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长眼中,朋友圈打开了解孩子的另一扇窗,很多年轻人却又要给这扇窗上加上“锁”,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提醒我们思考,网络时代亲子之间究竟该如何有效沟通?
一条朋友圈引发的亲子大战
邵楠没想到,自己会因为朋友圈的一条消息差点和家人大吵一架。
前不久,她和同学在外聚餐到晚上11点。在回寝室的路上,心情大好的邵楠随手在朋友圈丢下一条图文并茂的消息。之后手机就没电自动关了机。
出乎她意料的是,从自己手机没电到回寝室之前的这段短暂“失联”的时间里,已然引发轩然大波:先是寝室的室友被家长“传讯”,然后手机充上电的自己又迎来家长劈头盖脸的一串质问:你为什么这么晚还在外面玩?为什么手机要关机……
一条朋友圈就这样引发了一场亲子大战。
自从考上大学,邵楠便用了微信。因为觉得朋友圈“能作为自己展示情绪和生活状态的一个窗口”,她基本每天都会更新。然而不久之后,邵楠突然接到了父母的好友添加申请。当晚,她又陆陆续续收到了10多个家里长辈添加好友的请求。从此,邵楠的微信再没安宁过,她总会遭到连番“盘问”。“不是朋友圈见不得人,只是忽然来了一群家里的长辈,常常一起来询问甚至质问我从前发的朋友圈”。
如今,随着网络的发达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侵入”了原本属于年轻人的领地,比如微信、微博和QQ。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母亲,李梅坦言,自己申请微信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随时随地获悉儿子的动态。
“电话里我一问,他就不怎么耐烦,不是说你不懂,就是觉得说太多没必要。”李梅说,和儿子通话“屡屡碰壁”之后,她发现朋友圈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终于不用再一遍遍问:你干什么去啦?顺不顺利?去哪儿了?那地方什么样?……朋友圈里自己看不就得了。”
过度关心让朋友圈对父母上了“锁”
让很多年轻人左右为难的是:在社交网络上,父母除了网民的身份,更多地还是扮演家长的角色。他们除了和同龄人的互动之外,很多时间都在“窥探”自己的子女。然而很多时候自己或吐槽或消遣地更新状态,其实只是“刷一下存在感”,或者“牺牲自己娱乐大家”可一旦家长看到总会“小题大做”,就像在做“阅读理解”一样,跟在后面长篇大论地评论完,往往还会立刻电话轰炸。
厦门大学本科生程婧记得,她曾在分享链接时用了“握草”“妈呀”之类的感叹,没多久就遭到了父母的严厉批评——语言不文明、不干净!这些在她看来仅仅是同龄人语境下的无厘头网络流行语,却轻易地触碰了家长的“雷区”。
武汉大学的卢泽对此也有同感。尽管加了父母后,他在朋友圈更加“小心翼翼”,但喜欢不吐不快的性格还是惹了麻烦:他一周内发表的4条社会热点评论之下,条条都有父母的留言。
“爸妈总是以一种长者的口气教育甚至批评我。”随后,闷闷不乐的卢泽直接给朋友圈上了“锁”。
面对这道“锁”,做父母的也有不少委屈。
在发现儿子对自己有所保留的那一刻,李梅觉得“挺心酸”。她认为,自己只是想追求一个“正当的身份”,进驻朋友圈的唯一目的就是以“微信好友”的角度实施对儿子的关心。
这也是大部分家长的共同感受:我们只是想更多地了解你的生活,为什么你直接收回了我们靠近你的权利?
与频频更新的儿子不同,李梅在朋友圈几乎没有发表过任何原创,除了偶尔转发几条生活感悟以外,李梅更多的时候都是在“潜水”观察。当然,观察的对象是儿子。
这也激起了儿子的反击:我朋友圈的主体是朋友,是用来分享生活的。但我妈的朋友圈就是专门针对我的。“这种关心经过网络的加工后更让人窒息。”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朋友圈非但难以拉近亲子的距离,反而成了引发自己和家长矛盾的“火药桶”。对此,有人柔和应对,设置分组:只让父母对那些“不该看的”眼不见为净;或者,干脆心一横,直接留下一条横线屏蔽了之。
朋友圈放大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刘杭也对朋友圈颇有怨气。大四下学期,在埋头苦干几个月后,刘杭的毕业设计终于有了眉目。他开始实施和同学早前定下的毕业游计划,并在朋友圈分享所见所闻。
没想到,观赏的闲心随即就被家人的“轰炸”粉碎。在父母看来,刘杭在紧要关头出去游山玩水,置毕业的“正事”于不顾,显然“分不清轻重缓急,只知道玩乐和享受”;而刘杭也满腹委屈:自己多数时间都在专注学业,终于熬到“能松一口气”出去散心,却被当成不务正业。
回程后的刘杭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才和父母解释清楚,并且证明了自己没被落下。但经历了这么一遭的他却觉得“心累”。此后刘杭就为父母单独分了组:再有可能引起误会的朋友圈,父母一概不可见。“不是故意不给他们看,看了徒增误会,双方都不愉快,何必呢?”
