失,性格叛逆。留守儿童均“十分想念父母亲”,但几个月、一年甚至几年见不到父母亲是家常便饭。长期得不到父母亲的抚慰与关怀,这些孩子往往焦虑紧张,暴燥叛逆,不服临时监护人和老师的管教。
二是道德滑坡,价值扭曲。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心理上对孩子有歉疚,总是以金钱来弥补,使得一些留守儿童养成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
三是不爱学习,不守规章。临时监护人往往重养轻教,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全部推到学校方面,教育渠道单一,缺乏家庭、社会的配合,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些留守儿童,不爱学习、不守规章,长期寻衅滋事,同学之间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现在学生之间打架,动不动就是铁棍、砍刀。
四是管理空档,早恋成风。留守儿童缺失亲情,缺乏安全感,他们一方面寻求亲情,寻求保护,另一方面管理空档,他们行为自由,行事懵懂,早恋成风。
五是监护不力,存在安全隐患。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精选5篇
记者是什么?有人说,记者是份体面的工作,是种权利,是无冕之王,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等等。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精选篇一:
又到九月,又是瓜车进城的季节。
每当我在运城的大街小巷,看到畅通无阻的瓜车菜车;每当我在各个小区的门口,看到?欢迎瓜农来卖瓜?的横幅;每当我在城市的街道两边,看到井然有序的瓜果临时销售区我都会想起,我在8年前写过的一篇评论,想起一位令人感动的读者,想起他送给我的一万斤西瓜。
那篇评论,其实就是个倡议书,是一篇关于号召市民多买西瓜的倡议书。
那是2006年的7月,我们运城日报社的《黄河晨报》刚刚创刊4个月。那一年,运城的7万多亩西瓜大获丰收,但是,瓜农们还没来得及高兴,就不得不面对西瓜卖不了的难题。一车西瓜只能卖几十块钱,最便宜的甚至一斤只卖两分钱。就算这样,瓜农的房子里、院子里、田间地头,还是到处都堆满了卖不出去的西瓜。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悲剧发生了一位瓜农开着农用三轮车进城卖瓜,被交通执法人员扣住,还要罚款400多块。他的妻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一气之下,上吊自杀!这个突发事件,直接触发了新生的《黄河晨报》的第一个重大战役性报道帮瓜农卖瓜。
作为值班编辑,我的任务是在前方记者报道完突发事件本身之后,起草一篇倡议书,将舆论焦点从突发事件向?解决卖瓜难?引导。
但是,直到领导要求交稿的前一天晚上,我仍旧毫无头绪。西瓜,西瓜半个晚上,我的脑子里全是圆圆的西瓜在滚来滚去。
忽然,我想到了曾经种过七八年西瓜的父亲,一个靠种西瓜给我娶来嫂子,给我换来从小学到中学学费的瓜农父亲。寂静的夜中,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永啊,啥事一听到电话中这熟悉的声音,我的心头一颤,一种莫名的感觉冲向头顶。
西瓜,父亲,我,数以万计的瓜农那一瞬间,我找到了西瓜和我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了数万瓜农和我之间的情感共振。那一瞬间,我深刻地领悟了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到底应该属于谁、为了谁,我的笔到底应该写什么,怎样写!
