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与社会文化宋代文学与社会文化
“理学”,指的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及明代王守仁等人致力于探讨性、理、道、器等问题的儒家哲学思想,又称性理学、道学。虽然从广义来说,“理学不是一个学派,也不是一家完整的哲学学说,它是我国特定时期(10世纪到19世纪中叶)的哲学史断代的统称”①,但我们在一般情况下,指的是狭义的程朱一脉的儒学。宋明理学无疑是一种正统的儒家思想,但它又与传统儒学有着很大不同。先秦儒学注重于社会伦理的实用性,而对于宇宙本原的认识缺乏严密的思考和论证; 汉唐儒学形成注疏训诂之学,墨守成说,在思维方式及理论建树方面逐渐难以与佛道哲学抗衡;宋明理学正是有鉴于此,既排斥佛老,又吸收其菁华,建立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②。“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自谓要“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传达出其最终目标仍然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万世太平”,但他所强调的“立道”,正是宋明理学不同于传统儒学而重于“心性”、“义理”的体现。
作为一种审美艺术,文学本与作为哲学思想的理学有着各自不同的领域与发展轨迹,然而,由于作为两宋学术思想或曰新儒学的代表的理学影响极大,宋代的文人又往往兼为学者,于是文学与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是势所必然的了。一方面,理学家提出“作文害道”,对文学抱着抗拒与批评的态度,但事实上理学家本身也离不开文辞写作,更何况有的理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的创作与其理论并不完全相符;另一方面,一些主要以文学著称的诗文作家,即使是对理学持有不同观点的,但同处儒学转型的大时代中,其诗文创作中的理性精神和一些审美特点也不能不受到理学家的影响,或与理学家的追求不谋而合。总之,文学的发展有其自足的一面,但我们也不能无视特定时期的特定思想学术文化背景对于它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字便能概括,须加以客观辩证的分析。
注释
①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三册第158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② 参见许总《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第一章《理学的特征与意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宋朝的文艺活动及文化分类: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宋朝的文艺活动及文化!!详细!!!!!
解析:
宋朝文化
宋代文化空前进步,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享誉千古;而活字印刷、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更对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宋朝是个群星汇粹的年代,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沈括、岳飞、朱熹、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等等一大批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宋朝因为极其重视文教,学术文化的成就极高,中国文化至此更趋精深成熟,所以更方面的人才也就不断的涌现了。明人宋濂谓:“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除“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外、还有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理学家北宋二程:程颐、程颢。南宋东南三贤:朱熹、张拭、吕祖谦。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重要的是宋朝许多名人文化大家,都是出身贫苦。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单身家庭出身,自幼贫寒。范仲淹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谢氏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朱姓的人家。范仲淹从小生活极其艰苦,喝粥度日苦读。欧阳修年少时家里买不起笔纸,他母亲用芦秆画地教他识字。最终两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文化大家,朝廷重臣,国之栋梁。范仲淹、欧阳修或许命运相近,两人成为真正的朋友。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都是欧阳修培养扶植起来的文化大家。苏轼又培养了著名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陆游是曾巩的学生,陆游、辛弃疾是好朋友,他们在一起的交往聚会组成了文化沙龙、文学俱乐部。宋朝民间涌现了许多的文学社体,总之宋朝是文化人的天堂。
