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种人。他们的电脑硬盘里塞满了电子书和电影,但其实没看过几部;喜欢囤积生活用品,最后可能放过期……
如果你被不幸言中,你很可能患有“松鼠症”。就像要过冬的松鼠,喜欢在窝里囤积大量的坚果,坚信某天会用上它,但最后实际很少吃。其实,这是种心理疾病,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这种病症很容易让人的生活陷入混乱。
怎样算有松鼠症?
在生活中,正常和非正常的囤积行为很难界定,我们都会对自己的物品产生情感,会收藏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难道大家都有松鼠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人们日常的收集行为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收藏,比如收藏邮票、旧钱币等有升值前景的东西,有投资的动机;第二类是珍藏,比如妈妈曾经用过的围巾,爸爸的烟斗,女朋友送给自己的第一件礼物等,这些都是对珍藏者有意义的物品;第三类是保留,比如纸盒、塑料袋、衣物等,收集者认为将来某一天这些东西还会发挥使用价值;第四类叫盲目囤积,这种囤积可能有上面三类的成分,但是程度上已经达到了盲目的状态,影响了自己甚至他人的正常生活。而且由于盲目囤积,还可能造成经济上的窘境。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强迫性囤积症患者,通常与个人的紧张感和压迫感不无关系。有些是因为年少时,占有欲没有得到满足。比如家里排行老大,家长要求老大要让着小的。有些则是因为生活在以前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专家建议,现在的经济条件好很多,家长也可以从早期教育入手,适当满足孩子幼儿时期的一些需求。
如何赶跑松鼠症?
A有效利用碎片时间
松鼠症患者往往伴有完美主义情结,他们总希望在一个恰当的时间,开始阅读某一本书,看某一部电影。然而,这个“恰当的时间”是不存在的。高效的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是解救信息时代“松鼠症”的灵丹妙药。你的硬盘里是否也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以下三个方法说不定对你有用。
首先,对资料的收集要分类,先定几个初级分类目录,定期整理,来不及分类的直接拖入缓冲池,不要费时间去思考如何把分类做得更完美,否则你很可能陷入强迫症的泥塘。完成分类之后,给自己定一个期限,按时间排列资料,过了期限都没有看过一遍的资料直接无情扔进回收站(这时千万不要可惜和不忍心,你获取资料越容易,就越不会珍惜和好好阅读,同样,无用的资料对你来说只是垃圾,记住你并不是垃圾处理中心)。最后,在阅读资料时,及时记录有用的内容,否则下次再想找到就难了,这一步不妨利用云笔记等工具进行。
B把囤积上升到收藏
爱囤货更多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出于一种心理需求,一刀切地不让“松鼠”们继续囤货是不现实的,也不利于松鼠症患者排泄不良心理情绪。而收藏与囤货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囤货比较没有目标性,收藏则不一样了。所以,不妨试着将囤积货品的喜好上升为一种收藏爱好。当你把囤货变成了收藏,你就学会了扔掉那些无意义和低价值的“藏品”。
C过舒适的减法生活
过减法生活,把那些自己收藏的东西列在清单上。然后根据价值或意义大小进行排列,然后从低到高,进行清理。相信在清理的过程中,松鼠们自然会有收获。
清理原则断舍离!
