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横江词六首》借景写情,寓情于景的政治抒情诗

大道家园 2023-07-30 23:25:06

《横江词六首》古诗全文

【其一】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其二】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其三】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其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其五】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其六】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横江词六首》古诗赏析

李白《横江词》(六首)是脍炙人口的诗篇。可惜历来人们都只把它当成一组山水诗,赞扬它描绘了一幅“长江天险图”,却不知在这一幅“长江天险图”的画面背后,掩藏着诗人一段惊险的经历,甚至一生的坎坷;在这一组山水诗的字里行间,寄托着诗人心灵深处的难言之痛。《横江词》(六首)实际上是一组借景写情,寓情于景的政治抒情诗。

当代的一些选本皆将此诗系于李白青年时期初游江东之时,均误。《横江词》(六首)不是李白在开元年间的作品,而是李白在天宝年间的作品。它和《远别离》为同年之作,均作于天宝十二载幽州之行归来南下宣城之际。一作于南下之始,一作于南下途中。

从李白《远别离》等诗篇可以看出来,李白从幽州之行归来后,深感国家危机的严重。安禄山即将发动叛乱,唐王朝即将大难临头。自己虽然忧心如焚,却无能为力。只有高举远引,而又徘徊不忍去。故在南下途中,思前想后,心情十分痛苦。对朝廷既充满了幻灭绝望的悲哀,又充满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还充满了对苍生社稷的殷忧,更那堪再加上大半生辛酸的回忆。此时此际,真是百感交集,触目肠断。

天宝十二载(753)秋天,李白就在这种心情下,在南下宣城途中,来到横江渡。

本来是自西而东的长江,从浔阳以后逐渐折向东北,到了芜湖至金陵一段,竟然变成自南而北,横亘在这吴头楚尾地带。横江渡就在这段横着的长江的西岸,牛渚矶就在它的东岸。因此,“横江”一词既指横江浦(地名),也指横江渡(关津),还可以用来指这段长江。这里本是江山形胜之地,又是南北往来要冲,还有著名的史迹(孙吴经略江东,晋室永嘉南迁,隋韩擒虎伐陈,皆自此渡江。)因此骚人吟士经过这里多赋诗赞赏。但李白此行经过这里进,由于恰在幽州之行归来后不久,惊魂未定,心绪恶劣;来到这“微风辄浪作”的地方,又恰值海潮汹涌的季节,诗人心中的思想感情便和大自然界的风浪发生强烈的共鸣。只觉得风高浪急,云愁雾惨,天摇地动,道路艰难。这险恶的横江,正好成了李白此期生活经历了的思想感情的象征,因此,自然而然,他就抓住了横江风浪大书特书,反复皴染。他既是写横江,也是在写此期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他是既是写大自然,也是在写他自己。

正如《文心雕龙·物色篇》所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诗人在写诗的时候,既是“随物宛转”,也是“与心徘徊”,既是根据事物来写,也是按照心情来写。既写外在事物,也写内在心情。这也就是唐人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不仅是艺术创作必须掌握的诀窍,也是艺术欣赏必须遵循的规律。

由此可见,《横江词》(六首)透过一幅“长江天险图”,呈现出了诗人李白一生的悲剧,呈现出了他那个时代的影子。

第一首总领全诗,好象是全诗的序曲。表面上是对横江风景的总印象,实际上是对幽州之行的感慨,甚至是对他一生从政经历的感慨。

第二首是站在江头南望上游。只见波涛汹涌,犹如海水倒灌,其势之猛,几欲过浔阳而上,然后又由浔阳联想到它附近的马当,再用马当和牛渚比较,形容牛渚更险于马当。而“牛渚由来险马当”一句,也不仅是描写长江天险一处比一处更险恶,也暗喻自己一生中几次从政经历一次比一次更险恶。青年时期“遍干诸侯”,到处碰壁;“历抵卿相”,又遭人作弄。中年时期,奉诏入朝,仰天大笑而去,低头挥泪而返,甚至被迫遁入方外;到了垂老之年,北上幽州,更是几堕虎口,险入深渊。横江的风浪勾起了他对大半生坎坷经历的感慨,所以深深地叹道:“一水牵愁万里长”。

