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季节养生 >> 夏季养生

冬病夏治:夏至节气针灸最相宜

健康管理师 2024-03-08 23:39:08

冬病夏治:夏至节气针灸最相宜

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推崇“冬病夏治”,各大中医院里排队贴“三伏贴”的患者人山人海。不过,中医专家指出,“冬病夏治”并非只有“三伏贴”一种疗法,夏至的节气针灸也是很有效的“冬病夏治”手段,对于冬季易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病效果不错。

6月22日是“夏至”,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夏至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因此夏至的养生要注意保护阳气,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夏天容易因吃寒凉食物导致胃痛、腹痛、腹泻的患者,可以在夏至前后15天适当开展夏至节气针灸治疗。

夏至后人们往往食欲不振、消化吸收功能低。还有很多市民在天气炎热时贪吃寒凉食物,也会引起诸多消化系统问题,如胃痛、腹痛、腹泻等。建议长期患有体虚易感、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平素正气不足,通过夏至节气针灸治疗可以扶正固本,提高免疫力。此外,有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的人,通过针灸可以固护脾胃。而冬季里爱发作颈肩腰腿痛的患者,在盛夏针灸可以更好地驱散体内的寒邪。

【时令养生大全】夏至艾灸养生技巧

   夏至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第一个被确认的节气。夏至节气的到来,意味着人体阳气达到最旺,这时“冬病夏治”最合宜,节气艾灸是其中一种方法。那么艾灸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艾灸的技巧有哪些呢?下面就随我一起来看看吧。

  按照传统的中医记载,艾灸的主要灸法为“发泡灸”。这是一种直接灸的方法,也称为“疤痕灸”。用艾绒制成艾柱,点燃后直接贴在患部或体表穴位,待艾条烧完,皮肤表面会灼伤、起泡、渗液。此方以轻度烫伤达到排除虚寒、温补阳气的目的。

  专家表示,古书有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意思是想要身体健康,可以长期艾灸足三里穴,保持穴位长期发泡渗液。发泡灸虽然药力较猛,但不仅会灼伤皮肤,还会留下疤痕,操作的难度较大。另外,关节、面部、四肢等很多部位都不适合直接灸。因此,不推荐家庭采用发泡灸的方式。

  “隔物灸、悬灸的方式更适合家庭采用。”专家表示,所谓隔物灸,是将艾柱点燃,放在姜片、蒜皮、盐或者药饼上,再灸于患部或穴位之上。这种做法既可以防止烫伤,隔物还有加强疗效的作用。梁文说,姜片有发散作用,外感艾灸时常用;蒜片有解毒作用,皮肤长疮、有炎症时常用;隔盐灸治疗脾胃疾病时最常用;药饼则是用各种中药配成的,根据不同的药物成分,有不同的加强功能。

  悬灸是点燃艾条,悬在患部或穴位的皮表上方,通过热力传导刺激,实现艾灸的效果。专家表示,艾条在穴位或患部上方打转,称为“回旋灸”,适合整个区域的艾灸;艾条在穴位上方不断地做拉近拉远的动作,称为“雀啄灸”,适用于单个穴位的灸法;针对整条经络线,艾条在皮表上方沿着经络线来回缓慢移动,可以达到刺激效果。

   健康身体为前提,艾灸要注意

  禁忌一: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脸部、颈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禁忌二: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等也不要灸。

  禁忌三: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禁忌四: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

  禁忌五: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同时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禁忌六: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如果是按疗程艾灸,前三次最好每日连续灸,每个穴位15-20分钟,以后可以隔日一灸10天为一个疗程。小孩子和老人艾灸的时间要短些。关于时间方面,艾灸没有特别固定的时间。什么时间都可以灸。饭前饭后,早晚皆可,饭前只要不是太饿就行,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就可以灸,太饱太饿都不能灸。

  【结束语】以上的内容,就是有关于夏至艾灸的注意事项及小技巧。不知道有没有帮到大家呢?

夏至针灸要注意什么事项?

  夏至时节总会莫名地感到诸多不适,很多人都会选择针灸,那么,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夏至针灸的注意事项:

  1、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2、面板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3、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4、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5、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夏至后15日内适合节气针灸:

  我国传统医学很早就认识到节气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古人根据“天时”,有选择地针灸不同穴位,预防该时节好发的疾病,从而可以养生保健,益寿延年。“节气针灸”历经千百年传承下来,是一种自然且疗效肯定的防病祛病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夏至后15日内就非常适合开展夏至节气针灸治疗。节气针灸可以通过扶正祛邪、培补脾胃、助阳散寒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人体免疫力更好地激发人体经气,达到防病治病的功效。

  节气针灸的治疗作用:

  1 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2 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3 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执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执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执行正常。

  针灸简介:

  针灸针灸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型别,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赖。

  传统二十四节气“夏至”已过,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夏至这一天,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夏至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时节,故夏至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夏季暑溼邪气易侵犯人体

  夏天天气渐渐炎热,人们往往食欲不振,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加之雨水多,溼气盛,暑溼邪气侵犯人体,会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致使气机不畅,多表现为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胃痛、胸闷想吐、腹痛、腹胀、大便稀溏,甚至水肿。夏至阳气盛,人体阳气浮越,此时针对痼疾用针、用药,可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可有效地扶阳祛寒、祛除冬病根因。

夏天可以艾灸吗 夏天艾灸的好处

夏季是可以艾灸的,这个答案可以肯定的。而且夏季艾灸效果会很不错的,夏天艾灸的效果远远好于冬季,尤其是风湿类症状或者寒症等。古语有云:冬病夏治。夏季温度较高,阳气比较旺盛,经络也比较通畅,此时艾灸效果很好的!:
一、夏季艾灸,空气流通,并且室内空气清晰,而且穿的衣服比较少,比较方便艾灸的。
二、另外夏季温度高,艾灸之后皮肤也会出汗,出汗乃是体表循环的特征,有些毒素也会随着出汗排出体外的。
第三,夏季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也达到最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艾灸效果是一年中最好的,三伏天艾灸毛孔全部打开的,艾灸的药效更容易渗透到经络里面去,从而调理身体,养生保健。
第四,阳虚或者气血虚弱的人也更适合夏季艾灸,艾叶性温和,属于纯阳之物,艾灸能够通经络、祛寒湿、补正气等。而夏季又是阳气最旺盛的,二者结合效果更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ajiys/2009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