通过这趟不愉快的出游,刘杭品出了朋友圈的“信息不对称”:对于他这个年纪的大学生来说,背单词、上课、做作业这些早已司空见惯,很难再有分享的欲望。而能令自己萌生“秀”一下念头的,是那些相对特别和轻松的东西,比如旅行,和朋友欢聚。
“我选择把这些放进朋友圈,结果时间长了一看,好像‘朋友圈中的我’只会干这个,父母也推测玩才是我每天的生活。”刘杭说。
程婧也觉得,朋友圈就像一把放大镜,放大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进了大学受环境影响,同龄人之间会有属于自己的‘亚文化’。有些在我们看来不算什么,父母却可能感到不解,甚至上升到有关价值观的矛盾。”程婧说。
矛盾频发的背后还引发信任危机。
程莉最近觉得有点“尴尬”,朋友圈在她这儿成了“监控”和“反监控”的阵地。
因为无意间和朋友说起对方儿子最近的动态,让朋友发现自己被儿子分出组了。这位朋友只好软磨硬泡请孩子信任的程莉当起了“间谍”,并隔三岔五抛来问题:他最近又去干什么了?都在和哪些人交往?
一切只是因为程莉和这位父亲看到了孩子的两面:在父亲的朋友圈里,儿子单纯,循规蹈矩地分享新闻、生活常识;而在程莉这边,却是大片的“灯红酒绿”,频繁出没酒吧、拍大尺度照片……
这也正是这位父亲执著于“监控”的原因:“他离家后花钱大手大脚,天天不干正经事,你能不糟心吗?”
傅首尔在参加综艺节目的时候,声称发现自己被儿子屏蔽了,感觉到非常的震撼。发朋友圈屏蔽父母一般都是不想让父母查看到子女的一些生活,其实有很多孩子在长大了以后一般都会把家里人屏蔽起来,不想让家里人看到自己的朋友圈。因为有一些家里人在看到孩子的朋友圈以后,都会对孩子进行品头论足,甚至会觉得孩子发的朋友圈都是极其无聊的一些事情。
网络时代,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短,但是年轻人的微信朋友圈屏蔽父母已不是什么秘密。腾讯新闻2018年公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里面提到,52%的子女曾经屏蔽父母查看自己的朋友圈或没有加过父母好友。
现如今,微信这款即时通讯软件成了我们手机里必备的通讯软件,日活用户超过10亿。不仅年轻人在使用,微信的老年人用户也不少。许多老年人一开始使用只是方便和儿女多联络,渐渐的也因为微信功能相对简单,很多老年人用户也学会了发朋友圈、运动打卡、群聊红包、发表情包等操作。而年轻人喜欢在朋友圈分享日常生活,因此朋友圈自然也成为了父母关心子女的最直接的渠道。然而,经调查发现,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子女曾屏蔽父母查看其朋友圈的权利,这让很多父母表示费解。
儿女不对父母开放朋友圈或者只是分组展示一部分朋友圈,其实不是因为儿女和父母的关系不好,而是担心自己随手发的一条状态,会引来父母不必要的担心和唠叨。现代的年轻人会更加注重自己的个人隐私和自主权,也不喜欢因为自己影响到别人,而父母恰恰是那个最关心我们的人,我们有时候可能只是在朋友圈发一下牢骚,在父母眼里就会觉得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会带给他们焦虑的情绪,这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大学生朋友圈屏蔽父母其实真的是很常见的一件事情,但他们初衷大部分都是好的。不过为人子女,还是平日里多跟父母沟通,多和他们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即使不能陪在父母身边,也让父母感觉到你的挂念,他们也会感觉非常欣慰。
?1、想保留一些私人空间,有些内容不想被人看到 每个人都有一些秘密的小想法,他们不想被父母知道。 当代年轻人有“两张脸”是很常见的。通常,一对好学生在家里的行为在互联网上“显示出它的本色”和“疯狂”。 为了保持他们的“良好形象”,保护父母显然是必须的。 另一方面,互联网和朋友圈大多是年轻人发泄情绪的场所和方式。
?发泄一些父母无法理解的激动情绪,发泄一些消极的能量,让父母无缘无故地担心。 许多对年轻人来说很普遍甚至很流行的“丧葬文化”,一旦被张贴在朋友圈子里,一定是父母的困惑、误解和担心。 网民[·阿尔弗雷德]: “偶尔在朋友圈子里发句‘世界不值得’就会被父母问及是否自杀,不屏蔽真是有点麻烦……”
2.“好消息而非坏消息”已经逐渐成为年轻人的常态。 越来越多的90后开始在社会上工作,挫折自然随之而来。 当我这么忙的时候,我不得不反过来安慰我的父母:“我很好,可以应付。” 除了工作,还有对学习、生活、交流等的担忧。孩子们总觉得和父母说话是没有用的,除了给他们增加烦恼。 事实上,大多数父母也是如此。
他们对远离家乡的孩子充满了担忧。当事情出错时,他们总是很担心。 但是由于距离、时间等因素无法帮助,只能担心。 事实上,同样的担心对孩子和父母有完全不同的影响。 互联网用户[陈先生]: “有一次我在打篮球时扭伤了脚,对我来说‘交朋友’只是小事,我只需要吃药。 对父母来说,这是一个“孩子要残疾”的大事件。 我们报道好消息而不是坏消息不是我的错。的确,父母总是夸大我们的担忧,然后再担心它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58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