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个精神心理养生法
离开现场:
俗话说,“眼不见为净”。遇到烦恼或身处烦恼的现场,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离开,到外面如公园、超市、电影院等处逛逛。
自我安慰:
在遇到烦恼时,有时候人还真应该向鲁迅笔下的阿Q学习,不断自言自语“没什么了不起,吃亏是福”、“我是在积德行善,德者寿,善者寿,我会长命百岁的”。这种反复的自我安慰,可以使烦恼渐渐减轻。倘若因碰到一些斤斤计较、难以相处的人而烦恼时,内心可以说:“今后和他们少来往,尽量避免受到伤害。”
及时宣泄:
当心情郁闷时,一定要及时宣泄出来:可以找一位最贴心的亲人或朋友,把心头之气吐露出来:还可以在无人的地方,大叫几声,或大哭一顿,以宣泄心中的郁闷或怒气,从而调理脏腑的阴阳气血,使之趋于平和。
寻找乐子:
《黄帝内经》中有一篇论文叫做“移精变气论”,就是说当心结解不开的时候,放下手头之事(引起烦恼之事、之地),自找乐子,如钓鱼、下棋、唱歌、跳舞、浇花、写字、看书报或找朋友聊天,反正去做一件自己十分喜欢的事,使郁闷的心情舒展开来。
相信自己:
自信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生命的动力,也是一种调理失衡心态的妙药良方。当受烦恼困扰时,不断告诫自己:“任何情绪都不能困扰我,不会让烦恼扰乱我的情绪!”“我一定会好起来的!”只要不断激励自己,树立必胜的信念,我们就能健康、幸福。
二、如何拥有一颗平常心呢
1、心胸豁达
拥有一颗平常心的人大都心胸开阔,不易发怒,性格豪爽,为人热情,乐于助人,办事爽快轻松,说话诙谐风趣,同时又很善于工作。
拥有豁达的心胸,自然容易长期保持愉快的心情,从而有力的保护大脑机能,调节神经系统,促进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功能良好发挥,使机体达到最佳状态。
只有如此,才能延缓脏器的衰老进程,减少疾病,延年益寿。母庸置疑,心胸狭窄、忧愁多者患病机会多,而心胸豁达、乐观向上者患病机会少。
2、性情温和、情绪稳定
遇事不急躁很少发怒,很少与人争吵,不过喜过忧。情绪比较容易平息,发怒后能较快平静下来。遇到事情能够很快冷静下来。人到中年以后心理已经成熟,面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能承受下来。比如当中老年遇到失业、破产、丧子等问题,能够很快的平复情绪。
3、与人为善,以诚待人
“仁者寿”做事以人为上。俗话说得好:“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中总是难免一些冲突争执,退一步风平浪静。
三、老人可以通过爱好去缓解心理压力
(1)主动型爱好
这是要自己主动去参与,加以设计、安排才能进行的。如书法、绘画、唱歌、打麻将、养花、养花。养鸟。以养花为例,要天天浇水,要换土、换盆施肥、除虫……总之,为了养好花,要主动进行许多活动。
(2)被动型爱好
不必进行过多的安排,如看小说、看电视,只要去看,不必太多的操心安排就可以进行。
主动型爱好的利益较多有的往往还有社会性活动参与,对促进身心健康有利。
有的老人整天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可以了解世界大事,又能丰富知识、欣赏艺术,是一种当前普遍性的娱乐手段。
但是,老年人看电视应该注意:时间不可过长,防止压迫下肢,产生下肢麻木及水肿。所以,要在节目之间站起来活动一下,同时也使眼睛得到休息,避免视力疲劳。
看电视要注意内容,不可看过于悲伤、打斗激烈等刺激性过强的节目,防止发生精神激动,血压升高。尤其在入睡前更应该注意,防止过度兴奋,造成失眠。看电视时,有人喜欢吃小食品,如花生、瓜子之类,老年人应该不吃或少吃。据说,看电视时饮茶,可以防止长期看电视引起的放射性物质的危害,不妨一试。
四、心情烦躁可以通过补钙来缓解
钙除了是骨骼生长的必要物质,还具有将神经细胞所送出的信息予以正确传达的机能。人体缺钙后会导致机能紊乱,而此时补钙,症状会得到缓解。钙是天然的神经系统稳定剂。有实验证明,人在受到某种压力时,通过小便排出体外的钙就会增加。
有几类人群尤其需要注意。整天待在办公室日晒的机会少,容易缺乏维生素D而影响钙的吸收,这部分人群需多吃海鱼、鸡肝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的老年妇女,缺钙后易导致情绪不稳定、好急躁。这两类人群应该注意选择含钙高的牛奶、酸奶、虾皮等食物。
钙具有安定情绪的作用,能防止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发生。脾气暴躁者应借助牛奶、酸奶、奶酪等含钙食物平和心态。除了补钙,萝卜适于顺气健胃,对气郁上火生痰者有清热消痰的作用。啤酒能顺气开胃,改变恼怒情绪,适量喝点会有益处。