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宋代涌现许多著名画家主要有范宽、郭熙、赵佶、李唐、马远、夏圭、张择端等。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山水画的博大与意境!宋代山水画家人才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远,范宽的崇山峻岭和雪景,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绘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惠崇、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李唐、马远、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与刘松年共称南宋四家。
宋朝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宋朝诗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有各个方面的知识财富。但这个宝库,我们认知开发的极少。宋朝的诗歌是唐朝诗歌的延续、再发展与突破。宋朝的诗人更广泛、诗篇更丰富。诗歌的种类、形式在宋朝达到丰富。宋诗创作数量空前丰盛。北京大学正在编纂《全宋诗》,据初步统计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为《全唐诗》的四倍。《全宋词》辑录,共收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章近两万首。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又增收词人百家,词作四百多篇。
宋代多高产诗人,陆游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陆游现留存诗篇九千三百多首。杨万里写过两万多首。但现在只留存的一小部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留下的诗篇就更少了。那么多伟大的诗人写了那么多首诗歌,我们更多的人只能有机会读到他们几首诗,可以说连皮毛都没接触,别说体会他们的精骨了。宋诗反映社会视野较前有所拓展,切入生活力度有所深化。宋与唐的时代气象与氛围不同,诗家又勇于创新,因而形成与“唐音”殊异的“宋调”。宋词作为新兴的合乐诗体,既可传诵于文士案头,又能流播于乐人歌喉,强化了它的娱乐性和传播力,拥有众多接受群体。
宋是中国文明的第二次浪潮。不仅使神韵文明向绝对化发展,还使平民文化发展起来。戏艺,有滑稽剧、杂技、傀儡戏、皮影戏、说话、杂剧等等。其中杂技就有上百种。宋人小资情节严重,宋词中抒发的感情大多都是抒发那种浅斟低唱的闲情逸趣。宋词体现了宋朝稳定的政治局势、繁荣丰富优越的社会生活。娼妓业的兴盛起源于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繁荣。宋代的娱乐业则分得更明确,大致分为了“官妓”、“声妓”、“艺妓”、“商妓”四类。宋代的“妓”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妓”。大部分可以买艺不买身。她们大多数相当于现代的文艺工作者。她们一般都是才貌双全的,有的人对琴、棋、歌、诗、书、画、等有很深造诣的,有的可以称上是那个方面的艺术家了。“官妓”是最为人们仰慕。她们不只是相貌出众,还非常有才华的。她们品貌、学识、才智和艺术趣味都非常出众超群。现在的演员明星、或从事文艺工作的女人都难以比上她们,因为以前的红楼女子是从小培养、不断的熏陶出来的,而现在的一些演艺界女士,长得漂亮点只上两年学就有可能成为明星……可以说一个宋代的名妓,要比现代的女明星强不少。
茶文化是在宋代时才达到艺术的境界。宋朝的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茶,而是茶饮料。有的要加糖,有的要加盐,要加各种作料的茶。这是有无数种喝法的茶饮料与茶文化,遗憾的是像宋朝大多数的工艺、文化一样没有遗留到现在。宋时已有各种花瓣茶流行叫卖。宋还有斗茶之风。蔡襄在《茶录》中介绍建安斗茶,特别推重当地所产的一种半发酵的白茶。宋人用各种漂亮的、精致的瓷碗的饮茶,其中兔毫盏、天目碗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茶具。民间根据兔毫盏色泽的微妙不同又分称“金兔毫”、“银兔毫”。宋代茶盏分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四种。“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矮纸斜行闲做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宋朝的诗歌里就时常渗透着茶文化。“七物甘香杂蕊茶,浮花泛绿乱于霞。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也写出这么悠闲具有小资情节品味的品茶诗。宋徽宗《大观茶论》二十篇文章介绍茶文化。宋代茶文化是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雅俗共有的文化。
