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书简典籍·古籍形态传统文化·书简典籍·古籍形态
古籍出现于文字产生之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古籍的物质载体不同,形态各异,撮其要者,有甲骨文、铭文、石刻文字、帛书、简牍、纸写本、纸印本等。
甲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书籍。所谓“甲”,即龟甲(图233),也就是乌龟壳;所谓“骨”,指牛胛骨或兽骨。刻在甲或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也有人称“龟册”或“甲骨书”。商王朝时,人们非常迷信,不论大事小事,都需求神问鬼,如战争的胜负、疾病的轻重、农业的收成、打猎的收获、妇女的生育、气候的变化等都要问鬼神。问鬼神的途径就是占 卜,甲骨就是当时占 卜的工具,而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就是当时占 卜的记录,即 卜辞或与占 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刻划文字的工具主要是玉石或金属的锋利刃具。殷商灭亡后,甲骨也被掩埋于地下。它的发现是清朝末年的事。当时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附近,农民耕地时发现大小不同的甲骨,以为这是龙骨,当作一种药材治病。光绪二十五年(1899),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患了疟疾,医生给他开了一味药就是“龙骨”。他发现龙骨上刻有文字,是一种文物,于是就高价收买。此后刘鹗根据这些甲骨进行研究,逐渐认识到它是一种极珍贵的文献资料。20世纪20年代起,人们在安阳小屯村大量发掘,先后获得甲骨10多万片,现不少藏于北京图书馆,也有2万多片流失日本、苏联、英国、瑞士等国家。甲骨上的文字大的长半寸多,小的如芝麻。每片甲骨上的文字多少不等,少的几个字,多的几十个字,除去重复,甲骨上共刻有4 500多个字,目前可辨识的只有1 500多字。中华书局1978年开始出版的13册《甲骨文合集》,集中了甲骨文研究的成果。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铭文”,也叫“金文”或“钟鼎文”。中国在夏末商初即已进入青铜时代,到了商代中期,青铜熔铸的技术已非常成熟,至商代晚期与周代,青铜器则已步入了鼎盛时期。青铜器的种类、数量很多,从西汉起,历朝都有青铜器发现。现已发掘的几万件,有铭文的约1万多件。从器物的情况看,商朝青铜器上刻的文字较少,只有几个字。周朝铭刻的文字渐渐多起来,毛公鼎(图234)上的铭文长达492个字。初期青铜器上的铭文接近甲骨文字,后来逐渐演变为多种形体,在文字学上称做“籀文”、“古文”、“大篆”。较早爱好青铜器的人,只是把它当成珍奇古玩,北宋以来,人们才注意到其中的文字,并把它做为一种艺术字来摹写。后世学者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写成专著,如宋代赵明诚的《金石录》、明代丰道生的《金石遗文》、清高宗敕编的《西清古鉴》、容庚的《金文编》等。就青铜器铭文的内容而言,可分为以下几类:颂扬祖先美德圣事的铭文;记载祭祀大典活动的铭文;征伐记功的铭文;封赏功臣、贵族及亲属的铭文;关于法律条文、誓约、协定等文件的铭文;对臣民训告的铭文。铭文内容关系到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记录着许多重大事件,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献。
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称为石刻文字,或称石头书。中国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在石头上画图。在石头上刻字始于何时,无法考证。古代帝王有到泰山祭祀天地的习惯,这种祭祀活动叫做“封禅”。封禅后,还时常在大石头上刻一些记叙功德的文字。据《管子》记载,春秋时期的管仲在泰山上见到70多种封禅石刻,可认识的只有12种。可见中国很早就有了石刻文字。唐朝初年,在陕西凤翔发现了10个石鼓,每个石鼓都刻有文字,书体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内容是记载秦文公(前765~前716)初期的20多年间重大活动的诗句,人们称它为“石鼓文”。石鼓文原有近700字,因不断遭到自然和人为的损坏,字迹早已模糊不清,经专家考证,现已征得665字的形、音、义。这些现存最早的石鼓文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春秋时期,刻石风气相当流行。战国初期,《墨子》中说:“钻于金石”,“金”指青铜器,“石”即指石鼓一类的石刻,可见在石头上刻字与在青铜器上刻字一样流行。