压力!各种压力充斥大脑,就像一个充了气的气球,随时可能爆炸。现代人被巨大的压力包围着。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出口,他们很容易崩溃,做出难以想象的可怕事情。那么怎么做才能缓解心理压力呢?9种“心理按摩”方法让你放松。
1.音乐欣赏
音乐可以增进健康,帮助治疗疾病,延长人的寿命。经常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不仅有利于陶冶情操,还有化敌为友、促进家庭和睦的奇妙功效。从事“音乐疗法”的医生指出,悦耳的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影响大脑皮层,使内分泌系统分泌一些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激素和酶。所以一个人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呼吸会加深,神经会放松,疲劳会消除。
2.赏花
在阳台或家中种上花草,置身其中,让你倍感舒适,神清气爽。定期浇花、施肥、修剪、移栽,也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开朗。医学科学家发现,芳香的花朵对抑郁、焦虑、妄想和恐惧症有特殊效果。比如天竺的香味可以安神,促进睡眠,消除疲劳;米兰香可以让哮喘患者感到舒适;薰衣草和花的气味能使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率减慢;丁香对牙痛患者有镇痛镇静作用。
3.幽默
幽默是一种美丽的“转化剂”,可以化烦恼为快乐,化痛苦为快乐,化尴尬为和谐,有助于调节情绪,消除身心疲劳。目前,美国一些科研机构开展了“幽默疗法”,使许多患者放松肌肉,摆脱了忧虑、内疚和抑郁。
4.阅读
读书可以改变心态,振奋精神,增强免疫功能,对保健相当有益。国外出现了一种独特的“书籍疗法”。在德国,一家医院为病人开设了专门的图书馆,使得许多慢性病患者,尤其是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患者沉迷于书籍,康复很快。
5.想象
近年来,在欧美一些国家,用“想象疗法”治疗疾病相当流行。通过这种方法,患者至少可以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减轻痛苦,减少痛苦。“想象疗法”的秘诀就是给患者树立信心,让他们看到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
6.原谅
愤怒藏在记忆里,你总会心生怨恨。只有宽恕才能压抑痛苦的记忆。原谅可以抚平心理创伤,甚至可以恢复友谊,重归于好。
7.书法
书法是一项很好的养生健身活动。练笔不仅能享受艺术的优雅,还能使人心情愉悦,陶冶性情,增进健康。和气功、太极拳类似:静中有动,外境有动。练习一本书时,“我打算先写”,“我集中思想”。当我运笔的时候,感觉很放松,很专注,能让人感觉很舒服,很享受。
8.绘画
绘画也是一种让人心情舒畅、神清气爽的艺术活动,尤其是去野外写生、绘画,同时欣赏自然美景,有益于身心健康。国外一些医院也采用“绘画疗法”治疗疾病,让患者通过绘画自然地发泄压抑的情绪,调整精神,改善病情,加快康复。
9.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可以宣泄自己内心多年的想法和感受,从而达到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平衡和协调。这是因为一个人说话的语气有镇定的作用,能产生安全感。
1、消除心理烦恼的放松方法
焦虑症会让人处于心慌、肌肉紧张、身体发抖等不良反应状态。进行身体放松可以减轻这些不适,让焦虑症得到缓解。进行身体放松可以通过深呼吸,有助于让紧张感消失,从而克服焦虑心理。
2、消除心理烦恼的适应方法
对产生焦虑的对象要勇敢的面对,这是克服焦虑心理的最佳方法。焦虑者尅把某个害怕的情形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循序渐进,就可以逐渐适应这个情景,以后面对它不再焦虑。
3、消除心理烦恼的倾诉方法
轻松是解决心理焦虑的一种很好方法,通过倾诉可以把我们内心的想法都表达出来。让被倾诉者成为你的支持者,帮你度过难关,远离焦虑。
4、消除心理烦恼的目标转移法
如果你是因为某件事或者是某个人而感到心情烦躁,注意力无法集中,就不要强迫自己了。这时候最应该做的是放松心情,做一些打发时间同时不会耗费你脑力的事情,不妨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只有在你的心情得到缓解和放松以后,你才能够有精力去做自己该做和想做的事情。
5、消除心理烦恼的思想交流法