玉文化是在宋时开始流向民间的。由于宋徽宗对玉器的过分喜爱。导致玉器在宋代空前发展,世俗化倾向的玉雕空前发达。宋的玉器玩味大增,礼性大减。宋代出现了玉雕市场和专门贩卖玉器的商铺。市民成为玉器的玩赏者、拥有者。佩带玉器受到广大的市民阶层及文人墨客所追捧流行。除玉雕之外,宋的木雕、竹刻、漆器、铜器、金银器、牙角器、碑帖、印章、及笔墨纸砚等等都有极高的造诣。这些都表明宋的文化艺术的高超深厚。
文化辉煌
物质生活的富足,精神追求变的越发迫切,于是宋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了强烈的文化需要,国民闲暇的生活,审美趣味,生活情趣,都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诗词、歌赋、杂技、戏曲、民间音乐、小说、书法、建筑等艺术都在宋代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宋朝出现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文人骚客,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苏轼、欧阳修、寇准、范仲淹、王安石、岳飞、文天祥、沈括、辛弃疾、朱熹、李清照等,这些学者们即使现在看来也是风华依旧,其光泽不减当年,古今中外最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就占了六位之多,可见其文化之光辉是何等之耀眼! 书法家更是举不胜举,最著名的四大书法家有: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的作品足以让书法家们叹为观止,就是"大汉奸"秦桧也能习得一手妙笔,舞得一手好文,若是其为人正派必然也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更不论岳飞等文滔武略的英雄了! 因文化的百花齐放,两宋大家又分之为南北 : 南宋有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北宋有二程:程颐、程颢(理学家)。南宋东南有三贤:朱熹、张拭、吕祖谦,也正是因为宋文化的蓬勃发展,使宋朝完成了“儒学复兴”产生了新儒学(即理学),使得传统的“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也促进了儒、释、道三家相互交汇的深入发展 “词”自唐末兴起,经五代至宋已经达到全盛。因此有唐诗,宋词,元曲等并称。可见词是宋朝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急先锋之一。要考究宋朝文化必然要先对其词有所了解,而最具有代表的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此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一般的孩童都会吟唱两句。全词高雅,飘然,使人如登仙境,又独身于世外,孤独且满目而悲者矣,可谓登峰造极之作,把水调歌头词牌名形式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出自其手笔,而其他词人同样成绩斐然,就算是李清照等女词人也是所见不鲜,可女子好习文且达到如此水平者,古往今来也惟独宋时一个李清照。也是,若把宋词之人一一列举,鄙人一天也未必言尽,再举下去也只是数数宋代“词”文化的九牛一毛了。就那《全宋词》来说吧,全书共收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章近两万赋,孔凡礼的《全宋词补辑》,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词人百家之多 词作四百多篇。这足以反映了词文化在宋时的地位,足以反映了词无愧于宋文化之代表,足以放映了宋文化的欣然朝气! “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在宋把对“诗”的诠释提升到新的层面,一个更加大众化的普及层面,一个更加自由的格律层面。宋朝虽然是“词”的全盛时期,但是同时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无论在小学中学大学乃至于研究生唐宋朝之诗,是接触过最多的宋代的诗,是唐朝之诗的延续,再发展与突破,宋朝的诗人更广泛,诗篇更丰富,诗歌的种类和形式在宋朝达到丰富,宋诗创作的数量空前的多,根我所知,北京大学正进行《全宋诗》的编纂,据初步统计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为《全唐诗》的四倍!就个体诗词数量,而言诗词作品最多的个体还是在宋代诞生了,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忧国忧民之人的名字吧,他就是-----陆游。你还记得这位伟大的诗人对国家复兴的致死愿望吗? 可曾记得他的临终遗言吗? 如果你忘记的话,那么你听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多么朴实的语言啊!一个爱国义士临终遗言,我生前没看到复国啊,我死后也要听到这个消息…… 我的孩子们啊,大宋复国之你们千万不要忘记,在拜祭的时候,告诉你们的父亲这个消息啊…… 让我九泉之下也能瞑目…… 写到这里,我闭上了眼睛,不知为何,泪流不止。是的,是的确实流泪了!而且在尽情的流泪!不光为了“诗”所隐藏了的悲楚而流泪,也为了千千万万的象陆游这样爱国志士流泪,更加是为了宋朝最终命运而流泪!