如何清理家里没有必要的囤货,可以牢记三个字:断舍离。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家庭或个人可以每月设立一个清理日,对日常物品进行清理。对于库存物品,年轻人要一年一清;中年人可以三年一清,如果三年都没碰的东西,就要考虑它的价值了,送人、卖掉或扔掉,总之让它的价值循环起来;
老年人最好五年也清理一次,让老年人扔东西有点困难,虽然很多东西有纪念意义,或者将来可能派上用场,但除了怀旧,还要面对新生活,而新事物进家门,肯定要处理一些旧物品腾地方。
其实,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就立即淘汰或送人。
新闻链接
爱囤积的人其实很聪明
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教授兰德·弗罗斯特,波士顿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道尔·斯泰吉蒂,对囤积症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在他俩合著的《囤积是种病》这本书中,他们估计,美国有600万-1500万人患有囤积症,大约占美国人口的5%;发现最常见囤积物是衣服和报纸,其他较常见的物品还包括垃圾邮件、书籍和工艺品。研究同时发现,囤积的人其实很聪明。比如,一些囤积者很容易注意到每一期杂志封面的不同,所以囤积狂往往很享受囤积的过程。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欢迎大家关注我,和我交流。
分析:引发焦虑的因素有很多,根据你的描述,引发你焦虑的原因可能是 压力的积累的太多导致的。 现在80后90后生活压力确实很大,车贷房贷加起来至少也要5000~8000元,还要抚养孩子,还有工作事业要忙,所以你也不必过分的担忧,这些都是当今 社会 普遍存在的问题。
焦虑的表现:
主要是过度的担心的心理体验和感受,还有经常会出现不安、紧张、忧虑和失眠等状况。
缓解焦虑的办法:
首先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也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先说一下焦虑,大家都知道,焦虑一般是提心吊胆、恐惧和忧虑的内心体验,并伴有紧张不安。
首先我们必须得承认,一般有焦虑的人都是有责任心的人,而且有时候是追求完美的人,手头的工作做不完,我们就要想办法去完成,在完成的工作里编,我们尽量把它做得更加完美,这就是我们的心理状态。而不像一些人,比如说你交给我的任务,我只管做完了,好不好?完成的程度怎么样?那不是我关心的问题,像后面这种人,实际上也挺多的。
现在这个 社会 压力大,发生焦虑的情况也非常的多,那么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我们怎样调整自己呢?怎么改善焦虑状态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增加 体育 锻炼,户外适当的走一走,晒晒阳光,看一看风景,首先必须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先慢下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同时使一颗焦虑的心,能够愉悦起来,能够欢乐起来。一个有趣的灵魂,必须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来支撑。
第二,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要什么?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就是一个心态的调整,比如说大家和小家,比如说家庭和工作,我们必须要分清主次。我觉得所有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家庭的基础之上的,你挣得再多钱也要回到家中,工作没了你照常运转,而家庭没了你则不行!所以我们要调整心态,生活一定要过得轻松,在保证温饱,保证有一定的基础的时候,一定要静下来调整一下自己的内心,然后再出发。
第三,就是工作能力方面,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样的,我们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但我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弱项。比如说我们完成许多工作任务的时候,一定要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一下,哪些是长远的规划,那些是短期的目标,哪些是着急要的资料,小贤把着急的资料整理完,哪怕加班也要整理完,然后再整理那些零零碎碎的,或者是需要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总之呢,还是需要统筹一下。
第四,就是要团队工作,我们在工作中有许多的工作任务是需要团队共同来完成的,这时候我们要把任务分配下去,或者是团队协作来完成,如果一个人来完成的话,一个是完成不好,第二一个就是太累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焦虑不可怕,可怕的是焦虑成为一种生活状态,而长期焦虑很容易引发焦虑症和抑郁症,所以身体出现焦虑并且持续,就要引起重视。
