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杨基《蝶恋花·新制罗衣珠络缝》原文赏析(明)杨基
新制罗衣珠络缝,消瘦肌肤,欲试犹嫌重。莫信鹊声相侮弄,灯花几度成春梦。风雨又将花断送,满地胭脂,补尽苍苔空。独自移将萱草种,金钗挽得花枝动。
男子汉代闺阁立言,与举子代圣贤立言,为古代士人之两大发明。说是“代”,其实也包含了“借”,借他人之口,转个弯子道出自家情志。杨基这首《蝶恋花》,就是这一类作品。
主人公新做了件贵重衣服。“罗”,是一种质地轻软的蚕丝织品。“珠络缝”,指以珍珠串络,缀于衣缝处。“缝”及下文的“空”,均读去声。罗衣极轻,但对于弱不胜衣的消瘦肌肤,还是嫌太重。为什么消瘦?因为“愁”。但词中并未点破。下文“莫信”、“灯花”二句,即跳过“愁”去,而直接写喜兆不灵,望望成空。世传以鹊噪为喜,以灯芯燃烧时结为花形为喜。如老杜诗句“浪传乌鹊喜”,《敦煌曲子词·鹊踏枝》:“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李清照《蝶恋花》:“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红楼梦》二十八回:“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但现在,喜鹊灯花都已不灵,主人公也不抱有希望了。
下片承上片忧愁之情而另辟一境,使两片间有若断若续、若即若离之妙。“风雨”,是指环境形势之险恶。“又将”,意味着风雨对花的“断送”还不止一次。“胭脂”,本指红花草之花。《广群芳谱》卷八十九:“红花可汁凝作胭脂,又名胭脂花。”此泛指落红。“满地胭脂”,言“断送”之深且重。“苍苔”色较晦暗,与红花正成比照。现在是风雅扫地,花儿遭难,只能与苍苔为伍了。煞尾两句,写自宽自慰之举动。萱草,又名忘忧草。其中之一亚种,即今所谓金针菜。传说植此草于庭,可解忧愁,特别是可解怀人之忧。《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通萱,背通北。“伯”何许人?“伯也执殳,为王前驱”,也正在受皇上驱使,输作供役。“种”,不是以种子种之,“移”,也不是如同移树将整棵移来,而是“雨中分勾萌种之”(《广群芳谱》卷四十六)。勾萌,即芽蘖,曲者为勾,直者为萌。萱草为草本丛生,下雨时,分出几棵,栽往别处,即是“移”。移萱而栽,为缓解忧愁的一象征性行为,如赋诗填词,亦是“树萱”。“移将萱草种”,一以雨中栽草照应本片“风雨”句,一以伯兮输役典故照应上片之离忧。
明代前期的词作有哪些特色?明代初期的词坛,刘基、杨基、高启等人,由元入明,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但在文坛上却有所斩获,他们所作词能自成家数,独标异帜,尚存宋元词作遗风。
刘基,字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曾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明朝。刘基诗、文兼长,词作题材多样。
他所作的词,有的感慨颇多,而又表现得十分凄婉;有的于委婉摹写中,寄托深意。
《水龙吟》是其词的代表作,《水龙吟》以建安才士自命,表明了对时局的忧虑:
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啼鹃进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月暗云霄,星沉烟水,角声清袅。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
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鸿天杪。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
此词寓豪放于凄婉之中,在深沉的忧思中,流注着郁勃的气韵。《念奴娇·咏蛙》于委婉摹写中,寄托深意:
池塘过雨,有许多、蛙龟为谁强聒?乍寂还喧如聚讼,缕宫商争发。呕哑蛮歌,兜离鞮唱,颊齿相敲龁。可人幽梦,惊回天水空阔。
最好,白石清泉,被渠翻倒,作蹄涔丘垤。蚯蚓蝼蛄无智识,相趁草根嘈囋。坐井持頣,当车怒目,几欲吞明月。子阳安在?至今莫辨优劣。
此词通过群蛙“强聒”、“聚讼”,“怒目欲吞月”的描写,表现作者对世风不正,群小逞强,贤愚颠倒,优劣莫辨的黑暗和腐败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摇唇鼓舌,擅生是非的憎恨。犹如一幅讽刺性的漫画,辛辣地针砭时弊。
刘基的词作,尤其是长调,情感色彩很浓,最著名的是《沁园春·万里封侯》:
万里封侯,八珍鼎食,何如故乡?奈狐狸放夜啸,腥风满地,蛟螭昼舞,平陆沉江。中泽哀鸿,苞荆隼鸨,软尽平生铁石肠。凭栏看,但云霓明灭,烟草茫茫不须踽踽凉凉,盖世功名百战场。
笑杨雄寂寞,刘伶沉湎,嵇生纵诞,贺老清狂。江左夷吾,隆中诸葛,济弱扶危计甚长。桑榆外,有轻阴乍起,未是斜阳。
这首词作于元末。词中传达的是作者一种崛起于乱世的远大抱负。刘基的词中亦不乏情思细美,体性阴柔,比兴婉曲,境界朦胧之作,短调如《眼儿媚》:
烟草萋萋小楼西,云压雁声低。两行疏柳,一丝残照,数点鸦栖。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
这首词用宋代人秦少游常用的“缘情布景”之法,即景抒情,格韵双美,令人咀嚼玩味。
高启,元代末期隐居青丘,因此又号青丘子,江苏苏州人。洪武二年,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他的词风,与刘基颇为相近,其《念奴娇·自述》中“勋策万里,笑书生,骨相有谁曾许,壮志生平还自负,羞此纷纷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颇有南宋辛之风。
由于命运的坎坷,高启的词作又有一种幽凄的味道,如《石州慢·春感》:
落了辛夷,风雨顿催,庭院潇洒,春来长恁,乐章懒按,酒筹慵把。辞莺谢燕。十年梦断青楼,情随柳絮轻惹。难觅旧知音。把琴心重写。
妖冶,几曾携手,斗草栏边,买花廉下。看到辘轳低转。秋千高打,如今甚处,纵有团扇轻衫,与谁更走章台马。回首暮山青,又离愁来也。