?他们,从遥远的村中颠簸而来;他们,在陌生的街道上四处躲闪当第一句从嘴边流出,写作就异常的顺利,顺到正写着这一句,下一句就在脑子中排着队。
?就算我们的口才真的能压下去几毛钱的价格,但想想他们烈日下暴晒的汗水,想想他们西瓜卖不出去无奈的泪水,把那毛角钱给他们吧终于,在写到这一句时,泪水,不争气地从我这个自认为冷静客观的?职业新闻人?眼中夺眶而出。我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笔,走到窗前,遥望窗外夜深人静中的城市,仿佛看到了一片片碧绿的西瓜,仿佛看到了曾经年轻的父亲,仿佛看到了和父亲一样的瓜农们
第二天,这篇题为《市民多买瓜,瓜农早回家》的倡议书,刊发在《黄河晨报》二版头条的醒目位置。
那一天是2006年7月12号,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早上,值夜班的我还没起床,就被手机铃声惊醒
?你是写倡议书的记者吧,我40多岁了,还是第一次被一篇文章感动得哭了,文章写得真好,我给你背两段吧不等我说话,一位男子便开始在电话中,背诵起倡议书中的句子来。
请原谅我当时的浅薄和幼稚,在那一刻,我真得被感动了。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读者,能背下我发表的文章,哪怕只是几段话。我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读者,在外地给我打长途,激动地聊了20分钟,只是为了表达对一篇文章的感动。
那位男子最后说:?我刚才联系了一家瓜农,买了他一万斤西瓜,我让他们明天把西瓜送到报社,送给你,就当是我替瓜农们感谢你吧
来不及辞谢,他就挂了电话。而我,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睡意全无。我躺在床上,静静地享受着新闻职业带给我的最美好的感觉。原来,就算作为一名最基层、最普通的新闻记者,就算是做着最基本、最本份的工作,也可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也可以如此幸福!如此骄傲!如此有成就感!!
第二天,两辆载满西瓜的农用三轮车,真的就出现在报社门口。一万斤西瓜啊,满满两大车,不管是我个人还是报社,收下来都不是最好的决定。征求了当事人意见之后,我带着那两车西瓜,来到河东广场,将西瓜分给了市区的数百名环卫工。
如今,距离那次轰轰烈烈的卖瓜报道已有8年。但是8年来,每到夏天和秋天,市区设立?瓜果临时销售区?的制度还在继续,小区向瓜车菜车开放的惯例还在继续,农业部门对农产品的预先监测还在继续
每当看到这些,我都会想起那篇1000多字的倡议书,想起那位令人感动的读者,想起他送给我的1万斤西瓜。
一位记者,他的.脚下有多少泥土,他的笔下就有多少真情;他的笔下有多少真情,他的报道就有多少力量!
一次报道,感动得读者送来一万斤西瓜;一次报道,帮瓜农卖掉数百万公斤的西瓜;一次报道,让瓜车菜车在城市自由穿行了8年。
这,就是新闻的力量!这,就是爱的力量! 这就是媒体上传下达的力量!这更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力量!
这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感谢有这个机会,可以再一次感受新闻理想的狂热,与追逐理想的感动,谢谢大家!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精选篇二:
xx年夏天,我独自一人坐上南下的火车,去了福建一份都市报,在那里开始了我的新闻旅程。
几年里,我时常在想:我们为谁怎样写作?有前辈告诉我,做新闻就是做事,做事的根本是做人。
是的,事实上,我们一生都会面临相同的问题: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事?我们要怎样去做事?
我们会很容易给出一个答案:做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可是实践我们的答案,可能需要耗费一生的时光。
是什么让我们永远抓不住正确的答案?我想,答案是:我们始终没有解决内心的冲突我们为谁写作?
做记者,有人追求的只是一种谋生手段,有的人只追求一份体面的职业。分歧在于内心。
几年来,我一直为?新闻?两个字激动和骄傲。我热爱我从事的这个职业。在这个行当中,我曾经被朋友和同事们寄望去?开创大场面?,也曾因为能力的欠缺而自怨自艾。但是,有多少人能如同我们这般幸运,在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里成为?当下?的记录者,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我们是记者。显然,我们不是作家、不是教师、不是评论家、更不是什么无冕之王
记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创作,不是教导读者,不是对事物发表看法,我们要做的事情只是代替背后成千上万的读者,替他们选择的对象发问或是探查一件读者感兴趣的事情,然后用旁观者的身份、平静的心态,客观真实地写出一份报道,回答读者的困惑
做记者,几乎每天要研究选题,写作稿件,然后是每周,每年。
要做一个好记者,我的强烈感觉是,一定要有长跑的毅力和心理准备。
我们很多青年记者,包括我总是在询问:怎样成为一名好记者?怎样写出一篇好新闻?
