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发精神病的因素
1、精神刺激:引发精神病的主要诱发因素,诸如天灾人祸、亲人亡故、失业穷困等,精神创伤和重大生活事件均可诱发精神病,这些精神刺激属于心理因素之一,心理负担重和心理应激多都可能是该病的诱发因素。
2、个性及环境:部分精神病病人有特殊的个性,如孤僻、少言、怕羞、敏感、多疑、懒散、沉溺于幻想等,这种个性偏离正常者称为分裂样人格障碍。有人提出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以后发展为精神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说精神病与个性有一定关系。
3、年龄:青春期是一个内分泌系统发育逐渐成熟的阶段,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情绪易波动,对外界应激因素敏感。精神病易发于这一时期,可能与内分泌变化有关。这时若遇心理因素往往易患神经症或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中年期,正处于脑力和体力最充沛最活跃时期,思维和情感的变化复杂,易在心理因素下,常易发生妄想状态或抑郁状态,心身疾病等。不同的年龄可发生不同的精神疾病。儿童期,由于整个精神发育和心理活动还未达到成熟阶段,处于幼稚情感和原始行为时期。偶可出现儿童期特有的症状或疾病。如行为障碍、神经症或精神分裂症等。老年前期或老年期,由于脑和躯体生理机能处于高龄衰老时期,如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心脑血管和心理活动等机能出现衰退或老化。如遇生活事件的心理因素,老年前期易患焦虑、抑郁或偏执状态等。老年期往往发生阿尔采末病、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等。
4、在生理方面:主要有遗传因素及器质性因素,患病者的直系家属较普通人患病机会更高,尤其以孪生兄弟姐妹为最高;在器质性方面,研究发现患病者多有脑部功能失调及脑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在心理方面,长期或急剧的压力(如天灾人祸等生活事件)等心理因素,往往是引起精神病的诱因。
二、精神病的种类及其症状
功能性精神障碍:
重型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儿童精神病、双相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抑郁症、感应性精神病等。
轻型精神病:神经衰弱、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
器质性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颅内与躯体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内分泌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低血糖所致精神障碍等。
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有机磷中毒所致精神障碍与非依赖性精神障碍、肾上腺皮质激素所致精神障碍、镇静催眠剂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等。是不是有病,一定要进行临床诊断:
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精神病的早期症状是精神病明朗化之前的异常精神状态,具体表现如下:
感觉障碍:包括为感觉过敏、减退、倒错、内感性不足等。
知觉障碍:包括错觉、错视、幻觉和感知综合症。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奔逸、迟缓、贫乏、松驰、病理性赘述,思维不连贯,中断,云集,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诡辩性思维,持续重复模仿,刻板性等言语,以及思维妄想,释意妄想,形象性妄想。思维插入等。
注意障碍:包括主动注意障碍和被动注意障碍。
记忆障碍:包括记忆增强、减退、遗忘、错构、虚构,潜隐记忆和似曾相识症。
智能障碍:分为先天性智能能低下,后天获得性痴呆。
情感障碍: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悲、忧等的体验和表情。常见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欣快、低落、焦虑、脆弱、激动,迟钝、淡漠、倒错、恐怖,矛盾等。
意志行为障碍:包括意志增强、减退、缺乏、倒错、矛盾、木僵、违拗以及动作刻板、模仿、作态与行为怪异等。
1、性格改变:如原来热情合群的人变得对人冷淡,与人疏远、孤僻不合群,寡言少语,好独处,躲避亲友并怀敌意,生活懒散,不守纪律。或原来很有教养的人变得出言不逊,好发脾气,对人无礼貌。
2、神经症症状:如头痛、失眠、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以及癔症样表现等。用脑时精神容易兴奋(如回忆和联想增多,对需要思考的问题感到费力,而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却很活跃,常因难以控制而感到痛苦和不快),有时对声音和光很敏感;入睡困难,睡后梦多,且醒后感到不解乏,终至睡眠感丧失,睡眠觉醒节律紊乱。
