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马同学: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图片仅作为配图使用,与原对话场景无关
【注释】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2、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3、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
4、不欲:一本作“无欲”。
5、自定:一本作“自正”。
【大意】道永远顺其自然,不造不设。看似无所作为,但万物由道而生,实际上却是无所不为。侯王若能守着这个道,万物就会各顺其性,自生自长。然而这种状态,并不能长保,在万物生长繁衍的过程中,难免有欲望邪念,这时惟有以道的本质“无名之朴”,来克服这种情形的发生。一旦没有欲望邪念,能够归于沉静不乱,那么,天下自然就会安定。
黄老师答:无名之朴,是“道”的凝聚态。是“天地相合”所降的甘露。大成净土法里面“悬照”产生的醍醐也算。
春风化雨:朴字怎么理解?
济南马同学:《道德经》全文中,“朴”字共在六章出现8次。
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二十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第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无名之朴亦将无欲……”第五十七章:“我无欲而民自朴。”
“朴”本来是未经加工的原木,是栋梁之材,用来比喻像未经加工的原木那样纯粹的品质。持有这种品质就具备了美德。《道德经》中出现的“朴”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像是“道”的化身,又确确实实不是“道”。
《道德经》中的“朴”是自然的,是合于“道”的,是元神之真朴,是未经加工的先天的纯粹的品质,是宇宙的本真,是原始的质朴,是清净无为素朴无华的境界,它揭示了“道”的重要的特征和属性。请老师指导。
黄老师答:在理上面讲,是这样。
在事上面,各有所指。如上面的三十七章,揭示了“守、化、镇”一体的顿法。这里的朴,是可以用来“镇”的,特指玉液(甘露、醍醐)。
转发请声明原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tyxsdy/62409.html.
下一篇: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与修德的先天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