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有一种心理疾病叫运动成瘾症(运动可治心理疾病)

佚名 2023-07-04 23:54:03

今年11月29日,南京将迎来首届国际马拉松比赛。为什么如马拉松这样的极限运动,越来越受到普通人的喜爱?甚至很多跑友说,跑马是一件让人上瘾的事情。跑步和运动会对大脑产生生物化学作用。有化学物质被释放出来,从而改变运动员的情绪。那些化学物质叫内啡肽,是大脑天然产生的镇静剂。跑步并不是获得这种感觉的唯一途径,这种感觉还可能在多数高强度或耐力运动中出现。运动是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但一旦对运动产生了心理和生理的依赖,甚至和对酒精和药物一样的上瘾,这就是“运动成瘾症”。

运动激活脑中奖赏机制

案例一:受伤后也不放弃马拉松

在2015年北京马拉松比赛过程中,当全程赛至国奥村附近时,不少参赛者已体力透支,连续出现心脏骤停、严重腹泻、高热、抽搐、意识障碍等急症,8名参赛者被120急救中心接连送到解放军306医院进行抢救,除1名轻症运动员经留观治疗后回家外,其余7名重症患者被收住院进行抢救治疗。经过抢救后伤员均已基本脱离危险。

而7名伤者没有一个说以后不跑了,甚至一位伤员劝医生下次也参加马拉松赛跑,若医生跑不动他用绳拽着医生跑。

案例二:打雷下雨,感冒发烧也要跑

李先生每天都要坚持跑步5到8公里,风雨无阻。如果哪天没跑步,就会坐卧不宁,心情郁闷。有一次感冒了,医生让他在家休息,不要在外淋雨吹风。可是即便是外面打雷下雨,他还发着低烧,还要出门跑步,为此妻子跟他争吵翻脸,老人也劝他,但是他就是不听,病情反反复复折腾了很久。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那么多人喜爱极限运动呢?

研究发现,脑中存在着一个奖赏系统(RewardMechanism)。每当我们从事了某种有利于生存及繁衍的活动,奖赏系统就会激活,通过多巴胺、内啡肽等神经递质产生欣快感。这是一种学习机制,促使我们学会多做那些有利于物种存续的事情。运动能刺激肾上腺素分泌使人兴奋;可以促进在人体内扮演着愉快信使角色的内啡肽产生。

提起内啡肽可能有些人会陌生,但要是说起吗啡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联想起麻醉剂、毒品等。其实内啡肽的作用和吗啡有些相似,只不过吗啡是人工提炼而成,多用于医学阵痛麻醉等使用。而内啡肽则是人体脑下垂分泌的一种物质。

内啡肽被称为“快乐激素”或者“年轻激素”,在内腓肽的激发下,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不快。

从心理的层面,也可以来解释,为什么中产阶级人群,更爱跑马拉松或者登山这样的极限运动。那就是极限运动给了他们很强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和做企业的满足感非常相似,甚至和人在整个职业生涯的满足感非常相似。

高强度运动让人分泌快乐激素

这里有人又要问了,为什么我跑步的时候只感觉累,完全感受不到快乐呢?

当进行长时间、连续、高强度的运动,直到把肌肉内的糖原用尽,只剩下氧气,脑下垂体便会分泌这种物质。比如,一些剧烈的运动,如跑步、游泳、登山、羽毛球等进行30分钟以上,人体分泌此种物质可使人消除疲倦,并伴随有种轻飘飘的快感。

所以一些长跑者形容说,当进入了此状态后,可“摒除杂念”,完全“沉浸”于运动当中,这种感觉也可使人上瘾。另外,在高强度的运动过后,大汗淋漓,很享受运动后那种舒服、放松的感觉,经常参与长跑的人称之为“跑步高潮”。

然而,并不是每次进行长跑或高强度的运动都可以获得此快感,精神紧张、运动强度不够、太过于激烈等,都无法享受到这种快感。

有些运动迷一旦停下就会焦躁

有一种运动成瘾症(ExerciseAddiction),也叫运动强迫症,它是指人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产生了心理、生理依赖。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热爱运动的人都是“成瘾症”,绝大部分喜爱运动的人,是能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而成瘾的人反而会受到锻炼行为的控制。

