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范成大称赏周必大题词两宋·范成大称赏周必大题词
乾道八年(1172)春,周必大路过苏州,范成大邀请他游赏石湖。两人饮酒至夜间,周必大题词于壁间,认为石湖美景,正应该有象范成大这样的贤者来享受,范成大为之击节,大为称赏,以至于其他题词尽为废弃。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乾道壬辰三月上巳,周益国以春官去国,过吴,范公招饮园中,夜分题名壁间云:‘吴台越垒,距门才十里,而陆沉于荒烟野草者千七百年。紫薇舍人始创别墅,登临得要,甲于东南。岂鸱夷子成功于此,扁舟去之,天閟绝景,须苗裔之贤者,然后享其乐耶!’为击节,而前后所题尽废焉。”
《周必大》文言文翻译是什么?周必大,字子充,号平园老叟。父亲叫利建,周必大年轻时英俊奇伟,父早故,由外祖母家抚养,母亲亲自督促他勤奋读书。绍兴二十年,周必大中进士,授官徽州户曹。后又中博学宏词科,任建康府学馆的教授。不久,周必大被调到太学任职,宋高宗阅读了周必大起草的策文后,说道:“真是大手笔啊!”
宋孝宗即位以后,被任命为起居郎。(一次),侍奉宋孝宗讲经,孝宗对蜀地的情况颇为担忧,周必大回答道:“蜀地的人民长期困顿,希望陛下颁诏对他们安抚劝谕,事情安定后应当宽限他们的租赋,这样,蜀地就可以安定了。”应诏上书列了十件事,都切中时弊。
暂代给事中之职,他上奏辩驳,不避权贵。金索要议和时厚礼,周必大分条上奏,请求确定敌国的名称,金国因此屈服。曾觌.龙大渊得到孝宗的宠幸,众多大臣纷纷上书弹劾他们。(孝宗不仅没有接受大家的意见,)反而晋升两人的职务。诏旨下达后,周必大和金安节拒绝在上面签署同意的意见,并且上奏孝宗:“陛下对于政府中官员,欲罢则罢,欲贬则贬,惟独对于曾.龙二人委曲迁就,多加重用,恐怕众人会议论纷纷啊!”第二天,孝宗宣布了自己提升曾.龙的手诏,并对周必大呵斥道:“你的官职只不过是为人君鼓扇而已,在先皇帝时位卑事微,如今怎敢抗命!”周必大进入宫廷向皇帝谢罪,但他仍然坚持已见:“我知道了,那么为臣也就不以侍奉先皇帝的态度来侍奉陛下了。”说完,周必大退至一边,等待处罚。孝宗(看到周必大的态度坚决,)说道:“我知道你忠贞事国,举荐官员时极力破除朋党.严明纲纪。”十天以后,孝宗重申以前的命令,周必大仍然拒不奉命。不久,他辞去了给事中的职务。
过了很长时间,周必大先后担任南剑州知府,福建刑狱提点官。以后又升任秘书少监,同时在直学士院任职,兼任史职。不久,辞去直学士院职。张说又命担任签书枢密院。周必大谏道:“(关于此人的任用,)以前曾经在朝廷上议论过,大家都认为不可,陛下也觉得这个决定不妥而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现在没过多长时间,又作出这样的命令,使贵戚干预朝政,于公于私都是缺失,臣下不敢起草诏书。”结果,周必大被罢去京官,调任建宁府。他到了丰城便称病回到京城。后来周必大屡次辞官不就,由此名声更重。过了一段时间,又担任了敷文阁待制兼侍读.兼权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连孝宗也由衷感叹道:“你不迎合别人,也无所依附,正是我最器重的。”
周必大担任兵部侍郎,不久兼太子詹事。上奏说:“太宗储才为了真宗.仁宗之用,仁宗储才为了治平.元佑之用。自从章.蔡京以来挫伤士人志气,最终导致“自取灭亡”。秦桧忌妒刻薄,排挤人才,流弊至今。希望陛下在平日储蓄人才。”皇帝沉迷于球场,必大直言劝谏。江浙久雨,上奏请求减少后宫的开支,免去江浙郡县拖欠的税收,命令省部注重抚恤。
淳熙十四年,周必大任右丞相。十六年,任左丞相。庆元四年,周必大去世,被朝廷谥为“文忠”。有著作《平园集》。
1.《周必大传》出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
原文:周必大,字子充,号平园老叟。少英特,父死,鞠于母家,母亲督课之。绍兴二十年,第进士,授徽州户曹。中博学宏词科,教授建康府。除太学录,召试馆职,高宗读其策,曰:“掌制手也。”
孝宗践祚,除起居郎。侍经筵,尝论边事,上以蜀为忧,对曰:“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则安矣。”应诏上十事,皆切时弊。
权给事中,缴驳不辟权幸。金索讲和时旧礼,必大条奏,请正敌国之名,金为之屈。曾觌、龙大渊得幸,台谏交弹之,并迁知阁门事,必大与金安节不书黄,且奏曰:“陛下于政府侍从,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人委曲迁就,恐人言纷纷未止也。”明日宣手诏,谓:“给舍为人鼓扇,太上时小事,安敢尔!”必大入谢曰:“审尔,则是臣不以事太上者事陛下。”退待罪,上曰:“朕知卿举职,但欲破朋党、明纪纲耳。”旬日,申前命,必大格不行,遂请辞去。
久之,差知南剑州,改提点福建刑狱。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兼领史职。未几,辞直学士院。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必大奏曰:“昨举朝以为不可,陛下亦自知其误而止之矣。曾未周岁,此命复出。贵戚预政,公私两失,臣不敢具草。”必大出国门,除建宁府。必大至丰城称疾而归。后必大三请辞,以此名益重。久之,除敷文阁待制兼侍读、兼权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上劳之曰:“卿不迎合,无附丽,朕所倚重。”
