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行回忆时,就会移动眼球。与此同时,瞳孔也会适度扩张。因此,我们可以从对方的眼球移动,看出他的情绪状态和思考方式。
眼睛出卖大脑
美国纽约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中,人们在选择和回忆的时候,眼球运动的频率是普通情况下的两倍。因此,我们确实可以从对方的眼球移动,看出他的情绪状态和思考方式。
李希曼还提到,眼球快速移动不仅发生在面对面交流的时候;闭上眼睛、处于黑暗中的时候也会发生。
而在另一项研究中,人类瞳孔扩张并不仅是因为光线所致,也很可能是大脑正在对记忆进行处理。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对受试者提出各种问题,同时利用瞳孔测量法,观察受试者的眼球运动。研究人员发现,在搜寻和创建记忆的时候,瞳孔就会扩张。
是人类神经系统的运行方式,使得瞳孔在大脑处理记忆的时候产生如此变化。
不过,研究人员在实验中也发现一件有趣的事。研究人员尝试不允许受试者移动眼球,然后让受试者开始回忆,结果发现,眼球不运动对受试者的回忆能力完全没有影响。
大脑回忆所导致的眼球移动,很可能是人类进化中一个不完整的副产物,古人类也许需要移动眼球才能帮助回忆,但这个功能现代人类已经不再需要了。
1.观察典型特征
有些恶劣性格是有很多典型特征的,比如说他人嫉妒你时,往往有以下特征:模仿你,表面虚假的对你赞美,背后散布谣言,贬低你的成功,对你的错误幸灾乐祸,挑剔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孤立你和你亲近的人等。
什么人具有危险人格,什么人是表面高自尊隐形低自尊等等,以前的文章都有提过。不知道的可以去翻翻。
2.观察其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是一个人性格,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养成的,往往不好伪装,更容易反映一个人的品行。
能紧凑的利用时间,说明其做事善于规划,目的性强,有野心;做事准时,守时,说明其高度自律;经常刷微博朋友圈,说明其时间充裕,压力不大,生活无聊;行为端庄有礼貌,通常说明其家教不错;等等。
3.观察其说话水平
脑中想什么,嘴里说什么。说话时用词谨慎的人,都是懂得“谨言慎行”“祸从口出”的道理,一般都阅历丰富;说话逻辑性强,结构严密,往往智商颇高;说话感染力强,善于鼓动他人,往往是擅长看透人心。
而交谈时总提到过去辉煌,显赫背景,牛气亲戚的人,往往内心是自卑的,越缺少什么,越希望展示什么。
总说别人坏话,闲话的的人往往不能深交。交浅言深的人也要注意,这种情况要不是对方刚入社会,就是对方在试探你。
4.观察其朋友圈
一个人的水平,通常是TA最亲近十个人的平均。身份,性格,理想差距过大的人,哪怕从前是好朋友,也会因为三观的不同而慢慢远离。有共同理想,共同兴趣,共同品行的人往往才能成为挚友。而有差不多的身份,地位的人才能组成一个圈子。
牛x的人身边多是大神,有钱人圈子里大多也是有钱人,天才不会和傻子交流,勇士不会和懦夫共舞。
5.观察其家庭。
父母是人的第一模仿对象。在何种环境下耳濡目染和长期熏陶,会直接决定人的言谈举止、人格特征、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关键性特征。而且这种特征往往不容易改变。
不可否认,暴躁父母的孩子往往内心也会有野兽,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缺少安全感,饱受虐待的孩子往往喜欢虐待动物。父母的影子往往刻在孩子的灵魂深处。
6.观察起如何对待最亲密的人
人们在最亲密的人面前,尤其是父母和子女面前,往往是不设防。
7.观察其情绪失控时的状态
情绪失控时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下限。一个下限很低的人是不适合做朋友的,他们都是潜在的危险,一不好就伤及他人。
男女交往中,如果对方打了你第一次,无论对方事后如何道歉,请远离,道歉有用要法律干嘛?有第1次就会有第10次。
可通过压力测试试探一个人的下限。如讨论争议话题,因为争议性话题往往都带有立场,偏见与情绪。容易使得对方失控,暴露本性。
8.观察其面对弱者时的状态
人在面对弱者时,往往都会有一种优越感,此时内心的安全感大大增强,得意忘形,对情绪的掌控力会下降,这个时候最容易暴露内心。
毕竟,风水轮流转,每个人都会有人生低谷的时候。如果和你交往的人都是恃强凌弱的人,那你的低谷时期将会非常悲惨。
从眼睛中时绝对不能看出绝大部分心理活动。
以下情况可以通过观察瞳孔来判定:
1,极度恐惧。
对事物的极度恐惧会让瞳孔瞬间缩小。事实是视觉需要对恐惧事物进行确认,缩小瞳孔以便以更好的视角来观察和确认对象,这种变化不是以意志可以控制,而是由体内的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量来控制。
2,在黑暗的灯光中瞳孔相对比较大。
在光线比较暗弱的情况下,视杆细胞需要比较大的光量才能充分感光,亮度足够高才能刺激视锥细胞产生彩色视觉。一般人在晚上的瞳孔比较白天来说为大。
除此之外,眼睛或瞳孔不能传达任何心理活动和情绪,但是大家为什么都认为眼睛有传达心理活动的功能呢?