(呵呵 键盘上湿一大片,休息以下,还是振作起来继续写吧) 唐宋之诗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取之不完,用之不绝,诗中包含了无数知识财富,但这个宝库我们认知和开发的非常之少,能不遗憾吗?如此之多的潜在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开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动心呢? 在之前鄙人谈到了四大书法家,书法方面不多说了,宋朝的书法的成就是世人皆知的,而宋代所涌现的画家有哪些呢? 最富盛名的画家有:赵佶、范宽、马远、夏圭、郭熙、李唐、张择端等。艺术界,闻名遐迩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出自张择端之手。纵观中国历史,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艺术成就的,非宋代之山水画莫属了,时而博大如鸿,时而飘渺如仙,意境挥洒如行云,意随豪泼如流水。宋时,山水画家可谓人才辈出,各有所长,比如:北宋画家有范宽(以崇山峻岭和雪景 见长)、许道宁(以林木野水 见长)、郭熙(以描四时朝暮 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 见长)、李成(以塞林平远 见长)、惠崇、赵令穰(以抒情小景见长)、米芾、米友仁父子(又以云山墨戏见长)画中内容之丰富无法用言语穷尽。而南宋的夏圭、马远、李唐,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他们与刘松年共称为南宋四家。不知名或者隐居的民间画家也多如牛毛,可见宋朝书画方面也已经达到可艺术创作的颠峰。除此之外,宋时兴起的话本,也是在我国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可以说它开创了明清白话小说的先河,而平民文化也蓬勃地发展起来了如戏艺的有:皮影戏、滑稽剧、杂技、傀儡戏、杂剧、说话、等等。经济的飞跃发展,物质生活的越发优越,娼妓业兴盛了,宋时娼妓,分得很明确,大致分为了“商妓”、“艺妓”、“声妓”、“官妓”四类。当然此妓非彼妓,她们大部分都不卖身,只卖艺。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对琴、棋、书、画、歌、诗,样样精通。有的 *** 甚至可以自成一家,也就是现在的民间艺术家一类,这四类艺妓中,最具有才貌双全特性的非“官妓”莫属。自然官妓的地位也是很高的。宋朝时期,所有的茶文化也是很有品位的,根据个人喜好调制,与其说是品茶不如说是品差饮料,连茶盏都分: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四种。可见宋人也是优越之优越,享受之享受啊。宋还有斗茶之风,民间有各种花瓣茶流行叫卖,国君徽宗也在《大观茶论》二十篇文章介绍茶文化,可以说宋代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雅俗共有之文化。由于徽宗非常喜爱,上行下效,玉雕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木雕、竹刻、漆器、碑帖、印章、铜器、金银器、牙角器、乃及笔、墨、纸、砚等等都有极高的造诣。这些都,表明了宋的文化艺术的高超深厚! 宋朝时期还创造了现在使用的 "宋体字" 可见其对文字的影响也颇为深远,宋代史学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宋代史学体裁多样,兴起了方志学,金石学(类似考古学) 史学著作也异常丰富,著名史家辈出,达到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顶峰。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东汉后早已失传,也是经宋朝的徐铉氏兄弟重新编纂的。
宋代文学的特征一、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
陈寅恪曾指出:“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为 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 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 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宋代文化是由中 唐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化,学术界已有 “宋型文化”的提法与界定,也不失为进行文化 分析的有用范畴。按周一良的说法:普遍存在于 各个文化领域并反映文化的本质特征与民族精神 的因素,可以称为深义文化。准此而论,宋型文 化也应该有其反映本质特征与民族精神的因素。 大体说来,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1.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
