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疫情之下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夕阳红 2023-07-03 16:01:36

国人们都有什么心理问题?日前,某健康网站发起了一个题目为“你‘压’还好吗?“的调查,在接近7000人的调查投票中,接近98%的人,都存在因为压力大导致的各种不同症状,如失眠、多梦、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心情郁闷、想逃避,甚至有将近10%的网友有胸闷等其他身体不适状况出现。

其中,7成左右的网友是20-40岁的男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些状况呢?有接近7成网友选择是由于工作、生活、感情这三大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压力过大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长期如此会导致各种身体和心理的疾病。而调查中的网友们这些表现背后其实隐藏着“心病”,诸如选择障碍、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

据不完全统计,在心理疾病中抑郁症是“大部队”,中国抑郁症患者超过3000万人,失眠等心理疾病患者超过5000万人。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7%——10%的老人也患有抑郁症,患躯体疾病的老人抑郁症发生率高达50%。许多老人沉默少语,不愿诉说内心的痛苦,有意避免与人交流,症状类似认知障碍症,而抑郁症状往往被掩盖,容易造成自杀等严重后果。

除了老人和女性群体,孩子也是易患“心病”群体。甚至从“宝宝一小步,人生一大步”的跨入幼儿园起,就有每天都吵着不要去,甚至不愿意跟人说话,原本活泼却变沉默了的孩子。据悉,儿童焦虑症的一种是我国儿童心理门诊常见心理障碍之一,除了精神紧张,同时还伴有头晕、恶心等生理反应。

短时间的失眠、焦虑、抑郁等只是心理疾病中的轻者,只影响到患病者个人的健康,重者则是较严重的精神疾病,不仅影响本身的生活,更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危及其他人的人身安全。富士康跳楼、明星自杀、大学生投毒、因嫉妒杀死同学、真实版“灰太狼烤喜羊羊”、中学生长期上网成瘾离家出走……在这些令人震惊的真实案件背后,可以看出心理不健康的危害已经不容小觑。

令人遗憾的是,不仅产后抑郁、老年抑郁、儿童焦虑等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大量睡不着、吃不下、易焦躁的白领的心理健康也没有得到合理的疏导。在调查中,超过8成网友没有正确地应对自己出现的各种症状,更是有4成的网友选择“不太在意,觉得忍忍就好了”可见:全社会都欠缺对心理健康的教育。

其实,心理健康远比物质、学业等更重要,正确的心理疏导需全社会重视,很多器质性疾病,也是有心理疾病因素的。只有当心病被当做“病”,寻医才能成为共识,最终能找到靠谱的、可以提供心理服务的人或机构来治愈“脆弱的心”。

疫情之下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疫情给很多人的生活造成了方方面面的影响,不光是日常的衣食住行,还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彭国球表示,疫情之下,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三类。
第一,睡眠障碍。很多人因为疫情打乱了生活节奏,导致睡眠质量变差。也有人受到左邻右舍的影响,个人生物钟发生改变,睡眠节律打乱了。
第二,焦虑。疫情早期,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不太了解,产生了很多恐慌情绪。还有人因为面临失业、收入减少、孩子不能上学等原因导致焦虑。焦虑在情绪方面的具体表现为:心里不踏实、心情七上八下像“坐过山车”;很难静下心来,不能完全投入到工作中;身体方面出现呼吸困难、唉声叹气、肢体僵硬等情况。
第三,抑郁。特别是以前有过焦虑或抑郁的部分病人,在疫情期间复发,出现情绪低落、悲观绝望、食欲下降、体重下降、月经不调、大小便异常等症状。如果症状持续半个月以上没有好转,一定要到医院及时寻求帮助。
如何判断心理是否生病了?
彭国球表示,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层面。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所有疾病的治疗都与心理有关。作为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很多因素,因此值得大家关注。
生活中,很多人偶尔会出现睡眠不好、头疼、肩膀痛、胃肠不好、呼吸不畅等症状,但是体检却没有任何问题,这些多是由心理疾病导致的躯体化症状。此时需要通过明确的诊断,对心理状态做出较全面的评估,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判断自己和家庭成员是否存在心理疾病呢?彭国球指出,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自我评估,比如自己跟以往相比有什么明显的变化?跟周围人相比有什么明显变化?如果情绪、人际关系、性格、睡眠方面变化很大,出现发作性呼吸困难心慌等身体不适的症状,很可能是因为过度焦虑导致的身体反应。身体和心理是密切相关联的,大脑会影响人体器官的功能或状态,身体也会影响大脑神经的功能或状态。
生活中应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呢?彭国球表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议人人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健“心”方法,比如找朋友倾诉、运动、舞蹈、瑜伽、正念、唱歌、音乐、美术、旅游等;其次,对自我和家庭发生的事情、对周边的人和事要有合理正确的认知;最后,学会感知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时常静下心来问问自己,今天的情绪怎么样?哪方面需要改进?哪方面有所改进?从而进行适当的调节。
呼吸训练是一种最有效的健“心”方法之一,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姿势坐着或站着,平静地做几次自然呼吸,然后进行有意识的深呼吸。根据自身情况,深呼气后深吸气,憋气保持三秒钟左右,再把气呼出来,再憋气保持三秒钟左右,一般如此重复3~5次就会感觉到放松了许多。随后放慢呼气和吸气的节奏,重复几次后心会越来越平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闭上眼睛或眼睛看着鼻尖,吸气时双手握拳尽量慢慢紧张起来,憋住气保持一会儿,呼气时双手慢慢放松,再保持一会儿,再重复几次。

