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季节养生 >> 夏季养生

夏季健康如何预防细菌性疾病(如何正确如何防范细菌病毒)

四季调养 2023-05-03 09:01:51

夏季健康如何预防细菌性疾病

夏季温度高细菌活动也非常活动,所以在夏天预防的疾病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感染快,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疼、炎症,细菌性疾病多发有的细菌性疾病还比较难治,所以夏季健康生活一定要时刻预防好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保证我们的生活健康。

在细菌性疾病中单单以细菌性痢疾为例,这种疾病是夏天最容易得的一种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痢疾是一种肠道疾病,也是一种肠道疾病传染病!一般的细菌性痢疾表现为肚子疼并且腹泻还会产生里急后重的感觉,严重的会出现发热甚至是高热还会出现感染性休克以及呼吸衰竭,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健康。

夏季也是肠道高发期,细菌性痢疾就是最常见的夏季肠道疾病,它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它除了和天热人们喜欢吃生冷食品引起肠胃功能紊乱有关外。还与苍蝇繁殖活动有关外,是由于喝了被污染过的水或者是食物,甚至是肢体上的接触以及生活上的不干净的习惯都会造成细菌性痢疾!

预防细菌性痢疾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烹饪的时候生熟分好类,如果是已经烹调好的食品,不要再放回盛过生食品的碗内。餐具、食物等要做好洗涤消毒工作。夏天对于油腻的食物也尽量避而远之,隔夜剩菜尽量也不要吃,如果打开的水果,如西瓜、榴莲等尽量要一次吃完,如果吃不完记得使用保鲜膜封好然后放到冰箱里保存,当然及时放入冰箱冷藏也不要超过24个小时哦!

细菌性痢疾在症状初期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夏季也不要单纯的把腹痛腹泻只当做拉拉肚子就能好的疾病,腹痛腹泻是很多肠道疾病的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就医,小病变大病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生命安全,也会给我们带来不菲的治疗费用,所以在夏季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积极的就医态度是保证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如何正确如何防范细菌病毒

去除室内的细菌病毒、一方面是在流感病毒高发期注意室内卫生、避免源头上的感染;另一方面就是室内的预防上面,室内的预防主要是通过多开窗透气或者喷洒消毒液来完成的,但是现在更多的人是选择运用净化器来进行室内空气的消毒。

夏季应该预防哪些常见疾病?

夏天到医院就诊的病人主要患的疾病有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道传染病等。

一、中暑中暑是夏季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是由于人在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失去平衡,肌体大量蓄热,水盐代谢紊乱造成的。市民如果只是轻度中暑,要多喝含盐的清凉饮料,若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以服用人丹或藿香正气水,而对重症中暑患者,应抬到阴凉处就地抢救,并立即送往医院。 预防中暑,除了在烈日下做好防晒外,还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中暑机会。此外,多洗温水澡帮助体温散发,多吃蔬菜瓜果,适量饮用盐开水、绿豆汤、酸梅汤等清凉饮料,也可以达到消暑作用

二、肠道传染病夏季气温高,食物容易腐坏变质,而且各种蚊虫的繁殖也快,成为传播疾病的渠道。易发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有霍乱、痢疾、甲肝、食物中毒、水中毒等。 预防这类疾病要注意“病从口入”,做好环境卫生,主要的措施有:少吃隔夜隔餐的饭菜;餐具、食物等要防苍蝇、蚊虫叮咬,做好洗涤消毒工作;买来的海鲜等水产品一定要煮熟煮透,不可生吃;不喝生水,防止水污染;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老鼠等;注意个人卫生,常洗手洗澡。

三、热中风夏季,很多人喜欢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或者是把电风扇直接吹向自己身体,但,这样很容易热中风或是得肩周炎,尤其是中老年人。热中风主要是由于室内外气温相差太大,若频繁出入房间,忽冷忽热使脑部血管反复舒缩造成的,常发生在患有心血管病的中老年人身上。 适当地调整空调的温度,使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摄氏度,多喝白开水或淡茶水都可以预防热中风。而肩周炎则是由于裸露的肩部受凉导致的,中老年人因为多年来的活动摩擦,肩部已受损,突然遭受风寒袭击,更容易引发肩周炎,因此在睡觉时要避免冷风直吹身体,更不能在通风处迎风睡觉。

人体怎样预防和避免细菌,病毒感染呢?

