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心病”,高压、忙碌的现代生活正是主要根源,尤其一些有别于传统心理疾病的新型“心病”,正大肆在人群中蔓延。
拖延症。明明知道自己要做某事却死活不想干,今天的活非得拖到明天,甚至不到火烧眉毛绝不动手……你是否也是个“拖延症”患者,每次下定决心要改却屡屡失败?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里博士提出,拖延主要有3种类型:找刺激型、逃避型和优柔寡断型。虽然拖延不算病,但严重时带来的内疚感、自卑感和生活的无序感,会让人异常焦虑。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中心主任西英俊建议,一是可以把任务分成具体且较易实施的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奖励自己一点时间放松;二是要学会消除干扰,将一切影响效率的因素都赶走,比如关闭手机网络、找个安静的房间等。
选择恐惧症。计划经济时代,可供我们选择的东西很少,而现在,每样东西都有好多不同的品牌,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美国一项调查显示,人每天要做70个选择,不少人在选择面前瞻前顾后,纠结不已。
武警总医院心理科主任许建阳解释说,选择困难症的背后,可能是种不自信或逃避责任的心理。事实上,正如国外谚语所说:“有选择权的人是最富有的人”。许建阳建议,在面对选择时,应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通过对比优劣帮助下决心。
另外,要增强自我安全感,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不必事事追求完美。
强迫症。“明知道自己不停在做的事或在想的问题毫无意义,却无论如何也停不下来,而且越想抵制便越紧张、痛苦。”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督导王国荣说,这就是典型的强迫症,严重时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学会减弱强迫思维至关重要。美国精神病学会给出了一个“15分钟法则”:当出现强迫想法后,努力将强迫行为的发生推迟至少15分钟。以洗手为例,当你又想洗手时,不妨先问自己:“且慢,我真的需要洗手吗”,过5分钟后,再告诉自己“我没有立刻去洗手,好像手也没那么脏”,再过5分钟后,告诉自己“这是强迫症在作祟”,最后5分钟可以试着转移注意力。
手机依赖症。很多人手机不离身,没带就会有各种不适;聚会时总会下意识地不停翻看手机……手机逐渐“绑架”了我们的生活。有研究发现,美国人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平均在5小时以上。《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则发现,71.8%的受访者认为手机依赖现象很普遍。
西英俊表示,严重的依赖可能转化成强迫症、焦虑症。对此,日本有关专家介绍了3个远离手机依赖症的小诀窍:一是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如外出别带手机充电器;二是关掉手机信息通知功能;三是设置复杂密码,能让人感觉解锁麻烦。
网购成瘾症。网络购物省时省力,但也导致一些人一网购,就埋没在无数个相关产品链接中。王国荣认为,网络购物之所以会上瘾,主要与网络购物空间的极大极丰富,能为一些精神空虚者提供精神“托养所”;购物能带来极大的满足感,缓解压力,提高人的自信等因素有关。
要想戒这种“瘾”,首先要充实现实中的生活,多创造一些不一样的经历;其次,可以利用一些节点,如喝水、上厕所、打电话等,强迫自己关掉网购网页,离开电脑;再次,看到让你动心的东西时,先考虑几天,如果非买不可再付钱。
晚睡症。“越夜越兴奋。对于早睡觉这件事情我实在是无能为力。”这句话代表了晚睡族的心声。
西英俊说,“晚睡症”不是疾病,却可能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从心理学角度讲,晚睡族往往白天压力较大,首先应学会循序渐进调整生活状态。把每天的工作生活仔细规划逐样完成,然后在睡前“清空”大脑,争取每周提前半小时上床,同时仔细感受早睡带来的充沛精力;其次,增加与外界的交流,给压力一个恰当的宣泄出口。
焦虑症。一项调查显示,34.0%的受访者经常产生焦虑情绪,62.9%的人偶尔焦虑,只有0.8%的人从来没有焦虑过。分析说,焦虑是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会积累也会消退,是人们面临困难、挑战甚至危险等不确定因素时,内心产生的一种莫名不安、紧张的感觉。
异常焦虑时,我们不妨学会分散注意力,深呼吸几分钟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此外,美国《赫芬顿邮报》最新载文,建议多吃肥鱼、菊花茶、鸡蛋、酸奶、绿茶这5种“最缓解焦虑的食物”。
初老症。年纪轻轻就对新鲜事物失去兴趣,心态消极,不想奋斗,这种心理年龄远大于实际年龄的现象,被称为“初老症”。
在王国荣看来,“初老症”的形成与社会压力太大,年轻人心理承受能力变弱,想要逃避的心里有关。事实上,人活着,就必然要承担责任,要克服困难,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心因性疼痛指的是没有器质性病变的、由心理因素导致的慢性疼痛感受。在第11届德国心理治疗医学协会年会上,有人提出,在现代社会里经常感到疼痛不适的人当中,约有30%-50%是由于承受过大的精神压力所致,而并没有躯体器质性病变。
精神压力导致的身体疼痛表现也是多样的,常见的有心因性头痛、心因性腹痛、心因性肌肉痛等。