眼睛最外面是眼睑,依次是巩膜、角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在眼球的正前方还有晶状体和玻璃体,这些结构完全是作为感光的器官,完全没有任何表情的功能。
但为什么有人说能够看眼睛知道心理活动呢?
奥妙就在眼睛周围的眼睑、眉毛、眼轮匝肌的张弛、嘴型构成一套复杂的表情符号。
例如:
欢笑,颞侧的腱膜向后收缩、眼轮匝肌收缩、口轮匝肌放松、嘴角上提、眉头部帽状腱膜舒展,这一系列的肌肉动作构成了笑。
又例,皮笑肉不笑,只有口轮匝肌放松、嘴角上提的动作,而没有眉头部帽状腱膜舒展、颞侧的腱膜向后收缩的动作,所以给人感觉不真诚。
所以,细心观察的人能够从配合表情的肌肉是否协调而判断对象的心理活动,这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极其敏锐的眼神,而不是从眼睛中看出来的,就像吃人参能够救命一样可笑,纯是以讹传讹。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想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必须运用好自己的眼神。谈话时对方与你最直接的交流除话语之外,就是两人的眼神。说话者想让你认真听他讲话,就一定用眼睛注视着你,而你认真聆听时也会专注地注视着说话人。会用眼神倾听的人,不但能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还容易与对方建立起感情。
有关眼神的信息也不少,我们首先还得了解一下眼神暗含的信息:
一个人深层心理中的欲望和感情,首先反映在视线上。视线的移动、视线的方向、视线的集中程度等都表达了不同的心理状况。因此,从一个人的视线变化就能够了解他内心的活动。
下面,我们从三方面来具体分析如何通过视线变化来看透一个人:
1、从视线的不同方向看人
在谈话中,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视线方向,能透视他的心理。一般只注意自己所干的事,根本不正视说话人,这是怠慢、冷淡、心不在焉的态度;仰视说话人,是表示尊敬和信任;俯视说话人,有自我防范的意识;面带微笑直视说话人,是融洽的流露;皱眉头直视说话人,表示担忧和同情对方;面无表情地斜视说话人这是一种鄙视;横扫一眼说话人后不自然地发笑,这是讥讽的表现;突然瞪大眼睛看一下说话人,表示警告或制止对方;对说话人上下打量一番,是对对方不信任,有审视心理;平和的直视对方的目光,往往表示友好,谈话的双方比较融洽、投机。
当上下级交谈时,上级的视线一般是由上而下,将目光很自然的投射到下级的脸上;下级的视线一般是由下而上,目光与上级相反。这是职位高低不同所造成的反应。
2、从视线的移动看人
在交谈过程中,视线位置移动情况不同,反映的个人心态也不一样。一旦被别人注视就立刻将视线转移的人,大多自卑心理很强,这类人也不敢正视对方。一般而言,当一个人心有愧疚或有不好的隐私时,才会产生这种现象。无法将视线集中在对方身上,并很快收回视线的人,大都属于内向性格,不善于交际。
美国心理学家理查·科斯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患有强度”自闭症”的儿童与陌生的成年人见面,以观测该儿童面对成年人眼睛的时间;成年人的眼睛分蒙起来与不蒙起来的两种情况。当理查·科斯将两种情况下所得的实验结果相比较时,发现儿童注视前者的时间,居然是后者的3倍。这就是说,双方眼光一接触,儿童会立刻移开视线。由此可知,性格内向的人,大都无法一直注视对方;而外向的人则相反。
如果和别人谈话时,听话人不停地转移视线,不住地看其它东西,表明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话题不感兴趣;如果对方带着善意的微笑,目光不时和你的视线相会合,则表示他对你说的话很感兴趣,期待你继续讲下去。