3、情感改变:早期的情绪变化常表现为情绪高涨,洋洋自得,趾高气扬,管闲事,说大话,夸夸其谈,做事有始无终,发脾气;或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对通常能享受乐趣的活动丧失兴趣和愉快感;对通常令人愉快的环境缺乏情感反应;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大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食欲明显下降,体重降低,易疲劳,稍做事情即觉明显的倦怠。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责自罪,悲观厌世,甚至出现自杀行为;或情绪波动,常无客观依据的提心吊胆,担心自己或亲人很快会有疾病或灾祸临头,为此感到神经紧张、忧虑不安、坐卧不宁、唉声叹气、无法放松,而且常常伴有头重脚轻、出汗、心慌或呼吸急促、胃部不适、头晕、口干等症状。缺乏适应的情感交流,对平时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刺激表现较平淡,缺乏与之相应的内心体验,对亲属不体贴、对同志不关心、对工作不认真,情感反应不鲜明、不生动。或对镜自我欣赏,自言自语,无故哭笑,或对平时无关重要的物品、环境或活动,常常产生一种紧张恐怖的心情,甚至感到这种恐怖感是不正常的,但无法摆脱。恐惧的内容很多,例如:怕脏,怕感染,怕尖锐的物件,怕空旷的广场和高地,怕脸红,怕得疾病和死亡等等。
三、如何彻底治疗精神病
一、心理治疗:传统观念认为,精神病是不可治愈的,一旦患上精神病,只能长期服用药物来维持,正常的精神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心理疗法,可以彻底治疗部分精神病,在北京等地,部分对精神病有深入研究的,心理咨询机构,已经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帮助病人彻底治愈精神病。
二、精神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有的间歇发作,有的持续进展,并且逐渐趋于慢性化,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如不积极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药物治疗效果不错:主治: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癫痫。西药方:齐拉西酮、氯氮平、奋乃静、氯丙嗪、利培酮、氟哌啶醇、富马酸喹硫平、舒必利、曲美托嗪、奥氮平等。
三、饮食疗法:食疗,又称食治、饮食疗法,又称食疗、食治,系利用各种食物,经过特定工艺加工制成食品,通过食用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西医和中医均有食疗。西药食疗通过膳食补充,或控制各种营养素摄入,达到治疗营养缺乏性疾病或与,营养有关的疾病的目的。
四、精神病患者的危害有多大
1、对患者自身的伤害
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自伤自杀是对精神病的危害最大的一种行为方式。据临床调查,自杀率最高的精神心理疾病是抑郁症,其自杀危险高于一般人的50倍;其次是精神分裂症,在死亡的精神分裂患者中约占13%。
2、对家庭的伤害
有很多家庭因为精神病的出现而破裂,精神病的危害是很大的。精神疾病患者不仅因病态行为给家人造成身体乃至生命上的伤害,还会造成家庭经济状况及家人生活质量的下降、精神负担加重等情况,尤其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发育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3、对他人的伤害
精神病的危害有很多精神病患者都会做出一些伤害他人的举动,比如攻击他人,多会对被攻击者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被攻击者往往是患者周围熟悉的人,甚至亲人居多。
4、对社会的伤害
患者有时候会将自己的遭遇归结于社会和他人,做出一些异常的举动。他们中有的患者难以走出心理误区,偏执记恨于政府、社会,有的甚至采取过激行为,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这也是精神病的危害。
精神病我们没有弄清精神病生病的原因,也还没有一致公认的治疗方法,目前的那些治疗方法都是低治愈率和高复发率。精神病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甚至诊断一个人是否有精神病目前都有很大的争议。精神病到底是什么?谁是精神病谁不是精神病应该由谁说了算?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在一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讨会上,一位班主任分享了一个被精神病院诊断为精神病的学生的案例。“高一开学不多久,班上的一名男生告诉我,他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幻听。只要一上课,他就会听到有人在他耳边唱歌,让他不能安静下来学习。我立即和他的家长取得了联系,让他们带着孩子去精神病医院去看看。医院的检查结果出来也是确定他是有精神病中的幻听症,说他生病的主要原因是婴儿时期没有经过爬行,直接就开始学习走路。……。”像这样的被诊断为患有某种精神病的,而不得不服用精神类药物的孩子现在很多。很多的家长心生疑惑:我的孩子很正常,不过是睡眠不好、不过是学习得很难受,怎么就变成了“疯子”了。神经病、神经症和精神病关于“精神病”一定要先要区分几个重要的概念,以免产生误解。首先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区分。一般我们会骂人“神经病”,实际上我们是用错了名词。神经病是指脑瘫或者神经系统某部分损伤所附带产生的的精神症状,它的发病机制很清楚是属于生理系统的原因。因此该病的患者是在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看病的那些人。相比较而言,精神病则是指精神系统并没有损伤,而单纯出现精神症状。因此根据这两个概念的区分,骂人用“精神病”才是正确的。
