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怎样治疗恐惧症,恐惧症的病因有哪些(如何治疗恐惧症?)

佚名 2023-07-04 15:22:06

一、治疗恐惧症的方法

(一)药物治疗

严格地说,并无一种能够真正消除恐惧情绪的药物,但药物可控制焦虑和惊恐发作,有利于行为治疗的进行。

1.抗焦虑药

苯二氨卓类药物,对减轻焦虑症状有益,临床上常用的有佳乐定,0.4~0.8mg/次,3次/天。氯硝西泮0.5—3mg/天。

2.抗抑郁药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用于治疗社交恐惧症有良好的效果,三环类抗抑郁剂丙米嗪、氯丙米嗪不但有抗抑郁作用,且具有抗恐怖作用,常用剂量丙米嗪25~75 mg/次,3次/天,宜从小剂量加起,两周内加到治疗量。选择性5一羟色胺回吸收抑制剂,氟伏沙明(150mg/天)舍曲林(50~200mg/天)、氟西汀(20一60mg/天)均对社交恐惧症有效。合并抑郁症、惊恐障碍、强迫障碍的病例也可选用。

3.β受体阻滞剂

以心得安为代表的β受体阻滞剂对恐惧症的躯体症状效果较好,能减轻或解除植物神经症状,降低警醒水平,常用剂量,心得安10~20 mg/次。3次/天。在上台表演或讲演前0.5~2小时口服心得安20mg,可减轻心悸、震颤、因害怕而发抖等反应。对广泛社交恐惧症通常效果不佳。

4.丁螺环酮

对社交恐惧症合并焦虑者可选用,5 mg/次,3次/天。

(二)认知行为疗法

1.行为治疗的三个原则

(1 )自愿:医生应该事先向病人作必要的介绍和解释,把行为治疗的方法和可能达到的目标以及一些重要注意事项向病人作如实说明。医生的谈话带有鼓励性,但切不可盲过其实。治疗必须出于病人自愿,否则,治疗不会有效,并且容易半途而废,病人接受治疗应是基于深思熟虑所作出的抉择。

(2)主动:一般药物治疗只要病人愿意服药也就行了,但行为治疗要求病人发挥主动性,病人不只是治疗的被动接受者,他还应该是积极参与者。病人越主动,行为治疗的效果就越好。

(3)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行为治疗是一种有计划的自我训练,当然,计划是基于科学实验和心理学原理的。循序渐进很重要,操之过急会造成挫折感,伤害病人的信心,停滞不前则不能消除症状,而倒退意味着失败。经过与治疗者商讨和认可的计划必须执行,每天按规定的表格做记录,定期用量表进行评定,都是必要的。在实施行为治疗的同时,医生应重视与病人的人际关系,能做到互相理解,甚至共同商量一些治疗以外的事情(如病人的家庭生活或工作方面的问题),治疗效果会更好。家属对病人采取同情、支持和鼓励的态度,而不是指责或轻视,也很重要。有时,对病人本人的行为治疗可以与家庭治疗相结合,这对提高和巩固疗效会起很大的作用。

二、导致恐惧症的因素是哪些

1.遗传因素

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出现恐怖症同病的现象多一些,提示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但也有对恐怖症的家系研究并未发现双生子同病率增加。因此尚无明确证据表明遗传在该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2.素质因素

一般有的人性格会有一些害羞,胆小,这类人人群最容易患有恐惧症。

3.心理社会因素

在发病中常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如某人遇到车祸,就对乘车产生恐惧。可能是在焦虑的背景上恰巧出现了某一情境,或在某一情景中发生急性焦虑而对之发生恐惧,并固定下来成为恐怖对象。对特殊物体的恐怖可能与父母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及亲身经历(如被狗咬过而怕狗)等有关。心理动力学派认为恐怖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突的象征作用和置换作用的结果。条件反射和学习理论在该症发生中的作用是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4.生理机制因素

从生理机制方面看,紧张心情和情绪波动之所以能起干扰作用,是大脑皮质上的神经活动过程产生了负诱导,引起了抑制,因而妨碍了“回忆”。原来人脑的活动有一种称为“相互诱导”的规律。当大脑皮质的一个区域里产生出一个兴奋中心后就会引起(或加强)其他区域的抑制状态(负诱导),“怯场”现象正是大脑皮质神经活动过程“相互诱导”规律的表现。