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有同他人交流的欲望和需要。有些人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心事,不愿意把自己心理的感受说出来,无论是喜悦的还是悲伤的,这样不仅对解决的问题毫无帮组,而且会加重自己的烦躁,久而久之还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是许多人都有的问题,只是有的人比较严重有的人比较轻微,那么心理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呢?到底是哪些事情引发的心理病呢?患上心理病又该如何调养治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的事项吧。
心理养生保健的方法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
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
心理养生注意事项
一戒疑:疑心病者,总以为别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都得提防,因此坐立不安,经常失眠。
二戒妒:妒忌别人的成就,不考虑怎样奋起猛追,却希望别人栽跟头。
三戒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及旁人,在人前仿佛矮三分。不喜欢和人共事,愈来愈孤僻,脾气越来越古怪。
四戒傲: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周围的人对他敬而远之,他却自鸣得意。生活空虚,无所寄托,缺少乐趣。
五戒躁:容易发脾气,脸红脖子粗或吵或闹,甚至骂人、打人、毁坏物件,然后心理上得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
六戒愁:整天生活在忧虑之中,愁容满面,心事重重。
七戒慎:时时提心吊胆,怕说错活,怕做错事,怕得罪人。
八戒悲:一生当中,一些不幸的事常常浮现在眼前,不觉悲从中来。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保持乐观的情绪。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即便是干些家务也不应视为负担,而是带着情趣去干,比如做饭,不断尝试新花样,享受烹饪的欢娱。在工作上要不断创造,在进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感受成功的乐趣。
善于排除不良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别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烦恼或困惑及时讲出来,使消极情绪得以释放,从而保持愉悦心情总伴你左右。
经常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美德,其作用不仅使被帮助者感受人间真情,解决一时之难,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后的快慰。经常帮助别人,就是使自己常处在一种良好心境中。
善待别人,心胸大度。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尤其是被人误解的时候,要亮出高姿态,待对方晓知真相后更会佩服你,这样宽容,关心别人也有利于营造好心境。
要有广泛的爱好。比如收藏、体育、旅游、音乐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其间的乐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广泛交友。在偶遇心境不佳时,这种兴趣活动也能起到化解作用。
保持一颗童心。人到了而立之年以后,随年岁的增长,有人便产生了“看破红尘“的感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如果仍保持一颗童心,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好奇,不论对知识更新,还是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培养生活中的幽默感。除了严肃、正式的场合外,在同事、朋友乃至家人中,说话时适当地采用幽默语言,对活跃气氛、融洽关系都非常有益,在一阵会心的笑声中,大家心情特别好。
学会谐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经常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适应社会的规范,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适应力,从而减少因此而带来的困惑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705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