心因性头痛,来访者自己感受到头疼欲裂,可是去医院检查却毫无问题,常常被诊断为神经官能症。因为没有可以看到的表面症状,心因性头痛者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人相信你真的头痛,甚至会有些人说是装的,因此带来更多的负面感受。
心因性腹痛也十分常见,在重要考试之前,厕所里总是人满为患可以说明一切,而这种情况会在压力减轻后消失。
心因性肌肉痛会让人有容易疲劳的感觉,现代人基本上都有各种不同的疼痛的感觉,因而在没有进行什么体力劳动时感受到身体的疲乏困倦。
疼痛之所以与心理密切相关是因为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主观体验,是来访者自己高度个体化的经验。疼痛不像心率和血压一样有一个标准化的仪器可测量,它不能被其他人确证。
疼痛既是一种生理感觉,又是一种就这一感觉的情感反应,正因为如此,目前的定义已经把疼痛体验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摆在首位,它更多被视为一种心理事件,而不仅仅是躯体事件。
情绪能明显影响疼痛的感受,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恐惧、焦虑、失望、不耐烦,可使疼痛阈值降低;而愉快、兴奋、有信心,可使疼痛阈值提高。
情绪不但可以影响疼痛的强度,有些不良情绪本身可以就会引起疼痛,尤其是焦虑和抑郁。因此,当我们见到面对重大考试而发生的各种疼痛感受的学生时,就更能理解他们了。
疼痛虽然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但它是人体损伤的一种信号,它告诉人们机体正受到伤害,因而是一种有益的警告,具有保护性的积极意义。完全无痛感的人同时也很危险,因为感受不到疼痛会导致失血过多而休克甚至死亡。
心因性疼痛往往是在早期的时候有受益的情形而被强化、固着下来的。比如不被重视的孩子,因为腹痛而受到了关注甚至很好的照顾,潜意识中就把疼痛当成了一种获得关注的手段。
从心理角度来说,心因性疼痛患者的心理问题往往处在被压抑的状态下,没有“浮出” 意识层面。这种压抑有多种原因:可能是因为创伤的经历过于痛苦而不愿想起,也有可能是下意识地觉得心理问题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而生理上的疾病和疼痛则更易被接纳同情,因此导致了心理问题的“躯体化”。换言之,诉说的是躯体症状,表达的则是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
目前,在心因性疼痛治疗过程中,常常治疗困难、疗效不佳。这是因为大多数就诊于综合医院的疼痛患者不愿意认识到自身问题和社会心理应激之间的关系,从而拒绝任何心理治疗。他们寻求依赖性的医患关系,问题长时间的存在进而一直需要医生的帮助、寻求治疗,在这里患者对于自己的非躯体疾病,要求的却是躯体治疗。
当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有不明原因的疼痛时,首先要做的仍然是去综合医院排除器质性病变,不要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如果确定是心因性疼痛,就要接纳他的所有感受,承认他真的能够感受到疼痛,承认他的体验。
试着帮助疼痛者学习放松。可以从操作性放松练习开始,比如握紧拳头,然后松开,体验手部肌肉放松的感觉。身体的各部分肌肉都可以练习收紧和放松,这样实实在在的体验有助于缓解疼痛。
还可以学习想象式放松,有人觉得在松软的草地上晒太阳更加放松,有的人却喜欢海边的沙滩,用一定的引导语引导疼痛者想象放松的情境,也可以达到放松的目的。
此外,芳香疗法,冥想练习等等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心病需要心药医,坦然面对,不讳疾忌医,就能早日摆脱病痛的折磨。
祝你健康!
佛说的一点都不假,确实如此啊!!!!!!!!!!!!!!!!!!!
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视频,名叫《圣贤教育改变命运》,这是一个大型公益纪录片,里面是几十个当代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亲身讲述各自充满血和泪的人生苦难以及是怎样摆脱这些苦难、获得幸福的经历,看后触目惊心,又觉得很亲切,因为他们的那些遭遇也是我们曾经经历、正在经历或者即将面临的经历,其中详细地讲述了我们人生苦难的根源以及如何摆脱这些苦难从而获得幸福,有理论、有方法、有实例,我觉得受益良多,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你看了觉得受用,也多多地介绍给身边的亲戚朋友,让他们也能摆脱或者避免人生苦难、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网止请见附件
。
它的简介如下:
这是所有中国人一定要看的公益教育纪录片! 让我们能够学到和得到:父母如何安康,子女如何教育,夫妇如何美满,家庭如何和睦,灾祸如何化解,身心
如何健康,事业如何兴旺及命运如何改变!希望您能将此片推荐给更多的朋友和亲人!强烈建议有钱但觉得不幸福的人们、没钱而羡慕奢华的人们、准备离婚
的人们、已管不了孩子的人们、吃喝玩乐放纵享受的人们、病苦缠身的人们、找情人的人们、混迹黑社会的人们、不会做父母的人们、不会做夫妻的人们、放
纵男女欲望的人们、赚钱不要命的人们、想自杀的人们、借钱消费的人们、崇洋媚外不想做中国人的人们、不孝父母的人们、贪污受贿坑人骗人的人们、从事
色 情行业的人们、不会做女人的人们、影视界的人们、心怀怨恨的人们、不知感恩的人们…每天都看看这套节目,认真改过,我们坚信你的命运一定会改变,一定会幸福美满!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xinli/748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