关于精神病的概念,在临床医学上也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平时一般所说的疯子是指狭义的精神病,它仅指精神活动异常达到一定程度的重性精神病患者,最典型的就是精神分裂症。而广义的精神病范围更为宽泛,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神经症和重症精神病(狭义的精神病)。
很多人经常开玩笑问:“你觉得你有病吗?”要是回答:“我当然没病。”大家就会笑他说:“精神病人都是这样说的,你可以被关进去了”。要是回答:“我有病。”接着就会有人说:“你自己都认为有病了,那更加要被关进精神病院,不要出来害人。”
这个笑话其实包含了精神病诊断的一些基本理念。当一个人出现一些精神上的不适,怎样判断他是患有神经症、重症精神病还是其他呢?一个准则就是他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认识。例如一个说自己有幻听的人来到精神病院,医生会问他:“你觉得你上课听到的歌声是真是存在的吗?”若是病人回答:“是的。我觉得它们就想干扰我学习,不想我考试考好。”医生就会大致判断这个病人精神上出现了某些问题,会继续对他进行诊断。要是病人回答:“我知道它们不是真实存在的,但这些不知从哪里来的声音一直在我耳边,这让我十分苦恼。”这时医生会建议病人先进行大脑和神经的生理性检查,看看是不是神经出现某些生理性的病变而导致这种精神症状,例如大脑中长了肿瘤压迫神经导致的幻听,这就不属于精神科的范围了。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患有重症精神病的主要依据是:病人能不能真实的反映他所处的环境。在医学上把这种反映能力称之为“自知力”。
综合上面的可以发现:区分精神病和神经病的重要依据是看患者神经系统是否有损伤;区分重症精神病和其他精神病的重要依据看患者是否有区分环境、自我与想象的能力。精神病能治吗?既然神经病、神经症、重症精神病都可以产生某些精神症状。那么面对精神症状就需要先确定患者到底是的了什么病?若是神经病,那就应该交给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医生,他们会根据人体的生理学、解剖学等来进行诊断和治疗。关于神经病的问题无论是发病机制、治疗原则方面一般没有异议。而关于神经症和重症精神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等基础性的问题一直都悬而未解,不同的学术领域之间存在在较大的争议。
常见的神经症包括神经衰弱症、强迫症、癔症、恐惧症、抑郁症、疑病症、变态人格等。它没有生理上的病变,但绝大部分患者会反应躯体不良。重症精神病包括两类:反应性精神病以及精神分裂症。
广义的精神病的治疗以克雷佩林和弗洛伊德两个重要人物的研究成果为划分界限,把治疗方法区分为截然不同的几个阶段。
被誉为现代精神病学之父的克雷佩林(1856—1926),他在自己丰富的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对精神疾患进行了精辟的描述、粗略的分类,并对其结果作了追踪观察。他依据当时生理学的研究成果,还提出精神类疾患是大脑病变的一个过程。因此他认为要治疗精神病就要用各种方法改变患者的生理结构。由他的思想开启出精神病的医学治疗方法——吃药、电休克是主要手段。但是这两种方法在随后的治疗中并没有出现期待的好结果。大量的精神类药物的治疗,导致许多患者不仅没有治好精神病,反而形成药物依赖。电休克也因为疗效差,难于掌控而饱受责怪。
十九世纪末弗洛伊德和他的朋友布罗伊尔开创了精神治疗的新篇章。在布罗伊尔和癔症患者的周期性交谈中,他发现病人的歇斯底里症状被“谈走”了。他把这个惊奇的发现告诉了他的挚友弗洛伊德,在他们随后展开的相关实践中这种“谈话疗法”取到的良好效果。尽管布罗伊尔后来退出了这项研究,但坚持下来的弗洛伊德不仅确定了癔症、强迫症、恐惧症、变态人格等精神病的心理学机制,还发展出来的一整套精神病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以语言、思维、意识为基础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因此确定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这样社会上就出现了两种关于精神病的不同的看法,也出现了相对应的两种治疗方法,医学模式和教育模式。采取医院模式的一般是精神病院和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医生,他们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开药;而教育模式则是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的相关工作者,他们的方法则是继续着弗洛伊德传导下来的“谈话法”。这两种治疗方法在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法上都截然不同,一个走生理路线一个走意识、心理路线。
