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在焦虑或失落时,身体会自动索求更多温度,对外界的寒冷也更加敏感。《心理科学》发表的一项研究证明,焦虑不安的人比较容易怕冷。
为证明这一现象,美国俄亥俄大学的心理学家马修?维斯在网上随机招募了56名成年人,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首先,他让这56名实验对象做了一个基本的心理测试,以发现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是比较舒适惬意,还是焦虑不安。然后,这56人被分成了两组。一组被要求回想自己过去的分手经历,一组则想一些很普通的事情。一段时间过后,实验对象可挑选自己想吃的食物。结果那些本来就很焦虑又刚刚回想过分手经历的人,均选择了一些热汤、热咖啡等温暖的食物。
对此现象,科学的说法是:我们大脑中的右侧岛叶是用来监控我们身体的温度和情感的,当我们觉得焦虑不安时,这个区域会采用一种最直接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舒缓焦虑,就是发出寒冷的信号让我们摄入更多的热量。也许,我们总觉得喜欢的人会给自己很温暖的感觉,正是这个道理。
按照心理学家的观点,焦虑意指某种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是对当前或估计到的对自我的自尊心、生存处境、未来发展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焦虑以恐惧为主要的情绪特点,还有其他多种情绪成分,如愤怒、痛苦、以及内疚感,羞愧等。
心理学家认为焦虑是引起一个人行为中紧张状态的动力。也就是说焦虑是由紧张带来的,而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和学习中都要处在一定程度的紧张状态,否则将一事无成。此外,焦虑的反应虽有种种不舒服的症状,但短暂的焦虑反应本身并不会引起身体的危害性后果。一旦焦虑反应消除,立即会恢复正常的功能,它不会引起“心脏病”之类的永久性身体病变。
所以短暂的焦虑是一种适应性的情绪。短时的焦虑,事过境迁,不留痕迹;但是如果一个人久陷焦虑的情绪而不能自拔,内心便常常会被不安、惧怕、烦恼等体验所累,行为上就会出现退避、消沉、冷漠等情况,而且由于愿望的受阻,常常会懊悔、自我谴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疾病
,这便是焦虑症,或称焦虑性神经症。
他们的情绪反应之强烈与生活、工作环境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很不相称。在旁人看来,患者所感到的恐惧紧张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至少是太过份了,但他们却控制不住自己,无法摆脱,精神上很痛苦,并且不时伴有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气短,有窒息感、头晕、怕冷、恶心等某些植物神经亢进的症状。
焦虑症的痛苦不用怀疑,而缓解焦虑症最好的方法就是正视它。因为回避焦虑不可能使问题得以解决、担忧得以消除,我们依然要置于焦虑刺激的状态下,去作胜败未卜的追求或探索,只要坚持去做,到一定时候,就不会产生焦虑了。因此,消除焦虑症的最好方法是正视它,并且积极的去克服。
看完上述内容,你是否知道
了?
焦虑使人的心灵难以宁静
焦虑症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城市人口中大约有41%~66%的人,一生中会罹患焦虑症。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多数都体验过这样的心态:相恋的时候,好长一段时间收不到对方的信了,于是就开始产生多种设想,接着是胡思乱想,情绪低落,什么都不想干;面对即将到来的求职面试或升学考试,心里没底,担心失败,因而显得焦躁不安,怎么也放不下心来;从未出过远门的孩子,一下子考到外地去上学生活,当妈的就老是担心他是否适应和顺利,开始是叨念,不久变得烦躁,坐立不安,甚至出现了失眠……
按照心理学家的观点,焦虑指某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是对当前或估计到的对自尊、生存环境、未来发展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焦虑以恐惧为主要的情绪特点,还有其他多种情绪成分,如愤怒、痛苦,以及内疚感、羞愧等。
短时的焦虑,会随着事过境迁而不留痕迹,持续的焦虑则可能内化为性格特征。如果一个人久陷焦虑的情绪而不能自拔,内心便常会被不安、恐惧、烦恼等体验所累,行为上就会出现退避、消沉、冷漠等情况。而且常常由于愿望的受阻而懊悔和自我谴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疾病,这便是焦虑症,或称焦虑性精神症。
焦虑症的突出特点是患者常常会持续性或发作性地感到恐惧不安、提心吊胆、紧张焦虑,似乎大祸就要临头了。患者的情绪反应之强烈与生活、工作环境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很不相称。在别人看来,患者所感到的恐惧紧张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但他们却控制不住自己,无法摆脱精神上的痛苦,还常伴有心悸、胸闷、气短、有窒息感、头晕、怕冷、恶心等某些植物性神经亢进的症状。病人心中的焦虑将他们的生活搞得一塌糊涂,什么都干不了。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焦虑来源于精神内在的冲突,包括本能冲动与现实原则、本能冲动和道德准则之间的冲突。人因防御行为而使原始冲动得不到满足或发泄,本能冲动持续积累到某一程度时,自我的控制能力失效,由于致力于激烈的内部防御工作,在本能冲动负荷过盛的情况下,防御无效则变为焦虑,行为便表现出坐立不安、激动、浮躁、紧张与失眠等特征。
心灵宁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85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抑郁症与药品影响胎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