秦始皇促进了石刻之风,他在位期间曾多次外出巡视,所到之处,常记文于石,宣扬他自己的功德。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的刻石有7处,仅有琅琊台刻石的残石流传下来,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东汉时期,刻石之风非常盛行,刻石的方法也有发展。直接把文字刻在山岩上称为“摩崖”;刻在长方形的石头上称做“碑”;刻在头是圆形的长方形石头上称做“碣”。为了节省抄写书籍的时间,减少抄写中的错误,东汉灵帝接受蔡邕的建议,于熹平四年(175)开始把儒家经典刻写到石碑上,历史上称“熹平石经”或者“汉石经”,因为7部儒家经书20多万字都是用隶书字体刻写,故又称“一字石经”。汉石经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前来观看摹写的人络绎不绝,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今古文经学之争也得到了解决。此后,历代统治者纷纷效仿,刻石经以确定经文字体和文本。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18世纪,较重要的有七次,其中写本书时期的4次最为有名。除“汉石经”外,还有“正始石经”,即三国魏齐王正始年间(240~248)用籀、隶、篆三种字体刻的石经,又称“三体石经”(图235);“开成石经”,即唐文宗大和七年(833)至开成二年(837)刻写的12种经书;“广政石经”,即后蜀广政元年(938)开始刻写的经书。
此外,释、道的经典书籍也有刻石的传统,其刻写形式大略有三种:摩崖,将经文镌刻在悬崖或洞壁上;经幢,将经文刻在一种有棱的石柱上,如唐代的陀罗尼经;经碑,即把经文刻在一块块石碑上,现存最宏伟的是北京房山县石经山的刻石。道教石刻是受佛教石刻影响产生的,现存最早的道经石刻是唐朝中叶龙兴观的道德经。石刻经书的目的是树立经文的标准范本,供人们去抄写、校正和阅读。六朝后期因石刻兴起的捶拓方法,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起到了启发作用。
用帛、素、缯、缣等丝织品作为载体书写的书籍称为帛书(图236),也称素书、缯书和缣书。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的国家,殷代已有了养蚕和丝绸织造。丝绸品最早是用来作衣料的,何时兼作书写的材料已不可考。《论语》中有“子张书诸绅”的记载,即孔子的弟子子张曾在束身的带子上写字,说明春秋时代已有帛书出现。到战国时代,以缣帛作为书写材料更为普遍,《墨子》一书多次提到“书于竹帛”。帛书轻薄柔软,可以卷舒,便于携带,还可随文字长短截断,所以在纸发明前的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帛一直是重要的书写材料。据《史记·高祖本纪》叙述,刘邦起义时,曾经写字于帛 上,用箭射进沛城,号召人民起来造反。西汉末年,刘向在校理皇家藏书时,把整理完毕的典籍抄写于“素”上。到东汉末年,皇宫里所藏的帛书已相当可观。因为帛书易腐烂,不便永久保存,所以古代的帛书实物流传下来的极少。现在所能看到的帛书是汉代的物品。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掘出帛书20多种,计12万多字,字体为小篆和隶书,黑墨书写,是西汉初年的物品。据帛书实物及文献记载,帛书的长短依内容多寡而定,装饰也很漂亮,中间画有界行,其中用红色的称做“朱丝栏”,用黑色的称为“乌丝栏”。文字都是从右至左竖行书写,整幅的每行60~70多字,半幅的30多字。帛书一般抄写在高48厘米的整幅帛上,其高度与2尺4寸的简相近。在装订形式上,绝大多数是折叠着存放在盒子里,少数卷起来,以卷轴形式存放。隋唐以来,帛书主要用于绘画;宋代以后用于书写的专著极为罕见。帛书的前期与简策同时并用,帛书的后期又与纸同时并用过一个时期。因为缣帛价贵,并非一般读书人都能买得起,所以始终未能普及,最终被纸所取代。
简牍是中国古代和帛书并行的一种书籍形式。其中写了文字的竹片称为“简”,写了文字的木板称为“牍”。一根竹片叫做“简”,相当于现代书籍的一页;许多简编连在一起叫做“策”,策与“册”通;编简成策的绳子或皮条叫做“编”(图237)。编时间久了就容易折断,造成脱简错简,所以后世对于残缺不全的书称“断简残编”。一尺见方的牍叫“方”,通信一般用方板,所以后人把印成书稿的信件叫做“尺牍”。简牍起源于何时,目前还没有定论。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册”和“典”字。册字象征着一捆用两道绳子编起来的简,典字则象征着把册摆放在桌子上。《尚书·多士篇》中记有周公对殷代后人的讲话,“唯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可见简牍在商殷时代就已经使用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删定六经,诸子百家著书立说,都是以简为书写材料。