科学家发现,有一部分运动迷如果非常频繁地锻炼身体,一旦停下来,就会出现沮丧消沉、睡眠质量不高和焦虑不安等症状。对他们来说,锻炼成了强制性的任务,只要不锻炼就会有愧疚感,而且情绪低落,焦躁易怒。锻炼的重要性超过了家庭、工作以及和朋友的交往,他们觉得工作、学习,甚至跟朋友约会都占用了锻炼的时间,于是不惜旷课旷工去锻炼身体。

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便在身体有伤病或者很累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意停止锻炼,对朋友和家人的劝告置之不理。

另外,有这些戒断症状的人也会被诊断为“运动成瘾”。有一部分消极的运动成瘾发展到高峰就是运动依赖性,就像对酒精、药物和赌博成瘾一样,会让锻炼者对身体活动产生精神依赖并难以摆脱。

有以下几个表现,需要引起注意:

运动形式单一,导致每天身体活动形成固定的时间表。比如有的人喜欢每天在同一时间跑步,于是形成习惯后,不管身体状态如何都要坚持。

为了保证运动,渐渐把锻炼放在了优先于其他事务的突出地位,把其余的生活搞得一团乱。

锻炼者逐渐对大运动量承受能力的增加,更加导致反复运动的循环。这很容易出现在健美锻炼中,由于长时间机械化的锻炼,出现生理依赖。

有规律的运动一旦停止,则出现心境状态紊乱的信号;而一旦恢复运动,紊乱现象减轻或消失,出现“恶性循环”。

他们仅对运动感兴趣,选择独自锻炼,并深信坚持运动会带来某种提高。

如何克服“运动成瘾”

过量运动不仅让精神紧张、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还增加了运动受伤的机会,如骨骼和关节损伤,肌肉、肌腱或者韧带拉伤等。

避免运动成瘾,应该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来调整。首先不要对通过运动改变身材抱过高的要求,然后在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一个合理的健身计划;运动的时候要适可而止,觉得累了或者受伤了就应停止运动;不要天天运动,要做到有张有弛。

运动成瘾,也能克服,不过需要一段时间。

第一,要去选择多种形式的运动,不要过分依赖一种形式;第二,选择的运动项目最好带有一些技术和难度,需要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第三,选择的项目最好具有竞争性,并且需要与别人合作才能完成;第四,要努力培养对其他活动的兴趣。

普通人“跑马”前一定要体检

长跑运动员在跑步前都需要一系列的医学检查,如饮食起居、体重、运动量增加强度等,以保证运动中的安全性。而普通群众在参加马拉松运动时,更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检。

每年都会出现在马拉松比赛现场猝死的悲剧,如果平时不怎么运动,身体没有充分准备好,就别报名参加如此剧烈的运动。如果已经报名参加了,那么最好在比赛前去医院,让医生为您做个全面的筛查评估。这种筛查包括询问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尤其要重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检查,排除心血管异常的潜在疾患。

另外,在跑步中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头痛、异常心律、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情况,可能是运动性猝死的先兆症状,须及时排查。所以,如果在跑步中感觉身体不适,就马上停下来,千万别硬撑着。

运动可治心理疾病

运动可治心理疾病

近来有研究显示,运动可治心理疾病,那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就随我去看看吧。

得了心理疾病,要尽快看心理医生,及时获得心理疏导或者药物治疗。此外,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美国专门研究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关系的心理医生康诺说:运动是情绪的氧化剂,你不需要马拉松,也不需要跑万米长跑,只要参加一项能加快心跳和呼吸频率的有氧运动,坚持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你就可以获得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许多好处。

有心理疾病的人会短寿

感情与家庭的变故、超负荷的学习或工作压力、激烈的竞争、对网络的依赖心理、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过分溺爱独生子女、老年人缺乏精神关爱、投资受损后无法承受、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等等,都会引发心理问题,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了心理疾病。这几年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在逐渐增加。心理疾病也是一种严重影响健康的疾病,英国的一项长达8年的研究证明,得过心理疾病的人寿命要短于心理健康的人。