我想,这一方面能证明我们对于新闻事业的激动与热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面临最紧迫和焦虑的问题。
有时候我听到一些?诀窍?,有人推荐我们阅读一些范文,更多时候,我被告知:去做,去写,去思考。然后告诉自己:我这一篇比上一篇写得好。做新闻就像谈恋爱,唯有实践才能抵达幸福。
我还听到一个关于阅读的?诀窍?,那就是读杰作,读伟大的故事。好新闻就是一个好故事。好记者就是一个杰出的讲故事的人。新闻与小说一样,都是故事,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新闻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那些伟大的故事会告诉我们,将故事讲好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所有东西都要回归到信仰。你相信什么,你就可能成为什么。
在通往信仰的道路上有无数条岔路,这时已不存在天赋、能力或者运气的差别,关键在于你的选择。你选择了什么,你就可能成为什么。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精选篇三:
我是XX广播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记者刘XX,干了二十多年新闻,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我也有一个小小的职务,可我更认同?记者?这一跟随了我二十多年职业生涯的身份。二十几年磨一剑,完全可以消磨掉一个人最初的热情和光芒,而直到现在,每每面对鲜活的新闻事实和生动的新闻现场,我依然兴奋和激动,总想?捋起袖子?大干一场,将最生动、最新鲜的新闻事实呈现给观众,这是新闻职业带给我的激情和力量,这种激情和力量使我永远和新闻职业一样,充满了青春和梦想,还有就是责任和坚守。
小时候,母亲帮姐姐带孩子,发现我值得信赖,就将两岁的孩子交给十二岁的我,虽然有同伴勾着去玩,但是因为得到母亲信任就必须看好孩子,这是我最初理解的责任。稍大一点,有一个机会去县城读书,母亲从我和妹妹中选择了我,既然母亲把读书的机会交给了我,我就得读好书,这是责任。1993年5月,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XX有线电视台,从教师转行成为梦寐以求的电视记者,党的新闻宣传工作选择了我,我认为这是信任,就像当初母亲信任我一样,信任就是责任。
曾经在围墙之外,总羡慕记者职业表面的光环,等进了围墙,?记者?就不再是风景,而是时而需要而风风火火、时而需要凝神静气、时而面对的是小桥流水、时而又惊涛拍岸的有些特殊的工作,是早上按时上班,晚上未必能按时下班;是上午还在市长办公室,下午却在农民秧田弄得两腿泥也未可知;是上了采访车吃了早饭午饭晚饭不知何时吃的缺少规律的工作;是经常要面临上海下田、涉水翻山的体力考验,又要时刻应对是非曲直、矫罔纠偏、惩恶扬善的心智考验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这对于体弱、慢性、寡言的我的确形成了考验。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天,我被安排跟随部主任去新立乡采访,由于从小就严重晕车,坐上采访车不久就开始恶心呕吐,一路上停车四五次,急得主任不停地说:这样还能当记者么?