疫情之下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疫情之下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疫情给很多人的生活造成了方方面面的影响,不光是日常的衣食住行,还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彭国球表示,疫情之下,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三类。

第一,睡眠障碍。很多人因为疫情打乱了生活节奏,导致睡眠质量变差。也有人受到左邻右舍的影响,个人生物钟发生改变,睡眠节律打乱了。

第二,焦虑。疫情早期,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不太了解,产生了很多恐慌情绪。还有人因为面临失业、收入减少、孩子不能上学等原因导致焦虑。焦虑在情绪方面的具体表现为:心里不踏实、心情七上八下像“坐过山车”;很难静下心来,不能完全投入到工作中;身体方面出现呼吸困难、唉声叹气、肢体僵硬等情况。

第三,抑郁。特别是以前有过焦虑或抑郁的部分病人,在疫情期间复发,出现情绪低落、悲观绝望、食欲下降、体重下降、月经不调、大小便异常等症状。如果症状持续半个月以上没有好转,一定要到医院及时寻求帮助。

如何判断心理是否生病了?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层面。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所有疾病的治疗都与心理有关。作为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很多因素,因此值得大家关注。

生活中,很多人偶尔会出现睡眠不好、头疼、肩膀痛、胃肠不好、呼吸不畅等症状,但是体检却没有任何问题,这些多是由心理疾病导致的躯体化症状。此时需要通过明确的诊断,对心理状态做出较全面的评估,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我们应该如何判断自己和家庭成员是否存在心理疾病呢?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自我评估,比如自己跟以往相比有什么明显的变化?跟周围人相比有什么明显变化?如果情绪、人际关系、性格、睡眠方面变化很大,出现发作性呼吸困难心慌等身体不适的症状,很可能是因为过度焦虑导致的身体反应。身体和心理是密切相关联的,大脑会影响人体器官的功能或状态,身体也会影响大脑神经的功能或状态。

有哪些心里不健康的疾病

什么是心理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呢?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jkzn/xlzx/gdnr/k10718-01.htm

所谓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心理疾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应激反应和适应不良反应

(1)应激反应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危险或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应激事件是指对一般人来说都是相当危险或十分严重的事情,如亲人死亡、考试失败、家人分离、遭受挫折、意外打击、罹患不治之症、受辱、被盗、失火、天灾人祸、战争情境等皆为激性事件。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出现在每个人面前,会引起人们的应激反应,即引起人们心理和躯体上的一系列反应,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轻者表现为情绪紧张、感觉过敏、惊谎失措、疲劳无力等;重者为抑郁、恐惧、焦虑、木僵、遗忘,以及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多汗、厌食、恶心、尿急、颤抖等);更重者出现肢体麻痹、失明,甚至导致休克或死亡。

(2)适应不良反应适应不良反应由各种精神刺激所引起,持续时间较长。其作用的性质和强度因人而异。在同样的情景刺激下,有的人很快地适应,有的人慢慢适应,有的人根本不能适应,造成适应不良。适应不良,不同人表现也有差异,有人以情绪障碍为主,表现为抑郁、悲痛、烦恼、焦虑、恐惧等;有的人以行为障碍为主,导致攻击性和反社会的行为。(

二)轻度心理疾病:神经症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由大脑机能活动暂时性失调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或异常。其特征为持久的心理冲突,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能力减弱,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等;情绪失调,表现为情绪波动、烦躁、焦急、抑郁等,睡眠障碍,如失眠、恶梦、早醒等;有疑病性强迫观念,有各种明显地躯体不适应感,有慢性疼痛,急性头疼,腰痛,但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

神经症包括六种的病症:

⑴神经衰弱:表现为兴奋性增高症状,疲劳过程加速症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⑵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为主,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运动性不安。

⑶癔症(歇斯底里):此病起病急,可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症状,有感觉和运动机制障碍,内脏器官的植物性神经机能失调以及心理异常等,常有抽搐、头痛、胸闷、心烦、委屈、肢体震颤、眨眼、摇头、面肌抽动或运动麻痹等多种不同反应。

⑷强迫性神经症:它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常出现的强迫观念有:强迫疑虑,强迫回忆、强迫性苦思竭虑,强迫性对立思想;强迫意向和动作有:强迫意向、强迫洗手、强迫计算、强迫性仪式动作。

