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如果从《诗》三百篇算起,中国古典诗词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最早的诗体是不等句的,间以二言体。《吴越春秋》描写黄帝时代狩猎生活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是二言。被历代学者尊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中的一些卦辞和爻辞中有不少古代歌谣。其中,也有二言体(四卦《蒙》;十五卦《谦》等)。《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生动地描写了克敌制胜后的动人场面。从西周开始,二言体被突破,四言体取而代之,成为主要诗体。
《诗经》是四言体这一流变的标志。可以说,《诗经》既是中国诗歌第一部总汇,也是后起中国诗歌的总渊源。挚虞《文章流别论》认定汉郊庙歌出自《诗经》之三言,徘谐倡乐出自《诗经》之五言,乐府出自《诗经》之六言。清人汪森还有词起源于《诗经》、诗与词“分镰并骋,非有先后”之论。
《诗经》之后,在战国时代,“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出现了。经西汉刘向编成《楚辞》后,《楚辞》又成了我国古代又一部诗歌总集。鲁迅评价《楚辞》的《离骚》说:“《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诗经》之上。”《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的主要作品。《离骚》创造了“骚体”这一前所未有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骚体之后登场的是赋体。赋体与骚体有血缘关系,自荀子、宋玉之后而在诗歌中独成新体,在汉代达到高峰。就赋家而言,汉代司马相如被尊为“赋之圣者”(古人有“他人之赋,赋才也;长卿,赋心也”之说)。赋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从汉赋到六朝俳赋,从六朝俳赋到唐宋律赋,作为一种文体,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基本审美特征。
自秦汉之后,乐府诗也一度盛行。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比如《孔雀东南飞》诗中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其间,五言诗出现了。
五言诗体源于汉代,经魏晋,历南北朝隋唐,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诗体之一。汉末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使五言体最后成形,《古诗十九首》之后,建安诗歌将五言古诗推向文质并茂的最高峰。唐以后,五言诗成为“近体诗”的主要诗体之一,五言律诗、五言绝句盛传不衰。
七言诗也是最早见于汉代。据传汉武帝群臣联句的“柏梁台诗”开了七言诗的先河(后人称为“柏梁体”)。现存的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三国时魏国曹丕《燕歌行》被认为是七言诗的奠基之作。曹丕之后,六朝文人多作七言,刘宋时的鲍照最具影响。鲍照改早期七言诗的句句用韵为隔句用韵,这极具诗学意义,大大扩展了七言诗的表现空间。至唐代李杜元白,七言诗更臻完美,七言古诗之外,还有七绝和七律,与五言一起,成为中国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诗体。
词,起源于唐而盛于宋,并达到高峰。词体多为杂言,它的句子依词牌而长短错落,故有“长短句”之称。另外词分阕或分片,词人对词调的变格(减字、偷声、摊破等)更强化了词的艺术表现力。
散曲是词之后的又一个依声填词的新诗体,仍为歌诗。王力在《汉语诗律学》里写道:“古人称词为诗余,因此又有人称曲为词余,其实词曲都是广义的诗的一种。”曲在元代最为盛行,故称元曲。词有词牌,曲有曲牌。曲在用韵上较为复杂,不仅分平仄,且上声、去声在曲谱中也有明确限定,且不避重韵。无论小令还是散套,多是一韵到底。曲的另外一个特点,多用衬字,使曲在形式上、节奏上比词更灵动,更口语化,更富音乐美。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史1.春秋时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我们学过《关雎》《蒹葭》等名篇便出于此。
2.战国时期:屈原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代表作是《离骚》。
3.两汉时期: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代表作品《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
(1)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代表作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王粲《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
(2)田园诗:东晋陶渊明,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5.唐朝时期: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
(1)初唐: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2)盛唐: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二人合成“王孟”;边塞诗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以及“七绝圣手”王昌龄。但众多诗人中当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成就最高。李白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杜甫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中唐:诗坛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代表人物白居易、刘禹锡。
(4)晚唐:杜牧、李商隐,别创新格,咏史诗感人至深,两人号称“小李杜”。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上面简略地介绍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4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什么是杂体诗
下一篇: 什么是近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