秦始皇执政时,每天批阅的写在简上的公文,有120多斤重。汉代,简牍是主要的书写材料,皇家图书馆的一万多卷书,大部分是简牍的。此后,纸的发明逐渐取代了简牍,东晋桓玄称帝时(公元5世纪初)下令“以纸代简”。以商殷时代到公元4世纪,简犊时代长达1600多年,其中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800年间,是简牍的盛行时期。古代的简牍,历代都有出土。汉武帝时从孔子旧宅墙壁夹层中发现了战国时期用古文书写的《尚书》等竹简,由此引起了古文经与今文经之争。晋武帝时从魏襄王墓中发掘了数十车的竹简,经过学者整理,用当时文字译出的书有16种,现存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两种。近年来,简牍不断被发现。1972年,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了4 942枚竹简,其中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管子》等先秦古书。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古墓中发掘出1 000多枚秦代竹简,其中有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古的法律——《秦律》18种,以及秦编年史的《编年纪》等。这些简牍实物的发现,大大丰富了人们对简牍知识的了解,对考证古代典籍制度有重要价值。简的制作方法有一套工序。首先要把竹子切截为竹筒;然后再劈开竹筒成为竹片(牒);因新竹有水分,容易生虫腐烂,所以还需在火上烘烤,这道工序叫“杀青”或“汗青”,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表示写作完成或书籍定稿;最后按照不同的文字内容,分别写在大小规格不同的“牒”上。牍的制作首先是把整根的树木锯成许多节,然后解剖成一块块木板,把木板刨平,即可以写字。策的开头常有两枚简不写字,叫“赘简”,以保护有字的简。一种书常有许多篇,为了便于保管,还要加上一层用竹或帛制成的书衣。版牍主要用来写官府公文、记录户口物件、通信及画图,偶尔用来写一些短小文章。竹木资源丰富,取之方便,而且比青铜石头刻字容易,比帛的价格低廉,所以使用广泛,中国的许多古籍之所以能流传至今,简牍起了重要作用。
以纸作为书写材料写成的书称纸写本。中国人民最早发明了造纸术,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造纸术发明初期,由于纸的质量不高,产量有限,很长一段时间是纸、简、帛三者并用。东汉以后,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提高,纸的优越性不断地显示出来,到两晋南北朝时,纸逐渐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写本书取代了简帛。至隋唐纸写本进入全盛期,它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唐代虽然使用印刷术,但纸写本与纸印本共同存在。五代以后,印刷术的普及,纸写本进入末期,并被纸印本所代替。纸写本的广泛出现,使书籍的形态发生了一次重大革命,产生了书籍史上的卷轴装、经折装和旋风装。卷轴装(图238)书籍是纸写本的最早装订形式,来源于帛书的束卷。它把若干纸张粘连成长幅,用一根竹竿或木棒做轴心,粘于纸的一端,以此为轴心由左向右卷成一束。因为纸写本书主要采用卷轴形式,所以纸写本书又称做“卷子”。卷子的长度根据文章篇幅而定,长的4米左右,个别的有14米多。纸上用墨画成直格,分为许多行,四周称“边”,中间称“界”。为了保护卷子,在卷子露于外边的右端粘上一块纸叫“裱”或叫“褾”、“包头”、“玉池”。为了显露豪华,帝王贵族的书用绫绢绸等丝织品作裱。裱的首端适中处系上一条丝织品的带子,以防散乱。带的尾端系上一个长尖形的别子,普通的别子用兽骨,佛、道经书上多用竹签、玉石签。一部书往往有许多卷,为了集中保存,就用书衣(丝织品)包上,称为“帙”。在收藏及利用中,为了便于抽出、插入和识别,就在轴头上挂一块牌子,上面写明书名、卷次等记号,这叫做“签”。签用牙、骨、玉等不同材料制成,并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门类,如唐代的经 书用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书用钿青牙轴、缥带、绿牙签;子部书用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部书用绿牙轴、朱带、白牙签。装饰卷轴的方法称为“装治”,包括作轴、襟、带、签等。为了保护纸卷不致损坏,需要通过装潢加以保护。所谓“装”,系指裱装而言,所谓“潢”,是用黄柏染色,使其不受虫蛀,又称“入潢”。卷轴制度到唐代已非常完善,但是卷轴 一般都很长,阅读时边读边展开,还要边卷起读过的部分,非常麻烦。