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司马光清名远扬两宋·司马光清名远扬
一次,文彦博派人入辽国侦探,见伶人在宴席上演戏,一伶人作贪婪者,见物必取入怀中,一伶人以棒打他,被称为司马光。可见司马光清名远扬,连辽人也知道。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卷十:“潞公谓温公曰:‘某留守北京,遣人入大辽侦事。回云:见辽主大宴群臣,伶人剧戏作衣冠者,见物必攫取怀之,有从其后以梃扑之者,曰司马端明耶。君实清名,在夷狄如此。’”
请问司马光有哪些优良品质?司马光的品质有:
1、忠君报国,济世爱民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一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从地方判官,到州府幕僚,再到学官言官,直至首辅宰相,在他长达49载为官生涯中,一直坚守着忠君之心、报国之志。
2、崇俭戒奢,廉洁自律
司马光在官场驰骋数十载,虽身居高位、声誉远扬,却不贪图享乐、不贪恋权贵,而是崇尚节俭、清正一生,不仅自己做到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同时亦要求他人干净为人、清廉为官。
3、敢于谏言,恪尽职守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司马光在朝为官之时,就如同一面“明镜”,既客观真实、不偏不倚、公正不阿,又正人正己、自知自省、恪守本分。
司马光的著作: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全书共294四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于各种正史、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00余种,经过作者加工剪裁而成。
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有《司马文正公集》。
司马光砸缸的文言文中带点的之是什么意思第一个“之”指的是《左氏春秋》,应译做“它”。第二个“之”指的是“瓮”。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司马光砸缸,著名历史故事,发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
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扩展资料
司马光砸缸这件事在《宋史》却有记载,上面写道:"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当时的司马光名声远扬,司马光救得这个孩子是谁呢?
这个被救的小孩,叫上官尚光,这个孩子在当时并不显眼,因为大家只看到了小英雄司马光,没人注意这个被救者。 据悉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担任过光山县令,司马光就是在光山出生的。这个事情还被记在了上官中的家谱中。
在司马光救人的第二天,上官一家提着礼物专程上门道谢。当时司马光救人的故事还被印刷称小书传播。不久全国都知道了司马光的故事,司马光也成了一个小名人。
后来司马光救下的孩子长大后,始终没有忘记司马光的救命之恩,上官尚光建了一座“感恩亭”,感谢当年的救命恩人,看来这上官尚光也是富甲一方的富豪,不然也没这资金大修亭子。看来善有善报,司马光当年砸缸的义举,不仅让司马光名垂青史,更让后人永远记住了他的美德。
-司马光砸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3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诗词研究·诗作名·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