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研究·现当代《诗经》研究的新纪元·郭沫若以《诗》论史诗经研究· 现当代: 《诗经》研究的新纪元·郭沫若以《诗》论史
古人早已认识到《诗经》“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故虽遭秦火,而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具有真实可信的史料价值,并早已在运用 《诗经》研究历史,但真正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 《诗经》 及 《诗经》时代的历史则始自郭沫若。郭沫若明确说明他是继承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观点和方法,从分析中国的史料入手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在所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十批判书》、《青铜时代》《奴隶制时代》等著作中大量征引《诗经》作为论据,研究《诗经》时代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形态。此外,郭沫若还针对封建礼教的禁锢选择翻译了40首情诗,出版了第一本 《诗经》 白话译本《卷耳集》,开创了翻译普及 《诗经》 的先河。
《诗经研究史概要》摘记(1)《诗经研究史概要》是当代诗经研究大家夏传才先生写于1980年代初的一部诗经学专著,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总结两千年来诗经研究史的专著。
1、先秦时期。首先是春秋时期三百篇最初流传、应用和编订;其次是孔子、孟子、荀子先后进行的诗学研究。
2、汉学时期(汉至唐)。汉初,《诗》成为经,鲁、齐、毛、韩四家传诗。郑玄以毛诗为本,兼采三家写成《毛诗传笺》,实现诗经研究的今古文合流。唐初孔颖达《毛诗正义》完成汉学的统一。六朝时期,文学理论家还开创了以文学眼光研究《诗经》的传统。
3、宋学时期(宋至明)。主要成就是朱熹的《诗集传》。
4、新汉学时代(清代)。清代提倡复兴汉学,反对宋学,形成新汉学,内部又有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冲突。主要成就是姚际恒、崔述、方玉润等人关于诗经研究的著作。
5、五四以来。鲁迅、郭沫若、胡适、闻一多等人,以现代研究方法和现代学术思想,把诗经学推向了现代。
1、《诗经》不是一部经书,而是一部最古老的诗歌选集。由于孔子拿它做教材,才被后世儒家归为“经”,以儒家思想进行阐释。
2、《诗经》不是一人一时的著作,而是五百年间甚至更长期间的积累与加工,不必每篇考订其作者。
3、古人注疏训诂繁琐曲解,掩埋了各篇真正含义,应扫除其影响。但历代学者文字训诂考订又是读懂《诗经》的基础,是今日研究的基础。
4、古人的方法:经学的,即作为儒家经典来解读;历史的,把诗经看做古史材料;文学的,当作文学作品来研习、欣赏。当代研究诗经的方法,亦有文学的、史学的、经学的研究方法。
5、三百篇产生的时代和地域:三颂40篇,其中《周颂》是西周王室的庙堂祭祀乐歌,主要出生于西周初期一百年间,主要是史官和太师的手笔,《鲁颂》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祭祀歌曲,《商颂》是宋国的祭祀乐歌,其制作时间有争议;二雅105篇,《大雅》全部是西周作品,主要是朝会乐歌,《小雅》基本是西周后期作品;《国风》160篇,绝大多数是春秋初期至中期的诗,一小部分是西周后期的诗。《豳风》的时代问题争议较大;《二南》旧说分歧较大,今人考订其为西周末年到春秋初期这段时间。
6、诗乐合一与风雅颂分类:《诗经》中六篇有目无词,被称为笙诗,又衍生出“有义亡词说”和“有声无词说”;诗入乐说,汉唐时代认为诗三百全是乐歌,宋儒提出异议,认为有入乐和不入乐之分;风雅正变,《毛诗序》提出,郑玄发挥,认为歌颂周室先王和盛世的诗,是“诗之正经”,那些讽刺诗爱情诗则是“变风”“变雅”,“不正”的意思。
1、“孔子删诗说”始于《史记》,孔颖达最早提出异议。此时众说纷纭,也是搞不清楚。史料不足,没有必要争论。
2、孔子整理《诗经》的标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语怪力乱神”“攻乎异端,斯害而已”。
3、孔子的诗教,包括“兴观群怨说”“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也”“不学诗,无以言”“经世致用和触类旁通”。
诗经的学术研究中国“诗经学”的发展,从春秋彰始,有三个重要阶段,即汉唐经学、宋元义理、清代考据。
一、先秦时期。
春秋时三百篇最初流传、应用和编订,孔子创始儒家诗教。他的诗教理论,以及后来战国时孟子提出的方法论、苟子创立的儒家文学(学术文化)观,奠定了后世《诗经》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汉学时期(汉至唐)。
汉初《诗》成为“经”。鲁、齐、韩、毛四家传诗,反映汉学内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斗争。以毛诗为本,兼采三家的郑玄的《毛诗传笺》,实现今文、古文合流,是《诗经》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汉初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毛诗”虽然晚出,西汉也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现代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传本。
不过,这四个学术中心区域在汉初的《诗》学传授,绝不只限于齐、韩、鲁、毛四家《诗》的四位始祖。《汉书·儒林传》说:“汉兴……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这只是说申、辕、韩数人是在鲁、齐、燕等涌现出的大师级人物而已。其《诗》学也只是形成了区域性特点,并没有明确的派系之分。只有在政治力量介入之后,才使《诗》学的传播由无序进入有序状态。而《诗》学传播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就是《诗》学博士的设立。
魏晋南北朝时,汉学内部发展为郑学王学之争、南学北学之争。北学基本继承汉代章句之学,南学则承袭魏晋以来以玄解儒的学风。各有所师、各有所本的状况,不但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理论上的歧异,而且也使国家在科举考试中缺乏统一的标准。