焦虑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身处紧张的环境不能适应,在面对困难和遭遇挫折等原因时,身体产生的自我防护机制。而这种对人类有益的本能防护机制,在一些特定人群当中却变成了强迫性思维,心理学上将这种不停的回想过失并深感懊恼的行为称之为‘反刍式思维’。
它是一种负性事件后,个体对事件消极情绪及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负面自动化思维。根本上讲,这是大脑中枢的局部控制力出现了问题。
简单来说,要改变这种负性思维首先要会识别它,觉察到你已进入负性思维状态,你才有改变的可能,比如:
‘我对自己很失望’
‘没有人理解我’
‘我太软弱了’
‘我让别人失望了’
‘我的生活一片混乱’
‘我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其次,随时记取这些负面自动化思维,并立即改变纠正成积极的想法。
‘我的同龄人都很喜欢我’
‘其实我很幽默’
‘我为我的成就感到自豪’
‘我心情很好’
‘我比大多数人都要幸运’
‘太棒了’
第三,有意识的强化这方面的练习,时刻觉察自己的情绪和状态,并刻意改变它纠正它,你一定会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
你的情况在现代 社会 普遍存在,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给你推荐一本好书《好的焦虑》应该对你有所帮助的。
回溯 历史 ,千千万万的人都在面对着焦虑, 探索 着焦虑,对于焦虑这一状态、这一疾病,人人都有自己的见解。
有 社会 学家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出现神经症状,不仅仅源于个人偶然的生活经历,也源于我们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
当今 社会 竞争激烈,压力倍增,大环境也不容乐观。根据美国国家心理 健康 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受到不同类别的焦虑症折磨的美国人约有 4000万,占到美国全部人口的 1/ 7;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我们已经在大脑工作机制领域中 探索 到了焦虑的原因。
现在让我们回望古希腊时期,在大哲学家柏拉图看来,医生也许可以为轻度的精神问题提供解决办法,但深层的情绪问题,只有哲学家能够解决。
焦虑和其他的心理不适,并非来自生理学上的不平衡,而是来自心灵的不和谐。
所以,情绪的康复需要更深的自我认识、更好的自我控制,以及由哲学指引的生活方式。
认知行为治疗师的先驱斯宾诺莎说:“困扰人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他相信焦虑仅仅是个逻辑问题,错误的想法让我们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事物产生恐惧。
无论你认为的焦虑是什么,不可否认的是,没有不焦虑的人生。
都得去面对它。
“所以战胜焦虑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正确地直面焦虑。”
“焦虑,是对未来的苦难的忧惧,对难以承受却无望预防的灾难,充满害怕的期待。”
归根结底,焦虑是一种信号,意味着自我想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用药物驱除焦虑,而不是倾听它想要告诉我们的事情,可能不是我们希望成为最好的自我所需要的合适的做法。
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辅助,但千万别忘记,焦虑是一种代表需要做出改变的信号,比如,我们是时候改变自己的人生了
最近 30年里的许多研究表明,婴儿和童年时期的不安全型依恋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成年后会出现 情感 障碍。
社会 学家菲利普·斯雷特说:“相比 历史 上的任何人,当下的人每天都被迫要做更多的选择,但他们已知的事实更少,标准更模糊,环境稳定性更差, 社会 结构的支持也更少。”
选择的自由,导致了巨大的焦虑。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称之为“选择的悖论”:
即当选择的自由增加时,焦虑也随之增加。
焦虑是永恒状态,忙碌是最好的解药
伯顿列举了数百种关于焦虑和抑郁的理论,最终他强调的治疗方法可以归结为定期锻炼、下棋、沐浴、阅读、听音乐、服用泻药、合理膳食,而最为重要的是让自己保持忙碌。
“引起忧郁症的最大原因就是闲散,忙碌是最好的灵药。”
“如果人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尝试,那么他们应该会过上满足的生活,同时学着了解自己会限制他们的野心;他们接着会意识到自然的就是足够的,不需要追求那些额外的、没有好处的事物,那只会给他们带来不幸和妨害。”
可能就是那一句老话:“知足者常乐”吧!
