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杂体诗杂体诗通常指古典诗歌格律体以外的各种诗体。一般是指从字形、句法排列、声律或押韵等方面别具一格的作品。这些诗多把字形、句法、声律和押韵加以特殊变化,成为别出心裁的奇异之作,一般带有文字游戏性质。比如离合诗、回文诗、数字诗、六府诗、六甲诗、八音诗、四色诗、十二生肖诗、药名诗、郡县名诗、卦名诗、鸟名诗、星名诗、宫殿名诗、口字诗、五杂俎诗等等,真是名目繁多,其中有的汉晋时就有了,并非创始于南朝,但南朝人颇有兴趣地加以模仿。这种种名目,后人总称之为杂体诗,并又加以模拟和发展。唐朝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就都有杂体诗作。还有专门收录杂体诗的集子,如以编撰《乐府诗集》闻名的宋人郭茂倩,也编过《杂体诗集》,可惜已经失传。这些诗并无多大文学价值,但颇见巧思。古人说:“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诗经·卫风·淇奥》)以诗为戏,也未尝不可,就像现在人们要说笑话、猜谜语一样。因此明朝人吴讷的《文章辨体序说》云:“今总谓之杂者,以其终非诗体之正也。博雅之士,其亦有所不废焉。”
下面介绍几种杂体诗,供初学者大致了解一下:
(1)宝塔诗:顾名思义,这类诗体形如宝塔,从一字句或两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如此排列下来,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即如塔形、山形。起始的字,既为诗题,又为诗韵。宝塔诗,原称“一至七字诗”,也叫“一七体诗”。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很有规律。后来有的增加到十字,甚至十五字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如唐·张南史《雪》:
雪。
花片,玉屑。
结阴风,凝暮节。
高岭虚晶,平原广阔。
初从云外飘,还向空中噎。
千门万户皆静,兽炭皮裘自热。
此时双舞洛阳人,谁悟郢中歌断绝。
(2)集句诗:集句诗就是集合古诗文句成诗。作者只有博闻强记,才能集句成诗。创作集句诗要求对原诗句融汇贯通,如出一体。这样集成的诗才能既无斧凿之痕,意义又相连贯。
例如洪升的《长生殿·窥浴》:
花气浑如百和香,(杜甫《即事》)
避风新出浴盆汤。(王建《宫词》)
侍儿扶起娇无力,(白居易《长恨歌》)
笑倚东窗白玉床。(李白《口号吴王美人半醉》)集句诗,又称集锦诗,就是从现成的诗篇中,分别选取现成的诗句,再巧妙集合而成的新诗。集句诗,要求有完整的内容和崭新的主旨,要求符合诗词格律,要求上下一气,浑然天成。“集句”一名,出自宋代陈师道的《后山诗话》,但它的创作,由来已久,现存最早的集句诗,是西晋傅咸的《七经诗》。但是集别人的诗句成篇的律诗却是宋朝才出现的,据说王安石是写这种诗的鼻祖。根据史料记载,集句诗在宋代最为盛行。当时,由于格律诗体式已经成熟,且有前朝大量诗歌的丰富遗产,集句诗便广泛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像王安石、苏东坡、文天祥、辛弃疾、黄庭坚、晁补之、杨冠卿等诗词大家都有大量的集句诗作。当时人们竞相仿效,成为一时之时尚。严羽《沧浪诗话》云:“王荆公集句最长,《胡笳十八拍》浑然天成,绝无痕迹,如蔡文姬肺肝间流出。”《金玉诗句》:“集句至元丰间,王文公(王安石)益工于此。”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王安石的集句诗,长篇多至百韵二百句。文天祥在狱中作集杜诗二百首,世所罕见。宋以后,集句诗被引入到词曲的创作中,特别是明清的折子戏,大多以集句诗为每折戏的结束语。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总共五十五出戏,而里面的集句诗就有五十四首之多!可见集句诗的源远流长。
(3)神智体:神智体是一种近乎谜语的诗体,传为苏东坡首作,亦称“形意诗”、“谜像诗”。这种谜像诗体是“以意境作画写字,悟人悟己的一种修养学问。”
相传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北方辽国派出了一位使者出使至大宋王朝。这位辽国大使虽出自蛮夷之邦,却亦博闻多识,且汉字写得极好。平日里闲时,他常去翰林院里,拿一些古里古怪的诗文来为难翰林学士。那些学士有大半答不上来,弄得本是礼仪之邦的大宋朝君臣上下很没有面子。神宗心急之下,请出大学士苏东坡来对付。次日,辽国使臣碰见苏轼,又来以诗文的问题“请教”。苏东坡淡淡一笑,说:“写诗只是雕虫之技,只不过这读诗有点难,我这里有首《晚眺诗》诗,想请先生念一下。”辽使心想:连首诗也不会读,这苏轼恐怕是徒有虚名吧。然而,这辽使一见苏轼出示诗图(见右图),顿时呆若木鸡,横看竖看也看不出所以然来,不禁汗流浃背,急忙告退,从此再也不敢在汉人面前提这“诗文”两字。这首诗就是神智体的第一首作品。读法如下: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神智体写作特点是以意写图,令人自悟。将文字巧作安排,字形有长有短,有横写,有侧写,有反写,有倒写。因其设想神奇,启人心智,故名。神智体诗后来广为流行,民间有仿作者,但多意境不高,终不及苏轼的诗自然流畅,令人回味。
