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郑域《昭君怨·梅花》原文赏析(宋)郑 域
昭君怨·梅花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此词收于《全芳备祖》前集卷一“梅花门”,是咏梅花之作。但从头到尾却无一字说破“梅”字,而是运用比喻,写其形质,从而婉转含蓄地把梅花呈现在读者面前。
开头两句,从开花的时间和花的色与香隐喻梅花。词人故意用一种游疑的口吻,婉转其辞:要说它是花么,可春天还没来到;要说它是雪么,可又有一种特殊的香气。实际上说的就是梅花开了。梅花开在春前,冰天雪地,花枝独俏,即如南朝何逊所谓“映雪拟寒开”(《早梅》)。以雪与香写梅花,是我国古代诗词写梅的传统笔法。以白雪写梅花之形,喻其圣洁;以幽香写梅花之质,显其高雅。形质兼写,为梅花传神写照,古人已留下许多佳句。南朝苏子卿《梅花落》云:“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唐许浑《看早梅》云:“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宋陈与义《梅花》云:“客行满山雪,香处是梅花”皆其例。当然,也有专写其色或专写其香者,唐戎昱“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早梅》),宋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即是。“竹外”句,特出一笔,引竹为梅衬托。古人写梅,往往以竹衬托。如宋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竹外一枝斜更好”,为什么这样会“更好”?这既因为它们是岁寒之友,品格相似,同时也体现着古人多层次的审美观,如画松配以鹤,画竹配以石一样,相映成趣,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野人家”一句是最后点出梅花存在的处所,同时领起下片,下片“竹篱茅舍”云云即承此句而来。下片一、二两句,是对句,对比地写出两种不同环境下的梅:环境不同,遭遇迥殊。一是在“竹篱茅舍”边受着“冷落”,一是在“玉堂琼榭”享着“富贵”。但是词人认为:“两地不同栽,一般开。”环境不同而同样开花,同样向人间放出异香。前人写梅,涉及其处所者,往往不是冷落之地,就是富贵之乡。前者如宋林逋“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后者如唐薛维翰“白玉堂前一枝梅”(《春女怨》),而将两者对比并提如此词者,却不多见。这里如此写法,目的不在于实写梅的处所,而是在于借以引发出词人的思想品格。这里极可看出词人郑域的思想品格,可以这样说:这里与其说是写梅,不如说是写词人自己,在梅的身上,寄寓着词人的高尚品格。这种寄寓法也是古人诗词中常用的手法,如宋陆游《梅花》诗云:“正是花中巢许辈,人间富贵不关渠”《落梅》又云:“花中气节最高坚”,都是借梅以自见,郑域在此词中所表现的思想境界,与陆游正好相同。
这首小词,用语婉转含蓄,而又明白如话:以议论入词,而又不减词的艺术风味。确如明杨慎所说:“兴比甚佳”、“清醒可喜”。
郑域《昭君怨》古诗翻译赏析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译文1:
说它是花。春天却未到来。说它是雪,却幽香无比。冒着严寒,傍着竹林,在乡村的农舍绽放。无论是生长在荒野人家还是在亭台水榭的富贵之乡,都是一样的盛开。
译文2:
这梅花,说它是花吧,春天还没有来呢;说它是雪吧,它又传来奇异的花香。竹林外,一枝梅花斜出,开在一户山野的人家。
无论在冷清的.竹篱和茅屋,还是在富贵人家的华丽的庭院和画楼,两地都栽种着梅花啊,却都是同样地盛开着。
赏析:
昭君怨是一首宋词。这首以咏梅为题材的小词,采用了比兴手法,表现出了一种清醒可喜的逸情雅趣,颇有发人深思的地方。
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上片咏梅、惜梅。前两句咏叹梅花的出类拔俗。它不同凡花,虽春未到却独自冲寒而开;它洁白似雪,但冰雪却不具备它那醉人的幽香。后两句婉惜梅花的孤独寂寞。它虽傲姿凌霜,暗香袭人,却独处僻乡,无人欣赏。
下片赞梅。把梅栽在“竹篱茅舍”也罢,把梅栽在“玉堂琼榭”也罢,它都不改初衷:“两地不同栽,一般开。”此词不仅描绘了梅花的外貌,而且揭示了梅花的品格,并以此暗示了作者本人虽怀才不遇却不肯放弃操守而随波逐流的情怀。在写法上,尽管通篇无一“梅”字,却使人感到笔笔都在写梅;尽管笔笔都在写梅,却又使人处处都联想到作者。构思巧妙,富于比兴,堪称咏梅佳作。
《昭君怨·梅花》古诗鉴赏 ●昭君怨·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郑域,字中卿。宋人张炎说:“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物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一看意思,全在结句。”以词贵在神似与形似之间,它只抓住腊梅的特点,稍加点染,重在传神写意,与张炎所提出的要求,大概相近,风格质朴无华,落笔似不经意,小中见大,弦外有音,堪称佳作。
