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羲黄讲堂 >> 太易先生答疑系列

师生对答: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关于朴的问答)

大道家园 2025-04-20 13:04:36
文始法脉至道修炼的面授课已经全部结束,甲辰年黄紫檀老师将退隐江湖,专注道学十大根本经典的注解和传承人培养。为满足广大同修的求道需求,继续弘扬道学文化,在三大法脉最后一次面授课的基础上的视频录播课(可随时看,反复看,时效永久,包含道场闭关指导,黄老师亲自带入功法状态,已顺利校对编辑完毕,在甲辰年初始隆重上线。课程后续有课后辅导群,实修过程中有疑问可以在群内咨询黄老师或者其他师兄。本系列文章便是摘取了黄老师2017-2020年在微信群内的答疑。
课程咨询至大师兄,微信:ddjy_zhida

济南马同学: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图片仅作为配图使用,与原对话场景无关

【注释】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2、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3、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

4、不欲:一本作“无欲”。

5、自定:一本作“自正”。

【大意】道永远顺其自然,不造不设。看似无所作为,但万物由道而生,实际上却是无所不为。侯王若能守着这个道,万物就会各顺其性,自生自长。然而这种状态,并不能长保,在万物生长繁衍的过程中,难免有欲望邪念,这时惟有以道的本质“无名之朴”,来克服这种情形的发生。一旦没有欲望邪念,能够归于沉静不乱,那么,天下自然就会安定。

黄老师答:无名之朴,是“道”的凝聚态。是“天地相合”所降的甘露。大成净土法里面“悬照”产生的醍醐也算。

春风化雨:朴字怎么理解?

济南马同学:《道德经》全文中,“朴”字共在六章出现8次。

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二十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第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无名之朴亦将无欲……”第五十七章:“我无欲而民自朴。”

“朴”本来是未经加工的原木,是栋梁之材,用来比喻像未经加工的原木那样纯粹的品质。持有这种品质就具备了美德。《道德经》中出现的“朴”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像是“道”的化身,又确确实实不是“道”。

《道德经》中的“朴”是自然的,是合于“道”的,是元神之真朴,是未经加工的先天的纯粹的品质,是宇宙的本真,是原始的质朴,是清净无为素朴无华的境界,它揭示了“道”的重要的特征和属性。请老师指导。

黄老师答:在理上面讲,是这样。

在事上面,各有所指。如上面的三十七章,揭示了“守、化、镇”一体的顿法。这里的朴,是可以用来“镇”的,特指玉液(甘露、醍醐)。

转发请声明原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tyxsdy/6240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