在交往中,如果面对异性,只望一眼,便故意移开视线的人,大都是由于对对方有着强烈的兴趣。譬如,在公共汽车上,上来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几乎所有人的眼光都会集中在她身上;但年轻的男性往往会很快把脸扭向一旁。他们虽然也非常感兴趣,不过基于强烈的内心压抑而产生自制行为。但是自制反而会使兴趣欲望增大,这时,他们便会用斜视来偷看。这是由于想看清对方,却又不愿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思的缘故。
另外,行为学家亚宾·高曼通过研究认为:对异性瞄上一眼之后,闭上眼睛,即是一种”我相信你,不怕你”的体态语。所以,当看异性时,并不是把视线移开,而是闭上眼后,再翻眼望一望,如此反复,就是尊敬与信赖的表现。尤其当女性这样看男性的时候,便可认为有交往的可能。
3、从视线的集中度看人
在与对方谈话中,不断地注视谈话人,显得较为诚实;但不要自始至终盯着对方不放,以免对方误会。
如果某人想和别人建立良好的默契,则会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时间注视对方;注视的部位是两眼和嘴之间的三角区域,这样信息的传接,通常会被正确而有效地理解。
如果某人希望给对方留下较深的印象,就会长时间凝视对方的眼睛,并在注视的目光里含有感情。如果在与对方争论一个问题时,自己想获胜,那一定是紧盯着对方的目光不放。
听别人讲话时,一面点头,一面却不将视线集中在谈话者身上,表示对说话人或所说的话题不感兴趣,想制止对方说下去。
听对方说话时,将视线集中在对方的眼部和面部,是真诚的倾听,表示尊重和理解。初次见面谈话,不集中视线者,性格较为主动;相反,因对方不集中视线而耿耿于怀的人,就是爱用心计了,以为对方对自己不满,或者和自己谈不来。
总之,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彻底隐瞒心事,即使有人摆出一副无表情的脸孔,但刻意的做作并不能维持长久。只要你密切注意他视线的变化,就能发现他心底的秘密。眼神动作时刻都暗传心机。孟子认为,观察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人的善恶。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确实有一定道理。
医学研究发现:眼睛是大脑在眼眶里的延伸,眼球底部有三级神经元,就像大脑皮质细胞一样,具有分析综合能力。所以,眼睛在人的五种感觉器官中是最敏锐的,大概占感觉领域的70%以上。而瞳孔的变化,眼珠转动的速度和方向等活动,又直接受脑神经的支配,再加上眼皮的张合,眼与头部动作的配合等一系列动作,人的感情就自然而然从眼睛中反映出来,而且它所流露出的信息比言行更为真实。
所以,作为听话人,你不但要观察谈话对方的眼神变化,还要注意自己的眼神表情。作为一个倾听者,要注意用眼神吸引对方:
目光要不断地与谈话人的目光会合。
当对方说到关键时刻时要目不转睛地看着对方。
当对方说得很精彩时,要以赞扬的目光向对方示意。
当对方难为情时,要用理解、宽容的目光来缓解对方的压力。
当对方的观点你很赞成时,要用肯定的目光伴随点头的动作,给对方以鼓励。
当对方突然提起你很感兴趣的话题时,要用新奇、期待的目光示意对方说下去。
对方的话语幽默风趣,你要以和悦的目光伴随笑声给对方以回应。
对方谈及他自己的悲伤与痛苦之事时,要以同情的目光给人以安慰。
当你对对方的话题毫无兴趣时,转移目光提示对方改换话题,或自己主动岔开话题。
谈话结束时无论谈的效果如何都要微笑以友好示意对方。利用好眼神的作用,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用眼神去倾听话语,用眼神去与对方的眼神交流,不但能增强谈话的效果,还会促进双方的感情,让对方感到与你谈话不但是语言的交流,更是心灵的对话。
《水知道答案》是几年前特别火的一本畅销书,里面写道:
?其恶语相向,则结晶会变得丑陋;对其大加褒扬,则结晶分外好看;又或者,对其演奏优雅的古典音乐,则结晶亦显精致;如果对其播放噪声,则结晶一无是处
然而这本书早已被证明是伪科学书籍。
那么从眼神就能看透一个人,这个说法是真的吗?眼神究竟能带来多少信息呢?