三、恐惧症的表现

1.社交恐怖症

主要是在社交场合下几乎不可控制地诱发即刻的焦虑发作,并对社交性场景持久地、明显地害怕和回避。具体表现为患者害怕在有人的场合或被人注意的场合出现表情尴尬、发抖,脸红、出汗或行为笨拙、手足无措,怕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回避诱发焦虑的社交场景,不敢在餐馆与别人对坐吃饭,害怕与人近距离相处,尤其回避与别人谈话。赤面恐怖是较常见的一种,患者只要在公共场合就感到害羞脸红、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有的患者害怕看别人的眼睛,怕跟别人的视线相遇,称为对视恐怖。

2.特定的恐怖症

特定的恐怖症是对某一特定物体或高度特定的情境强烈的、不合理的害怕或厌恶。儿童时期多发。典型的特定恐怖是害怕动物(如蜘蛛、蛇)、自然环境(如风暴)、血、注射或高度特定的情境(如高处、密闭空间、飞行)。患者会因此而产生回避行为。

3、对视恐惧症。

有病人诉说对视时心情慌乱,脑子一片空白,说不出话,目光不能集中,感觉对方的目光流露出疑惑、生气、反感或仇视的意思。

4.场所恐怖症

不仅害怕开放的空间,而且担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难以很快离去,或无法求援而感到焦虑。场所恐怖性情境的关键特征一是没有即刻可用的出口,因此患者常回避这些情境,或需要家人、亲友陪同。

幽闭恐惧症。患者总是担心在此场所中,会昏倒、发作某种病症、失去控制,而又无法逃离现场。总是担心在此场所中,会昏倒、发作某种病症、失去控制,而又无法逃离现场。

四、恐惧症心理治疗方法

第一步、首先要个人树立自信,很多社交紧张者就是因为不悦纳自己、对自己不自信造成的,所以,要改变首先就得在心里接受和悦纳自己,树立起对自我的信心。 对于另外一些场景与物品恐惧症的患者,可以先采取回避恐惧对象后逐渐去改善调节心理逐渐适应的办法。

第二步、利用周围环境进行心理暗示并重建信心。当令人紧张害怕的物品与环境在患者思维中出现时,患者要及时反馈给可以帮助重建信心的人。(如亲属、朋友、医生、甚至不是很熟悉的人都可以)

第三步、给予患者重建信心的人要牢记几点,首先要努力证明令患者紧张与害怕的事物并不值得患者担心与害怕,并且可以通过例子说明这个事物是无害的,并逐渐去做以开导,切不可失去耐心或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

第四步、制造适当的、可控制的机会与方式让患者逐渐去循序渐进的适应所担心与紧张的事物。例如可以事前不告知患者在可控制的情况下去逐渐接触。并且让患者最信任的人与之共同参与适应与接触的过程,这样对患者的恐惧症心理重建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五步、在满足以上四点并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可以尝试着让患者去接触所担心或紧张的事物。但一定要注意接触过后要给予心理辅导与鼓励,这样患者的信心才不会产生“恐惧堆积”的效应从而影响心理治疗的效果。

如何治疗恐惧症?

社恐是社交恐惧症的简称,是神经症的一种类型。日常生活中一些性格内向的人往往自觉或被他人认为是社恐,但其实并未达到社恐的程度,此类人群可以通过多与他人交流,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直视对方双眼,不要回避,或者通过参加群体活动、报名演讲比赛等,锻炼在人群面前流畅说话的能力,以此来治愈所谓的社恐。而对于明确患有社恐的患者,比如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出现害羞、局促不安、紧张等情绪,可以在医生帮助下进行以下系统治疗,以达到治愈目的。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行为治疗:
1、系统脱敏疗法:让患者逐步暴露在让其恐惧的社交环境中,放松适应,以达到消除恐惧的目的;

2、满灌疗法:也称暴露疗法、冲击疗法,是通过一次性的强烈的恐惧刺激,如让患者面对他们害怕的情况,适当地使焦虑反应持续一段时间,来逐渐消除患者的对于社交的恐惧心理;

3、认知重建:是通过患者与医生交流负面情绪,在医生引导下,消除对恐惧的错误认识,来达到治愈社恐的目的;

4、放松训练: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放松肌肉来达到放松神经的目的,对社恐的治疗起辅助作用,如患者采取舒适体位,放松全身肌肉,同时做深呼吸等;

5、社交技能训练:通过社交过程的模拟,来帮助患者逐步克服社恐心理,学会适当社交技巧,减轻社交场合的焦虑。

二、药物治疗:
临床中常用的药物有氯硝西泮、舍曲林等,能起到抗焦虑的作用,但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需要在咨询医生后服用。

三、其它治疗:
比如松弛疗法、动力性心理治疗、冥想等也可以起到治疗作用,帮助患者治愈社恐。

此外,社恐患者日常生活也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平稳的心情,有助于缓解疾病症状。饮食上建议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以及含咖啡因的食物等。

什么是恐惧症,怎样治疗?