预防感冒须知: 感冒是一常见病、多发病。感冒的预防重于治疗。而预防的重点应放在日常生活保健上。 一、注意冷暖。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的抗体随之减少,致病微生物就会乘虚而入。 二、不要劳累。原因是此时免疫功能较弱,抵抗力较差。 三、避免精神紧张与忧愁。医学专家发现,精神紧张或多愁善感者,局部免疫力降低。 四、勤晒被褥。被褥上人体蒸发的汗水和油脂浸渍受潮后,细菌病毒易繁殖生长。常晒被褥,一可借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这些细菌病毒,二可使被褥干燥、松软,对预防感冒有好处。 五、勤洗手。许多人认为,感冒是由于吸入病人喷出的气体而传染的。实际上,接触传播也是感冒的主要传播途径。当感冒病人摸擦他的鼻子时,他手上便沾染了感冒病毒,这些病毒就会被带到病人所接触的地方,如门把手、电话机、桌椅及汽车扶手等,健康人的手一旦接触这些污染物体,手上就会沾染病毒,如果不常洗手就易染上感冒。 六、常换牙刷。我们使用的牙刷,几乎经常处于潮湿状态,这是细菌病毒生长的最好温床。为了预防感冒,建议经常更换牙刷,并定期用开水烫一烫。 七、早晚按摩。经常用手指轻轻摩擦至鼻根处,每次上下按19次或感到微热为止,可使感冒的发病率下降,鼻子不通气时用此方法当即就可见效。 八、热水搓耳。每晚洗脸时,用热水毛巾搓耳朵,上下轻轻摩擦双耳廓40次,预防感冒有良效。 九、冷水洗脸热水洗脚。一年四季坚持冷水洗脸的人很少患感冒,晚睡前用热水洗脚,能帮助提高身体抗病能力,有利于预防感冒。 十、加强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功能v

夏季,当心细菌引发的食物中毒

夏季气温升高,雨水偏多,天气湿热,各种微生物容易滋生,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也称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期。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由于食用了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类疾病,常造成群体性腹泻、呕吐等,在夏季一定要注意预防。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食物中毒,发病率高,一般病情轻、病程较短、恢复快;但肉毒梭菌、椰毒假单胞杆菌酵米面亚种、李斯特菌等引起的食物中毒病死率较高。

细菌性食物中毒在全年均可发生,但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在夏、秋季节。此时期因气温较高,细菌容易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同时,人体的防御功能降低,易感性增高。

在各类食品中,易受细菌污染且细菌易在其中滋生的,肉类和肉制品居首位,其次是鱼、乳、蛋类,再次是植物性食品(尤其是剩饭、米糕等)。

细菌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食品在生产、销售、运输、贮存、烹调等过程中受到细菌污染。二是被细菌污染的食品在较高温度下存放较久,食品中营养物质和水分充足,细菌大量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三是被污染的食物未烧熟煮透或煮熟后又受到带菌容器、食品加工工具或带菌的食品加工者的污染。

感染型 大量活菌随食物进入人体,侵犯肠黏膜,引起胃肠炎症状,称为感染型食物中毒。

毒素型 细菌污染食品并在食品上繁殖和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外毒素),达到致病量的外毒素随食物进入人体,经肠道吸收而发病,称为毒素型食物中毒。人体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食入的细菌毒素量多少,与活菌是否进入人体及进入量多少关系不大。