特别象《初学记》、《北堂书钞》等大部头的类书以及《切韵》、《唐韵》等工具书,阅读和查检更加不便,于是产生了经折装和旋风装两种形态。经折装又叫梵夹装(图239),它是把已抄写好的卷子左、右反复折叠成为 一叠,形成一个长方形的折子,再在前后分别加上两块硬纸片作为保护书籍的封面和封底,其外形酷象印度的梵文佛经。封面通常是厚纸,或者裱上一层缣帛或彩纸。至今佛教经书还常采用这种形态。经折装虽然革除了展卷等麻烦,但厚厚一叠书阅读时容易散开扯断,于是人们又进 一步改进经折装,出现了旋风装(图240)。它与经折装相似,也是将卷子左右折叠起来,不同的是将前后封面粘连在一起,使其首尾相连。阅读使用时从第一折页翻起,翻到最末一折页,又可以接连翻到第一折页,循环翻阅,如同旋风。唐代把经折装和旋风装都称为“叶子”,是书籍从卷轴向册叶过渡的形式。
纸印本书是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书籍形态。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主要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种。根据文献和实物考证,中国早在唐代就出现了雕版印书,早期印的书大多与人民生活有关,如历日、诗歌、韵书及阴阳占 卜和佛教书等。唐咸通九年(868)印的《金刚经》(图241),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刻印时间的印刷品。1953年在四川成都市东门外望江楼附近发掘的《陀罗尼经咒》,上刻有“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 一行字,这是中国国内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到了五代,民间和佛教寺院的刻书事业更加发展,刻书的范围、地域也有所扩大,刻书地区除蜀、江宁、浙江、梁、瓜州、沙州外,又有青州、福建等。五代时期的印刷品现存的已非常稀少,仅存的几种都是在敦煌发现的,而且都是残本,如《唐韵》、《切韵》。雕版印刷术到了宋代已极为昌盛,这主要因为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经济已很发达。宋代刻书可分为官刻、家刻、坊刻。官刻即官府刻印的书,其中又有中央和地方之分。中央所刻的书以国子监为最有名。宋代编辑的《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四部类书,均由国子监刻印流传全国。国子监刻印的书,称为“监本”,在当时是读书人的标准本,流传至今,是珍贵的善本书。地方刻书机构主要有各州、军学、郡学、县学、漕司、茶盐司、提刑司。家刻又称私刻,是指士大夫们刻印的书籍。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记载,宋代私家刻书的有40多家。坊刻指一般书商刻印的书籍。书坊刻印图书以营利为目的,他们自己有写工、刻工和印工。著名者如建安余仁仲的万卷堂、临安陈氏经籍铺、杭州的荣六郎书籍铺、建宁黄三八郎书铺等。宋代刻印书籍的字体分肥瘦两种,肥者为颜体(颜真卿),瘦者为欧体(欧阳询)与柳体(柳公权)。浙江刻印的书多采用欧体,苗条玉立,秀丽俊俏;福建刻印的书多采用柳体,横轻竖重,挺拔有劲;四川多采用颜体,肥劲朴厚,间架开阔,疏朗悦目。元代继宋代遗风,官刻、家刻、坊刻都得到了发展。国家出资拨款,选用上等纸墨及技术熟练的刻工雕印书籍。元刻书籍的特点一是字体多用赵体(赵孟頫),婉柔秀媚,二是使用简体字,三是版式字大行疏,写刻认真,疏朗醒目,版心多作黑口,双鱼尾,版心所刻字数、卷数和页数,多用草书。明、清两代雕版印刷的书籍数以万计,刻印的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雕版印刷的书籍,因刻印的机构、地点、时代不同,所以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官刻的书籍有监本、经厂本(司礼监刻印书)、内府本(皇帝宫廷刻印书)、殿本(武英殿)、局本、藩刻本等;因时间不同,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因地区不同,有浙刻本(杭州本、越州本、严州本、明州本等)、闽刻本(建阳本、麻沙本)、苏刻本(金陵本、无锡本、苏州本、昆山本、扬州本、常熟本)等;因刻印先后,有原刻本、翻刻本、仿刻本等;因刻印情况,有精刊本、百衲本等。由于印刷术的广泛使用,书籍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唐朝末年到宋朝初年,印本书逐渐取代写本书,册页(图242)制度逐渐代替了卷轴制度。雕版印刷使书纸变成一叶一叶的单叶,然后再将每一单叶装订成册,人们把图书的这种形式称为册叶制度。册叶是世界上书籍的普遍形式,也是世界上最为通行的书籍装帧形式。册叶制度最初的装帧形式是蝴蝶装(图243)。蝴蝶装就是将单面印成的书叶使有文字的一面,面对面的折叠,并将中缝处粘贴在一张用于包背的纸上,每叶的两端犹如蝴蝶的双翅向两边伸开。