陈寅恪认为:“六朝及天水一朝思想最为自 由”。宋代自太祖、太宗起,崇文抑武就立为祖 宗家法。“优待文士”、“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 人”等具体而微的政策导向与家法规定,导致政 治氛围相对宽松,文化管理较为开放,有利于形成 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 兼容精神成为宋代知识分子的一般价值取 向,这在宋学的开放性与自由度上表现最为充分。 表现之一,宋学各派能够“学统四起”,宽容并存。 神宗以后的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与苏氏蜀学,南 宋中期的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与浙东事功学派, 虽然主张不一,甚至针锋相对,但都落在同一政治 文化的框架之内。不同学派之间也能够实事求是 肯定对方学术的可取之处。程朱学派尽管对王安 石学术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但朱熹仍认为“王氏 新经尽有好处”。表现之二,理学本身能够兼收 并蓄,为我所用。宋代重要的思想家无论是程朱 派,还是心学派,几乎都有“出入释老”的经历,援 佛人儒或援道人儒,吸收改造佛、道关于宇宙论和 认识论的成果,来重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兼容精神也鲜明表现在宋代儒、佛、道三者关 系上。宋朝君主公然承认“三教之设,其旨一 也”,明确号召“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 世”。两宋时期以儒学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的 文化格局最终形成,三者基本上和平共处,相安无 事。不仅新儒学各家出入佛老,佛门也在学理上 融合儒道,名僧智圆被陈寅恪推许为“于宋代新 儒家为先觉”,他就宣称“三教之大,其不可遗”。 道教则从佛教哲学中汲取养分,将其融人自身的 养生思想,进一步向儒家士大夫渗透;同时吸纳佛 教因果轮回思想与儒家纲常伦理学说,向普通百 姓渗透。在士庶日常生活中,儒、佛、道更是并行 不悖,不但儒家学者与名僧、高道有密切的往还, 普通百姓读儒书、拜佛祖、做斋醮更是习以为常。 兼容精神还表现在宋代文化雅俗互融的关系 上。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的兴起,宋 代精神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世俗化的倾向。士大 夫不仅以宽容的态度接纳了世俗流行的下层文 化,也有意让土大夫文化走上了由雅而俗、俗中求 雅的发展道路。在文学领域,雅文学与俗文学之 间,呈现出突破文体畛域进而融会贯通的趋势;以 诗文言志传道,以词曲言情游戏,在宋代土大夫的 文学活动里能够各得其所;及至苏轼以后,又在词 这一俗文学体裁中,加入言志传道的传统内涵。 在艺术领域,不仅院体画、文入画与民间画齐头并 进,各臻繁荣,张择端、李嵩等画院画家更以《清 明上河图》与《货郎图》等反映世俗生活的佳作而 闻名于世。在宗教领域,影响宋代的最大佛教门 振是雅化的禅宗与俗化的净土宗,前者主要流行 于士大夫阶层,后者主要普及于普通民众。但禅 宗从唐代慧能以来的不立文字,向宋代文字禅的 蜕变,本身就是以俗兼雅的趋势;而宋代悦禅的学 者兼弘净土的不在少数,则反映了雅俗兼容的取 向。大足石窟与晋祠宋塑所凸现出来的世俗化倾 向,也折射出宗教艺术中雅俗兼容的文化特征。 正是在这种兼容并蓄的过程中,宋代的士农 工商不断吸收、消化、借鉴、融合其他异质文化,创 造出灿烂辉煌的宋代文化。
2.开放批判的创新思想
宋代文化决不是人们误解的那样,纯然是封 闭保守的,而是一种开放创新的文化类型。这种 创新意识,在宋代文化各个领域几乎都有出色的 表现。 首先是思想领域的疑经思潮。宋儒一反对前 代儒家迷信经典、谨守故训的传统,先是对汉唐传 注,进而对经典本身表示怀疑。疑传派主要活跃 于宋仁宗亲政以前,代表人物有孙复、石介等。疑 经派从仁宗亲政后发难,以欧阳修怀疑《周易》为 最早,直到宋季王柏怀疑《诗》《书》,始终绵延不 绝,代表人物包括李觏、张载、程颢、程颐、刘敞、司 马光、王安石、苏轼,苏辙、郑樵、朱熹、叶适等130 位知名人士,怀疑对象遍及儒家十三经。疑经思 潮摇撼了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有突破藩篱、解放 思想的作用。宋学思想家不避权威而好持异论, 由疑古非圣进而议古拟圣,分别撰写了“自出议 论”的思想著作,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继先秦诸子 百家以后又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 其次是政治领域的改革思潮。整个两宋, “变风俗,立法度”的改革思潮始终居于时代的主 流。王禹偁是改革思想的早期先驱,其后“方庆 历、嘉枯,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李觏即其代 表;而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王安石推动的熙丰 变法,更是宋代改革思潮的杰出实践。向来被视 为反变法派的司马光、苏轼等人实质上也主张变 革,各方争论焦点仅仅在于如何进行改革。南宋 浙东事功学派仍以政治改革为其核心内容,而朱 熹作为其论敌也有政治改革的强烈诉求。直到理 宗晚年的文天祥,还在不断呼吁政治改革。 再次是佛教领域的别开生面。慧能在中唐创 “不立文字”的禅宗,实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佛 教。宋代又有创新,通过“颂古”、“拈古”、“评 唱”,“击节”等文字禅的形式,把禅宗特有的思维 方式推到了更为成熟的阶段,将对外在天国的追 求转变为内在的心理调适,真正达到了“以佛修 心,以儒治世”的境界,使其更受士夫的欢迎。