混合型 某些病原菌如副溶血性弧菌等,进入肠道后除侵入肠黏膜引起炎性反应外,还能产生肠毒素。这类病原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是致病菌侵入肠黏膜和所产生的肠毒素协同作用,其发病机制称为混合型。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根据不同的细菌,采取的措施也是不同的。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主要是通过污染的动物性食品引起中毒。其污染来源有两方面:一是动物被宰杀前感染;二是宰杀后污染,即动物被宰杀后其肌肉、内脏接触粪便、污水、不洁容器或带菌者而被沙门氏菌污染。此外,蛋类可因家禽带菌而被污染,水产品可因水体污染而带菌,带菌的牛、羊所产的乳中亦可有大量沙门氏菌,所以鲜乳和乳制品,如果消毒不彻底也可引起食物中毒。预防措施一是控制带菌的病畜肉流入市场,宰前严格检疫。凡属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兽的肉及内脏,一律禁止出售和食用。家庭与餐饮业厨房中的刀具、砧板、盆、碗等要做到生熟食品分开使用,防止交叉污染。二是低温贮藏食品,沙门氏菌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37℃,但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低温贮藏食品可以控制其繁殖。三是对食品进行彻底加热,注意在炖煮肉类食品时,肉块不要切太大,而且最好持续煮沸3小时以上。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是通过受污染的海产品、肉类及咸菜引起人体中毒。沿海居民带菌率较高,也可发生带菌者传播。受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在较高温度下存放导致细菌大量繁殖,食用前不加热或加热不彻底,大量活菌随食物进入人体就可引起食物中毒。预防这类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要低温贮存各种食品,注意食品的烹调加工方法,海产品和其他肉类要烧熟煮透,蒸煮时需加热到100℃并持续30分钟,对凉拌的海产品要置于食醋内浸泡或在沸水中漂烫以杀灭副溶血性弧菌。食品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剩余食物食前需要彻底加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生吃海产品或腌渍不当的贝类食物。

李斯特氏菌食物中毒 李斯特氏菌在零下20℃可存活1年,在5℃的低温条件下仍能生长。李斯特氏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食品中的李斯特氏菌主要来自粪便。由于该菌在冷藏条件下能生长繁殖,故用冰箱冷藏食品不能抑制其繁殖,杀死它的方式是加热,对于存放较长时间的食品在食用前务必充分加热。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食物中毒 肉毒梭菌在食物中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即肉毒毒素),肉毒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是目前已知的化学和生物毒物中毒性最强的一种,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对人的致死剂量约为10mg/kg体重~9mg/kg体重。因此,此类中毒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较高,危害严重。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引起中毒的食品在国外多为火腿、香肠、罐头食品。在我国牧区多为肉类,其他地区多为植物性食品,其中大部分是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如豆豉、豆酱、臭豆腐等。制作豆酱等发酵食品时,发酵过程通常在密闭容器内进行,如果食品原料污染了肉毒梭菌芽孢,而加热的温度及压力不足,未能将芽孢杀死,随后又在厌氧条件下贮存,芽孢极易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制作肉类罐头时,如使用被污染的原料,即使采取加热灭菌措施,也可能由于芽孢耐热性强而未被杀灭,因而产生毒素。此外,上述食品在食用前一般不加热,不能破坏毒素,故食用后容易发生食物中毒。因此,食物食用前不加热或加热不彻底是造成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预防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主要措施是严格按照食品操作规程,减少原料在运输、贮存和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制作发酵食品的原料应充分蒸煮,制作罐头应严格执行灭菌规程。加工后的熟制品应低温保存,防止细菌繁殖和产生毒素。肉毒毒素不耐热,对可疑食品应做加热处理(100℃,10~20分钟)使毒素破坏。

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 葡萄球菌在干燥条件下可生存数月,耐热,加热到80℃持续30分钟才能被杀死。这类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毒素型食物中毒,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污染了的乳类及乳制品、肉类和剩饭等。葡萄球菌是常见的化脓性球菌之一,上呼吸道感染者的鼻腔带菌率可高达80%,人和动物的化脓部位接触食品后使食品污染,而摄食了被葡萄球菌污染的食品便有可能发生食物中毒。预防的关键是防止葡萄球菌对食品的污染和肠毒素的形成。首先要防止食品受到污染,对患局部化脓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的食品加工人员、餐饮从业人员、保育员等,均应暂时调换工作岗位。其次是要低温贮藏食品,防止葡萄球菌繁殖和产生肠毒素;食用前还应彻底加热。(摘编自中国医药 科技 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安全与 健康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ajiys/323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