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羲黄讲堂 >> 太易先生答疑系列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与修德的先天元神

大道家园 2025-04-20 13:08:47
文始法脉至道修炼的面授课已经全部结束,甲辰年黄紫檀老师将退隐江湖,专注道学十大根本经典的注解和传承人培养。为满足广大同修的求道需求,继续弘扬道学文化,在三大法脉最后一次面授课的基础上的视频录播课(可随时看,反复看,时效永久,包含道场闭关指导,黄老师亲自带入功法状态,已顺利校对编辑完毕,在甲辰年初始隆重上线。课程后续有课后辅导群,实修过程中有疑问可以在群内咨询黄老师或者其他师兄。本系列文章便是摘取了黄老师2017-2020年在微信群内的答疑。
课程咨询至大师兄,微信:ddjy_zhida

济南马同学: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图片仅作为配图使用,与原对话场景无关

【注释】1、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牵引。

2、薄:不足、衰薄。

3、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

【大意】上德的人,对人有德而不自以为德,所以才有德。下德的人,对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无德了。因为上德的人,与道同体,道是无所为而为,所以他也是无所为而为。而下德的人,有心为道,反而有许多地方却做不到了。上仁的人,虽然是为,却是无所为而为;上义的人,尽管是为,却是有所为而为;上礼的人,就更过分了,他自己先行礼,若得不到回答,便不惜伸出手臂来,引着人家强就于礼。由此看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等到步入礼的境界,是表示忠信的不足,祸乱也就随之开始。至于以智慧去测度未来,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更是愚不可及的事。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以忠信为主,而不重视俗礼;以守道为务,而不任用智巧;务必除去一切浅薄浮华等不合乎道的,而取用敦厚朴质等合于道的。


黄老师答:《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解:道者,命也;德者,性也,先天元神也。

通过修先天元神(德),可以悟道。故曰:失道而后德。而细而言之,上德为先天元神,下德为后天元神。后天元神需要用特定的针对性方法清理其中的气质之性,才能返还为先天元神,故曰“为之而有以为”。

而仁义礼分别对应魂、魄、与心神---此三者,都是后天元神的构成部分,离后天元神不太远,可以通过认识、修炼它们,来认识、见到先天元神,不过没有直接修炼先天元神直截,因为先天元神无气质之性蒙蔽,乃醇厚的先天一炁所凝结,故曰“处其厚不处其薄”。去除后天元神的锢闭,先天元神自然的就会显示本来面目,故曰“去彼取此”。

《道德经》的德篇,是通过修先天元神而回归大道之中,比起直接修先天一炁(道体本身),没有那么快捷,但是仍然是无为法,因为“德”是道的枢纽。

转发请声明原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tyxsdy/6241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