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仄两用字在《平水韵》中,有一些字既是平声又是仄声,譬如“看、骑、吹”等字,我们姑且称其为平仄两用字。在这里,我们将系统地对平仄两用字进行研究和考证,以期为初学者提供引导和帮助。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以《平水韵》为考据,将所有的平仄两用字进行归纳和总结,特制定了《平仄两用字汇编》,详见附录二。
通过对《平仄两用字汇编》的分析和总结,我们不难发现,平仄两用字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同一字形在不同语境中,意义不同,平仄不能通用。譬如“中、骑、重”等字。另一种情况是同一字形在不同语境中,意义相同,平仄可以通用。譬如“看、听、过”等字。
如何在诗词创作中使用平仄两用字而不会误用呢?通过实例研究分析,平仄两用字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1)平仄两用字做动词,或与动词组合使用时为平声。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中的可通用字“教”,此“教”为“让”之意,做动词用,故为平声。
其他实例: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其“横”做动词用,故为平声;又“风雨纵横至,此非渊明庐。”(宋·晁说之《风雨纵横至》),此“横”与动词“纵”组合使用,故为平声。听——“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此“听”既做动词用,也与动词“取”组合使用,故亦为平声。
(2)平仄两用字做名词或助词时为仄声。如:“镇湾庙口桥丁字,炮竹声连毓秀坊。”(清·何淡如《题除夕》)中的可通用字“炮”,此“炮”为“鞭炮”之意,做名词用,故为仄声。而“炮制”之词,是与动词组合,则为平声。其他实例:
磨——“路转风回四面歌,新河磨尽磨盘河。”(宋袁说友《新河》)其“磨盘”为名词用,故为仄声;又“细筑场无隙,轻推磨有音。”(宋·苏辙《杀麦二首》),此“磨”为名词,故也为仄声。些——“那些愁,推不去。分付一檐寒雨。”(宋·毛滂《更漏子》)中的“些”字做助词用,为仄声。
另外,在《平仄两用字汇编》中以及在唐诗宋词的实例中,我们还发现,平仄两用字中不仅有平仄互用,而且其义亦有不变之字,即平仄通用字。从《平水韵》表中归纳了一些常用的平仄通用字,现例举如下:
笼、撞、思、吹、茹、躇、狙、瓠、孺、酤、妻、泥、批、楷、泯、蜿、援、媛、喷、翰、谰、看、叹、钻、潸、患、讪、先、煎、缘、钿、佃、嘹、烧、獠、姣、敲、钞、涝、挠、过、轲、么、髁、拖、胯、爹、吭、亢、忘、望、防、障、迎、瞪、檠、莹、醒、听、凭、揉、蹂、吟、憨、颔、渐、砭、三、崦、嵌。
比如:“看”一般义为“观看”时为仄声,义为“爱护”时为平声。但在不少诗句中却是互用,在仄声位置便是仄声,在平声位置便是平声,其义也是不变的。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中的“遥看”即观望之义,非“看护”之义,却为平声。
而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本诗中“看”为观望之义,却是用为平声用。类此例子不胜枚举,故可以认定“看”为平仄通用。
听——“听”一般归“九青”韵部,作平声用。如张耒的《冬日杂兴》:
击柝山城闭,疏灯野店扃。疾风呜夜谷,晴水动浮星。
霜翼归何晚,邻机织未停。短歌时自和,愁绝更谁听。
再看赵嘏《吕校书雨中见访》:竹阁斜溪小槛明,惟君来赏见山情。
马嘶风雨又归去,独听子规千万声。
此处“听”为仄声,属于“二十五径”韵部。
过——“过”字在唐以前本就是读平声的,唐朝时改读去声了。诗人当然都知道,所以当平当仄用都行(只有作“过失”讲时不可作平)。
如王维《恭懿太子挽歌五首之四》:苍舒留帝宠,子晋有仙才。五岁过人智,三天使鹤催。
心悲阳禄馆,目断望思台。若道长安近,何为更不来。
本诗“五岁过人智”句中“过”就是当平声用的。而刘长卿《登迁仁楼酬子婿李穆》:临风敞丽谯,落日听吹铙。归路空回首,新章已在腰。
非才受官谤,无政作人谣。俭岁安三户,余年寄六条。
春芜先楚国,古树过隋朝。赖有东床客,池塘免寂寥。
本诗“古树过隋朝”句中“过”是当仄(去)声的。若是作平声看,则此句为三平尾。
以上举了三例说明平仄通用字,其他平仄通用字便不一一例证了。初学者记下便可,日后在创作中注意运用就是了。
什么是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把四声(字的读音)分为平仄两大类,一般来说平就是平声,也就是一声、二声;仄就是仄声(上去入三声),也就是三声、四声。
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仄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的交错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泽东《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也就是
一声、一声|三声、三声|二声、二声|三声
四声、四声|二声、二声|三声、三声|二声
写诗讲平仄,平仄是什么意思?有哪些要求?平仄(拼音:píng 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传统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若用形象的方法来形容,平声如击钟鼓,远而悠长; 仄声如击石木,短实重疾。
附:今音新韵(普通话),把一二声归纳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五言绝句
简称五绝是出现于汉朝,成熟于唐代的一种近体诗。四句,每句五个字。现时,五绝被认为近体诗中最难写的体裁,因为它字数最少,表达的意思不可太多,要言简意赅。
诗体简介
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解释并不一致。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张谦宜对此就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的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
五绝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像“初唐四杰”、宋之问等都有佳作,特别是王勃的五绝,以其优柔不迫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盛唐时,崔国辅、孟浩然、储光羲、祖咏等一大批文人对五绝作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其中王维、李白更是把五绝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使五绝发展达到了繁盛的顶峰。
五言绝句也称五绝,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李白)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仄仄平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五言律诗也称五律,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 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 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 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 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 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 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 平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 仄仄仄平平
将军猎渭城 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 平平平仄仄
雪尽马蹄轻 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 仄仄平平仄
还归细柳营 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 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云平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 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 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 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 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 平平平仄仄
莲动下鱼舟 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 仄仄平平仄
王孙自可留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犹清 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 仄仄平平仄
人间重晚晴 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 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 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 仄仄平平仄
归飞体更轻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五言排律
近体诗排律中的一种,它是由五言律诗扩大而成的,一般在十句以上。五言排律最短要有十句(往往是两句押一韵),可以有六韵十二句,八韵十六句的排律等。唐人的排律多用整数,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四十韵、五十韵等。平仄跟五言一样。
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七言绝句也称七绝,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人用岳飞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仄仄平平平仄仄
亦逢汗节解沾衣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苏台揽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仄仄平平仄仄平
菱歌清唱不胜春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照吴王宫里人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七言律诗也称七律,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闻涕泪满衣裳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卷诗书喜欲狂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山作伴好还乡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传巫峡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阳向洛阳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仄仄平平仄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平平仄仄平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平平仄仄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酬乐天扬州…(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弃置身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仄仄平平平仄仄
到乡翻似烂柯人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仄仄平平平仄仄
暂凭杯酒长精神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山”字属平声,末字“地”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平平仄仄仄平平
凤去台空江自流仄仄平平仄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仄仄平平平仄仄
晋代衣冠成古丘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水中分白鹭洲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仄仄平平平仄仄
长安不见使人愁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凰”字属平声,末字“游”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4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什么是特拗
下一篇: 什么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