:不羡鸳鸯不羡仙,离合悲欢若等闲。不辞冰雪为卿热,弃笔从戎为红颜。什么意思?这是一首藏头诗,意思是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依。
藏头诗是杂体诗中的一种,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言所寓之景,而不点破题意,直到结联才点出主题。
二是将诗头句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
三是将所说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常见的是第三种,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可以传达作者的某种特有的思想。
现实情况: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人心浮燥、急功近利,也将目光投向了这一传统诗种,幻想靠走偏门或得名、或得利。于是出现以藏头诗为商品货利、号称“摆摊卖诗第一人”的余乐平先生。
他用名字给人作诗,在旅游旺季十分红火,最多时月收入达到近万元。31岁的海口青年王奋以藏头诗为突破口创“世界纪录”,用一千余首藏头诗评点了一千余名古今中外名人,企图据此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藏头诗的作法是什么?1、简介
藏头诗,又名“藏头格”,是杂体诗中的一种,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言所寓之景,而不点破题意,直到结联才点出主题;二是将诗头句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三是将所说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现在常见的是第三种,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可以传达作者的某种特有的思想。
同时藏头诗是诗歌中一种特殊形式的诗体,它以每句诗的头一个字嵌入你要表达的内容中的一个字。全诗的每句中的头一个字又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名、地名、企业名或一句祝福。藏头诗涵义深、品位高、价值重,可谓一字千金。
2、藏头诗藏头方法示例
第一种是深藏诗作的意图,例如下边是宋朝孔平仲的拆字藏头连环诗:
高会当年喜得曹,日陪宴衎自相劳。
力回天地君应惫,心狭乾坤我尚豪。
豕亥论书非素学,子孙干禄有东皋。
十年求友相知寡,分付长松荫短蒿。
前后各二识后多,你修完该我修了。
前六句只描写当年得子后举行宴会和为儿孙打拼的历程,只有最后一联才真正吐露了心声,是吩咐对方(老朋友)庇护照顾自己的儿孙后辈(把老一辈比作长松,把下一辈比作短蒿)。显得含蓄而又有趣。
第二种是将每个句子的头一个字藏在别处。
这样的作品21世纪已经很少见了。我们还是看上面孔平仲的藏头诗图吧。大家会发现,上面诗中句子的头一个字“日”、“力”、“心”、“豕”、“子”、“十”、“分”在图中没有出现。而且图中只有49个字,不是七律的56字数,那么这七个字藏在什么地方呢?
如果不是要提示开头,“高”字也完全可以不出现,藏在“蒿”字下面就可以了!同理,“日”字藏在“曹”字下面,“力”字藏在“劳”字下面……
第三种很是常见,也是多数人一眼就能看穿的。
如“卢俊义反”藏头诗:芦花丛中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难逃可无忧。
如庐剧《无双缘》中,双写也以藏头诗表明心志:“早妆未罢暗凝眉,迎户愁看紫燕飞,无力回天春已老,双栖画栋不如归。”暗藏“早迎无双”四字。
文人士大夫中也不乏藏头诗高手。比如明朝大学问家徐渭(字文长)游西湖,面对平湖秋月胜景,即席写下了七绝一首: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其中就藏头“平湖秋月”四字。
3、诗体概述
在中华诗歌百花园里,除了常见的正体诗词以外,还存在大量的另类诗歌----杂体诗词。具有代表性有:回环(文)诗、剥皮诗、离合诗、宝塔诗、字谜诗、辘轳诗、八音歌诗、藏头诗、打油诗、诙谐诗、集句诗、联句诗、百年诗、嵌字句首诗、绝弦体诗、神智体诗等40多种。这些杂体诗各有特点,虽然均有游戏色彩,但有些则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至今。
由于藏头诗“俗文化”的特性,注定其难登大雅之堂,不为正史和正集收录,从古至今,藏头诗多在民间流传,或散见于古典戏曲、小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4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什么是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