除兵部侍郎,寻兼太子詹事。奏言“太宗储才为真宗、仁宗之用,仁宗储才为治平、元佑之用。自章、蔡沮士气,卒致裔夷之祸。秦桧忌刻,逐人才,流弊至今。愿陛下储才于闲暇之日。”上日御球场,必大直谏之。久雨,奏请减后宫给使,宽浙郡积逋,命省部议优恤。
淳熙十四年,拜右丞相。十六年,拜左丞相。庆元四年薨,谥文忠。有《平园集》。
2.作者简介:周必大(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1-2] 原籍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3] 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及第。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博学宏词科。曾多次在地方任职,官至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封许国公。庆元元年,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嘉泰四年(1204年),卒于庐陵,追赠太师。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周必大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后人汇为《益国周文忠公全集》。
3.人物评价:
文天祥:列圣文章千载重,诸孙声气一时同。著庭更有邦人笔,稽首承休学二忠。(《敬和道山堂庆瞻御书韵》)秘苑固知朋可正,畏途犹恐甲方衷。欲酬长者殷勤祝,坎止流行学四忠。(《和萧安抚平林送行韵》)
脱脱:谋大事,决大议,非凝定有立者不能也。周必大、留正一时俱以相业称,然必大纯笃忠厚,能以善道其君,光、宁禅受之际,惧祸而去,其可为有立乎哉?(《宋史》)
王夫之:至若周必大、王十朋、范成大、杨万里之流,亦铮铮表见,则抑文雅雍容,足以缘饰治平而止。
范文澜:周(必大)、留(正)都是朝廷上反战官员的代表。(《中国通史》)
鹊桥仙七夕范成大翻译 赏析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鹊桥仙·七夕字词解释:
1、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传说牛郎织女此夜渡过银河相会。
2、双星:指牵牛、织女二星。
3、慵(yōng):懒。
4、娟娟(juān juān):美好的样子。
5、月姊(zǐ):月宫中的仙子。
6、颦(pín):皱眉。农历初七月亮将及半圆,因言满眉颦。
7、风姨:传说中司风之神。原为风伯,后衍为风姨。
8、草草:匆匆之意。
9、争如:怎么比得上。这里是还不如的意思。
10、不抵:不如,比不上。
鹊桥仙·七夕翻译:
今夜是牛郎织女会面的好时光,这对相会的夫妻懒得再为耕织忙。寂寞的群仙要生妒嫉了:娇美的月亮姊姊蹙紧了娥眉,风阿姨兴风吹雨天地反常。
相见匆匆忙忙,短暂的聚首真不如不见,重新搅起离别的忧伤。见面的欢乐总不抵久别的愁苦多,反倒又增添了新愁带回品尝。
鹊桥仙·七夕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孔凡礼《范成大年谱》淳熙元年甲午,“秋末,周必大有书来。《周益国文忠公集·书稿》卷六淳熙元年《与范致能参政》第二书:‘……今在桂林矣。最后《七夕》篇,尤道尽人间情意,盖必履之而后知耳。奇绝!奇绝!……’《石湖词》有两首咏七夕者,一为《南柯子》‘银渚盈盈渡’,一为《鹊桥仙》‘双星良夜’,二首中《鹊桥仙》尤深挚,或为必大所云之篇。”
鹊桥仙·七夕赏析:
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千百年来,描写牛郎织女的诗词更是不乏佳作。范大成的这首更是以独特的视角和修辞手法来描写,也实为宋词中的代表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开头三句短短十几字便为人们展现出了一幅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七夕夜景图。“双星良辰”,写七夕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良辰,日盼夜盼、盼得一年,方有此一夕之会,其情可喜复可悲。“慵懒耕织”写牛女的情态,一个是懒得耕种,另一个是懒得纺织,双方都盼望着尽快见面,以慰相思之苦。遥望星空,银河灿烂,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也无心纺织,只为这一年一次的相聚,就连天上的仙女也都嫉妒。“应被群仙相妒”,值此佳节,毕竟二人能够相见,故而惹得天上众神亦十分相妒。月宫里的嫦娥紧紧皱起了娥眉,风姨更是兴风吹雨心生妒。“娟娟月姊满眉颦”二句,实写此夕天气状况,月牙如眉,有风有雨。词人以拟人手法,说美丽的嫦娥皱着眉头,因二人的相会而想到自己的孤单,谁让自己贪心吃了不死药,故而只能呆在清冷的广寒宫与玉兔为伴。更可气的是风姨竟然吹风鼓雨。以二神女的“相妒”行为,反衬出牛女二人感情相契之深,相爱的合理和相会的艰难。词的`上阕主要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鹊桥相会的画面,通过写群仙的妒忌来反衬“双心良夜”的美好以及牛郎织女爱情的难能可贵。