清代人沈雄在《古今词话》是这样评论高启的这首词的:“青丘乐府大致以疏旷见长,而《石州慢》又极缠绵之致。”
杨基,是“吴中四杰”之一。明代初期做了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杨基的词有的带有寓意,所感甚深,颇为缜丽,并有一种清气充溢词句中间,很耐人寻味。如《多丽》这首词便以绵丽为尚,又有清气行乎词句其间:
问莺花,晚来何事萧索?是东风,酿成新雨,参差吹满楼。避寒金,再簪宝髻,灵犀镇,重护香幄。杏惜生红,桃缄浅碧,向人憔悴未舒萼。念唯有、淡黄杨柳,摇曳映珠箔。凭栏久,春鸿去尽,锦字谁托。
奈梦里,轻歌妙舞,觉来偏更情恶。听高楼,数声羌笛,管多少,梅花惊落。鸳带慵宽,凤鞋懒绣,新鞋谁与共行乐?料在楚云湘水,深处望黄鹤。天涯路,计程难定,长恁漂泊。
杨基也有花间风之作,尽显婉约之风,如《蝶恋花·新制罗衣珠络缝》:
新制罗衣珠络缝,消瘦肌肤,欲试犹嫌重。莫信鹊声相侮弄,灯花几度成春梦。风雨又将花断送,满地胭脂,补尽苍苔空。独自移将萱草种,金枝挽得花枝动。
杨基的一些小令有了俚俗之气,如《菩萨蛮》“花也笑亘娥,让他春色多”;《蝶恋花·卜居》“白鹭轻鸥为伴侣,女嫁渔郎,男娶渔家女,已绿蓑眠细雨,料应天意还相许”。
蝶恋花·送春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蝶恋花·送春 [作者] 刘铉 [朝代] 宋代
人自怜春春未去。萱草石榴,也解留春住。只道送春无送处。山花落得红成路。
高处莺啼低蝶舞。何况日长,燕子能言语。会与光阴相客主。晴云又卷西边雨。
标签: 惜春 柳树 词 情感 动植物
《蝶恋花·送春》译文楼外的垂杨千丝万缕,似乎想借此系住已然远去的春日。在那和风而舞的杨柳,仿佛想要随春而去,找到春天的归宿。
春残之时,花落草长,鲜绿覆满山川。只听到远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杜鹃即使无情,也在悲鸣春去的人间之苦啊。进酒赠春,春却依旧漠然而去,只是到了黄昏时候,落下一片漫天的大雨。
《蝶恋花·送春》注释①犹自:仍然。
②“绿满”句:在漫山遍野茂密的丛林中听见了杜鹃的叫声。
③“莫也”句:(鸟儿)莫非也因为人间的愁苦而忧愁吗?苦:又作“意”。
④潇潇雨:暴雨、急雨。潇潇是雨声。
《蝶恋花·送春》赏析赏析一 词中首先出现的是垂杨。“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这种“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的景色,对于阴历二月(即仲春时节),是最为典型的。上引贺中即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句。它不同于“浓如菸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杨基《咏新柳》),也有别于“风吹无一叶”的衰柳(宋人翁灵舒《咏衰柳》)。为什么借它来表现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细如丝缕的枝条的构造成似乎可以系留着事物的联象。“少住春还去”,在作者的想像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条没有达到目的,它只把春天从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两句,对暮春景物作了进一层的描写。柳絮是暮春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诗人们说:“飞絮着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他们都把飞絮同残春联系在一起朱淑真却独出心裁,把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描写为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像黄庭坚在词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清平乐》)。比起简单写成“飞絮”“送春归”或“着人春意老”来,朱淑真这种“随春”的写法,就显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犹自”把“系春”同“随春”联系起来,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艺术效果。
像飞絮一样,哀鸣的杜宇(杜鹃鸟)也似看作是残春的标志。“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词人通过这摇曳生姿的一笔,借杜宇点出人意的愁苦,这就把上片中处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仅仅从“楼外”两个字,感觉到她的楼内张望;从“系春”“随春”,意识到是她在驰骋想像,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杨和柳絮表现出来的。现在则由侧面烘托转向正面描写。
“把酒送春春不语”。系春既不可能,随春又无结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听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鸟鸣,于是她只好无可奈何地“送春”了。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这时把酒举杯,以示送春。唐末诗人韩偓《春尽日》诗有“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之句。朱淑真按照旧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却没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潇细雨。作者用一个“却”字,把“雨”变成了对春的送行。这写法同王灼的“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点绛唇》)相似,不过把暮雨同送春紧密相连,更耐人寻味: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声呢,还是春不得不去而洒下的惜别之泪呢?