该研究对1994?2004年间参与过英格兰健康调查的6.8万多名35岁以上人士的健康数据进行了长达8年的跟踪分析,是目前就此类问题进行的规模最大、数据最详尽的一次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得过心理疾病的人寿命要短于心理健康的人。同时,研究发现,即便是轻微的心理疾病症状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患病概率,从而抬高死亡风险。该成果凸显了早期干预和及时治疗对于心理疾病患者的重要性。

运动减轻不良情绪

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无论是谁都免不了有情绪低落、心情烦躁的时候。这种时候该怎么办呢。专家告诉我们,情绪低落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出去运动一会儿,你的心情就会轻松起来。

事实上,很多人都有过运动后心情舒畅的体验。这是因为,当运动量超过一定量时,身体内会产生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感,让你一扫郁闷的心情,感觉愉快。所以,内啡肽也被称之为?快感荷尔蒙?或者?年轻荷尔蒙?,意味着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保持年轻快乐的状态。这种效应还能影响到性格,能使人们对精神紧张和来自各方面有害刺激的忍受力加强。

其次,运动其实也是一种发泄方式。你在运动的时候,不良的情绪可以借由运动这个方式得以发泄。运动能分散注意力,在你情绪低落时转移焦点,避免过度专注于目前的烦恼及衍生的不适。

起到这种缓解效果的运动包括较长时间健步走,跑步,游泳,滑雪,长距离划船,骑车,举重,爬山或球类运动(例如篮球,足球)等。

运动消除精神疲劳

德国医生的研究发现,运动可以消除精神疲劳。医学院的学生在进行了连续4个多小时的紧张学习和操作后,精神疲劳状态可想而知。这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采用听音乐来放松;另一部分人进行了简单的体育运动:左右转腰(30秒)、直腿弯腰(30秒)、蹲下起立(30秒)、左右旋臂(30秒)、踱步(60秒)、前(后)滚翻(60秒)。运动后他们的平均心率可增加至136~156次/分。再次测试发现,即使是这样简单的运动4-5分钟的时间,他们的精神疲劳状态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思维敏捷程度明显提高。而且,运动获得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坐在那里听音乐!

所以,一旦你进行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出现精神疲劳的时候,请你进行一些适当的体育运动,就可以缓解精神疲劳,提高机体的意识或思维能力,使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如果没有场地或者条件,你只需要像上面我们介绍的那样,做一点办公室操,转转腰、踢踢腿、挥挥臂、蹲下起立、爬爬楼梯,让你的心脏跳快些、让你的呼吸喘起来,5-10分钟后,你又会恢复敏锐的思维状态。

运动强化注意力和记忆力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能帮助他们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美国的科学家对9岁孩子的脑电图进行研究,了解其大脑活动情况。测试结果显示,刚参加完体育活动后,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会更加集中注意力,答案也更准确,而且问题越难,答案的准确率提高越多。脑电图还表明,刚参加完体育活动的孩子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不容易受噪声等因素的影响。事实上,孩子们只要参加体育课、课间活动以及放学后的体育运动,就都可以取得这样的`效果。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老人每周锻炼4小时,可以提高记忆力。科学家对一组有轻微记忆问题的70岁左右的老年人进行了研究。这些老人中,一部分人在健身教练指导下,每天接受1小时高强度运动,每周4天,持续6个月。另一部分人只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结果发现,接受高强度运动的老人(特别是老年妇女)记忆力明显得到改善。如果从中年就开始参加快走、有氧健身、瑜伽、力量训练或游泳的老年人,发生记忆问题的几率下降了39%。到老年时还坚持锻炼的人,记忆衰退危险减少1/3。

运动缓解失眠之痛

?睡不着觉?如今已经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据报道,全世界约有10%-23%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障碍。国内报道青年学生有失眠症状的为16.6%。日益紧张的生活及竞争环境诱发各种身心疾病,如失眠、神经衰弱等。失眠了,你该怎么办?吃安眠药吗?其实,运动也能够起到缓解失眠的作用。