这种装帧形式的缺点是版心在内,左右边栏分别向外,阅读起来接连翻两叶空白才能读下去。为了避免经常见到无字的纸背,人们将书叶改为正折,使有字的一面向外,版心成为书口,这种装帧形式就叫包背装。包背装流行于元代,明清不少书也采用这种形式。包背装版心变书口,不便象蝴蝶装竖立排架,所以改为平放,封面也由硬纸改作软纸封面。在包背装的基础上,明代又产生了线装(图244)。线装的方法基本同包背装,只是不用整张书衣包背,而改用前后各加书衣,然后加工穿线,直接装订成册。一般线装书打4孔,称为“四针眼线”;开本较大的在上下角处再各打一眼,就成了“六针眼线”。为了保护较为珍贵的书籍,有的采用绫绢包角,称为“包角装”。为了保护线装书籍,人们还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外套。外套又称函套,其种类很多,主要有木匣、布匣、纸匣、夹板、书套等。木匣多采用楠木、樟木等硬木制成书匣;纸布匣一般以硬纸作胎,里衬白纸,外糊蓝纸或蓝布;夹板主要用木板或纤维板作材料,制成平面尺寸与书籍大小相等的板,板的上下左右各凿一个长方形小孔,用于穿系带;书套主要以硬纸板为材料,里面裱衬纸张,外粘以布或丝绸作套面。因为书籍采用了保护措施,函套的“函”便成为书籍的数量单位,如说某一种书有多少函多少册。雕版印刷的书都是单面印刷的,每一印刷面称为一个版面,每个版面主要由以下七部分组成(图245):①边栏,又叫栏线,指版框四周的黑线。四周单线印的叫单边或单线;四周双线印的叫双边或双线,双线一般是一粗一细,故又称文武双边栏;栏线用红色印的叫朱丝栏,黑色印的叫乌丝栏。②界行,又叫边准,指版面内分行的直线,如有些书不分界行,被称为白文。③天头,指上边栏以外的空白余纸。④地脚,指下边栏以外的空白余纸。⑤版心,指版面中心较窄的一行。版心中印有黑线的称黑口,不印黑线的称白口。黑线较粗长的称大黑口,细窄的称小黑口。版心中间刻印有书名、卷数、刻工姓名等文字者称为花口。⑥鱼尾,指在版心中间距离上边约四分之一的地方刻的象鱼尾的图形,有时版心下方与上方对称的地方也刻有鱼尾。只刻有一个鱼尾图案的称单鱼尾,刻有两个图案的称双鱼尾。⑦书耳,又称耳子,指刻印在版框两边边栏外上角的小方格,方格内多记有篇名或卷数。
从雕版图书的整体来看,其结构包括下面十个部分:①书衣,又称护封、书皮,指书前后的封皮,它一般采用硬纸。古代藏书家对书衣的颜色和质量很讲究,一般用黄色和铁青色纸作书衣,清代《四库全书》用绿、红、蓝、灰四色书衣,以别经、史、子、集。②书签,指书衣上所粘贴的用以题写书名的纸签。③护叶,又称副叶,指书衣内所加的一张空白衬纸,是为了保护书页而加的。④封面页,指护叶后的第一页,即今天的书名页,也叫内封面,或内封大题,上面常有名家题写的书名。⑤牌记,又称刊记,指在书名页的背面刻印的刊行时间、地点及刊行人姓名、堂号等事项。⑥书脊,指书的背脊,即一本书装订的一端,也称书背。⑦书口,与书脊相对的一边。⑧书脑,指线装书打眼穿线的地方,今精装书串线订口处也称书脑,因为打孔穿线是装订中关键性的工序,故有此称。⑨书首,也称书头,指书籍最上端的切口。⑩书根,也称书足,指书籍下端的切口,因线装书是平放在书架上的,为了便于检阅,常在书根写上或印上该书的书名、卷数、册数及册次等。
继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毕昇发明的活字,是先用带有粘性的胶泥制成一个个四方形的薄片,在上面刻上单字,每个字一个印,然后用火烧硬。这种活字因为是用胶泥做成的,所以称为泥活字。此后,元代忽必烈的谋士姚枢教学生杨占用毕昇泥活字法印过《小学》、《近思录》等书;清代李瑶于道光十年(1830)“仿宋版泥板”印成《南疆绎史勘本》等书;道光二十四年,安徽泾县的翟金生以30年心力,造泥活字10万多个,印成《泥版试印初编》、《水东翟氏宗谱》等书。泥字上釉再烧,便可成为磁版。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山东泰安徐志定以磁版印成《周易说略》和《蒿庵闲话》两种书。继泥活字、磁活字之后,中国又发明了木活字。元朝大德二年(1298),农学家王桢用自己造的木活字印成《旌德县志》,并写了一篇《造活字印书法》。王桢造木活字的方法,是先在木板上刻字,再用小锯把每个字锯开,使每个字成为单独的活字,然后用刀把它四面修光。排版时,把木活字一个个排到木盘里,行间用竹片隔开,塞紧空隙后即可印刷。王桢还创造了转轮排字架,把木活字按韵和型号排列在两个木制的大转盘里,排字人员坐在转盘旁,只需转动轮盘,就可以拣到所需要的字。木活字发明后,使用非常广泛,明代苏州、南京、福州、云南、四川等地用木活字印刷的书籍,有名可考者约100种。崇祯十一年(1638)起,开始用木活字排印朝廷《邸报》,这可视为中国报纸印刷业的开端。清代乾隆年间,用木活字排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 300多卷。古典小说《红楼梦》120回本,第一次印行就是排印的木活字本。直至本世纪初,不少书店还继续使用木活字印书。除泥活字、磁活字、木活字等非金属活字外,中国还创造有金属活字,如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元代王桢在《造活字印书法》中说“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可见在王桢造木活字前,就已经有了锡活字。