自从《诗经。摽有梅》以来,我国诗歌中咏梅之作就屡见不鲜,但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精粹雅逸,托意高远,如林逋的《梅花》诗,姜夔的咏梅词《暗香》、《疏影》;一种是巧喻谲譬,思致刻露,如晁补之的《盐角儿》,以及郑域这首《昭君怨》。这后一种实际上受到宋诗议论化的影响,在诗歌的韵味上稍逊前者一筹。
杨慎说此词“兴比甚佳”,主要是指善用比喻。但它所用的不是明喻,而是隐喻,如同《文心雕龙·谐隐》所说:“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在宋人咏物词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手法。象林逋的咏草词《点绛唇》、史达祖的`咏春雨词《绮罗香》和咏燕词《双双燕》,他们尽管写得细腻传神,但从头到尾,都未提到“草”字,“雨”字和“燕”字。这类词读起来颇似猜谜语,但谜底藏得很深,而所描写的景物却富有暗示性或形象性,既具体可感,又含蓄有味。此词起首二句也是采用同样的手法,它不正面点破“梅”字,而是从开花的时间和花的色香等方面加以比较:说它是花么,春天还未到;说它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前者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后者表明它颜色洁白,不言腊梅而腊梅自在。从语言结构来看,则是每句之内,自问自答,音节上自然舒展而略带顿挫,如“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涵泳之中,别有一番情趣。
以“雪”“香”二字咏梅,始于南朝苏子卿的《梅花落》:“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后人咏梅,不离此二字。王安石《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似与苏诗辩论。陆游《梅花绝句》云:“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丢了香字,只谈雪字。晁补之词《盐角儿》则抓住香雪二字,尽量发挥:“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至卢梅坡《雪梅》诗则认为各有所长:“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此词好似也参加这一辩论,但它又在香雪二字之前附加了一个条件,即开花时间,似乎是作者的独创。
上片三、四两句,写出山野中梅花的姿态,较富有诗意。“竹外一枝斜”,语本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竹外一枝斜更好。”宋人正敏《遯斋闲览》评东坡此句云:“语虽平易,然颇得梅之幽独闲静之趣。”曹组《蓦山溪·梅》词中也写过:“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但却把思路引到杜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上来,离开了梅花。此词没有遇竹而忘梅,用典而不为典所囿,一气呵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它以疏竹为衬托,以梅花为主体,在猗猗绿竹的掩映之中,一树寒梅,疏影横斜,闲静幽独,胜境超然。而且以竹节的挺拔烘托梅花的品格,更能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形象。句末加上“野人家”一个短语,非但在音节上倩灵活脱,和谐优雅而且使整个画面有了支点,流露出不识人间烟火者的生活气息。
词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片。
下片具体描写野人家的环境。原来山野之中这户人家居处十分简朴,数间茅舍,围以疏篱。这境界与前面所写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发:前者偏于虚,后者趋向实。它成了一种优美的恬静的境界,引人入胜,容易令人产生“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的联想。而“冷落竹篱茅舍”之后,接着写“富贵玉堂琼榭”,意在说明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词人由山中之梅想到玉堂之梅,思路又拓开一层,然亦有所本。李邴《汉宫春》咏梅词云:“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相比起来,李词以情韵佳,此词则以哲理胜。它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同一般的咏梅诗词相比,思想又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明代杨慎《词品》云:“中卿小词,清醒可喜,如《昭君怨》云云,兴比甚佳。”这首以咏梅为题材的小词,采用了比兴手法,表现出了一种清醒可喜的逸情雅趣,颇有发人深思的地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5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