这首词同黄庭坚的《清平乐》都将春拟人,抒惜春情怀,但写法上各有千秋。黄词从追访消逝的春光着笔,朱词从借垂柳系春、飞絮随春到主人公送春,通过有层次的心理变化揭示主题。相比之下,黄词更加空灵、爽丽,朱词则较多寄情于残春的景色,带有凄忱的情味,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关。赏析二 宋代有不少“惜春”词。暮在景色不外具柳絮纷飞,杜鹃哀呜,暮雨淅沥,抒发的不过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然而,女词人朱淑真却通过丰富的想像力和贴切的拟人手法,将暮春景色表现得委婉多姿、细腻动人,在宋代诸多惜春之作中,显出它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词中首先出现的是垂杨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这种“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的景色,对于阴历二月(即仲春时节),是最为典型的。上引贺诗中即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句。
它不同于“浓如菸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杨基《咏新柳》),也有别于“风吹无一叶”的衰柳(宋人翁灵舒《咏衰柳》)。为什么借它来表现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细如丝缕的枝条的构造成似乎可以系留着事物的联象。“少住春还去”,在作者的想像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条没有达到目的,它只把春天从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两句,对暮春景物作了进一层的描写。柳絮是暮春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所以诗人们说 :“飞絮着人春共老”(范成大《 暮春上塘道中 》)、“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他们都把飞絮同残春联系在一起。朱淑真却独出心裁,把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描写为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像黄庭坚在词中透露的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清平乐 》)。比起简单写成“飞絮”“送春归”或“着人春意老”来,朱淑真这种“随春”的写法,就显得更有迂曲之趣 。 句中用“犹自”把“系春”同“ 随春 ”联系起来 ,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艺术效果。
像飞絮一样,哀鸣的杜宇(杜鹃鸟)也似看作是残春的标志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词人通过这摇曳生姿的一笔,借杜宇点出人意的愁苦,这就把上片中处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仅仅从“楼外”两个字 ,感觉到她的楼内张望;从“ 系春 ”“随春”,意识到是她在驰骋想像,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杨和柳絮表现出来的。现在则由侧面烘托转向正面描写。
“把酒送春春不语”。 系春既不可能,随春又无结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听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鸟鸣 ,于是她只好无可奈何地“送春”了。
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这时把酒举杯 ,以示送春 。唐末诗人韩偓春尽日》诗有“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之句。朱淑真按照旧俗依依不舍地“ 送春”,而春却没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潇细雨。作者用一个“却”字,把“雨”变成了对春的送行。这写法同王灼的“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点绛唇》)相似,不过把暮雨同送春紧密相连,更耐人寻味: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声呢,还是春不得不去而洒下的惜别之泪呢?
这首词同黄庭坚的《清平乐》都将春拟人,抒惜春情怀,但写法上各有千秋。黄词从追访消逝的春光着笔 ,朱词从借垂柳系春、飞絮随春到主人公送春,通过有层次的心理变化揭示主题。相比之下,黄词更加空灵、爽丽,朱词则较多寄情于残春的景色,带有凄忱的情味,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关。刘铉的其它作品○ 乌夜啼·石榴
○ 少年游·戏友人与女客对棋
○ 刘铉更多作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3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明)陈子龙《山花子·春愁》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