第三首是站在江岸西望长安。只见云山千重,不见长安何处,感到难以重返朝廷。“横江西望阻西秦”句中这个“”字,不仅指山川艰难,也兼指仕途崎岖。关于“汉水”,蔡邕《汉津赋》云:“配命位乎天汉兮,披厚土而载形。”古人以汉水源自秦地,而秦地素为帝王之州,故以汉水为天河,扬子津是长江下游最有名的渡口,“汉水东连扬子津”,不仅表示汉水与扬子津遥遥相接,也比喻己身虽在万里以外,而此心仍系念长安。“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二句,更进一步借风波之阻,形容仕途险恶,隐寄此生从政无望的悲哀。

以上第二、三两首是眺望横江上游,感慨不已;以下第四、五两首则是眺望横江下游,浮想联翩。

第四首则眺望横江下游。海神来过恶风回”。横江下游通海,因此联想到“海神”,传说海神经过之地必有狂风暴雨。“浪打天门石壁开”天门山在横江附近,隔江对峙,形如门阙。此二句表面上是形容横江的风,好象是海神经过时掀起来的;横江的浪,好象把一座完整的石壁也劈成了两半。实际上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博士答道:“海神是恶神,常以大鱼蛟龙为化身,应当除掉”。这里的“海神”,亦即第六首中的“海鲸”。李白在他的诗文中,多次以“”、“长鲸”、“鲸鲵”指安禄山。如“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忆旧游书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誓欲讨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二首》)“扫妖孽于幽燕,斩鲸鲵于河洛”。(《为宋中丞祭九江文》)故知“海神来过恶风回”一句,除表面意思外,还隐指安禄山将要发动叛乱。而“浪打天门石壁开”一句,除表面意思外,还隐指叛乱起来以后,唐王朝将有国破之虞。“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二句,是用有名的钱塘潮形容横江潮,其间也可能暗用秦始皇故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六年,有人借“华山君”和“镐池君”预言始皇将死。始皇卜卦,以为出游大吉。乃于三十七年出游,至钱塘,以水恶,不得渡,是年,始皇遂死。因此,李白在这里很可能用秦始皇末日暗喻唐玄宗的末日。

第五首是借掌管渡口的小吏的话,预言更大的风波即将到来。杨慎评曰:“古乐府《乌栖曲》‘采菱渡头似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太白以一句衍作二句,绝妙。”妙处何在,前人语焉不详。此不仅妙在艺术上运用民歌入诗,更妙在以眼前景,口头语表现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传达出诗人心头的政治预感,预感到一场大的动乱将要起来。三年以后,果然爆发了“安史之乱”。

第六首是进一步写当时政治形势,进一步写心中的政治预感。言之不足,故重言之。古谚云:“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古语云:“太平之世,风不鸣条。”《春秋元命苞》云:“阴阳怒而为风,乱而为雾。”故可知“月晕天风雾不开”,表面上是写横江渡口的自然景象,实际上是写天宝末期的政治局面。“海鲸东蹙百川回”表面上是写横江波涛汹涌,好象是海中的鲸鱼翻腾,迫使众水倒流;实际上是写安禄山将要发动叛乱。李白在《忆旧游赠韦太守良宰》一诗中,以“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形容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凶焰。此处“惊波一起三山动”也是此意,“惊波”既指叛乱,则“三山”当系“三山五岳”之意。李白尝以“三山”作为“五岳”或“五湖”的互文。如《来日大难》:“海凌三山,陆憩五岳。”《大鹏赋》:“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因此,“惊波”一句实是预言叛乱一起来,唐王朝的整个大地都会震动。既然势将至此,而自己又回天无力,那还何必去冒险从政呢?不如象陶潜那样退隐田园算了。故曰:“公无渡河归去来。”此亦运用乐府民歌成句而出以新意。

以后,李白就到了宣城,隐居在敬亭山下,直到“安史之乱”起来,李白对国事的忧虑就更为激切了。

杨慎《李诗选》云:“太白《横江词》六首,章虽分,意如贯珠。俗本以第一首编入长短句,后五首编入七言绝,首尾冲决,殊失作者之意,„„余特正之。凡古人诗歌不可分,类似此。”此言极有见地。《横江词》(六首)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首至尾贯串着李白壮志难酬的悲哀和来日大难的殷忧,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高度关切和敏锐的政治预感。其言虽浅,其意实深。如以一般山水诗等闲视之,未免有负作者的苦心孤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9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