无锡华燧也铸过锡活字。清道光三十年(1850)广东佛山镇一姓唐的书商用锡活字排印了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348卷,共19 348页。铜活字在金属活字中最为流行,明代无锡、常州、苏州一带不少富家铸铜印书,其中著名者有无锡华燧的会通馆、华坚的兰雪堂、安国的桂坡馆。清代雍正四年(1726)用铜活字排印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印了六十五部。铅活字早在明代文献中就有记载,弘治正德初年(1505~1508)陆深的《金台纪闻》载:“近日毗陵(今常州)人用铜、铅为活字,视板印尤巧便”。可见,早在现代铅合金活字传入中国之前,已经有人用铅做活字了。中国印刷术发明不久,就传播到了国外,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1;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儒家学说
古典儒学 两汉经学 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
义理之学 考据之学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早期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时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国佛教
教义教规 历史源流 教下诸宗 教外别传 礼仪制度 藏传佛教
·诗歌词曲
先秦诗 两汉魏晋 南北朝诗 唐诗 宋诗 元明清诗
·文章骈赋
散文 骈文 辞赋
·章回小说
形成与演变 流派与名著 民族风格
·书法篆刻
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唐书法 五代两宋书法
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 书论与欣赏
篆刻
·中国绘画
教化人伦——人物画 山境水情——山水画 花鸟精神——花鸟画
玄妙之门——绘画理论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饰雕塑 宗庙造像 石窟造像 寺庙造像 建筑雕塑
工艺雕塑
·传统音乐
民歌 乐器和器乐 舞蹈音乐 曲艺音乐 戏曲音乐 乐论、
乐志和乐律学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乐舞 秦代百戏 隋唐乐舞 宋代队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戏曲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戏 元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地方戏 京剧 传统戏曲理论
·史官史学
史官史家 史书体裁 历史思想 史学理论
·汉字的形质
汉字的基本类型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语方言 汉语语音 汉语词汇 汉语语法
·书简典籍
古籍形态 古籍整理 古典书目
·教育科举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举制度
·中华武术
拳术 武术器械 对练 集体项目 攻防技术
·中华气功
渊源探踪 历史发展 门类划分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要领简述
应用价值 外气研究
·棋艺博戏 围棋 象棋
·兵家韬略
韬略的形成与发展 韬略的理论原则 国防韬略 治军韬略
用兵韬略
·政治谋略
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 政治谋略的类型
·刑名律令 渊源与发展
理论基础 形式特征 主要罪名及处罚 刑罚体系主要适用原则
·中医中药 基础理论 临床基本原理 针灸学 中药学 养生学 名医名案
·建筑园林 构造与材料 色彩与布局 传统居住建筑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筑
宫殿建筑 礼制与祠祀建筑 陵墓建筑 佛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铜器 瓷器 漆器 金银器 文房四宝
·衣冠服饰
起源与初步发展 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 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 满汉并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饮