这些年来,全市几十个场乡全都不只一次去过,只要有采访基本都要坐车,采访中什么汽车、摩托车、甚至农用三轮车、大马车都坐过,异地采访也坐过飞机、轮船,却再没有过晕车的经历,我老父亲总是不明白,除了自行车曾经坐大马车都晕的我用什么治好了病老父亲哪里知道,身为记者,坐车哪里算上什么考验。1995年8月,我市遭遇罕见洪水袭击。21日黄昏时分,已经在抗洪一线日夜奋战了十几天的我又接到新的任务:与新闻部龙主任马上到双台子河闸集结,跟随时任市委书记的王XX连夜巡堤,因为直接关系此次抗洪抢险成败的辽河第二次洪峰当晚将通过我市。由于多日连雨再加上人车踩压,大堤泥泞不堪,一些被刮倒和折断的树木及高棵植物横倒竖卧在大坝上,我坐在龙主任驾驶的面的上,紧紧跟随市委书记的车队,小小面的就在泥水坑洼里摇摆着象跳舞,亏得之前我练就了一身坐车的好?本领?,不然我还不得把胆汁吐出来!遇到路面情况不好,龙主任惯用急刹车,我不仅经常心提到嗓子眼,头上也磕出大大小小的包。当行至沙岭堤防附近,漆黑的夜色中市委书记王向民又下了车,这一次不是看堤防和水位,却走向了我们的面的,并亲切地要求和我?换位?,邀请已是满身泥水的我去坐他的车,他却坐上了龙主任的面的。不知王书记坐上面的在作何感想,反正,坐上王书记的轿车,没有了紧张和碰撞,思谋起我的稿子来,我却是?胜似闲庭信步了?。不知是不是对记者职业精神的鼓励,午夜时分,没有水和食品,王书记还从车里拿出一盒饼干分给饥肠漉漉的我们。22日凌晨4点30分,带着紧张和疲惫,彻夜巡堤的一行人返回河闸,辽河第二次洪峰顺利通过我市。22日早8点上班前,一篇新闻特写《今夜 与辽河共渡》已完成,我独自跑到赵家村的一家小吃部里,花五元钱要了一盘最爱吃的葱花炒鸡蛋,那是那些天里我最奢侈的一顿饭。前几天的一次朋友聚会上,一位曾在妇联工作的老大姐清晰地说出《今夜 与辽河共渡》这篇报道,我很感慨和感动,就是这样一篇在我的新闻从业经历中的普通报道被一位普通的观众记住十九年,除了新闻,还有哪项职业能带给我们这样的光荣与梦想?人们可能还都记得就在那一年,XX市委书记张XX与XX电视台记者刘XX在视察险情时被洪水卷走而殉职的事迹,其实,当年在抗洪一线采访的记者们哪一个没有过趟着没腰深的洪水、踩着随时可能塌方的堤坝采访的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记者都是英雄,是职业给了我们勇敢的习惯。
新闻职业也让我学会雷厉风行和一丝不苟。新闻工作的时新性决定了记者的个性应该是快性子。吃饭快、走路快,反应快,多年的工作磨砺让我得益于这些个性的改变。2007年我市遭遇严重内涝,我与民生新闻记者第一时间策划的灾情报道及时为百姓争取了省里的救灾专款,当摄象机镜头里乡亲的苦脸变成笑脸的时候,我深深感谢我的职业和我以职业之利取得的快慰。可是,快乐和慰籍并不总属于这个职业,碰钉子的时候多的是。2007年5 月,一位中年妇女向我讲述了她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虐待病重的老父亲的事,希望我们能帮帮租房子住没有经济来源的她及她危在旦夕的老父亲走出困境。我与另外两名记者到她家跟老人了解情况,老人证实属实,又按照她提供的地址和电话分别采访了她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有的遭拒)以及相关人员。按理说,这样的采访也算作充分,可报道播出后,被报虐待老人的五位兄妹(有的还包括他们的爱人)抬着他们卧床的老父亲一齐气势汹汹找上门来,这时老人竟改口说没有虐待那回事,几兄妹一口咬定记者授受了他们小妹的贿赂。清官难断家务事,我有口难言,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地自我检讨,在未来的采访调研中一定要认真再认真。
2008年3月,在我迎来新闻工作第16个年头的时候,生命却遭遇重创,被确诊为乳腺癌。16年来第一次停下奔波的脚步,用足足半年时间来修补创伤。歇脚的时候,细细回味,16年的职业生涯不仅使我在面对生命里的灾难时选择坚强,更重要的是,职业之便让我走近多彩的社会和人生,领略不同生命的风采和价值。我难以割舍对职业的这份挚爱,在经历手术和六次化疗结束十天后,我又重返了采编一线,因为化疗掉光了头发,足有一年时间,我带着假发去乡间采访,总是担心假发被吹落。与癌症病魔斗争的六年时间里,我没有因病请过假,没有因为健康原因推脱过任何一次新闻战役。著名记者钱钢说:新闻工作是活泼的人从事的严谨事业 ,炽热的人肩负的冷静使命,浪漫的人从事的艰辛劳作。别人活了一辈子,我们却活了两辈子。我想对职业的热爱缘于对生活的热爱,我坚信热爱是一地春雨一剂良药,热爱歌唱者生命之树常青。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精选篇四:
