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乌衣巷①
朱雀桥②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③堂前燕④,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①乌衣巷:在南京秦淮河南岸,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后为东晋时高门士族的聚居区,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②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③王谢:指王导、谢安两个大家族。至唐时,则皆落不知其处。王导(公元276年—公元339年),字茂弘,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初年的大臣,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谢安(公元320年—公元385年),字安石,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四十余岁乃东山再起,官至宰相,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且领导了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淝水之战,致使前秦一蹶不振,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
④燕:晋朝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可见,燕子有辨认和复归旧巢的本能。
赏析
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二首。诗人时由夔州调任和州(今安徽巢湖市和县)刺史,途经金陵。触景生情,咏诗怀古。夕阳西斜,野草遍地。昔日京城,如今已是一幅颓败景象。鲜丽的野花和蓬勃的生机,强烈地反衬着世事的变迁。这里诗人巧妙地嵌入了两个地名,工整贴切。曾经的繁华,如今已是门庭冷落。诗人知道燕子有辨认和复归旧巢的本能,巧妙地从飞燕的角度阅尽世事沧桑。昔日的贵族豪门,如今已是巷陌民居。四百年前的堂前旧燕,不可能那么长寿、也不可能代代相传地飞回原地。但诗人发挥想象,将时间凝缩,形成时空上的强烈对比,充满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5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有我之境
下一篇: 诗词研究·诗学研究·中国中古文学史