斗茶品茗 琼浆美酒 玉盘珍馔
·中国民俗
鬼神 丧葬 婚姻 宗法 节日 禁忌 相术 风水
自己选吧!
2;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传统市场早在数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交流。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是相当开放的。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中国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称所示,它原来是外来品。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看,中国所吸收的异国文化内容也十分惊人。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如造纸等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制作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传统文花的许多精华,如中医、气功、武术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需要加以专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化,必将以崭新的资态迈进未来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儒家学说古典儒学两汉经学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义理之学考据之学道家道教老子哲学庄子哲学早期道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道教的鼎盛金元时期新道教道教的衰落中国佛教教义教规历史源流教下诸宗教外别传礼仪制度藏传佛教诗歌词曲先秦诗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宋诗元明清诗词曲文章骈赋散文骈文辞赋章回小说形成与演变流派与名著民族风格•书法篆刻先秦书法秦汉书法魏晋南北朝书法隋唐书法五代两宋书法元明书法清代书法书论与欣赏篆刻•中国绘画教化人伦——人物画山境水情——山水画花鸟精神——花鸟画玄妙之门——绘画理论•雕塑造像明器雕塑陵墓表饰雕塑宗庙造像石窟造像寺庙造像建筑雕塑工艺雕塑•传统音乐民歌乐器和器乐舞蹈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乐论、乐志和乐律学•古代舞蹈原始舞蹈周代乐舞秦代百戏隋唐乐舞宋代队舞元、明、清舞蹈•古典戏曲戏曲的起源和形成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京剧传统戏曲理论•史官史学史官史家史书体裁历史思想史学理论•汉字的形质汉字的基本类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语方言汉语语音汉语词汇汉语语法•书简典籍古籍形态古籍整理古典书目•教育科举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科举制度•中华武术拳术武术器械对练集体项目攻防技术•中华气功渊源探踪历史发展门类划分研究方法理论基础要领简述应用价值外气研究•棋艺博戏围棋象棋•兵家韬略韬略的形成与发展韬略的理论原则国防韬略治军韬略用兵韬略•政治谋略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政治谋略的类型•刑名律令渊源与发展理论基础形式特征主要罪名及处罚刑罚体系主要适用原则•中医中药基础理论临床基本原理针灸学中药学养生学名医名案•建筑园林构造与材料色彩与布局传统居住建筑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筑宫殿建筑礼制与祠祀建筑陵墓建筑佛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古玩器皿陶器玉器铜器瓷器漆器金银器文房四宝•衣冠服饰起源与初步发展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满汉并存的清代服侍•美食名饮斗茶品茗琼浆美酒玉盘珍馔•中国民俗鬼神丧葬婚姻宗法礼仪节日禁忌相术风水算命
来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6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诗词研究·主要诗集·别集·薛司隶集
下一篇: 古诗《刘叉·偶书》诗词注释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