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12岁女孩离家出走因父母生二胎,孩子心理关卡没过好

佚名 2023-07-03 04:37:40

近日,媒体报道了天津一位12岁的女孩,因为不满父母生二胎离家出走,从天津坐公交车一直到了通州,后所幸民警联系上家长,安全接回。其实,生二胎还真不是父母之间的私事,如何过好老大“心理关”,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老二“将至”老大或会不开心

著名情感专家苏芩介绍了她亲身经历的一些案例。

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在有了弟弟之后,觉得父母对弟弟的疼爱比她多,心中有些不平衡,后来女孩有一次生病发烧,一直呕吐,才感觉到父母对她的用心照顾。小女孩有了自己的想法,看来只要发烧一吐,爸爸妈妈就会对她好,就不会去管小弟弟,结果就不断暴饮暴食,吃完就吐,来索取父母的爱。

一位大二女生,在得知自己母亲怀孕后,歇斯底里得说了一席话,“你们要弥补的对象是我。小时候苦,我陪你们过,现在条件好了,我不要他来跟我抢!”,并因此,半年不和母亲讲话,甚至春节期间也不愿回家。

“同胞竞争障碍”是病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彭旭:在医学上,有一个临床疾病叫做“同胞竞争障碍”,是指在有新的同胞出生时,大宝会出现焦虑、烦躁、失眠、哭闹、行为异常,甚至是伤害幼小同胞或是自己的伤害性行为。临床上也有很多老大因二胎出现诱发抑郁症、强迫症等精神障碍。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传统的孝悌观念减弱。在我国传统文化理念当中,孝是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是指兄弟姊妹的爱。现在多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家中兄弟姐妹减少或是没有,大家族的概念明显减弱,自然就很难有“悌”的观念。

其次,父母对于第一个孩子的养育极为溺爱娇惯,使家里的大宝养成唯我独尊的观念,在性格上存在一些缺失和不健全,进而无法接受弟弟妹妹的出生,觉得自己失宠了。

最后也是最大的责任,父母的观念和教导。有些父母要二胎完全是出于一种弥补遗憾的心理。在大宝出生的时候,可能家里经济情况、生活环境不理想,为了弥补对大宝的愧疚,父母打算生二胎进行弥补。还有些家长对第二个孩子会倾注更多的爱和关怀,让大宝感到极度的不公平和被抛弃感。

支招

重视并尊重老大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彭旭:家长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但并非完全听孩子的。家长要提前告知大宝将会有个弟弟或妹妹,是他成长的小伙伴,你可以好好照顾他、爱他,树立一种兄长的担当意识。但提醒家长们,一定不要带着一种补偿心理来生第二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拥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无法取代和复制。

让老大成为小帮手

著名情感专家苏芩:在二胎问题上父母要做的不仅仅是说“爸爸爱你”、“妈妈爱你”,还要学会对孩子示弱,对孩子灌输一种理念,“你要帮助我照顾好弟弟妹妹,在生活中你对她是重要的。”妈妈可有意让大宝给自己打打下手,比如,逗弟弟妹妹玩、给弟弟妹妹喂奶、帮弟弟妹妹拿小鞋子之类的。这样孩子慢慢就会接受,特别是面对外来竞争时,同胞竞争的意识就会减弱。

选择适当年龄差距

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崔永华医生:建议两个孩子年龄相距3岁为最佳。这是因为,年龄过小,不利于家长对于第一个孩子的成长与陪伴。而年龄相差太大,大宝处于青春期不太合适,此阶段的孩子属于逆反期,不利于接受弟弟妹妹的出生。

积极引导良性竞争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师李玖菊:“同胞竞争不是完全不好的,适当引导之后对孩子有所提升”,父母首先要为两个孩子发生竞争现象而高兴,说明孩子心理发展是比较有力量的,能够知道自己的需求,并用着自己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理解这一点,就不会为孩子之间的争夺而焦虑,而是用平和的心态来处理这个问题,切记勿让老大一味的忍让,父母要尽量顾及到每个孩子的感受。

12岁女孩跟妈妈吵架后离家出走:青春期孩子,父母要多说是少说不

精读妈说:“是”不是迎合,是成全;不是不管,是温暖;当父母多说“是”,孩子就会变得顺。

作者:木人(爸妈精读专栏作者)