道 教在宋代也有重大创新,鉴于外丹道颇难实证的 经验教训,陈抟、张伯端等吸收了儒家的纲常伦理 与禅宗的心性之学,建立了完善的内丹学,取代外 丹术成为道教修炼的主流,为金元之际新道教的 出现奠定了基础。 复次是文学领域的推陈出新。紧接着唐代文 学的恢宏辉煌,宋代文学在创新上面临着严峻的 挑战。但宋代文学家大胆尝试“以文为诗”、“以 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散文为赋”,也使宋代 文学取得了有别于前代文学的相应成果。而杰出 的文学家又注重个人文风的标新立异,“言语文 章,未尝相似”;以散文而论,欧、王、苏、曾都有 独特的风格,各极其致而各异如面。《沧浪诗话》 的“以禅喻诗”,也在文学批评领域独辟蹊径,别 出机杆。
3.积极实用的经世理念
宋型文化是积极昂扬的人世型文化,讲究履 践,注重实用,强调经世,从根本上关注入怎样生存 发展、国家如何安宁强盛,体现出一种淑世情怀。 宋代文化的经世理念在各文化领域有广泛的 表现。在教育领域,宋人强调“圣门实学,贵在履 践”。胡瑗在苏湖教法中“时取当时政事,俾之折 衷”,还设立边防、水利等专门学科,培养实用人 材。张载在关中讲学,也是“语学而及政,论政而 及礼乐兵刑之学”。”在史学领域,经世理念表现 为:一是注重当代史的编撰,为现实服务;二是重 视春秋学的研究,严华夷之辨;三是强调史论的发 挥,以借古讽今;四是标榜治史的宗旨,在以史为 鉴。在科技领域,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成为 宋代科技的主旋律。方志的兴起,是地理学服务 社会的直接结果;快捷运算术与相关专著的推广, 则是数学满足商业繁荣的成功尝试;水罗盘的发 明,是物理学对海外贸易的卓越贡献。 宋学并不如人误解的那样只是空谈性理,同 样鲜明反映了经世理念。李觏被胡适称为是一个 未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而范仲淹引《周易》穷通 之说作为庆历新政的理论依据,荆公新学成为熙 丰变法的指导思想,则是宋学经世理念两次大规 模的社会实践。即以理学一贯讲求的“内圣外王 之道”而论,“内圣”的最终目标还是落在“外王” 上,也就是得君行道,治国平天下。从二程到朱陆 都曾是企求“外王”的实践者,理学完全转向内省 是在南宋晚期以后。至于浙东事功学派的各家学 者陈亮、叶适、吕祖谦等,他们的学术思想与治学 方法都明确揭出“经世致用”的旗帜。正如余英 时所指出:“事实上,政与学兼收并蓄不仅朱熹为 然,两宋士大夫几无不如此。” 这种经世理念在士大夫身上突出表现,就是 “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人格基本铸成,并将这种责 任感与使命感倾注于经世济时的建功立业中,实现 自我的生命价值。有学者认为:“无论就思维方式 或行动风格说,宋代士大夫作为一个社会集体都展 现了独特的新面貌,相形之下,不但前面的汉、唐为 之逊色,后来的元、明、清也望尘莫及。”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张载 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的号召,”都是这种理想人格的最好表 述。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理念,与宋朝内外 危机相结合,便变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忧患意 识在太学生中也相当普遍,早在宋神宗时期,太学 生的清议就号为“无官御史台”,而太学生领袖陈 东在靖炎间领导爱国军民的请愿运动,不畏牺牲, 更是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4.中庸内省的理性态度
宋学的兴起,促进了理性主义的发展。宋学 熔铸自然、社会、人生为一体,涉及政治、思想、人 性、教育各个领域,它不拘泥于章句之学,而是注 重义理之学,在塑造宋代文化的性格特征上起了 关键作用。宋学各派,尤其是理学各家都重视哲 理思辨。他们以“理”说“天”,把“天人合一”的思 想推向了新高度;他们提倡格物致知、内省慎独来 发明本心,主张严格的道德自律;他们为内圣外王 之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内圣无非明天理,外王无非 行天理。开国大臣赵普回答王朝缔造者宋太祖 “天下何物最大”时认为“道理最大”,太祖一再称 是,已经透露出宋代文化的理性特质。 宋代文化的理性态度,在各个文化领域有着 普遍的反映。即以文学艺术领域而言,“宋人诗 主理”,成为宋诗的鲜明胎记,也是其区别于唐诗 的基本特征;宋人一向为人诟病的“以议论为 诗”,说到底,就是试图以议论来说理,正是理性 主义对诗歌的热切干预。后人也不难在大足石刻 与晋祠宋塑中发现,在这些以宗教为主题的作品 里,宗教的迷狂成分基本蜕尽,而充溢着对世俗生 活的理性追求。 由于历史的转捩,宋代文化的理性精神有一 个不断转向内在的演变过程。宋学日渐偏向于 内省自求的发展路向,更注重心性义理的探索,讲 究诚意修身的功夫。这种以心为主、以意为主的 内省态度,从儒学开始,渗透蔓延到社会文化的各 个层面。于是,日常生活中就只有天理而抹杀人 欲,文学创作中就重意而不重象、绘画作品中就重 神不重形,连科学技术研究中也有唯理而不唯物 的倾向。
5.激烈高昂的民族意识