可见神仙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也渴望人间真情。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诗人在这里翻进一层,着力刻画牛女得失的心态,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格化。表面看来,“相逢草草”似乎比不上“休见”;因为这样会“重搅别离心绪”。但从实质上来看,他们都愿意为这“相逢草草”付出经年的期待,这是他们心甘意愿的,显然在他们自己看来,“相逢草草”也就弥足珍贵,更加值得珍惜。什么“重搅别离心绪”也就不过小事一桩罢了。而且这也不过是旁观的局外人的猜测,他们当事者未必会这么深思熟虑。诗人如此翻进一层去设想,显然是有深意的: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的人,感到“相逢”的可贵.才能对牛友的心杰作如此深刻的刻画。既没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委婉,也没有“忍顾鹊桥归路”的伤感。直奔主题,一年才得一次相聚,实属不易,然而匆匆相见又扰起了往日的离别情仇。只有经历过长久的离别,才会懂得此刻相聚的不易,岂止是神仙,其实人间也是这样,这里也正是用人间的离愁别绪来描述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这两句紧接上句意境而写,将牛郎织女的相会更深一层刻画。“相逢草草,争如休见”,一夕之会,对于相爱的人来说,实在是太短,实在是难以填满两颗相爱而受伤的心,正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恰似狂风掠过已平静下来的心湖,掀起阵阵波澜,遂而发出“争如休见”的怨恨之词。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日日夜夜人别离,七夕一刻,相聚实属不易,却也免不了扰起往日的离别旧愁。新欢何其短暂,旧愁又何其沉重。岁岁年年同此味,今年的短暂相聚只怕又将成为明年的旧愁,真是旧愁未消,新愁又起,相见时难别亦难。
宋词中描写描写牛郎织女故事的词多以《鹊桥仙》为题,范成大的这首采用衬托的修辞手法,用群仙相妒的情节来反衬出牛郎织女的悲剧爱情,颇有创意。全词语言平实无华,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用人间的真情描写神仙的故事。
诗人在这首词中,描述了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逢遭到群仙相妒,议论他们“相会草草”的得失,深刻地揭示了牛女分离这一悲剧是一部永无停止的悲剧。在这样的悲剧中,能够“相逢草草”那是非常珍贵的,这种高瞻远瞩的揭示,表明诗人对牛郎织女爱情的感知和对人生的体悟更为真实,这就自然比同情或慨叹深刻得多。较之以往的牛郎织女题材诗词,这首词在立意上也有所不同,欧阳修的《鹊桥仙》旨在突出“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观的主旨则体现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如果说欧阳修的词是借神仙故事来描写人间感情,秦观是在由神仙故事引发自身的感慨,那么范成大的这首就是用人间真情描绘神仙故事。
另外,此词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女爱情悲剧的生生不已,很有见地,以嫦娥风姨之相妒这一喜剧式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全词语言质朴,无华丽词藻,与其田园诗风类似。秦少游的《鹊桥仙》写出爱情的本质乃是真心相爱,不在乎天遥地阔、时间久远,情致高雅;但人心总归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不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忍受。故范成大此词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有它深层次的心理原因的。秦词高情逸调,不可多得,是谓“特例”;范词表达的是普通人的一般情感,故具有普遍性。谢薖《鹊桥仙》云:“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竟认为牛女爱情,无风无浪,亘古不变;其有力的反衬,正表达了人问之不幸。同样题材,视角不同,各有千秋,故词苑乃得长盛不衰。
个人资料: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权,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卒,年六十八,赠五官,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6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杜甫《别房太尉墓》古诗背景解析与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