养孩子不可怕,最怕的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

他们易燃易爆,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拨动他们的神经,引发一场惊心动魄的闹剧。

此时,女孩已经睡了三天地下通道,饿了求好心老板施舍,冷了找好心人送衣,无论如何就是不求救父母。

这一幕,让人哭笑不得,又十分理解,每一个从青春期走过来的我们都明白,那一场青春期风暴,意味着什么,需要父母如何对待。

青春期的孩子,张牙舞爪,说不得,训不得,轻则顶嘴,重则轻生、离家出走,一不留神就跟父母反目成仇。

有人说:“孩子不跳楼就是成功,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养孩子是一场修行,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我们智慧应对。

面对叛逆期的孩子,一味较劲,只会耗费蛮力,不较真,才是真智慧。

叛逆的背后,是对“看见”和“认可”的渴望

心理学家说:人类性情中最强烈的渴望就是受到他人的认同。

青春期的孩子面对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变化,需要父母的看见和认可。

纪录片《镜子》中有一个男孩张钊,他打架,玩手机,早恋,还在高三选择了辍学。

用他的话说“基本上父母觉得我不敢干的事,我在高二差不多干了个遍”。

父母以为这一切的叛逆,是因为孩子早恋,因为他以前不是这样,却不知张钊只是因为受不了学校的压力,每一次跟父母提到自己的压力,父母总说“学校几千人,为啥就你受不了”。

张钊的叛逆行为,只为引起父母的注意,却并非自己所愿。

叛逆,如果只被视为麻烦,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不被爱,之后可能会用更叛逆的行为表达自我。

父母面对叛逆,如果习惯打击,无法透过叛逆的表面看见他的内心,潜在的情绪就会发酵成毒素,影响孩子一生。

《儿童行为心理学》一书中说: 叛逆期如果父母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导致孩子的叛逆性格,严重者还会因此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 社会 等病态性格,更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叛逆如果发展成过激甚至极端行为,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孩子都是灾难。

在青春期里,被父母看见和认可的孩子,就像拥有一颗糖,从此甜了整个人生。

父母越是说“不”,孩子越是反抗

青春期的孩子再也不逆来顺受,父母越是不允许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偏要去试一试。

电视剧《我不要和你做朋友》中的吴智勋,是很多经常被父母说“不”的缩影。

父母一心期待他考上名校走出小县城,吴智勋不负众望,成绩稳居年级第一。

当高考就在眼前,父母的控制愈演愈烈,吴智勋的反抗也更激烈。

父母不让他跟成绩差的人做朋友,他偏要跟他们一起玩;

父母不让他跟女同学走得近,他偏要跟她做朋友;

父母不允许他耽误学习,他偏偏放弃了高考。

即使后来,他同意了复读,他还是会逃学躲在出租屋,整日酗酒,因为那是以前父母严令禁止的行为,现在“我就是要做我以前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越说“不”,他们越喜欢反抗。

一旦习惯了反抗,就忽略自己的内心,慢慢活得像个空壳,看不见真实的自己,无法正确表达自我。

心理闭锁一旦形成,原生自卑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发展,那时候,父母再纠正,都无能为力。

孩子长期被否定,容易自我价值感偏低,变成讨好型人格,别人给一点温暖,他就用全部去偿还,分不清是非对错。只知付出,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痛苦不堪却无力改变。

“不”就像悬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刀,最终会束缚他们一生。

多跟孩子说“是”,少跟孩子说“不”

青春期是叛逆期,也是父母的头疼期,可青春期并不是未解之谜,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不必畏惧,掌握合适的钥匙,问题自然可解。

金婧小品《我家孩子叛逆期》给我们做了示范。

当女儿踹门,妈妈笑着夸女儿“好身手”,爸爸鼓掌“踢得好”;

女儿踢倒“碍眼”的椅子,妈妈爸爸继续附和;

女儿嫌坐着吃饭毫无个性,父母立刻起身站立;女儿撕碎书本声称“不读书了”,妈妈瞬间要爆发,却忍着“不读书也挺好的”,

当女儿要离家出走,父母拉出准备好的行李箱,送她出门,女儿却犹豫了。

当女儿再次出现,忽然懂事了,会摆正倒地的椅子,饭桌上没有自己碗筷,主动去拿。

周国平老师说: 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孩子。当父母开始学着顺着孩子,少控制孩子,尊重他们,彼此才可以平等对话。

1、多跟孩子说“是”

“是”即顺,意味着对孩子尊重,肯定,信任,放手。

青春期的他,不再是个小孩子,他正在成长为大人,适当放手,孩子才会成长。

想起我初中时迷上追星,卧室里贴满了明星海报,谢霆锋、飞轮海、棒棒糖,可是父母对我的花钱,依然有求必应。

我十分感谢,他们当时尊重我,没有直接制止“女孩子贴这么多男人的头像,要脸吗?”

