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人来说,恼是想出来的,气是比出来的,急是造出来的,病是吃出来的。”中国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告诉记者,他认识一位94岁的老人,鹤发童颜,步履矫健,看上去就像60岁出头。问他长寿秘诀,吃什么补品,做什么运动,他笑了笑说:“我只有两句话,叫做‘有说有笑,没心没肺’。”“没心没肺”指的是心胸开阔,小事糊涂。“有说有笑”指的是乐观开朗,有事不憋在心里。西方有一句谚语,叫“不烦恼,不生气,不用血压计”。可见,小心眼、爱生气是长寿的一大心理障碍。所以说,做人要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心胸宽一点。
爱唠叨的人长寿
北京曾对1000多名“抗癌明星”进行调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能活下来的原因就是心态好,一旦精神崩溃,那就全完了。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人员对9万名女性进行了8年跟踪调查,发现性格乐观的人死亡率低14%,罹患心脏病的几率低9%。挪威对2015名癌症患者的调查也发现,那些极具幽默感的人的生存率,要比那些幽默感极度贫乏的人高出70%。
研究表明,开朗的人免疫力往往比敏感者强。平日里各种不良情绪都会使你的身体发生变化。比如,生气时会出现脉搏、心跳、呼吸加快等症状;忧伤时会使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减少,食欲减退;恐惧、说谎会使中枢神经紧张,随时导致血压升高。
这是因为,人不高兴和开心时分泌的物质不同——不高兴时分泌的是肾上腺素,这是一种应激激素,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长期过量分泌,会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等;而开心时分泌的是内啡肽,它能使人心情愉悦。
不管谁家有个爱唠叨的人,都会让人叫苦不迭。但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杨金生眼里,这也是一种长寿秘诀。他认为,唠叨能调动记忆功能和语言表达功能,还能锻炼脑细胞。经常说话的人,能使口腔肌肉和咽喉得到锻炼,有利于保持耳咽管的通畅,使耳朵内外的压力保持平衡,对于耳鸣、耳聋有保健作用,说话时带动眼肌和三叉神经运动,还可防止老花眼、老年性白内障和视力减退。
开个“心疗”处方
“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心疗”。从一定程度上讲,再好的药品不如合理膳食,再好的膳食也不如拥有好心态。对此,几位专家为大家开了一副“心疗”处方。
笑是营养素。研究证实,笑能降血压;笑1分钟可以起到划船10分钟的效果;笑还能释放压力,减轻沮丧感;笑可以刺激人体分泌多巴胺,使人产生欣快感。中老年人应多与有幽默感的人接触,多看喜剧、漫画,多听相声。
“话疗”是特效药。美国白宫的保健医生曾给布什开过一个健康秘方:话疗,每星期至少与家人交流15个小时以上;夫妻之间每天至少交流两个小时,包括共进晚餐或是午餐。
朋友是“不老丹”。老人长期独处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甚至有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朋友圈广的人平均延寿7年。所以,即使是离退休的老年人,也不要总憋在家里,要努力扩大生活圈子,多和老朋友聚聚,并试着主动向素未谋面的邻居问好。
宽容是调节阀。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不可避免。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很容易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而学会宽容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淡泊是免疫剂。做到小事糊涂,大事清楚。整天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心会很累。遇事不妨潇洒、大度一点,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内心满足感,有利于延年益寿。
心胸开阔性格乐观开朗能长寿 “没心没肺”,在许多人看来不是个太好的词:大大咧咧,能吃能睡;心直口快,凡事不往心里去。可你知道吗?在专家眼里,这种活得比较粗线条的人,往往更长寿。近日,美国研究人员对700名百岁老人进行了3年跟踪研究,并揭开他们的长寿秘密:性格开朗,很少发愁,基本不发火,一辈子保持心平气和的态度。由此可见,心无愁事、脸无愁容,长寿之道不分中外。
97岁老人乐观开朗能长寿
积极的心态什么事情都不往心里去不给自己压力今年84岁高龄的国医大师陆广莘满头乌发,从相貌上看也就50岁左右,他总结自己的养生秘诀时说:“我就是个没心没肺的人,什么事情都不往心里去。”陆老笑言自己读书的时候从来不考第一名,但总是第一个交卷,因为不想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他说:“当你有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身体的免疫功能都会变好。” 上海市闸北区最长寿的107岁老人包廷琴,最大的特点就是乐观开朗。老人耳朵不好,听不见别人说话,但一见对方开口,就一定会乐呵呵点头。包廷琴的女儿透露, 老人没有“隔夜愁”,遇到烦心事,总是睡一觉起来就全消散了。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中国有将近4万名百岁老人,目前以每年2500人的速度增长,分别在海南、广西和新疆比例最高。世界卫生组织曾制定过十大准则,以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其中一项就是: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据中国老年学会调查,在百岁老人的长寿原因中,遗传基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改善占8%、气候条件占7%,其余60%则取决于老人自己。