焦虑很可能与艺术和创造密切相关,艾略特等文学家、达尔文等科学家的成就都伴随着焦虑症状。
有焦虑气质的人通常更有责任感,在工作中更具优势,是得力干将和贴心朋友,这一切都启示我们尝试驾驭自己的焦虑气质。
学习到这里,你的心情可能已经慢慢放松下来。焦虑的症状虽然千差万别,普及率虽然十分广泛,治愈虽然极为困难,但焦虑并不完全是阻碍我们人生的恶魔,它还有可能是提供灵感、提供安全等功能。
具体到你提到的问题,事很多,怕遗漏,怕完不成,这是两个问题。一是怕遗漏,这好办,可以在日记本上把要做的事列一个清单,做完一件划一件,新增一件写一件,这样就不容易遗漏了。
怕完不成,这里可能有工作能力的问题,对有些涉嫌完不成的工作和事项,要实事求是地面对,看看哪里需要完善和提升,很多人是忙忙碌碌,往往不能面对自己的短板。只要面对不足,勇于提高自己,这也不是太大的困难。
其实现代人很多都焦虑,你也不用太过于焦虑你的焦虑。很多事情要做,这种感觉我也会有,比如我想读的书没有读,想查找的案例没有查找,松鼠症订阅的音频课也没有听,还有生活中的,想要清理一下柜子没有清理,电脑里面和手机里面存放的模糊的相片一直也没有删除,等等等等,要想要做的太多了,如果你只是在想,就会一直活在焦虑中,如果开始去做一点什么,越做心里就会越坦然了。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活在当下,才是造成焦虑的最重要原因,你总在担心,你要做的事情没有做,遗漏了,就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就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不就是在忧虑未来吗?但其实我们担心的最坏的事情往往没有发生,但如果一直在担心,那又怎么去享受现在就可以下手去做的事情呢?
很多时候,面对许多待办事情的时候,会感到焦虑,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困难,而是我们自己内心在给自己设置心理障碍。
一是担心自己完不成,二是害怕做不好,三是觉得有难度,想来想去,事情还没有开始做,就已经让自己处于生畏的边缘,甚至感受到一股特别强烈的焦虑感。
其实事情多不可怕,我们自己要懂得及时调整状态。心里先不去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完成这一堆的事情,也不去想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就一句话告诉自己,抓起一件事先开始做了再说。
总之就一个办法,开始行动。你的焦虑感就会随之而消失的。
生活中有部分人经常总是感觉到十分焦虑,遇到一些事情比较棘手时,通常就会产生明显的焦虑感,这种情况容易导致 健康 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因此发现自己遇到事情就特别焦虑,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改善。那么,一有事就很焦虑应该怎么办?我们可以试试下面的一些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听听轻音乐,舒缓心情
生活中有很多人出现了焦虑症,遇到一些小的事情之后通常就容易感到焦虑,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听音乐的方式进行改善。因为音乐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舒缓身心的音乐通常可以让大脑放空,保持大脑放松的状态。
如果可以适当听音乐,通常可以消除焦虑情绪,这样可以避免长期的焦虑情绪和对 健康 造成威胁。因此平时发现自己遇到事情总是焦虑,可以适当听适合的音乐来改善。
2、调节饮食结构
焦虑症发病率比较高,很多人因为焦虑症的影响而导致 健康 受到威胁,如果总是有焦虑症出现,平时可以通过饮食的方式进行改善。
部分食物进食后可以消除不良情绪,帮助稳定心神,像常见的蜂蜜、牛奶、香蕉等都适合患有焦虑症的人进食,这些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具有安神的作用,可以消除不良情绪,帮助保持大脑放松平稳的状态,这样才能防止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后影响 健康 。
3、适当的进行一些运动
经常焦虑的人平时可以适当运动,通过运动也是改善焦虑症的一种方式。因为在运动的过程中,能够消耗能量,控制体重,而且还能够分泌出多巴胺,这种物质对身心愉悦有利,可以保持大脑身体放松的状态,焦虑情绪自然就会好转。
因此,发现自己有焦虑症状出现,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改善,此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通过合理的运动来调节身体,这样才能防止焦虑情绪不断出现。