两宋时期,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周边民族 相继立国,在吸收中原王朝先进文化制度同时,也 高扬作为统治民族的主体意识。而两宋在其三百 余年间,始终受到来自北方民族国家的环伺紧逼, 甚至于故土沦陷,政权南迁,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现 实威胁,故而民族意识应时而起,空前高涨,构成 了宋代文化的强烈底色。 民族主义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就是尊王 攘夷口号的重新提倡。欧阳修指出:“四夷不服, 中国不尊”。在这一思潮推动下,《春秋》学成为 经学研究的显学,清代四库馆臣也发现“说《春 秋》者莫夥于两宋”。宋儒通过发挥《春秋》尊王 攘夷的微言大义,强调“尊君父,讨乱贼,辟邪说, 正人心”,试图在文化上做到夷不乱华,用夏变 夷,维护大一统。这种意识在诗词、话本、书画等 作品中多有反映。 靖康南渡后,南宋的政治空间与地理空间更 见逼仄。忧时伤离的情绪弥漫民间,收复中原的 呼吁遍及朝野,“君父之仇,不与共戴天”,民族 意识遂凝聚为浓郁的恢复情结。这种情结,在放 翁诗、稼轩词里能够感受到它的剧烈脉动,在《中 兴四将图》(刘松年)、《晋文公复国图》(李唐)等 历史画中也能领会到它的深沉寄托,几乎贯彻在 各种文化形式中。 随着民族战争的硝烟不绝,民族气节与爱国 情怀成为两宋时期弥漫朝野的普遍风尚。在宋学 的鼓吹下,民族大义在宋代,尤其在南宋大为凸 现,“尽忠报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为 上至将相下至士庶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这种名 节观念在宋学、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反映: 宋学从正面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史学对 冯道的评价直斥其“无廉耻”,文学有宋季文天 祥、谢枋得、谢翱、郑思肖等以血泪甚至生命写成 的正气歌。当然,民族主义的高扬并不只是冲突 与对峙,也包含着融合与交流,企盼着平等与和 睦。历史画《便桥会盟图》、《文姬归汉图》,都传 达了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愿望。
6.深入普及的平等观念
由于唐宋之际在阶级结构与生产关系上一系 列的深刻变化,兼之公平开放的科举制度,与“不 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在身份与财富上,各阶级阶 层都处于流动不居的状态中,从而催生了人们对 平等观念的朦胧向往。宋学家提出“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强调的就是这种平等观念;而民间也 已对士农工商一视同仁,指出“此四者皆百姓之 本业”。这种平等观念,反映在朝廷大政上,就 是推尊言官,鼓励议论,“与天子争是非可否”; 反映在社会风习上,就是“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 问阀阅”。 自由精神与平等观念是一物之两面,也浸润 在宋代文化中。对当时学术现状,王安石总结为 “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程颢概括成“人执己见, 家为异说”,既反映了宋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繁荣局面,也足见宋学对平等精神与自由议论 的执著追求。而平等自由观念直接催生了宋儒对 儒家经典的怀疑精神,怀疑精神又促进了创新意 识,为宋代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北宋中期以后, 文人画与尚意书风的同时崛起,实是士大夫的独 立意识与自由精神在书画领域的折光。 平等观念也深入到下层民众之中,反映在起 义农民的纲领口号上。相对于晚唐王仙芝起义自 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北宋初年王小波则公然宣 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到北宋末年方 腊有意把《金刚经》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改读 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以抨击社会不平等的 本质。南宋初年钟相、杨么起义更进一步指出: “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 均贫富。”起义农民在纲领口号上的重大变化, 反映了他们平等观念的历史演进,既是时代的产 物,也是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的有力印证。 倘若与唐型文化相比较,宋型文化的时代特 征就更加鲜明与凸现。相对说来,以文化性质而 言,唐型文化是官僚贵族的文化,宋型文化是士大 夫平民的文化;以文化特色而言,唐型文化奔放恢 宏、敦厚丰腴而富丽堂皇,宋型文化严谨含蓄、风 雅清瘦而精致细腻;以艺术风格而言,唐型文化华 赡凝重而进取外倾,宋型文化幽淡清新而收敛内 省。这种文化特征的区别,当然是大体而言,并不 否定宋型文化对唐型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 的继承关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2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