否则,心理阴影的面积多大啊。

得到满足的孩子,没有匮乏感,被信任的孩子,才不会变坏。

当他晚归,为他准备一碗粥,发现他打架受伤,给他护理伤口,考砸了给他一句安慰……青春期的孩子心也是肉长的,父母的心疼,他们会看在眼里,感恩在心。当父母相信他,他就会值得被你信任。

“是”不是迎合,是成全;不是不管,是温暖;当父母多说“是”,孩子就会变得顺。

2、少对孩子说“不”

“不”通常表现为“说得多”和“管得多”,意味着控制、否定等。

说的多,唠叨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 80/20法则 ”告诉我们, 把80%的时间留给对方来发言,把剩下20%的时间拿来提一些能启发对方说下去的问题。

让倾听大于唠叨,才是事半功倍的沟通法宝,也是打开心房的钥匙。

管得多,就是控制,父母只允许自己对孩子说“不”,不允许孩子有任何反抗。

记得表弟十三四岁的时候,一次跟姑姑吵架,就要往外走,姑姑也板着脸“出去就别回来”。

高中毕业后,他不想上学,姑父执意把他送去当兵,不允许表弟有一丝抗议,临走表弟留下一句“我走了,就不会再回来”。

他做到了,两年没有休过假,一个电话都不打。终于回来,已然退役,父母对此毫不知情。

在青春期里被否定和冷漠浸泡的孩子,再也不会对父母打开心门。

一旦挣脱父母的掌控,凡事都会自己做主,拒绝跟父母商量,即使偶尔不辨是非,也会将错就错,不接受批评和更正。

聪明的父母懂得,绝对控制只能让他们更加叛逆,减少约束,尊重孩子,如此孩子们才懂得自我约束。

养孩子是一场博弈,面对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斗智斗勇,将心比心。

让我们用心去温暖那只棱角扎人的刺猬,陪着他平稳地度过整个青春期,是漫长岁月里最特别的告白。

作者简介:木人,富书专栏作者,富书亲子文第5期学员,家居小主妈一枚,不负时光不负己。

有的孩子出现了离家出走的行为,这是由什么心理因素造成的?

(1)成人感与自立意识的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大,青少年逐渐觉得自己长大了。特别是从小学升人初中,使他们的自我意识产生了明显的质变,产生并增强了“我已不是小孩”的感觉和观念。

他们反对父母把自己看成是不懂事的儿童,在行为举止上模仿成人,力求用成人的方式思考和行动。特别是在目前“下海”、“闯世界”等社会潮流的影响下,青少年的自立意识更加增强了。一些青少年变得胆大、浮躁,比以前的人更加敢想、敢说、敢干,做事说话更不愿让成人知道,尽量避开父母和家长,避开自己不能自立的场所,热衷于自己的建议、主张,喜欢与同龄人一起进行活动,少数青少年特别愿意自己去“闯世界”,试一试自己的能力。但是,许多家长和教师很少能正确对待青少年的这种成人感和自立意识,总把青少年看成是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会的“孩子”,不尊重、不信任、不理解孩子们的现象经常发生。

父母们应该想到,孩子们除了吃穿这些需要以外,还有更加重要的独立、自尊的需要,这些需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强烈。由于成人感和自主意识的增强。父母对青少年这些心理特征的忽视,就很容易发生离家出走事件,使青少年用离家出走这种方式表明自己摆脱成人控制的愿望,试图自我证实一下自己的能力。

(2)学习困难引起的消极情绪

目前,我国小学、中学的课程比以前更难了,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是,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吃苦耐劳精神、学习进取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却大有逐渐减弱的趋势,这也是让千百万有识之士和家长、教师感到十分忧虑的现象。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很多青少年经常为功课感到头痛,甚至出现学习消极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对青少年在学习方面的要求过多,家.长和教师在处理青少年的学习问题时方法不当,就会使学习困难的青少年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摆脱困难,避免可能受到的不良对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34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