研究人员让一部分失眠的大学生服用安定片;另一部分人进行体育锻炼。每次锻炼30-60分钟,每周3~5次。主要进行五禽戏等,此外根据个人的喜好再做一些类似于步行、慢跑、球类活动、徒手体操、太极拳之类的辅助运动。运动的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49-166次。结果发现,体育运动治疗失眠有效率达到94%,与服用安定片(5 mg/次,3次/天)的效果一样。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中三分之二的人痊愈或者睡眠时间接近正常。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运动可帮助老年人入睡以及维持睡眠,早上步行1小时对于缓解失眠症状效果惊人。要注意的是,为治疗失眠而运动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通常早晨进行适量的运动更容易缓解失眠,而傍晚运动相对来说更不容易入睡,而且晚上运动量愈大,越不容易入睡。

运动有助于治疗抑郁症

这几年我们时常会听到我们熟悉的某位名人得了抑郁症:崔永元、张国荣、崔真实似乎越是高地位、高智商群体,抑郁症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得了这种病除了要勇敢面对,积极求医以外,参加体育运动,已经成为抑郁症的必选疗法。特别是那些轻度抑郁症的人,进行体育运动,将会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我们熟悉的主持人崔永元的抑郁症痊愈了,人们都想知道,他是怎么治愈的?崔永元表示:和队友重走长征路,抑郁症好转了许多。原来,得了抑郁症后,崔永元离开?实话实说?栏目,除了积极看病药物治疗以外,他组织了20多名队员重走长征路。在8个月的时间里走过了9个省份,共行程6100多公里。?今天我走了5公里,明天争取走10公里!我现在每天晚上不用吃安眠药就睡得特香!躺下就能睡着,饭量也大了,高兴死了!睡不着的都应该出来走走!?崔永元说。如果知道崔永元由于抑郁症的原因,曾经长期严重失眠,那么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了。回到北京的崔永元,对徒步行走依旧热情不减,有一天,他从家走到中央电视台,又绕着中华世纪坛走了两圈,?算了算大概有15公里的距离?。国外有研究说,较轻度抑郁病人不吃药,代之以每天走路,10个月后比那些靠服用抑郁药进行治疗的病人病情大为减轻。

如果你有家人或者朋友患了抑郁症,那请你赶紧行动起来,陪着他坚持每天走路,既享受了自然、锻炼了身体,又治疗了疾病,何乐而不为呢?

;

快别秀肌肉自拍了,为什么说锻炼太多可能也是一种病?

这些人有着极其整齐划一的行为模式——去健身房必发朋友圈;热爱秀肌肉以及健身前后对比图;爱发“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今天奋不顾身努力的自己”之类的心灵鸡汤;鸡汤配图就算不是肌肉,也一定是家里瓶瓶罐罐的补剂蛋白粉特写,或是疯狂有氧两小时之后跑步机电子屏幕上的数据。面对他们的毅力、执着、崇高追求和结实的肌肉,你五体投地,什么都不敢多说只能默默送上一个心服口服的赞。

关于“健身成瘾可能是病”这个话题,华裔科学家Jonathan L. Chang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做了相关研究,只不过当时研究的主要是跑步这项运动。在这篇研究跑步成瘾和神经性厌食症的论文[1]中,Chang指出,那些对跑步上瘾的人——不是一般的跑步小能手,是那种拿跑步当义务,一天不跑就要死不活的跑步狂魔们——和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有着相似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他们同样追求完美,容易抑郁,只不过程度可能更浅一些罢了。

“锻炼成瘾可以占据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这样的人身体受了伤,脑子却还成天想着锻炼。但是由于我们的文化很重视身体活动,使得这个问题很容易受到忽视。”弗赖穆斯如是说。

2015年,两个美国人写了一本书,名叫《锻炼成瘾的真相:了解以瘦为美的黑暗面》,这个书名简直就是要告诉你,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作者凯瑟琳·施赖伯(Katherine Schreiber)和杰克森维尔大学(Jacksonville University)的运动机能学教授希瑟·奥桑布拉(Heather Hausenblas)在书里提到,对锻炼成瘾者来说,他们的身体活动既是一种应对机制,又是一种强迫行为。不锻炼,毋宁死!一天不去健身房就活不下去!平常人在锻炼之后,身体和精神都会变得好一些,而对锻炼成瘾者来说,这个愉悦的感受要比普通人高出许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749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