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文学·流派·桐城派

大道家园 2023-07-30 05:34:24

文学·流派·桐城派文学·流派·桐城派

清代影响最大的古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等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名。明代中期以后,“文以载道” 的古文传统受到猛烈冲击,如李贽提倡 “童心”,“公安三袁”主张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等,都是对这一传统的挑战。清代考据之学的兴起,博学成为一种时尚,这也给古文家提出了新的课题。清初的方苞,这位来自桐城的八股高手和朝廷重臣,从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中拈出 “义法” 二字,来表达他对古文写作的新见解。他解释说,“义” 就是《易经》上说的 “言有物”,“法”就是 《易经》 上说的 “言有序”,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就是所谓 “义法”。在文辞上,他认为古文应该以 “雅洁” 为正,“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在唐宋古文家那里,“文” 与 “道” 是两个概念,而在方苞的 “义法” 则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法从义生,义由法显,两者密不可分。故 “桐城义法”后来成为一个专门术语。刘大櫆作为方苞的同乡后学,其古文虽曾受到这位文坛前辈的激赏,但他在考场上却没有方苞那样的运气,总是名落孙山,乾隆年间被推荐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博学鸿词试,依旧落选,最后只做过一个县的教谕。刘大櫆在方苞 “义法” 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古文的写作艺术,他认为: “作文本以明义理,适世用; 而明义理,适世用,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 文人的能事就是神气、音节、字句,而义理 (思想)、书卷 (学问)、经济 (经世济民之策) 则是文人手中的材料。其气象比 “文以载道” 的传统开阔得多。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是姚鼐,他提出 “义理、考证、文章” 三者合一的主张,又总结 “文章” 的八大要素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进而概括出 “文章” 有 “阳刚” 和 “阴柔”两大风格,从而建立起一套非常严密的古文理论。姚鼐还编选《古文辞类纂》,来阐扬证明他的理论。这部书风靡一时,一直流行到今天。由于姚鼐的鼓吹,桐城古文名噪一时,刘大櫆八十岁寿诞时,一位名叫程晋芳的年轻文人戏谓姚鼐说: “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文人学者转相传述,遂有 “桐城派” 之称。不过,桐城派并非一个地区的流派,而是一个风行全国的流派,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但也曾经成为桐城派的领袖,而象林纾这样以翻译西方小说名家的古文家,也曾经是桐城派的中坚。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夕,北京大学国文系就曾是桐城派的堡垒。清代学者曾将所谓 “学” 分为理学家的义理之学、学者的考据之学与文人的词章之学。当时的习气,理学家瞧不起考据家的咬文嚼字和文人的华而不实,学者瞧不起理学家的信口雌黄和文人的空疏浮浅,文人瞧不起理学家的道貌岸然和学者的琐屑丛杂,而姚鼐却将这三者都纳入他的理论系统: 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古文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文,这种主张最符合传统的文学观念。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学者根据西方近代的文学观念去衡量桐城派的理论和文章,就觉得应该将桐城古文驱逐出“文学之林”,甚至有 “桐城谬种”的恶谥,而现代读者以欣赏文学创作的眼光去阅读桐城古文,自然也读不出其精彩来。须知桐城古文主要是应用写作,不是文学创作。现代学者朱光潜的学术论文写得清正雅洁,据他自己说,就是得益于他少年时代曾对桐城古文下过相当的功夫。

文坛中曾经有个派别叫桐城派,这个派别有哪些代表人物?文坛中的桐城派,可以说是赫赫有名的。桐城派是清朝时期的著名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曾国藩等。桐城派也被称作桐城古文派,其得名是因为最开始的早期代表人物都是江南的桐城人,于是就依照地名取了这个派别名称。其中方苞,刘大櫆和姚鼐三人被后人尊称为“桐城三祖”。桐城派的作品以散文为主,而桐城派作品的思想倾向则偏向儒家。

刚刚已经提到,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曾国藩等。而其中,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方苞的《狱中杂记》十分有名,写得也十分动人。《狱中杂记》写了方苞自己在狱中时的种种见闻。那时,牢狱中流行瘟疫,死了不少犯人,而且狱中的酷吏也十分残暴。方苞写了《狱中杂记》揭示了清代牢狱中的参保体系。姚鼐的《登泰山记》也十分著名,这篇文章是写姚鼐自己踏着雪登上泰山,观赏日出的一篇散文。其间有句:“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可以参见姚鼐的行文风格。姚鼐的这篇《登泰山记》写景十分出色,还订正了前人写泰山时的一些错误,可以说是记录泰山的文章中的一篇佳作。

桐城派发展到了后期,有林纾,严复等人。这些人面对清朝末期时西方的冲击,已经不仅是创作散文了。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在中国出版时叫作《天演论》;林纾翻译了许多外国的小说,使得小说在清朝时蔚为大观,比如西班牙塞万提斯著名的骑士小说《堂吉诃德》就是由他翻译为《魔侠传》的。

桐城派是清朝时期的散文大派,这个派别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曾国藩等,发展到后期,有林纾,严复等人。这一派别为我国散文文学的发展及外国文学译介到中国都做了很大的贡献。

桐城派名词解释 什么是桐城派1、桐城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2、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后,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1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