其中排在第一位的秘诀就是心态。 不烦恼,不生气,不用血压计“对现代人来说,恼是想出来的,气是比出来的,急是造出来的,病是吃出来的。”中国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告诉记者,他认识一位94岁的老人,鹤发童颜,步履矫健,看上去就像60岁出头。问他长寿秘诀,吃什么补品,做什么运动,他笑了笑说:“我只有两句话,叫做‘有说有笑,没心没肺’。”“没心没肺”指的是心胸开阔,小事糊涂。“有说有笑”指的是乐观开朗,有事不憋在心里。西方有一句谚语,叫“不烦恼,不生气,不用血压计”。可见,小心眼、爱生气是长寿的一大心理障碍。所以说,做人要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心胸宽一点。 心理学:性格不止决定命运,还可能决定你得什么病“在心理学家眼里,性格不止决定命运,还可能决定你得什么病。”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表示,就像血型分A、B、O型一样,人的性格也分为A、B、C、D四种,并和人的得病几率密切相关。 A型:性格的人争强好胜,时间观念和上进心都很强,力求占据领导者的地位,这种人压力比较大,容易紧张、激动,他们患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 C型:性格的人对人际沟通过分焦虑,总是忍气吞声,压抑情绪,这样的人最容易得癌症; D型:性格又称“忧伤人格”,最明显的表现是消极忧伤和孤独压抑,这些正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B型:而“没心没肺,有说有笑”则指的是B型性格的人,他们很满足于现状,知足常乐,生活张弛有度,没有大的情绪波动,所以这类人进入“寿星”行列的几率最高。爱唠叨的人长寿北京曾对1000多名“抗癌明星”进行调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能活下来的原因就是心态好,一旦精神崩溃,那就全完了。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人员对9万名女性进行了8年跟踪调查,发现性格乐观的人死亡率低14%,罹患心脏病的几率低9%。挪威对2015名癌症患者的调查也发现,那些极具幽默感的人的生存率,要比那些幽默感极度贫乏的人高出70%。“保持一个阳光的心态,远胜过任何好医生。它不但有益大脑皮层和神经的协调,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延缓衰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十二病区主任周玉杰教授表示,研究表明,开朗的人免疫力往往比敏感者强。平日里各种不良情绪都会使你的身体发生变化。比如,生气时会出现脉搏、心跳、呼吸加快等症状;忧伤时会使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减少,食欲减退;恐惧、说谎会使中枢神经紧张,随时导致血压升高。这是因为,人不高兴和开心时分泌的物质不同——不高兴时分泌的是肾上腺素,这是一种应激激素,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长期过量分泌,会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等;而开心时分泌的是内啡肽,它能使人心情愉悦。不管谁家有个爱唠叨的人,都会让人叫苦不迭。但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杨金生眼里,这也是一种长寿秘诀。他认为,唠叨能调动记忆功能和语言表达功能,还能锻炼脑细胞。经常说话的人,特别是老年人,能使口腔肌肉和咽喉得到锻炼,有利于保持耳咽管的通畅,使耳朵内外的压力保持平衡,对于耳鸣、耳聋有保健作用,说话时带动眼肌和三叉神经运动,还可防止老花眼、老年性白内障和视力减退。开个“心疗”处方-- 好心态“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心疗”。从一定程度上讲,再好的药品不如合理膳食,再好的膳食也不如拥有好心态。对此,几位专家为大家开了一副“心疗”处方。笑是营养素。研究证实,笑能降血压;笑1分钟可以起到划船10分钟的效果;笑还能释放压力,减轻沮丧感;笑可以刺激人体分泌多巴胺,使人产生欣快感。中老年人应多与有幽默感的人接触,多看喜剧、漫画,多听相声。“话疗”是特效药。美国白宫的保健医生曾给布什开过一个健康秘方:话疗,每星期至少与家人交流15个小时以上;夫妻之间每天至少交流两个小时,包括共进晚餐或是午餐。朋友是“不老丹”。老人长期独处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甚至有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朋友圈广的人平均延寿7年。所以,即使是离退休的老年人,也不要总憋在家里,要努力扩大生活圈子,多和老朋友聚聚,并试着主动向素未谋面的邻居问好。 宽容理解淡泊名利宽容是调节阀。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不可避免。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很容易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而学会宽容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淡泊是免疫剂。做到小事糊涂,大事清楚。整天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心会很累。遇事不妨潇洒、大度一点,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内心满足感,有利于延年益寿。▲
奶奶是老人 所以多让著点
老人家老了就会变得爱罗嗦有时候会发脾气
都说老小 越老越变的像小孩
你想想你小时候 他照顾你的时候 也没嫌你麻烦爱哭
有人在你身边唠叨是幸福
放松心态
如果你是男的 那就多做少说
老人爱唠叨,估计是他们的担心太多,担心晚辈的安全,总是在提醒人们别忘了某件事,讲过一遍后,又担心别人记不住,往往要重复好几遍,这就是唠叨.我老了以后可千万别唠叨,哈哈,切记.