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的东西,有的人怕蛇,有的人怕蜘蛛,有的人恐高,有的人害怕坐飞机,有的人害怕坐电梯……这些人往往会被嘲笑为“胆小鬼”,其实,过分的害羞和胆小很可能是一种病——恐惧症。最近,南京脑科医院用虚拟现实辅助心理治疗,让患者穿戴上VR设备之后,进入“高度还原”的恐怖环境当中,通过直面恐惧,来治疗恐惧。怕高的你,敢来挑战吗? 通讯员 徐晓蓉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于丹丹

恐惧症挺麻烦

一坐上高铁,他就呼吸困难心跳加速

“如果对某种特定的对象或处境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并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就是恐惧症,也叫做恐怖症。”南京脑科医院心境障碍科副主任王纯告诉记者,国外有研究,各类恐惧症的人群占到1%到10%,最常见的就是恐高、晕血,王纯说,临床上,还遇到过恐鸟、恐水的患者。

有一部分恐惧可以通过回避的方式来克服,比如恐高,可以不住高楼;怕蛇,就不要去野外。但是有一部分恐惧,却会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如幽闭恐惧,患者表现出恐惧封闭的空间。害怕坐飞机、坐高铁、坐电梯等,这对生活就会带来不小的麻烦。

王纯医生回忆,有一名40岁的患者,特别害怕坐飞机和坐高铁,后来发展到坐汽车都害怕,“有一次他想鼓起勇气坐上车,就在车门关上的那一刹那,突然感到心跳加速、呼吸困难,赶紧吃下镇静的药物。”由于不能乘坐交通工具,他从来没有长途旅行过,夏天再热,也只能骑着电动车到处跑。

王纯医生说,恐惧症的病因至今还不清楚,可能和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也有很多人和后天的创伤经历有关。

怎么治疗?

VR技术高度还原,怕什么就给他来什么

专家说,恐惧症药物治疗方法非常有限,克服恐惧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直接面对它。

“那些逃避恐惧场景的做法,表面上可以使你免于惊恐,但其实是在加重你的恐惧症。”王纯医生告诉记者,“现实生活脱敏法”或者“暴露疗法”,是治疗恐惧症的有效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暴露在恐怖场景中,逐渐降低人对恐惧的敏感程度,但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

“比如,对那名害怕坐飞机和高铁的患者来说,其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由专业心理治疗师去陪他坐一次飞机或高铁。但国内目前专业心理治疗师比较稀缺,很难提供这种‘一对一’的治疗。”王纯说,所以目前,大部分的治疗师所能做的事情就是,让患者想象身处在治疗师描述的场景中。

不过近年来,虚拟现实(VR)技术出现,可以“高度还原”这些令人胆战心惊的场景。

美国较早开展过基于VR的暴露治疗,比如你害怕看牙,戴上VR眼镜,你就会感觉自己是那个躺在牙科椅上的患者,而牙医正拿着电钻靠近你,甚至你能够听到电钻转动的声音。

新技术展望

今后这种技术可能用于抑郁症等治疗

记者了解到,南京脑科医院已经在国内率先引进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心理中心开发的 STEPVR 虚拟现实系统,在国内首先开发了VR辅助的认知行为治疗系统,并结合生物反馈技术(BF)用于各种恐惧症患者的治疗。

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医院主要用于恐高症、各种幽闭恐惧症、交通工具恐惧症患者的治疗,这套系统可模拟飞机、高铁、地铁、汽车、电梯、悬崖、独木桥、高楼、密闭房间等十几个场景。“一般来说,单纯的认知治疗,也就是让你想象这样的恐怖场景,可能10-20次才有效果;但是VR辅助认知治疗,可能一两次之后,对克服你的恐惧就会有一定的效果了。”脑科医院的专家告诉记者,他们近期会逐步将其运用到临床上。

去年2月,《英国精神病学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发现,虚拟现实的情景模拟可以帮助治疗抑郁症等疾病。科研团队构建了这样一个场景——成年人安慰孩子,患者通过角色扮演两种人物,能够感受关爱和被关爱的情感。南京脑科医院专家表示,今后也会探索将这套系统用于抑郁症等治疗当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729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