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诗词研究·诗作名·都人士

大道家园 2023-07-30 19:34:39

诗词研究·诗作名·都人士诗词研究·诗作名·都人士

《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都人士》,周人刺衣服无常也。古者长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归一,伤今不复见古人也。”三家《诗》无异义,但无首章。今文学家认为首章本是逸诗,因其首句与《都人士》的首句相同,而被《毛诗》误合为一诗。朱熹云:“乱离之后,人不复见昔日都邑之盛、人物仪容之美,而作此诗以叹惜之也。”(《诗集传》)其说较《毛诗》为优。今人有以为此诗是周都一首恋歌,有以为此诗表达对一个贵族及其女儿的敬爱,均可备一说,但一般从朱熹之说。全诗五章,每章六句,通过描述西周京都男女人士的仪容服饰发型之美,来抒发怀旧的感慨。词小而旨大,言微而意深。东周避犬戎而迁都洛邑,南宋避金人而迁都临安,两代人民心理,有相似之处。陆游诗“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在表现手法上,与此诗可谓异代同揆。

怎么解析《诗经》中的《小雅·都人士》?今天上班穿什么衣服呢?先秦古人与我们现代人一样,也会为每天上班穿什么衣服而苦恼,我们从《诗经.小雅.都人士》可窥知先秦的穿衣文化。

《小雅.都人士》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

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我不见兮,云何盱矣。

不难理解诗词大意:

那些京都的人士,狐皮袍子亮黄黄。他们容貌不曾改,说出话来像文章。行为遵循西周礼,正是万民所希望。

那些京都的人士,头上草笠青布冠。那些贵族妇女们,密直头发垂两边。如今我都见不到,心里不快难开颜。

那些京都的人士,玉石坠子耳边加。那些贵族妇女们,姓尹姓吉名气大。如今我都见不到,心中不快好牵挂。

那些京都的人士,衣带下垂两边飘。那些贵族妇女们,卷发如蝎向上翘。如今我都见不到,但愿跟随一起跑。

不是他要把带垂,衣带本该有余长。不是她要把发卷,头发本该向上扬。如今我都见不到,为之四顾心忧伤。

我国历史上的西周严谨着装礼仪,但到了东周,因国家离乱,在官员着装方面,就出现了一些不合规矩的地方。人们迁到东都以后,开始怀念西周时期的着装文化和风尚了。

那个时候,如果人们穿着旧日流行的工作装出现在大街上,必会引发大家集体的怀旧情绪,就好比现代的老人家看到绿军装而生发的怀旧情感是一样的。

而一位身穿旧式工作装的官员,从西周的旧都经过,这样的画面同样会让经历过西周盛世的老人们,流露出无限神往的表情,就好象回到他们年轻时上班的场景。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那些京都的人士,狐皮袍子亮黄黄。这里说的是规范着装,哪怕是里面的中衣等。这位官员里面穿的是浅色狐裘,中衣颜色是黄色的,颜色搭配协调。这种彰显气质的衣服穿在里面是那时的时代特色。

对于狐裘,还要注意材质,除了国君,任何人不能穿锦织制作的中衣。狐裘、中衣和衣服这三件衣服一层层穿上后,一般情况下,要将外面的礼服袒开,露出并展示里面的中衣,向人们传达文饰之道,体出对他人的尊敬。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那些京都的人士,头上草笠青布冠。确实人配衣服马靠鞍,言语间洋溢着这位普通官员的赞美,而且不仅外表表还兼具品德之美,因而完全配得上这套工装。

被夸为“都人”的这位官员,头上戴的“缁撮”就是指“缁布冠”,是一种黑布做的帽子,也是工作装的一部分。上身穿的也是黑色绸衣,叫做“缁衣”。当时的公务员要穿官方制服。

那以下身穿什么呢?下身着白色素裳,这种大黑大白的职业装看起来确实不好看,但工作装嘛,自然以庄重大气为主要效果了,只是与我们现在不同的是,我们裤装是深色。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匪伊垂之,带则有余”,那些京都的人士,衣带下垂两边飘……不是他要把带垂,衣带本该有余长。古人玄冠两边的“垂带”是有讲究的,是一种青黑色的丝织冠带,与玄冠正好搭配。

遵守礼法的“都人”,在穿戴的每个细节都合乎古训,举手投足之间,皆是无比高贵的气质。而到东周遵守古礼的人越来越少了,也难怪让怀念西周旧事的人感慨。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诗经·小雅·都人士》:旧都男女《诗经·小雅·都人士》:旧都男女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

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君子女, 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我不见兮,云何盱矣。

《诗经·小雅·都人士》共五个小节,每个小节六句话。重点写了都城男女的仪容之美。所谓“都人士”,说到底就是都城男女。至于“彼都人士”的彼,很显然是与“此”相对应的,也就是说诗人创作此诗时,身处此都。而诗歌所描述的却是“彼都”。身处此而言彼,恐怕是这首诗首先要解的闷子。

鉴于《诗经》记事,大抵出不了周朝的实际。这个彼都,大概率是指西周时的都城“镐京”。

第一个小节重点写得是旧都的男人们,他们“狐裘黄黄”,这里的“黄黄”应该是“煌煌”的通假。也就是说,旧都男人们各个都身着光鲜亮丽的狐裘大衣。至于“其容不改,出言有章”,一方面讲得是周人定都于镐地后,初心不改,另一方面也是在说狐裘大义没有破坏掉他们崇尚礼的根本气质。周人当年迁都与镐地,深得万民所敬仰。

最后一个小节,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落脚到了旧都的女人身上,很有点阴阳和合,收尾呼应的味道。“匪伊垂之”“匪伊卷之”承接上一个小节的“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7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