有句话倚老卖老,毕竟人老了生活经验丰富,不免很多跟自己的经验有出入的就看不惯,看不惯就唠叨。还有句话,老了就不中用了,老人其实心里多少会有这种想法,所以唠叨也是变相的在刷纯在感。还有就是人老了,记性也差点,难免多次说,重复说,反复说。其实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心情。
因为他们想子孙都能过的更好,而且他们也老了,知道亲情是多么的可贵
第一:先鉴别是不是生病了
发现家中老人突然之间唠叨个没完没了,此时首先要区分这种情形究竟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比如老人突然性格改变,喜欢自言自语、说话杂乱无章、内容支离破碎、说过就忘,重者答非所问、反应迟钝等,均提示是病理性的可能,需要及时就医,因为这可能是老人家某种脑病的早期表现。它和普通唠叨的区别就是,一般老人的唠叨多是有对象的,语言虽罗嗦但有所针对并有具体的意义,而病理性的唠叨以自言自语多见。
第二:老人唠叨多是一种心理宣泄
排除了病理性原因,老人家少朋友或无所寄托时最容易唠叨,这时将生活中的琐碎事情反复说个没完没了,唠叨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宣泄,子女有时间应该听一听老人唠叨,让老人能得到心理上的宣泄和慰藉。提醒,子女在倾听中不要一味地顺着老人的意识走,而是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有时可以适当发表自己的意见,让老人感觉你很在意他。有时间尽量陪伴老人,带他去老人多的地方转转,让老人去公园打打太极拳或带他见见以往的旧同事,找同一个小区的老人下下棋、打打牌,别让老人家一个人宅在家中!
第三:学会忘记老人的唠叨
老人爱唠叨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家里人别太往心里去,也不要生气,更不能跟老人赌气,可以顺其自然,左耳进右耳出;不想听了,也可以找个借口出去转一圈,把它抛在脑后就行了。如果是在背后说你不是,传到你耳朵里呢,也不要放在心上。要懂得人进入老年期后由于大脑功能的衰退,导致高级神经活动的障碍,容易产生诸如唠叨、急躁、爱发脾气等一系列不能自控的性格变化。这种状况是老年期的生理问题,晚辈应持理解态度,多加谅解,忌针尖对麦芒地顶撞。哄老人就像哄小孩子一样要有耐心,学会这些处理技巧,唠叨就不会那么难忍受了。
第四:换个思维接受甚至享受老人唠叨
家有一老也是一宝。年轻人要学会感恩,感谢能聆听老人的教诲和关爱,这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子欲养而亲不待”才是人生的憾事!实际上,老人的每一句唠叨,可能都是对子孙的一种牵挂、一种叮咛,充满了对儿女的爱与希冀。
TIPS: 必要时带老人 做心理咨询
如果老年人爱唠叨表现为整日不休地唠叨,乱管闲事,搞得家无宁日,影响全家人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学习,那就属于心理有问题,必要时可咨询心理医生,寻求医生的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749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8种心理"偷"走···
下一篇: 男人四种约会表情吐露不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