眼神清澈或浑浊与单纯有关系吗?
有人说心性单纯的人眼神带光,并且清澈透明;而经历很多的人眼神浑浊。
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眼睛透亮有神,有基因的因素,但更多来自于后天的环境与习惯。我们在刚出生的时候,眼睛是最透亮最清澈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眼睛就会变得越来越浑浊甚至感觉无神。
一方面是因为日常工作和生活导致的视疲劳让眼睛失去神采,另外就是眼内巩膜,即白眼珠色素沉着的问题。常表现为巩膜处有泛黄斑点或是眼球比较暗淡。
也就是说,想要一个眼神带光的眼睛,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是瞳孔的颜色,浅色瞳孔反射的光更多,这个是先天的,无法改变的。
第二个方面是眼珠干净,干净的眼珠没有红血丝,眼白较白,与黑眼珠形成对比会更亮。
第三个方面是眼睛水润度,用眼过度或衰老都会导致眼干,没有水光。
第四个原因是瞳孔比例,眼珠是人身上唯一不会变大的器官,但是眼眶会。这就会导致眼白露出变多,会反射光的黑眼珠相对变小。
总的说来,眼神的浑浊与否和用眼习惯有关,而不是反映了内心的单纯与否。过度玩手机和电脑所产生的强光很容易让我们的眼睛变黄。
眼球转动情况能表露此人是否在说谎?
有理论称,与人说话时观察他/她的眼睛,就可以看出他/她是不是在撒谎。
按此推论,如果一个右撇子向右看,那就显示他的大脑右半球活动活跃这是大脑中最富创造性的半球,当然也就是说你可能是在编故事撒谎了。
另一方面,眼睛向左看则证明这个人说话时使用的是更加理智的左半球,也就是说这个人不大可能是在撒谎。
这是一个被广泛传播的认为从眼睛转动能看出一个人是否撒谎的理论,那么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Wiseman 在英国赫特福德郡大学拥有心理学的公众认知的教授学位,屡次谈到了撒谎和幻觉中的心理状态。并称在这个谜样的领域中他做了大量研究,最后他说服自己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实验。
在这个史无前例的实验中,第一阶段,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被指示要撒谎。
其中一半人被要求称将手机放在了桌子抽屉里,而实际上手机都在他们自己的包里,另一半人则被设定要说实话,即确实把手机放在了抽屉里。
整个实验,即访问过程都被录下来了,然后实验者对参与实验的人的眼部运动进行了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两组人在说话过程中看左看右的频率是几乎相同的。
所以说,从眼睛转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撒谎是不靠谱的。
拒绝或稍触即走的眼神交流是不诚实和说谎的象征?
飘移不定的眼神不一定是因为对方不坦诚或者撒谎,因为越是撒谎的人越会直视对方的眼睛,确认对方是否看穿是自己的谎言。
事实上,高明的说谎者才不会做出任何能暗示自己撒谎了的肢体语言。他们知道其他人会注意这些迹象。
相反,当他们对别人撒谎时,更愿意直视对方的眼睛,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会让对方更相信他们。
眼神常常与?微表情?联系在一起,微表情既需要有天生对表情的敏感度,又需要进行大量的知识学习训练,还要懂得在稍纵即逝的表情中,对捕捉观察时机把握。
图片的人叫高承勇,是白银连环奸杀案中的罪犯,你能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他是一个杀人犯吗?
当他的罪行没有被揭露之前,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个老实人。
从眼睛中能看透一个人吗?当然是不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91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