4、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焦虑症状比较严重的人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调节,例如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是改善焦虑症的一种方式。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通常会比较专注,此时精神完全集中在别的事情上,焦虑的情绪也会慢慢好转,这种分散注意力的方式通常可以改善焦虑情绪。因此发现自己总是焦虑,可以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改善。
5、深呼吸
生活中很多人总是经常出现焦虑情绪,如果有这种情况出现,可以通过深呼吸的方式进行改善。因为在深呼吸的过程中,身体吸收了更多的氧气,而氧气吸收充足,可以达到营养大脑的作用,此时大脑组织需要的氧气,营养物质等可以及时提供,可以让大脑放松,对焦虑不安的情绪消除有帮助。
大多数情况下,焦虑是因为找不到解决方法。根据你提的问题,我觉得你需要把待处理的事情划分等级。先解决最重要的事情。剩下的不要管!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呢?就是如果某件事情解决后会影响其他事情的发展,这就是重要事情。影响其他事情数量最多的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没有什么怎么办,这是正常人都会有时,是人生都要经历的,坎坷就是人生,泰然处之,苦中有乐。一个农民怕天灾人祸他就无法耕种,也不会有丰收快乐。其实,人生大多是享受的过程,结果只是个意外。
超市里热闹非凡,好像东西白送似的,每个人都是大包小包地往家里搬运。米面油,各种蔬菜水果,零食,日常用品,甚至是卫生纸,眼看着快要被搬空了。
这种场面都是我们熟悉的,作为南方沿海省份的人,每到台风季节,我们总要在在台风登录前,上演一出“囤货大战”。台风过后许久,保质期都过了,囤的东西还没吃完用完。
我就是个典型的囤货狂人,因为各种理由囤货,台风啦,疫情防控啦,各种购物节啦,过年过节啦……数不胜数。
于是,家里经常会清理出各类过季或变质的东西,“断舍离”对于我来说,类似于“断头台”。总是在下定决心改变和放纵自己中循环往复。
其实,囤货一族人是患上了一种心理疾病,叫作“松鼠症”,学名叫作强迫性囤积症,就像要过冬的松鼠,喜欢在窝里囤积大量的坚果,但实际上最后却很少吃。
引发“松鼠症”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物质安全感。比如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连一些生活必需品都很难满足,导致现在我们大多数老人,总有囤积粮食和蔬菜的习惯。
还有,我们都存在普遍的从众心理,别人都在大采购,我也囤一点,千万别错过了什么,反正不是我一个人犯傻。于是,跟风购物的人产生了。抢购板蓝根和双黄连的人大多属于这种心理。
明白了自己的“病”,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啦!适度的储存是必要的,能应对突发情况,对特别忙碌的人也足够方便。就连商务部也建议“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
除了按需储存,我们还要及时地使用囤货,毕竟,物品的价值在于使用,单纯的囤着没有任何意义,只有使用了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最后,建议我们都学会拥有“断舍离”的理念,对于不需要的、不适合的、会给自己带来牵绊和麻烦的物品、情绪、人,都不再囤积,果断放弃。
松树爱吃各种坚果,为了确保冬天还有坚果吃,所以松树就养成了“藏匿”坚果的习惯,然而据统计,松树藏的各类坚果当中,至少有50%是它再也找不到的。这种特性被称为“松鼠症”。
“松鼠症”体现的是由于某种担心和恐惧,就会不停地去收藏一些东西以确保不时之需。这个行为最初是有明确目的,是很理性的一种行为,但是,当这个行为不断重复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针对人们喜欢“储存”的这种习惯,这些年出现了“断舍离”之类的风潮,好似储存变成了“因循守旧”的代名词。其实,“储存”从另一方面来看,是我们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一个好习惯,是让我们因为“远虑”而作出对抗“近忧”的理性选择。
这种“储存”的习惯,于我而言,就是特别需要培养的一种好习惯,我是希望自己越来越具备“松鼠症”。
1、“松鼠症”是一种确定性。
确定性对于一个人有多么大的影响呢?