记者是什么?有人说,记者是份体面的工作,是种权利,是无冕之王,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等等。
记者是什么?做记者12年来,我一直努力地在寻找一个确切的答案。
记者是什么?我想,记者意味着关爱。我手头是刚刚出版的《新闻人》,封面上有张特殊的照片,头发蓬乱、眉头紧锁的我抱着一个昏迷着的小女孩冲向新闻 110的采访车。小女孩叫刘芳,来自重庆,才11岁,不慎从屋顶摔下来,造成颅内巨大血肿,随时会夺走她稚嫩的生命。今年8月4日,刘明文抱着昏迷着的女儿从濮院赶到曙光医院救治,但医院要1万元手术费。这名重庆打工者哭着把女儿抱了出来,他口袋里只有300块钱。但当我闻讯后赶到现场时,父女俩已乘公交车走了,如果追不到女孩,意味着如花般生命的凋谢。新闻110采访车飞驶到洪合镇时,才把父女俩追回。一路上,我与市中医院联系,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成功地进行了手术。
禾城,留住了一条年轻的生命,文章见报后的当天下午3时多,市委副书记寿剑刚托人送来了1000元个人捐款,这是刘芳收到的第一笔捐款。我被浓浓的爱意感动着,知道刘芳有救了。很快,所有的手术费用都筹齐了。感谢摄影记者在我不经意间定格了这个画面,我时常揣摩着这张照片,心头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为了我简单的举动所能得到的社会回应,为了我们这座城市给予一名重庆女孩的爱心,为了枯萎的花朵重新吐出生命花蕾。
记者是什么?我想,记者意味着一种责任。我手里这把剃头刀,在3年前差点结束了一名女孩的生命。xx年11月的一天,这名经受感情挫折的广西女孩打来电话,说我要自杀,割腕的刀片都准备好了。我一直开导到深夜,最后,这名女孩把刀片给了我,笑着说,我要勇敢地活下去。3年过去了,这把剃头刀一直藏在我办公室的抽屉里,它时时提醒我,我是一名记者,我对于社会责无旁贷。
记者是什么?记者意味着付出。一部手机带在边上,24小时开通,随时应对突发性新闻,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暴雨如注,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午夜暖暖的被窝里,这就是所有新闻110记者的工作状态。为了这个嘉兴日报社的名牌栏目,我们一直在努力着。三班倒的妻子已习惯于把饭菜冷了又热而不见我回家,甚至陪她逛一次街都会让她乐上好几天。我的宝宝还很小,xx年7月,我接手新闻110工作时,她只在妈妈肚子里孕育了5个月。我记得宝宝出生五六个月时,开始显现对于新闻110手机的铃声音乐特别敏感,无论在喝奶或是哭闹,只要新闻110手机一响,小家伙马上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摇头晃脑,一副陶醉的样子。我不得其解,还是妻子一语道破,宝宝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听惯了这种音乐,一个晚上起码十几次,这手机铃声成了宝宝最初的胎教。
记者是什么?我们都一直努力地寻找着答案,但真的给不出确切的答案。因为,我们记者之路还在延伸,记者的内涵还在丰富,还有待你我继续努力。
?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上/一步步,一步步/蹒跚地走/与墓地间的距离便是生命。?这是我学生时代写的一段诗句。我想,若干年后回首生命旅程,我看到了很多风景,我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我无愧于记者的称谓,所以,我是满足的,我是快乐的,我是无悔的。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精选篇五:
我叫余xx,是xx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的一名记者。
今天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段经历。那是我从事记者行业8年来,最难割舍一段情结,也是我对爱岗敬业这一价值观的全新认识。
那是在2011年的夏天,我们频率进行?走转改?,我领到的任务是?走访留守儿童?,要求与被访的留守儿童同吃同住,至少24小时以上。
说实话,这样的采访,以前我做得并不多。有时为了赶稿子,一天要跑多个现场。不过,既然是?走基层?,那就得踏踏实实,?把身子沉下去,把情感带回来?。
我去的那户人家,在肥西县高店乡邵庙村。家里有两个孩子,是姐弟俩,姐姐上初一,名叫静静,弟弟叫称称,当时才4岁。
这户人家日子的艰难,超出我的想象。爷爷、父亲因病先后去世,少了?顶梁柱?的家,也几乎坍了一半。母亲无奈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带着两个孩子。