就目前而言,神经症一般都是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为主要的方法。弗洛伊德创建精神分析的一百多年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本身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疗效也获得了相应的认同。一些心理治疗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对心理治疗的愈后情况进行了长时期的调查,用数据证明了治疗神经症方面心理治疗的有效性。特别是癔症、强迫症、恐惧症、变态人格等病症上,大部分人都会主动寻求心理治疗专业工作人员的帮助。但目前在中国比较奇怪的是大部分的心理咨询和治疗都是在精神病院或是各大综合医院里面,而且大部分都是从医学院学生理学、解剖学后在进修心理咨询取得心理咨询从业资料的人员。许多的心理治疗也就是医生随便和患者谈上一会儿随即开一些精神类的药物要患者回去服用。这两者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的“杂交”带来了许多的混乱状况。很多人也就认为心理治疗也是开药、吃药的。或者说学医科出生的也可以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对于重症精神病患者而言,心理治疗界一般认为他们丧失自知力,无法进行正常的意识、语言交流,因此他们主要是医学治疗的对象。吃药、冬眠、电休克等方法相继使用是治疗的主要手段(美国好莱坞名片《飞越疯人院》拍摄的就是此类型的精神病治疗)。但是医学治疗疗效不好的梦魇依旧阴魂不散,药物依赖、症状反复、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等问题一直无法解决,所以到目前为止重症精神病仍然是悬而未决的医学难题之一。专业人士的解释可信吗?如果说精神病的治疗方法让人不甚满意,精神病生病原因方面的研究就可以说是十分混乱的。像上面所提到的“婴儿时期没有经过爬行,直接就开始学习走路”这样的解释让家长既感到不解又觉得疑惑。怎么小孩没有学会爬行就会得精神病呢?这孩子以后到底要怎么养?
实际上现在关于精神病的生病原因并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说法的。先来看看几个主要的“病因说”:
遗传论:相信这一观念的人一般为医生。他们认为精神病史先天器质性的因素所导致的后果。上个世纪大量的双生子(双胞胎)的研究成为他们认为重症精神病是遗传的重要证据。但是后来又有人用充分的证据揭露了当时双生子研究的造假的始末。单纯用“精神病家庭得病的多”这样的统计数据说话,并不能解释遗传是导致精神病的原因。其他那些不可控的因素也都可以成为解释的原因——例如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等等。
心理论:心理治疗师一般都认为“精神”上的“毛病”自然是和意识、心理有关的。认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不适应社会文化的人格是造成重症精神病的主要原因。这种说法偏向于哲学,似乎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让非专业人士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因为这种思辨的形式,心理治疗界不同的流派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唯一缺乏的就是有说服力和强有力证据支撑的道理。
社会论:这个观念一般不单独被认为是重症精神病的发病机制,而仅仅被认为是外在的诱因。
相比于其他的生理疾病而言,精神病发病机制的医学研究并没有充分的让人可以信赖的科学证据,不管是生理学还是解剖学上的。我们找不到病情的生理基础,观察不到大脑由此产生的变化。而且精神病的症状表现都体现在语言、思维、理性等意识层面,也使得人们难以对医学产生信心。
但是更多依赖于思辨的哲学的心理治疗也似乎无法提供让人信服的证据,只能是一些猜想。此外它自身内部也是歧义众生,不仅是不同的治疗流派,就连一个流派中不同的治疗家也有自己不同的意见,这种看似“百家争鸣”的局面也让人们难以对心理治疗产生信心。
就想很多人所说的一样,精神病医生无法解释的就用“生理+心理+社会”来搪塞病人及其家属。这种混乱的局面不仅给大众带来困惑,也给了很多所谓的“专业人士”自由发挥的空间。上面所讲的例子中“婴儿时期没有经过爬行,直接就开始学习走路”导致幻听症就是典型。
近几十年来一些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开始运用他们的技术对重症神经病展开了实验性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详见《心理科学》2006年第29期王志超、林举达、刘庆荣发表的文章)。似乎也对重症精神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的研究一些重要启示。关于精神病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首次是我们还没有弄清精神病生病的原因;其次是还没有一致公认的治疗方法;第三是治疗效果上的低治愈率和高复发率。甚至诊断一个人是否有精神病目前都有很大的争议,精神病学家罗森汉恩在1973年—1975年在美国12家精神病院进行关于诊断效度的实验充分证明美国的精神病院并不能很好的鉴别正常人和精神病人。
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说面对精神病,我们还有太多需要做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705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