我们都听说过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就是在一群小孩面前放一颗糖,告诉这些小孩如果在规定时间内不吃这块糖,那么就会得到两颗糖。实验的结果是,有的小孩就克服了诱惑,最后得到两颗糖,而有的小孩就没抵抗住诱惑,吃掉了面前的那颗糖。后来的追踪调查显示,那些能够让自己“延迟满足”不吃糖的小孩,在未来的发展综合来看都会更优秀。
然而这个实验还有另外的版本,同样是在一群小孩面前放一颗糖,告诉这些小孩如果在规定时间内不吃这块糖,那么就会得到两颗糖。然而到了规定时间后,实验人员说,忘记了刚才这么答应他们的,就是没吃掉那颗糖的小孩依旧还是一块糖。结果在接下来重复这个实验的时候,小孩竟然都选择了吃掉面前的那颗糖,不再等待规定时间到来后有可能会有的两块糖。
这个实验已经表明,确定性对于人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我们对于未来的生活是不确定的,那么就会变得“短视”。
如果具备“松鼠症”,也就为自己储存下足够多的“物资”,让自己可以确定性的应对“不确定性”的生活,那么我们就会具备更“长期”的视野。
我一直践行“每日三件事”,即每天都要学习、运动和写作,这种每日的确定性事情,让我更能应对未知的不确定性的竞争。
当然我更希望自己能有一大笔完全不用使用的资金,这会让自己在财务上具备无比的确定性。
2、“松鼠症”是一种用“远虑”来抵抗“近忧”。
我是很多年的 “月光女神”,甚至大部分时候不到月底就“光”了,过去,总是给自己找很多的借口:为什么要委屈自己?现在即使把收入的一半攒下来,一年才能攒多少钱?对于未来我充分肯定,将来收入肯定会很高,所以就不用现在过的抠巴巴。
这种没有“远虑”的短视行为,让我在很多年总是处在“破产”的“近忧”边缘,说破产都是抬高自己,因为压根都没什么“资产”,真实一点的说法就是,总是处在随时“举债度日”的边缘。
有几年我的信用卡频频被我刷爆,每个月都会为还信用卡绞尽脑汁,这种资金的“近忧”不仅消耗了自己的时间,还浪费了自己的大脑资源,当我开始意识到这种问题之后,我决绝的停掉了信用卡,并且开始尝试着做一些基本的理财。虽然近几年我的消费没有前些年那么的“畅快”,然而看着自己从“月光女神”变成了“有产阶级”,还是非常有成就感。其实,除了成就感,最重要的是没有了资金短缺这种“近忧”。
我希望自己的“松鼠症”可以更严重一点,为叵测的未来多储存一些资产,以备任何的不时之需,不再受到“近忧”的叨扰。
当然,我也希望自己能储存更多的实力、人脉资源、技能等等。
3、“松鼠症”可以链接出其他的美好。
橡树最早是生长在欧洲最南部意大利一带的植物,但现在法国、西班牙都有了,最有意思的是,不是人为把它移植过去的,而是一种自然移植的过程:是松树因为“松鼠症”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完成了这么一个壮举。
松树是很勤奋的动物,在欧洲南部的松树最喜欢吃的是橡树的种子,也就是“橡子”。在橡子成熟的时候,松树每天吃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它会把掉到地上的橡子搬到某一个隐秘的地方藏起来,因为也有一些其它动物吃橡子,比如野猪,如果松树不把橡子藏得很隐秘,可能就被别的动物吃掉了。所以,松树不停地把捡到的橡子藏到不同的地方,一般来说,它藏橡子的地方会离橡树比较远。
松树收藏橡子的目的也很简单:到了冬天没有橡子可吃的时候,它就可以去找自己藏的橡子吃。
但是,就像我们人也会遇到这样尴尬的局面:你藏了一个东西,总是害怕藏得不深,但要找的时候,又发现自己藏得“太深了”,根本就找不到了。
据统计,松树藏的橡子当中,至少有50%是它再也找不到的。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到了第二年,那些它藏起来但是没有吃的橡子发芽长出了橡树。一年又一年,橡树的生长范围不断扩展。几千年甚至上万年之后,它就离最初物种生长的地方很远了。
松树因为“松鼠症”链接出了物种迁移的美好结果,我们人类当然也可以因为“松鼠症”而链接出其它更多的美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750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