⑸恐怖症:是指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怖感。常有:①社交恐怖②旷野恐怖③动物恐怖④疾病恐怖,此外,还有不洁恐怖,黑暗恐怖和雷雨恐怖等等。

⑹抑郁性神经症:表现为情绪低沉忧郁,整日闷闷不乐,自我遣责,睡眠差,缺乏食欲,通常遭受精神刺激后发病,出现难以排解的抑郁心境,对生活没有乐趣,对前途失去希望,认为自己没有用处,还会有胸闷,乏力、疼痛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三)心身疾病心身疾病也称为心身障碍,是指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躯体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损害。发病时既有躯体的异常,也有心理和行为的异常。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并心律不齐、肠溃并气管哮喘、甲亢、糖尿并月经失调、阳萎、神经性皮炎、类风温性关节炎等。

(四)大脑病患及躯体缺陷所表现的心理疾病这类疾病又有三种不同类型:

⑴大脑机能发育不全时所表现的心理异常,如智力落后、智力迟滞等。

⑵大脑器质性病变时出现的心理疾玻脑震荡、脑挫伤、脑动脉硬化、中毒或毒菌、病毒感染都可能造成脑器质性损害,从而产生智力障碍,遗忘症、人格异常等表现。

⑶盲、聋、哑、跛等躯体缺陷时所发生的心理异常。

(五)严重的心理疾病--精神病精神病是指人的整个心理机能的瓦解,心理活动各方面的协调一致遭到严重的损害,而且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精神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精神分裂症的特点是患者基本个性的改变,并出现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分裂。躁狂抑郁症是以原发性情感情绪障碍为临床表现,躁狂发作期言语明显增多,联想加快,观念飘忽,注意不集中,情绪极端高涨,精力非常充沛,自我评价过高,行为轻率;抑郁发作期言语明显减少,感知迟钝,联想困难,思维迟缓,情绪低落,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既然心理疾病的危害这么严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

(一)要相信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一样是可以冶好的。

(二)要相信心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三)对心理疾病患者,不要歧视,应伸出友谊的手,善意地接近他们,关心他们、体贴他们、同情他们,尽力帮助他们治好心理疾玻(四)每个人都有可能罹致心理疾玻""心理健康与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与素质教育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几项基本标准:一是要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二是要有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应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与周围人们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实事求是的进行自行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这些标准的实现,有赖于多种心理素质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使心理保持健康状态的重要基础,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又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条件。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目标中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许多学生在心理素质的发展上处于较低水平。据1995年7月2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辽宁省小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课题组织运用自己研制的“小学生心理素质评定量表”测量了24378小学生后,发现不及格的人数比例达到29.97%,26项心理因素中得分最低的有6项,依次为竞争精神、自尊心、表达能力、自信心、适应能力、自立精神。而这些恰恰都是未来社会对人才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此外,值得我们特别重视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由于学生负担过重,学业失败体验过多,师长期望过高,外部评价过低,人际关系紧张,异性交往与性心理问题等原因,导致许多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与障碍。1985年南京对34所中学的4698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为15.7%;1989年杭州对2961名大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心理障碍的人数的比例为16.79%;最近在1016名中小学中调查发现有厌学情绪的平均比例为38.6%,时常自卑的人数为66.52%,有6.39%的人有厌世倾向。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尽快扭转,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无法适应未来国际竞争的要求,恐怕连在当今社会争取生存与发展的权力都会遇到困难。

那么,怎样才能彻底扭转这种状况,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尽快在教育目标中补上心理健康的内容,通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可以认为是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基本条件,而其根本目标则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完全一致。素质教育的目标中应当包括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反过来,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对素质教育目标的一种体现。所以,学校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来抓。

常见的心里问题有哪些

成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神经症:神经衰弱、焦虑症、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癔病(癔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 。
性心理疾病:花痴(色情狂)、露阴癖、窥阴癖、窥淫癖、异装癖、自恋癖、性厌恶、恋物癖、阳痿、早泄、过度手淫等。针对中老年的:更年期精神病、更年期综合征、痴呆、阿尔采莫氏病、老年期谵妄、退离休综合症。
职业性心理疾病:教师的精神障碍、单调作业产生的心理障碍、噪音和心理疾病、夜班和心理问题、高温作业的神经心理影响。
除此之外,可按照疾病的性质和发生原因划分:不良习惯及嗜好:偷窃癖、纵火狂、神经性呕吐、物质依赖、洁癖。
心理疾病是很普遍的,只不过存在着程度区别而已,而且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愈发脱离其自然属性,污染、生活快节奏、紧张、信息量空前巨大、社会关系复杂、作息方式变化、消费取向差异、在公平的理念下不公平的事实拉大、溺爱等,都使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心理疾病种类很多,表现各异,而且有可能出现更多的以前都没有注意到,或已经合理化(不认为是心理疾病)。随着时代变化新发现的心理疾病也不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67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