我去的时候,给姐弟俩带了些文具学习用品,还有几样点心,虽说只是一份心意,但已让两个孩子欣喜的眼睛一亮了。
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小男孩称称的天真顽皮,和姐姐静静的沉默少语,让我的采访很难进行,只能听着奶奶时不时的念叼,从中拼凑起一些不完整的段落。好在静静很快接受了我这个不速之客,支言片语中,吐露出她的一些意识和想法。令我吃惊的是,这个13岁的孩子,已对自已的未来有了一个执着的想法,她说,念完初中,可能就不念下去了,会像妈妈一样,外出打工。因为,她要给弟弟挣学费。说到以后可能上不了学,她流下眼泪。
听着这个懂事的姐姐这个?人生计划?,我先是震惊,继而沉默了。我无法开导她。面对家庭的困境,这个女孩或许很难有其他的选择。
第二天,我就要和这个刚认识的小朋友说再见了。我在她的枕头下留下我的电话,还有200元钱。我真的希望能帮她一把。后来,她真的打来电话告诉我说:?余姐姐,等弟弟上学了,我想到外面去看一看。?
采访应当说是成功的,稿件《暑假里的留守儿童》也顺利完成了。
可是,从那开始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害怕再去接触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因为采访免不了要问一些问题,而我最想知道的,也正是这些孩子埋在心底,不愿说出来的。
我一直在问自已,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我的采访,是一次次触及他们的伤处,还是揭示了他们真实的困境,让社会更了解他们,去为他们做更多的事情?
敬业,并不只是愿意为工作花费时间和精力。敬业,应当是对岗位的正确理解,发挥岗位应有的作用。我怜惜而心痛的感受,或许没有错,但用这种情绪把自已包裹起来,而放弃了记者应该有的责任与担当,这是失职。
记者,应当用心去听,用心去记,用心去写,用心,去鼓与呼。
在之后的几年里,我又陆陆续续走过xx很多乡村,去和留守儿童接触、交流。我始终做一名观察者,一名记录者,记下他们的忧愁与欢乐,记下他们的梦想与憧憬,当然,其间也有孤独、无助、冷漠,甚至叛逆。
今年6月9号,贵州毕节发生4名留守儿童自杀身亡的悲剧。痛定思痛,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需要引起全社会更多的关注,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
记者,应当站出来,为留守儿童大声疾呼。
我再一次走进留守儿童的家。这一次走访,我不再仅仅是探寻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更多的,是把话筒递向他们的家长,他们的老师,乡镇的负责人。我想知道,为这些孩子,他们应该做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打算做些什么。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xx的快速发展,乡镇经济的崛起,已有越来越多的乡镇工业园、农业示范园、种植养殖场,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同时,全市乡镇实现了留守儿童活动室全覆盖,在这里,留守儿童又有了一个大家园。
在这篇《xx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查报告》的连续报道中,我在结尾处这样写道:?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不可忽视也不能回避的。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家庭、学校、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应该为这些孩子创造条件,共同撑起一把?心灵保护伞。
各位评委老师,我和留守儿童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希望能为这些孩子撑起?心灵保护伞?的人越来越多。说这句话,是我的职责所系。
谢谢大家!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750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和“自闭儿”做同学,轻声慢语好过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