唐初,经学依然沿续着南北朝以来的师承关系,“师说多门”的情形显然与唐初统一思想的要求不相适应,统一南北经义和学风,成为政治上、思想上统一的当务之急。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完成了汉学各派的统一,成为《诗经》研究的第二个里程碑。
三、宋学时期(宋至明)。
宋人为解决后期封建社会的矛盾而改造儒学,兴起自由研究、注重实证的思辨学风,对汉学《诗经》之学提出批评和诠争,压倒了汉学。朱熹的《诗集传》是宋学《诗经》研究的集大成著作,它以理学为思想基础,集中宋人训诂、考据的研究成果,又初步地注意到<诗经》的文学特点,是《诗经》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
元、明是宋学的继续。《诗集传》在几百年中具有必须信从的权威地位,宋学末流僵化而空疏。到了明代后期,在《诗经》音韵学和名物考证上,才取得一些成绩。明人诗话中也有对《诗经》的文学研究。
四、新汉学时期(清代)。
清人提倡复兴汉学,是以复古为解放,要求脱离宋明理学的桎梏。清初疏释《诗经》的著作宋学汉学通学,经过斗争,汉学压倒宋学。乾嘉时期的政治高压,产生了以古文经学为本的考据学派,对《诗经》的文字、音韵、训诂、名物进行了浩繁的考证。道咸以后的社会危机,又产生了今文学派,他们搜辑研究三家诗遗说,通过发挥微言大义,来宣传社会改良主义。新汉学内部又展开今文学与古文学的斗争。超出宋学、汉学以及清今文、清古文各派斗争之外的,还有姚际恒、崔述、方玉润的独立思考派。
随着中国社会迅速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转化,清古文学、清今文学、宋学的残余,都在近代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冲击下一齐衰亡。
现代
作为《诗》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二十世纪前叶的《诗经》研究具有不同于之前及之后的《诗经》研究的独特之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转型、文化更替、学术转轨,一切都处于新旧杂陈,日渐趋新的状态。早在“五四”以前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就以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来研究《诗经》。
在《诗经》研究领域中,研究主体方面既有传统旧式学者如章太炎、吴闿生、林义光等,又有接受过现代教育,学贯中西,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式学者,如胡适、闻一多。
在研究成果方面,传统学者在经学思想的支配下,延续着传统的传注笺疏之学,并取得一定成就,以吴闿生的《诗义会通》和林义光的《诗经通解》为代表。虽是经学研究的继续,但其中颇有通达之举,这些举动暗合了现代《诗经》的研究原则,是新旧杂陈研究局面的一种表现。
新式学者以现代研究理念为指导,在新研究模式下取得的学术成果,是这一时期《诗经》研究的主流,代表了当时《诗经》研究所能达到的水平。胡适是现代《诗经》研究的开山人,顾颉刚的《<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朱自清的《赋比兴说》、朱东润的《诗心论发凡》、闻一多的《歌与诗》等现代学者的著作,以其系统、条理、缜密的特性远胜传统《诗》学著作。最具代表性的是闻一多,他在研究《诗经》的丰富著作中提出许多新颖的见解,把民俗学的方法、文学分析的方法和考据的方法结合起来,揭示《诗经》的内容和艺术性,并且创始了《诗经》新训诘学。
民国《诗经》研究处于新旧学术范式交替的特殊时期,决定了其学术思维必然存在绝对、片面的一面。急于推倒传统经学研究模式,打开《诗经》研究的新局面,使这代学人多注目于传统《诗经》研究的种种不足,尤其排斥正统《诗》学观点。这种认识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有其特定的历史价值与意义,但其缺陷与不足也是毫无疑问的。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妨碍研究的客观公正和继续深入。
郭沫若是《诗经》今译的创始者,并且提出一个把《诗经》运用于古代史研究的科学研究体系。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广泛利用《诗》、《书》、《易》及甲骨文、金文等历史文献资料开始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1945年出版的《十批判书》和《青铜时代》,对前期观点作了进一步发展,并修正了部分论点,确切地建立了关于西周奴隶社会的学说。两书普遍征引《诗经》作为论证。1952年出版的《奴隶制时代》收辑建国后的研究论文,书中许多文章论及《诗经》,尤其是《关于周代社会的商讨》和《简单地谈谈诗经》,对《诗经》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作出全面的评价。
二十世纪对《诗经》的文学研究完全超越了单一的训诂、疏解、感悟和鉴赏的传统研究模式,无论在观念和方法上,还是从深度、广度上都有重大的突破。在掌握文学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现代的文学阐释,注意使实证性、感悟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在作品内容与历史环境、形象与认识、形式与内容、感情与思想的统一中展开分析,从而透过作品表面,挖掘其深刻内涵,并从时代思想和文化精神予以观照;在艺术上,注意总结其塑造艺术形象、创造诗歌意境的方法,揭示其艺术创作个性、风格特征和具体的表现手段以及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以上筒略的发展轮廓可以看到,两千余年的《诗经》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一、关于《诗经》的性质、时代、编订、体制、传授流派和研究流派的研究;
二、对于各篇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研究;
三、对于其中史料的研究;
四、文字、音韵、训诂、名物的考证研究以及校勘、辑侠等研究资料的研究。
在这四个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从孔子到当代,都应该给予科学的总结,批判继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0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宗教学·儒教·至圣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